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乳得率论文-王春娥

豆乳得率论文-王春娥

导读:本文包含了豆乳得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豆资源,豆腐得率,豆乳得率,大豆异黄酮含量

豆乳得率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娥[1](2008)在《我国大豆资源豆腐豆乳得率和异黄酮含量的遗传变异及两类性状的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灵芝在中国被用来统称Ganoderma这一属的药用真菌,它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种名贵药材,可以延年益寿。今天灵芝仍被广泛作为一种保健品和药品,灵芝的药理和营养研究证明它的确含有一定的活性成分可以对一些疾病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如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癌症和艾滋病。随着灵芝人工栽培的成功,灵芝子实体、菌丝体以及相关产品被广泛用作功能性食品和药品。但由于灵芝的菌种鉴定和分类工作远远不够,造成灵芝的生产用菌种比较混乱,种属归属的不确定性往往会造成研究结果的错误或不同解释,这是灵芝研究和质量控制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色谱指纹图谱技术为中草药鉴定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一个新的合理的解决途径,近几年已经应用这种方法对很多中草药进行了鉴定。虽然已经有应用HPLC方法对灵芝进行分类的研究.,但还没有应用指纹图谱技术对中国栽培灵芝菌种进行资源调查性质的研究。灵芝的生产研究目前还主要是产量、性状方面的基础研究,我们把HPLC技术引入到灵芝的生产研究中,从灵芝子实体叁萜成分、菌丝体叁萜成分的角度进行了比较,对指导灵芝的生产具有新的意义。指纹图谱研究的高级阶段是把化学指纹图谱和药效相结合,这也是中草药指纹图谱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初步把灵芝叁萜指纹图谱和叁萜药效结合起来。本文共分六个部分,分别从HPLC指纹图谱在灵芝分类上的应用,相似度分析软件的建立,模式分类研究,菌丝体叁萜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和药理指纹图谱的建立,HPLC指纹图谱技术在灵芝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灵芝叁萜指纹图谱的构建建立了灵芝子实体叁萜的提取条件:1 g样品中加95%乙醇至50 mL静置过夜,过滤,上清蒸干,加甲醇定容至1.5 mL,10000×g离心5 min,过滤,取上清液1 mL上反相色谱柱。HPLC色谱条件:反相色谱柱(YMC-Pack ODS-AQ,5μm,250 mm×4.6mm i.d.YMC,Japan);流动相由A、B两部分组成,A为含1%冰醋酸的超纯水,B为色谱级甲醇,A:B=52:48,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0 nm,检测时间90 min。获得了所有供试菌株的HPLC色谱图,对所有菌株进行了分类研究,105个菌株被分成20类,建立了分类组A、B的标准HPLC指纹图谱,为以后的质量控制工作建立了标准。3、对NJRIKY群体干豆腐和豆乳得率两个年份及两年平均值的分离分析与QTL定位结果表明:干豆腐与干豆乳得率遗传均属两对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13.23%-26.84%,多基因遗传率73.15%-86.77%。定位到不同年份稳定表达的干豆腐得率的2个QTL,贡献率累计为16.23%-23.18%,1个控制干豆乳得率的QTL,贡献率为4.73%-7.14%。分离分析和QTL定位的结果相对一致,可相互校验,均表明干豆腐与干豆乳得率受主基因加多基因控制,微效基因占主导地位,其遗传改良更多需要依靠多基因积聚。4、利用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HPLC)(Zorbax SB-C18柱与DAD检测器)系统,建立了15 min内12种大豆异黄酮组分分离良好的定量分析流程,各组分峰面积与其相应浓度均呈良好线性关系(r为0.9995-0.9999),加标回收率均大于99%,日内与日间相对标准差(RSD)(或误差变异系数ECV%)分别为0.17-2.74%与0.24-3.95%.经5700多份样品检测验证,其RSD<5%,该方法具有简便、精确、快速与稳定特点.5、983份大豆种质籽粒12种异黄酮组分含量及其总含量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中国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籽粒多数存在12种异黄酮组分,各组分占异黄酮总含量的比重在不同材料中均有差异,野生种与地方品种均以大豆苷类异黄酮较高,平均分别为46.81%和35.40%;育成品种以黄豆苷类异黄酮较高,平均为48.00%。(2)全国野生大豆、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籽粒异黄酮总含量平均分别为2994.51、3241.33和2704.83μg g~(-1),变幅分别为927.29-7932.94、259.38-7725.45和547.49-5735.15μg g~(-1)。地方品种在野生豆基础上平均增加了246.82μg g~(-1),育成品种在野生豆基础上平均减少了289.68μg g~(-1),这种增减体现在大豆苷类总含量分别减少了233.08与975.64μg g~(-1),染料木苷类总含量分别增加了211.83与217.83μg g~(-1),黄豆苷类总含量分别增加了268.07与468.15μg g~(-1),表明以产量为主要改良目标的育成品种,明显降低了大豆苷类含量,导致育成品种的异黄酮总含量平均低于野生种.(3)各生态区均存在与全国相似的变异情况,区内变异大于区间变异。(4)野生种大豆异黄酮总含量与种质来源地经纬度无显着性相关,栽培种与经度(r为-0.264)、纬度(r为-0.380)均极显着负相关,表明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与来源地本不相关,各区利用方向的差异形成了与地理经纬度微弱的相关性.6、NJRIKY群体两年大豆籽粒12种大豆异黄酮组分含量及其总含量的分离分析与QTL定位结果表明:大豆籽粒异黄酮总含量和各组分含量的遗传均属2-3对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16.42%-45.08%,多基因遗传率为54.78%-83.44%.定位到不同年份稳定表达控制大豆异黄酮含量的QTL 28个以上,单点贡献率为3.90%-13.21%.其中,异黄酮总含量的2个QTL,累计贡献率为15.55%-15.60%,26个异黄酮组分的QTL,均与总含量的QTL位点不同,说明异黄酮组分的QTL因贡献率不高无法体现在总含量QTL上。分离分析与QTL定位结果相对一致,均表明大豆籽粒异黄酮遗传改良需更多依靠基因积聚。7、两年NJRIKY群体籽粒大豆异黄酮含量在豆腐加工产品中转移的联合统计分析发现:每克大豆籽粒加工成豆乳,其总异黄酮14.85%在豆渣中、85.15%在豆乳中、由豆乳加工豆腐,豆腐中只有17.32%,其余67.83%进入黄浆水;豆腐中只有10种异黄酮,未检测到乙酰基染料木苷(AG)与乙酰基黄豆苷(AGL)。不同家系异黄酮总含量及其12种组分在各产品中分配均有很大差异,异黄酮总含量的变幅在豆乳中为78.93%-88.70%、豆腐中为5.61%-43.03%、黄浆水中为38.67%,-81.45%,说明加工产品大豆异黄酮含量的改良潜力大。8、对NJRIKY群体2004与2005两个年份干豆乳和干豆腐中12种异黄酮组分含量及其总含量的分离分析与QTL定位结果表明:(1)干豆乳中各异黄酮含量的遗传属2-3对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29.66%-49.27%,多基因遗传率为50.59%-70.20%。定位到不同年份稳定表达豆乳中异黄酮组分含量的QTL 12个,单点贡献率为4.09%-13.51%;单个年份表达的豆乳中异黄酮总含量的QTL4个,贡献率为4.74-6.95%。(2)干豆腐中10种异黄酮组分含量及其总含量的遗传均属2对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9.27%-47.50%,多基因遗传率52.37%-90.60%.定位到不同年份稳定表达豆腐中大豆异黄酮含量的QTL 10个,单点贡献率为4.08%-20.06%,其中2个豆腐中异黄酮总含量的QTL,其累计贡献率小于20%。分离分析与QTL定位均表明大豆豆乳与豆腐中异黄酮含量属主基因加多基因控制,多基因占主导地位(遗传率大于50.00%),其遗传改良应重视多基因积聚。9,优选出南农大黄豆(干豆腐得率DT与干豆乳得率DM分别为79.95和92.87 g100 g~(-1))、扶隆豆(DT与DM分别为85.89和88.66 g100g~(-1))、ZYD3621(异黄酮总含量为7932.94μg g~(-1))、N3208(大豆苷类总含量为4901.83μg g~(-1))、N23602(染料木苷类总含量为3747.24μg g~(-1))、N20793(黄豆苷类总含量为5122.21μg g~(-1))等共计40份高豆腐、高豆乳得率与高含异黄酮的特异种质,可直接用于生产、新品种选育与遗传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王春娥,盖钧镒,傅叁雄,喻德跃,陈受宜[2](2008)在《大豆豆腐和豆乳得率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质高产豆腐与豆乳专用品种的选育是现代大豆品质育种的重要方向,本研究欲通过对大豆同一重组自交系群体2004和2005两年的豆腐与豆乳得率进行相关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为豆腐与豆乳专用品种选育提供遗传学依据。【方法】以干豆腐与干豆乳得率均差异极显着的大豆品种科丰1号与南农1138-2及其构建的184个重组自交系的群体为试验材料,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以该群体所构建,由488个分子标记组成,覆盖4226.40cM,平均图距8.66cM的遗传连锁图谱为基础,应用软件CartographerV2.5的复合区间作图(CIM)程序检测QTL。【结果】两个年份两个性状均存在双向超亲变异,年份间、群体各家系间、以及年份与家系互作间的差异均极显着;干豆腐得率的遗传,两个年份及两年平均值均属两对具有累加作用的连锁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重组率均为0.00,主基因遗传率为13.23%~26.84%,多基因遗传率为73.15%~86.77%;各年份及两年平均干豆乳得率的遗传均为两对连锁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重组率均为0.00,主基因遗传率为17.27%~22.29%,多基因遗传率为77.71%~82.73%。CIM检测的QTL结果显示,在C2连锁群STAS815T~A676I标记区间检测到与干豆腐得率相关的2个紧密连锁的QTL,能在不同年份稳定表达,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累计为16.23%~23.18%;在M连锁群satt728~K24I标记区间定位到1个控制干豆乳得率的QTL,在不同年份稳定表达,距离其左侧标记0.01cM,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4.73%~7.14%。【结论】豆腐与豆乳得率均属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贡献不大,多基因占主要部分(≥73.15%),遗传分析和QTL定位的结果可以相互验证,遗传改良需要更多地依靠多基因积聚。(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5期)

张红梅,赵团结,盖钧镒[3](2008)在《黄淮海和南方地区大豆品种豆腐和豆乳得率的变异特点与选优》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淮海和南方地区176份大豆品种为材料,利用改进的大批量小样品豆腐与豆乳得率实验室定量分析技术,分析干豆腐、湿豆腐和干豆乳得率的变异特点。结果表明:(1)关内黄淮海和南方地区100g大豆干基可得干豆腐、湿豆腐、干豆乳分别约45.60~73.53g、368.74~622.14g和58.05~83.33g,最高值高于平均31.14%、17.33%和17.71%,总体上变异是丰富的。黄淮海和南方地区品种得率低端接近,高得率品种南方多于黄淮海地区;育成品种高得率材料在夏播类型中较多;1995年后育成品种高得率数与1995年前数十年的相仿。(2)遴选出29份高得率品种,南方和黄淮海地区分别有17和12份可供生产应用或作为育种特异种质利用,其中南农菜豆5号、南农菜豆1号和湘春豆16等3份"叁高"种质均来自南方地区。(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张红梅,周斌,赵团结,邢邯,陈受宜[4](2008)在《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SX豆腐和豆乳得率的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76个家系组成的苏88-M21×新沂小黑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SX为材料,通过MAPMAKER3.0构建了包含131个SSR标记、24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覆盖大豆基因组2044.6cM,标记平均间距15.6cM;经2005和2006两年试验,所获数据按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干豆腐、湿豆腐和干豆乳得率的遗传机制;应用软件WinQTLCartographerVersion2.5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和多区间作图法(MIM)检测QTL。结果显示,在A2连锁群的Satt424~Sat_162区间检测到控制干豆腐和干豆乳得率的主效QTL各1个,qODT-A2-1可以解释15.7%~28.2%的表型变异,qODS-A2-1可以解释30.0%~34.8%的表型变异。检测到湿豆腐得率2个主效QTL,qOWT-A2-1位于A2连锁群的Satt424~Sat_162区间,可以解释20.7%~30.7%的表型变异,qOWT-L位于L连锁群的Satt481~Sat_397区间,可以解释19.0%~27.4%的表型变异。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干豆腐和干豆乳得率均属于1对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湿豆腐得率属于2对非连锁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模型。上述QTL定位结果与分离分析所获的主基因数、贡献率及其和多基因的相对贡献可以相互验证,建议育种中要兼顾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利用。(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王春娥,赵团结,盖钧镒[5](2007)在《中国栽培和野生大豆豆腐与豆乳得率的遗传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不同生态区大豆种质豆腐与豆乳得率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来自各生态区的564份地方品种、101份育成品种、193份野生大豆加上88份国外品种,合计946份大豆种质为材料,采用小样品定量分析技术,测定干豆腐与干豆乳得率,研究其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全国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干豆腐与干豆乳得率均存在很大变异,干豆腐得率变幅分别为25.32~69.59、25.52~85.89 g 100 g-1,干豆乳得率变幅分别为40.75~82.86、39.05~91.86 g100 g-1,栽培大豆两者的得率在野生豆基础上均有较大幅度改进;各生态区均存在与全国相同的变异情况,区内变异大于区间变异,但南方一些生态区栽培种豆腐(乳)得率变异程度相对较大,高得率材料相对较多,因本底(野生种)得率与地理纬度无关,推测与各地区栽培大豆利用方向的不同有关而形成了栽培种微弱的地理相关性;栽培材料中2.75%干豆腐得率超过75 g 100 g-1,5.50%干豆乳得率超过85 g 100 g-1,从中优选出来自Ⅱ、Ⅲ、Ⅳ、Ⅵ生态区的双高种质14份,可供各地区豆腐(乳)育种利用。(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7年12期)

张红梅[6](2007)在《黄淮海和南方地区大豆品种豆腐与豆乳得率的变异、遗传及基因定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豆腐和豆乳历来是中国的传统食品,植物蛋白质营养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美国的大豆食品以10%的速度递增,其中豆腐和豆乳每年消费量增长15%。前人研究表明大豆地方品种间豆腐产量存在显着遗传差异,而且黄淮海和南方来源品种豆腐产量的变异均较大,南方品种的平均数显着大于黄淮海品种平均数,并且从大豆地方品种中筛选适合于加工生产豆腐的特异种质是可能的。由于豆腐和豆乳生产正向现代化、规模化发展,迫切需要高豆腐和高豆乳得率的专用品种,以大量供应优质高产原料。本研究在改进大批量小样品豆腐与豆乳得率实验室定量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对关内黄淮海和南方地区的育成品种和部分优良地方品种进行得率鉴定,期望从中优选出一些育成的高产品种,推荐作为批量生产的专用原料品种,并从中优选出一些优异种质,推荐作为进一步遗传改良的亲本材料;分析豆腐和豆乳得率的遗传机制;进行QTLs定位,筛选与干豆腐、湿豆腐和干豆乳得率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发掘优异资源,为高得率豆腐与豆乳育种提供指导。2005年夏,从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种质库中按黄淮海和南方地区不同育成时间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材料176份,其中126份育成品种,16份品系,34份地方品种。这些地方品种是育成品种的主要祖先亲本。研究豆腐和豆乳得率的变异,并以干豆腐、湿豆腐和干豆乳得率分别高于平均数10%作为优良种质的标准,为多地确定品种适于豆腐和豆乳加工用,并为豆腐和豆乳育种寻找优异种质。结果表明:(1)关内黄淮海和南方地区100g大豆干基可得干豆腐、湿豆腐、干豆乳分别约45.60~73.53g、368.74~622.14g和58.05~83.33g,最高值高于平均31.14%、17.33%和17.71%,总体上变异是丰富的。黄淮海和南方地区品种得率低端接近,高得率品种南方多于黄淮海地区;育成品种高得率材料在夏播类型中较多;1995年后育成品种高得率品种数与1995年前数十年的相仿;(2)遴选出29份特异种质,并且南方材料多于黄淮海地区,分别有17和12份。其中南农菜豆5号、南农菜豆1号和湘春豆16等3份“叁高”种质均来自南方。利用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提供的苏88-M21×新沂小黑豆衍生的176个重组自交家系(NJRISX)及其亲本为材料,经2005和2006两年试验,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干豆腐、湿豆腐和干豆乳得率的遗传机制。RIL群体干豆腐、湿豆腐和干豆乳得率的变幅分别为44.31~66.48、330.42~509.56和56.34~77.00 g/100 g,大幅度的超亲分离说明叁性状增效基因位点可能分散在不同亲本。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干豆腐和干豆乳得率两年平均值分别属于D-0和D-1模型,均属于1对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2.63%和51.88%,多基因遗传率为8.32%和24.63%;湿豆腐得率两年平均属于E-1-9模型,即属于2对非连锁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53.29%,多基因遗传率为25.7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年叁性状间相关达到极显着,但相关系数并不太高,2005年干豆腐与湿豆腐、干豆乳得率为0.62、0.73,湿豆腐与干豆乳得率为0.49;2006年干豆腐与湿豆腐、干豆乳得率为0.67、0.51,湿豆腐与干豆乳得率为0.58。在遗传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大豆豆腐和豆乳得率QTL定位研究。以由176个家系组成的苏88-M21×新沂小黑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SX为材料,通过MAPMAKER3.0构建了包含131个SSR标记、24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覆盖大豆基因组2044.6 cM,标记平均间距为15.6 cM。应用软件Win QTL Cartographer Version2.5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和多区间作图法(MIM)检测干豆腐、湿豆腐和干豆乳得率的QTL。CIM和MIM检测的QTL结果显示,在A2连锁群的Satt424~Sat_162区间检测到控制干豆腐和干豆乳得率的主效QTL各1个,qODT-A2-1可以解释15.7%~28.2%的表型变异,qODS-A2-1可以解释30.0%~34.8%的表型变异。检测到2个控制湿豆腐得率的主效QTL,qOWT-A2-1位于A2连锁群的Satt424~Sat_162区间,可以解释20.7%~30.7%的表型变异,qOWT-L位于L连锁群的Satt481~Sat_397区间,可以解释19.0%~27.4%的表型变异。本研究干豆腐、干豆乳与湿豆腐得率的QTL定位结果与分离分析所获的主基因数、主基因的贡献率、主基因和多基因的相对贡献基本上可以相互验证,育种中要兼顾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利用。本研究对大豆豆腐和豆乳得率遗传机制的研究仍为初步结果,定位结果与前人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相关基因的确切数目和精细定位尚未可知,有必要继续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优选出一批用于豆腐和豆乳生产的高产品种,尚未与生产实际相联系。(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1)

王春娥,盖钧镒[7](2007)在《大批量小样品豆腐与豆乳得率的定量分析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豆腐与豆乳的育种和资源研究需要对大批量小样品进行得率的测定,为选择提供快速而又相对精确的依据。本研究目的是在前人基础上改进小样品豆腐与豆乳得率的实验室定量分析技术,进而提出精确、稳定、规范的测定流程。主要研究内容为以干磨代替湿磨,选用性能稳定可控性好的FOSS Tecator 1095样品磨,干磨豆粉;以6个百粒重差异较大的大豆品种为供试材料,分析不同磨豆时间、不同滤渣条件对小样品豆腐与豆乳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磨粉时间50 s,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经120目滤网减压室温抽滤1 min的豆腐与豆乳得率最高,误差最低。提出以下流程作为规范化豆腐与豆乳得率实验室定量分析技术:精确称取经FOSS样品磨50 s磨碎的豆粉5.00 g,以150 mL自来水室温浸泡2 h,采用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经120目滤网减压(真空度0.098 Mpa)室温抽滤1 min,分取20 mL浆液烘干测干豆乳得率;另取20 mL浆液置于95℃水浴约15 min(浆面温度呈90℃)、冷却至约80℃加0.6 mLCaSO4过饱和溶液点浆,搅拌,蹲脑30 min,经16,000 r/min离心10 min,倾去上清液得湿豆腐,120℃烘干24 h测干豆腐得率。经大量实验验证,改进后的方法具有快速、精确、高效的优点。(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07年02期)

豆乳得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优质高产豆腐与豆乳专用品种的选育是现代大豆品质育种的重要方向,本研究欲通过对大豆同一重组自交系群体2004和2005两年的豆腐与豆乳得率进行相关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为豆腐与豆乳专用品种选育提供遗传学依据。【方法】以干豆腐与干豆乳得率均差异极显着的大豆品种科丰1号与南农1138-2及其构建的184个重组自交系的群体为试验材料,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以该群体所构建,由488个分子标记组成,覆盖4226.40cM,平均图距8.66cM的遗传连锁图谱为基础,应用软件CartographerV2.5的复合区间作图(CIM)程序检测QTL。【结果】两个年份两个性状均存在双向超亲变异,年份间、群体各家系间、以及年份与家系互作间的差异均极显着;干豆腐得率的遗传,两个年份及两年平均值均属两对具有累加作用的连锁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重组率均为0.00,主基因遗传率为13.23%~26.84%,多基因遗传率为73.15%~86.77%;各年份及两年平均干豆乳得率的遗传均为两对连锁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重组率均为0.00,主基因遗传率为17.27%~22.29%,多基因遗传率为77.71%~82.73%。CIM检测的QTL结果显示,在C2连锁群STAS815T~A676I标记区间检测到与干豆腐得率相关的2个紧密连锁的QTL,能在不同年份稳定表达,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累计为16.23%~23.18%;在M连锁群satt728~K24I标记区间定位到1个控制干豆乳得率的QTL,在不同年份稳定表达,距离其左侧标记0.01cM,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4.73%~7.14%。【结论】豆腐与豆乳得率均属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贡献不大,多基因占主要部分(≥73.15%),遗传分析和QTL定位的结果可以相互验证,遗传改良需要更多地依靠多基因积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豆乳得率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春娥.我国大豆资源豆腐豆乳得率和异黄酮含量的遗传变异及两类性状的QTL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王春娥,盖钧镒,傅叁雄,喻德跃,陈受宜.大豆豆腐和豆乳得率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J].中国农业科学.2008

[3].张红梅,赵团结,盖钧镒.黄淮海和南方地区大豆品种豆腐和豆乳得率的变异特点与选优[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8

[4].张红梅,周斌,赵团结,邢邯,陈受宜.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SX豆腐和豆乳得率的QTL分析[J].作物学报.2008

[5].王春娥,赵团结,盖钧镒.中国栽培和野生大豆豆腐与豆乳得率的遗传变异[J].作物学报.2007

[6].张红梅.黄淮海和南方地区大豆品种豆腐与豆乳得率的变异、遗传及基因定位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

[7].王春娥,盖钧镒.大批量小样品豆腐与豆乳得率的定量分析技术研究[J].大豆科学.2007

标签:;  ;  ;  ;  

豆乳得率论文-王春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