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学效应论文-冉念

运动学效应论文-冉念

导读:本文包含了运动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斯格明子,边界效应,运动学特征,微磁学计算

运动学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冉念[1](2017)在《斯格明子边界效应和运动学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性材料是一种古老且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功能材料。作为磁性材料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磁存储材料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目前,斯格明子(skyrmion)是磁存储材料的新星,它有望成为只需极小电流就可驱动的未来数据存储器和逻辑设备的基本存储单元。其中,以斯格明子为基础的赛道内存因非易失性、高效节能、超高存储密度和极小的欧姆热等优点引起了国内外普遍关注。本论文利用叁维微磁学模拟软件OOMMF(the Object-Oriented MicroMagnetic Framework),计算了在受限系统中,边界对斯格明子成核情况的影响以及在周期性赛道上斯格明子的运动学特征,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只有当自旋极化电流注入区域和铁磁纳米赛道端部之间的距离超过某一阈值(临界距离dc)时,稳定的斯格明子才能通过注入垂直自旋极化电流而产生;当距离未达到临界距离dc时,将会产生除斯格明子之外的其他自旋结构,这些自旋结构在电流的驱动下最终都会湮灭;不同的自旋结构所对应的能量也会不同,但是斯格明子态的能量最低。只有合适的电流密度、磁性参数和材料参数下才能成功地产生斯格明子。形成单个和同时形成多个斯格明子的临界距离dc是相同的。2.在周期性赛道上斯格明子的运动学特征:进一步证实了边缘高磁晶各向异性材料可有效地抑制由马格努斯力引起的横向漂移;赛道的窄部和宽部分别对应于能量曲线的峰值和谷值,并且得证于斯格明子的驰豫过程;只有合适的驱动电流密度和赛道窄部才能使斯格明子通过所有的窄部且不湮灭。(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7-06-30)

黄海铭,杨俊涛[2](2015)在《基于运动学基础知识的多普勒效应公式推导》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最基础的运动学知识,对机械波沿波源和观察者连线方向直线传播的多普勒效应公式进行了推导,所得结果与其他推导方法得到的结论一致,本推导方法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较为简单,显得浅显易懂.(本文来源于《物理通报》期刊2015年06期)

张松宁,Qingjian,Chen,Michael,Wortley,Divia,Bhaskaran[3](2015)在《地表面倾斜度与踝关节护具对垂直着地运动中地面反作用力、踝关节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研究文献尚无有关在着地过程中不同表面倾斜度和踝关节护具效应的运动学、动力学和地面反作用力的综合数据。通过对比25°斜面和平面的着地以及使用和不使用踝关节护具情况下来检测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研究方法:11名健康受试者[年龄:(24.6±3.5)岁,身高:(24.6±0.10)m,质量:(65.6±14.9)kg]参与本次研究。受试者在4个动态运动条件下各进行5次实验:从0.45 m高处垂直下落至25°的斜面(IS)或平面(FS)上,使用或不使用半刚性踝关节护具,同时采集叁维运动学和测力台地面反作用力数据。利用2×2(表面X踝关节护具)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来评估选定的变量。研究结果:与平面着地相比,斜面着地造成较小的垂直和内侧地面反作用力峰值。研究还发现踝关节背曲运动范围、着地角度和背曲速度、最大外翻与跖曲角速度提高,但产生了更大内翻角度和运动范围、着地内翻速度和最大跖曲力矩。踝关节护具在斜面着地时减少了达到地面反作用力第二垂直峰值的时间、着地角度、背曲速度、最大外翻和跖曲速度,但增加了跖曲力矩的最大值。研究结论:斜面增加踝关节额状面的运动范围和踝关节负荷。但是,就斜面着地而言,踝关节护具对踝关节额状面的运动范围和踝关节负荷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本文来源于《体育科研》期刊2015年01期)

吴显云[4](2014)在《用多普勒效应巧解一类运动学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利用超声波测速就是典型的例子。此类问题用运动学的规律求解,特别复杂;用多普勒效应求解,非常简捷。文章进行了多普勒效应原理及计算公式的理论分析,对相应的实例用运动学规律和多普勒效应两种方法作了对比解析。(本文来源于《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许勇,张善平,韦世纯[5](2013)在《利用碰撞和摩擦效应的被动移动机器鸭的运动学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碰撞和摩擦效应的非光滑动力学原理设计了一种被动移动机器鸭。该装置在没有任何额外动力和控制的情况下能够沿着斜坡周期性的既滚又滑、稳定地走下斜坡。本文对机器鸭的各项运动参数进行了动态仿真。通过对仿真曲线的分析可以看出,机器鸭能够实现稳定的周期性的被动行走,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第10届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应用国际会议(2013CCAMMS)论文集》期刊2013-07-01)

梁灿彬,曹周键[6](2013)在《《从零学相对论》连载⑦ 第4讲 趣味运动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4.1尺缩效应和车库佯谬稍微接触过狭义相对论的人都听说过尺缩、钟慢等饶有兴味的效应.当你进一步听到"双生子悖论"和"车库悖论"时,除了觉得更加有趣之外,还会平添许多疑惑和不解.其实,只要思维清晰,利用洛伦兹变换就可把这些效应解释清楚.不过,对于某些问题(特别是"双子悖论"),在听完用洛伦兹变换的(本文来源于《大学物理》期刊2013年01期)

李建臣,颜桂平[7](2011)在《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两差”效应的叁维运动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叁维运动学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在比赛现场进行实际图像采集,并将得到的影片在运动解析系统上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优秀铅球运动员专项技术指标与参数,从系统论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研究分析前俯差与出手差即"两差"效应的运动学意义及其对整体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加大"两差"有利于增加铅球的用力距离,铅球高度、右髋角、右膝角是影响前俯差的重要指标,而前俯差值是影响滑步阶段铅球运行距离与身体重心运行距离的重要因素;滑步阶段中我国男子运动员身体重心速度与铅球速度差值偏大;出手差与出手速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出手角度呈微弱负相关关系,与出手高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比赛成绩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方磊,房敏[8](2010)在《手法规范化研究之运动学、生物效应及信息技术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推拿手法操作技巧性强,手法运动形式、操作中主动肌与拮抗肌配合情况、不同手法力、频率、作用时间与生物效应密切相关,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手法技术发挥和临床疗效,所以对手法规范化研究的重要性不容置疑。手法运动学、手法生物效应以及手法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是它重要组成部分。1手法运动学研究(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杂志》期刊2010年07期)

张鹏,吴冬艳,黄仕进,陶亦舟[9](2009)在《交通流瓶颈效应的运动学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个推广的LWR模型研究交通瓶颈效应.通过求解流通量间断的Riemann问题,得到关于模型解结构的解析结果,由此导出了描述在瓶颈上游车流的排队现象及其队列长度和高度(密度)的一个典型解,并能够构造模型方程的一种δ-映射算法.更有意义的是,表明了通过采用叁角形基本图,这一运动学模型能够描述时走时停波.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数值结果与解析结果的一致性,从而支撑了文章的理论结果.(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和力学》期刊2009年04期)

付碧宏,时丕龙,王萍,李琦,孔屏[10](2009)在《2008年汶川地震断层北川段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地震地质灾害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5月12日M_S8.0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本研究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和地震前后高空间分辨率航空与卫星影像的解译,对映秀—北川断裂带北川段(擂鼓镇—曲山镇)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相关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12汶川大地震沿映秀—北川断裂带产生的地表破裂带正穿过北川县城曲山镇中心,并在曲山镇周围诱发了一系列大型滑坡和岩崩等地质灾害,致使北川县城遭到毁灭性破坏.野外考察表明北川段最大逆冲量和右旋走滑量都达8-10 m,这也是映秀—北川地表地震破裂带中位移量最大的地段.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曲山镇—带正是地震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改变的转换地带:曲山镇及其南西部断层倾向北西,呈现以逆冲为主兼右旋走滑的特征;在曲山镇北东断层倾向南东,表现为右旋走滑分量与垂直分量相当,走滑活动特征更明显.研究结果还表明,逆冲-走滑型(或斜向逆冲型)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儿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直接影响地震地质灾害及其破坏程度,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断层NW盘(上盘)远远强于SE盘(下盘).地震断层的几何学特征与断层运动的应力及坡向的自由面之间相互作用,加强了滑坡、岩崩等地质灾害的破坏力.因此,汶川大地震为我们研究逆冲-走滑型同震地表破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地震地质灾害效应提供了契机.(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运动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最基础的运动学知识,对机械波沿波源和观察者连线方向直线传播的多普勒效应公式进行了推导,所得结果与其他推导方法得到的结论一致,本推导方法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较为简单,显得浅显易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运动学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冉念.斯格明子边界效应和运动学特征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2].黄海铭,杨俊涛.基于运动学基础知识的多普勒效应公式推导[J].物理通报.2015

[3].张松宁,Qingjian,Chen,Michael,Wortley,Divia,Bhaskaran.地表面倾斜度与踝关节护具对垂直着地运动中地面反作用力、踝关节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效应[J].体育科研.2015

[4].吴显云.用多普勒效应巧解一类运动学问题[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

[5].许勇,张善平,韦世纯.利用碰撞和摩擦效应的被动移动机器鸭的运动学仿真[C].第10届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应用国际会议(2013CCAMMS)论文集.2013

[6].梁灿彬,曹周键.《从零学相对论》连载⑦第4讲趣味运动学效应[J].大学物理.2013

[7].李建臣,颜桂平.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两差”效应的叁维运动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

[8].方磊,房敏.手法规范化研究之运动学、生物效应及信息技术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10

[9].张鹏,吴冬艳,黄仕进,陶亦舟.交通流瓶颈效应的运动学描述[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9

[10].付碧宏,时丕龙,王萍,李琦,孔屏.2008年汶川地震断层北川段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地震地质灾害效应[J].地球物理学报.2009

标签:;  ;  ;  ;  

运动学效应论文-冉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