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柴油副产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粗甘油,脱水,选择性氧化,丙烯酸
生物柴油副产物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娜,何丹丹,陈志鹏,刘立成[1](2019)在《生物柴油副产物粗甘油催化氧化脱水制备丙烯酸》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生物柴油副产物粗甘油催化氧化脱水制丙烯酸,该过程耦合了甘油脱水制丙烯醛和丙烯醛选择性氧化制备丙烯酸两步反应。结果表明,在甘油脱水反应中,使用Cs_3PW_(12)O_(40), P-ZSM-5和Co_(0.5)H_2PO_4/SiO_2等固体酸催化剂,可得到较高的丙烯醛收率(最高86.9%)。利用上述催化剂和Mo VW基氧化催化剂,在脱水/氧化双催化剂床层构型反应器中,以甘油为原料合成丙烯酸的收率达50%~80%,直接加入粗甘油可获得相似的丙烯酸收率。(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韩江华[2](2019)在《亚临界条件下地沟油制备生物柴油副产物中有机氯化物的定性检测及来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介绍了一种生物柴油副产物粗甘油和拔出轻组分中有机氯化物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定性检测方法。样品来自于亚临界条件下地沟油与甲醇的酯交换反应,总氯含量较高。在GC-MS分析之前采用正己烷萃取脱除样品中的脂肪酸甲酯和游离脂肪酸等脂溶性干扰组分,对参考标准样品3-氯代甘油和2-氯代甘油以及样品的脱脂水相部分进行苯硼酸衍生化、正己烷萃取、浓缩等处理,经正己烷复溶后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生物柴油副产物中的有机氯化物主要为3-氯代甘油和2-氯代甘油。参考已有文献的研究结果和生物柴油制备工艺对有机氯化物的来源进行了讨论,推断原料地沟油中存在的大量无机氯盐是导致产生3-氯代甘油和2-氯代甘油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9年04期)
殷常吉[3](2018)在《微生物燃料电池法处理生物柴油副产物粗甘油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作为一种新型的燃料电池,凭借其燃料来源多样化、处理过程绿色化等特点,可以将有机物直接转化成电能回收利用,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可再生能源生产以及废弃物处理等领域。近年来,生物柴油作为一种有潜力替代化石燃料的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但是在炼制过程中积攒了大量粗甘油,给市场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迫切需要寻求一种绿色环保的技术方法来合理地、有效地回收或利用粗甘油副产物,将其转化成有更高价值的产品。本课题构建了一套双室混菌微生物燃料电池,以甘油为唯一碳源,以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eneumoniae)和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作为阳极菌种,以铁氰化钾溶液为阴极液,通过电化学和合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探索了不同菌种、混合比例、碳代谢流分布和电子传递效率等因素对MFCs产电性能的影响,系统分析了MFCs同步处理甘油并回收电能的优势和特点。以上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拓宽了MFCs的碳源利用谱。单纯的S.oneidensis MFCs很难利用甘油产电,当加入K.peneumoniae作为发酵菌株与S.oneidensis组成混合MFCs时,产电量会得到明显提升,其最高的输出电压值可达127 mV,最大功率密度值可达8.17 mW/m~2,说明对不同菌株进行合理组合能够拓宽MFCs的碳源利用谱。(2)当K.peneumoniae和S.oneidensis以不同接种比例混合时,MFCs产生的输出电压也会有差别。本课题分别比较了1:5、1:10和1:15叁种接种比例下MFCs的输出电压情况,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K.peneumoniae和S.oneidensis以OD_(600)之比为0.05:0.5,即1:10的比例混合时会得到更好地产电性能,其最高输出电压可以达到114 mV,而其他两种比例下的最高输出电压分别为99 mV和108 mV。(3)合理调控K.peneumoniae胞内的碳代谢流分布和S.oneidensis与电极间的电子传递效率可显着提升MFCs的产电和利用甘油的能力。运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敲除K.peneumoniae胞内的乙醇代谢路径,并引入了乳酸异源表达路径使碳源更多的流向对MFCs产电有利的方向;在S.oneidensis胞内引入核黄素异源表达路径使MFCs中的电子传递介质增多,从而加速产电菌与电极之间的胞外电子传递效率(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EET),结果表明:改造后的K.peneumoniae产生乙醇的水平降低了98%,产生乳酸的水平提高了350%,产生核黄素的水平提高了790%,最终,MFCs的最高输出电压达到了233 mV,功率密度值从原来的8.17 mW/m~2提高到了19.9 mW/m~2。(4)加快了利用甘油的速率。我们分别比较了单菌、混菌、野生型和工程型等MFCs中甘油的利用情况,结果显示,混菌MFCs对甘油的利用情况优于单菌MFCs,同时,经过工程改造后的MFCs利用甘油的速率要快于野生型。这是由于在MFCs中,能量传递有效拉动了能量代谢,使得阳极菌对甘油的利用速率得到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4-01)
张力[4](2018)在《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的能源再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物柴油产业的蓬勃发展,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的过剩问题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生物基粗甘油中含有大量的甲醇、游离脂肪酸、甘油酸酯、甲酯等复杂有机物,在将甘油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进行再利用时,要先对其进行纯化处理,而纯化处理过程的费用非常昂贵,因此,开发新的生物基甘油的再利用方式至关重要。利用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作为酶生物燃料电池的底物,将有机物质转换成清洁的电能,这既对生物基甘油进行了彻底的处理,又提供了清洁可靠的能源。本论文主要研究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在酶生物燃料电池中相关应用,包括甘油酶生物燃料电池阳极上的酶催化甘油氧化以及阴极上的氧气还原。首先,以碳纳米管(CNTs)为催化剂载体,甘油脱氢酶(GDH)为催化剂,麦尔多拉蓝(MBH)为电子介体,壳聚糖(CS)为粘结剂制备了CNTs/GDH/MBH/CS酶修饰电极。研究表明,MBH在电极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一个吸附控制过程,在中性条件下,是一个(2e+H~+)准可逆反应,并且MBH在电极表面被氧化成MB~+后,可以有效地氧化还原态辅酶Ⅰ(NADH),降低了NADH氧化的过电位。利用电化学手段,验证了在CNTs/GDH/MBH/CS电极表面发生的催化反应。对该酶修饰电极优化后,制备修饰电极的混合液中,当CNTs浓度为5.0 mg/m L、GDH浓度为7.5 mg/m L以及MBH浓度为1.0 mM时,可得到最大催化电流密度为17.86μA/cm~2。其次,以碳纳米管(CNTs)为催化剂载体,二茂铁甲醇(Fm)为电子介体,甘油激酶(GK)和甘油-3-磷酸氧化酶(GPO)为催化剂,壳聚糖(CS)为粘结剂制备了CNTs/GK/GPO/CS酶修饰电极。研究表明,将置于溶液中的Fm作为电子介体,可以提高酶活性中心与电极表面的电子转移效率,从而实现GK/GPO双酶电极对甘油的电流响应。利用电化学手段,验证了GK在叁磷酸腺苷(ATP)的参与下可将甘油磷酸化产生甘油-3-磷酸(Mg~(2+)能促进这个过程)以及在CNTs/GK/GPO/CS电极表面发生的催化反应。对该双酶修饰电极优化后,制备修饰电极的混合液中,当CNTs浓度为4.0 mg/mL、GK浓度为4.0 mg/mL,以及GPO浓度为2.0 mg/m L时,可得到最大催化电流密度为135.28μA/cm~2。最后,我们采用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熔盐浴法制备了硫掺杂碳材料,这是一种与甘油燃料电池配套使用的氧还原催化剂。这种方法中,高温下熔融的K_2S作为高浓度硫源的同时也提供了盐浴,在固液两相界面促进了硫源和碳源的接触,有利于S原子的掺杂。比表面积分析和显微拉曼光谱显示S~(2-)与C发生了反应,使得S原子进入C骨架。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区别了硫含量的叁种化学态,即K_2S,C-S-C和C-SO_x。在所制备的样品中,在950 ~oC下合成的样品S-XC72-950的化学掺杂型S原子为1.50 at.%(原子比),且S原子的掺杂提高了其氧还原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戚小各,何玉远,常春,肖泽,白净[5](2018)在《基于生物柴油副产物粗甘油的聚氨酯硬泡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粗甘油为原料,通过热化学转化合成一种甘油基多元醇,将其用于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备,并考察了甘油基多元醇含量对聚氨酯泡沫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采用自制催化剂、200℃反应7 h的优化条件下,可制得羟值244 mgKOH/g、酸值1.0 mgKOH/g、黏度600 mPa·s的甘油基多元醇。甘油基多元醇替代25%(质量分数)石油基聚醚多元醇时,得到的聚氨酯硬泡与对照的硬泡性能相近。(本文来源于《聚氨酯工业》期刊2018年01期)
孙启梅,张霖,王领民,王崇辉[6](2017)在《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的分离提纯工艺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柴油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副产物甘油的产量激增,而当前食品、化妆品、医药等行业对甘油都有着广泛的需求,但它们对甘油的纯度要求很较高。这就需要对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进行精制提纯。通常经酯交换反应得到的生物柴油,通过简单的离心或沉降过程即可得到粗甘油,其中含有催化剂、色素、盐、皂、脂肪酸等杂质,再加上甘油本身黏度大、沸点高,且是热敏性的物质,使得其分离精制过程变得很困难。本文介绍了现有文献中报道的从生物柴油中提纯精制甘油的各种工艺,主要有絮凝、乙醇结晶、草酸钠络合、离子交换、膜分离、减压蒸馏或分子蒸馏、生物吸附和反应络合等精制提纯工艺。并提出将两种或多种精制提纯技术相结合,将会是一种高效的甘油精制方案。(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7年S1期)
孙启梅,王崇辉,王领民,张霖,樊亚超[7](2017)在《生物柴油副产物粗甘油的综合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柴油作为一种可替代化石燃料的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快速发展和规模化生产,使得其副产物甘油的产量过剩。通过简单工艺过程处理生物柴油,即可得到粗甘油,而粗甘油中除甘油外,还有其他的杂质组分,要想将其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及医药等行业就必须对粗甘油进行精制。而当前,粗甘油精制工艺路线较为繁琐,成本较高,经济可行性比较低,故需开发粗甘油的应用空间,提高粗甘油的附加值。本文从生物柴油副产物粗甘油的综合应用入手,从生产化工产品,如1,2-丙二醇、1,3-丙二醇、DHA、PHA、丙烯醛等,用于制氢,用于制燃料添加剂,用于燃料电池,制甲醇或乙醇以及废物处理等领域概述了当前粗甘油的应用技术工艺现状。通过不断拓展粗甘油的应用前景,为生物柴油技术工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7年S1期)
赵广成[8](2017)在《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纯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柴油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甘油是其生产过程中主要副产物,对其纯化回收可很大程度上提高生物柴油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基于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的组成复杂,本文建立了一套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的纯化工艺。甘油原料经过预处理工艺得到粗甘油,再对其进行减压精馏,得到精制甘油。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甘油原料通过废甲醇酸的酸化破乳、脱醇、脱水、除盐等系列预处理过程得到粗甘油,重点考察了酸化破乳过程中pH值、酸化反应温度、甲醇量对粗甘油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适宜的操作条件是将溶液pH值调为4,酸化反应温度60℃、甲醇量为0.7~1倍甘油体积,通过预处理,可获得甘油纯度为78%的甘油粗产品、甘油收率为89%。在此基础上,对预处理工艺中各个阶段甘油相水含量、钾离子质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为预处理过程中脱水和脱盐设备的设计提供基础数据。2、粗甘油经减压精馏得到高纯度甘油产品。考察了回流比和冷却水温度对甘油纯度和精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回流比在3:1、冷却水60℃,得到纯度为99.5%的甘油产品。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预处理后的粗甘油进行高真空精馏稳态模拟,建立了双塔精馏模型,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在压力0.05 bar条件下B1脱水精馏塔塔板数为6块,回流比为0.1时,粗甘油中微量水分可以脱净;B3甘油产品精馏塔塔板数为7块,塔顶起第4块塔板位置进料,回流比为0.4时,塔顶甘油纯度在99%以上。3、对得到的精制甘油按GB/T 13206-91的标准进行检测,“甘油色度”、“氯化物”、“硫酸化灰分”、“酸、碱度”、“皂化当量”、“还原性物质”、“重金属”和“甘油含量”等指标符合甘油二等品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7-03-29)
徐兴烟,丘莉清,徐芳敏,林真庆,叶活动[9](2016)在《重铬酸钾法测定生物柴油副产物粗甘油中甲醇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重铬酸钾测定粗甘油中甲醇含量的方法,研究了H+浓度、加热时间对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浓度为11.04 mol·L-1,加热回流25min,甲醇可被重铬酸钾定量的氧化成二氧化碳,用硫酸亚铁铵滴定过量的重铬酸钾。加标回收率在97.3%—102.5%,样品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低于2%。(本文来源于《福建分析测试》期刊2016年01期)
刘妍,罗艳丹,钟南京[10](2015)在《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的提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棕榈油制备生物柴油副产物提纯甘油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体系p H值在4~5,稀释剂甲醇用量为粗甘油质量的1.0倍,絮凝剂明矾溶液(2%wt)用量为粗甘油质量的0.6倍时,可得到浓度为95.48%wt±1.66%wt的甘油,本研究结果为棕榈油制备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精炼提纯的工业化提供了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粮油加工(电子版)》期刊2015年12期)
生物柴油副产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文介绍了一种生物柴油副产物粗甘油和拔出轻组分中有机氯化物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定性检测方法。样品来自于亚临界条件下地沟油与甲醇的酯交换反应,总氯含量较高。在GC-MS分析之前采用正己烷萃取脱除样品中的脂肪酸甲酯和游离脂肪酸等脂溶性干扰组分,对参考标准样品3-氯代甘油和2-氯代甘油以及样品的脱脂水相部分进行苯硼酸衍生化、正己烷萃取、浓缩等处理,经正己烷复溶后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生物柴油副产物中的有机氯化物主要为3-氯代甘油和2-氯代甘油。参考已有文献的研究结果和生物柴油制备工艺对有机氯化物的来源进行了讨论,推断原料地沟油中存在的大量无机氯盐是导致产生3-氯代甘油和2-氯代甘油的主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柴油副产物论文参考文献
[1].陈小娜,何丹丹,陈志鹏,刘立成.生物柴油副产物粗甘油催化氧化脱水制备丙烯酸[J].过程工程学报.2019
[2].韩江华.亚临界条件下地沟油制备生物柴油副产物中有机氯化物的定性检测及来源分析[J].色谱.2019
[3].殷常吉.微生物燃料电池法处理生物柴油副产物粗甘油的相关研究[D].天津大学.2018
[4].张力.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的能源再利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5].戚小各,何玉远,常春,肖泽,白净.基于生物柴油副产物粗甘油的聚氨酯硬泡的制备[J].聚氨酯工业.2018
[6].孙启梅,张霖,王领民,王崇辉.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的分离提纯工艺进展[J].化工进展.2017
[7].孙启梅,王崇辉,王领民,张霖,樊亚超.生物柴油副产物粗甘油的综合利用[J].化工进展.2017
[8].赵广成.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纯化工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
[9].徐兴烟,丘莉清,徐芳敏,林真庆,叶活动.重铬酸钾法测定生物柴油副产物粗甘油中甲醇含量[J].福建分析测试.2016
[10].刘妍,罗艳丹,钟南京.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的提纯研究[J].粮油加工(电子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