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童年期留守经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性创伤,述情障碍,攻击行为
童年期留守经历论文文献综述
金童林,张璐,乌云特娜,杨宏,刘振会[1](2019)在《社会性创伤对童年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述情障碍的中介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社会性创伤、述情障碍及童年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以403名童年期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社会性创伤问卷、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及大学生攻击性量表进行测试。结果:(1)社会性创伤、述情障碍以及童年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攻击行为两两之间均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2)社会性创伤对童年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直接效应显着;(3)社会性创伤通过述情障碍对童年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攻击行为的间接效应显着。结论:述情障碍在社会性创伤对童年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9年06期)
刘斌[2](2018)在《童年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学校满意度与学习倦怠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某大学院校的200名有留守经历学生的学校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与关系,从而找出提高有留守经历学生学校满意度的方法,实现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目标。(本文来源于《新校园(阅读)》期刊2018年11期)
刘志军[3](2018)在《童年期留守经历的情感补偿与代际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留守经历如同流动、贫困、创伤等其他童年期经历一样,对个人来说影响深远,无论是对个人成年前的短期影响还是成年后的长期影响,都不可忽视。然而,学界多关注留守经历的短期影响或当期影响,对长期影响的调查研究还很缺乏。基于长叁角和珠叁角地区19个城市2 385名80后外来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童年期留守经历会引发强烈的补偿效应,却不一定产生代际补偿效应,而留守的代际传递效应也未获证实。不过,后两种效应外在的不显着也可能缘于其他因素的遮蔽,或是两种效应反方向的作用力相互抵消所致。(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陈巧[4](2016)在《童年农村留守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979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随后几年时间里,中国几乎全员参与到经济建设当中。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中国老百姓尝到了物质满足的味道和甜头。但是,中国社会资源分布不均,地域经济差距大,而导致人才流动性过大,最终我们不得不面对实际产生的问题——留守儿童问题。近二、叁十年来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研究完全集中在留守儿童当前的心理现状,缺乏关于留守经历对留守儿童成年以后生活影响的研究,同时关于农村留守经历对个人成长影响的已有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测量法、实验法等量化或加入少部分的定性分析研究方法,完全的质性研究则少之又少。本研究通过访谈法、观察法入手,试图通过质性研究的方式对童年期农村留守经历对个人成长影响进行全面的探究,有助于在心理咨询中解决因童年留守经历对个人成长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也检验了NLP心理疗法对解决此类问题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王红彬[5](2014)在《童年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特质及人际交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童年留守经历对农村生源大学生人格特质及人际交往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及自编问卷对湖南省2所高校2703名有农村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有留守经历的A类人格学生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上的得分均显着高于无留守经历的A类人格学生(12.50±8.29);有留守经历的A类人格学生在"UPI问卷"上的得分均显着高于无留守经历的A类人格学生(28.32±7.20);男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上的得分均显着高于女大学生(12.25±5.46)。(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4年23期)
朱玲[6](2014)在《具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和人际敏感的研究与干预》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已经成为热点,但对于具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研究,还都局限在情感和人格方面,对于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和人际的敏感的研究目前甚少。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研究童年期的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和人际敏感的影响,并采用图式疗法对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干预。本研究选取自皖西学院300名被试,选取中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46份。采用独立样本t榆验和卡方检验的方法研究留守经历与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和人际敏感的之间的关系。并此次研究的假设为:假设1、童年时期的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具有显着的影响。假设2、童年时期的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人际敏感具有显着的影响。假设3、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已形成了早期不良的图式,从而对他们的成人依恋和人际敏感造成影响。假设4、通过图式教育的团体干预可以改善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和人际敏感。本研究中,通过张贴海报的方式招募12名被试,选取其中6名进入实验组,另外6名进入参照组进行对照,运用图式疗法进行团体干预。前期对参与团体活动的大学生进行访谈,让其了解早期不良图式是如何影响其成人依恋和人际敏感的,后期开展团体活动,活动中设置一些互动游戏对具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不良图式进行调整,对其错误认知进行对质。通过将实验组与参照组的数据进行检验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和人际敏感得分在性别水平上差异不显着。2.参与调查的不同出生地的大学生在童年期是否具有留守经历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童年期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来自农村的数目明显多于来自城市的。3.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具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依恋回避维度和依恋焦虑维度的得分均明显高于童年期没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大学生成人依恋得分在童年期的成长经历上差异显着。4.具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人际敏感的得分上显着高于童年期没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大学生人际敏感在童年期的成长经历上差异显着。5.以Young的图式理论为基础,结合Ellis的合理情绪理论整合而成的团体干预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和改善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改变早期适应不良图式。(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4-03-09)
常青,陈卫萍[7](2013)在《论童年留守经历对高职生人格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往往可以追溯到其童年时期所受到的影响和特殊的经历。本研究选取了江西省上饶市两所高职院校145名有童年留守经历的高职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GTAT)和自编基本信息问卷调查,探讨童年留守经历对高职生的人格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童年留守经历对高职生人格特征的形成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对女生的影响更大。(本文来源于《职教论坛》期刊2013年26期)
杨小青,许燕[8](2011)在《童年期有留守经历高职生学校满意度与学习倦怠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有留守经历高职生学校满意度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为留守儿童教育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学校满意度问卷和学习倦怠问卷,对整群分层抽取的广西5所高职院校250名有留守经历高职生进行测试,并与无留守经历高职生683名进行比较。结果有留守经历高职生学校满意度低于无留守经历高职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留守经历高职生学校满意度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年级学生最高,二年级学生最低;学校满意度与学习倦怠呈显着负相关,其中有形性与学习倦怠关系更密切。回归分析显示,有形性能显着负向预测学习倦怠。结论留守经历对高职生学校满意度有较大影响,而学校满意度则影响学习倦怠。(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1年06期)
周凯[9](2011)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使许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不得不留在家乡,托付给他人代为照顾,进而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目前对留守儿童的研究更多局限在这一特殊群体当前的负性方面,比如说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等。因此本研究选取了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中学生作研究对象,通过寻找对这一特殊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有的保护作用因素,使留守儿童能有效地利用这些保护性因素,从而更好地应对由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不良影响。希望研究能为目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性建议,改善他们的成长环境本研究以曲阜市初中和高中共计10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出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学生271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工具包括“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SCL-90”和“主观幸福感问卷”,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有童年期留守经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水平均显着低于无留守经历中学生。心理弹性差异不显着。(2)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中学生中,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着低于初中生。有留守经历中学生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和总体主观幸福感在高中低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显着差异,即个人心理健康程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越多,消极情感越少,生活满意度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越高。(3)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中学生中,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和总体主观幸福感在不同心理弹性得分上存在显着差异,即个人弹性健康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越多,消极情感越少,生活满意度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越高。(4)有童年期留守经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着相关。(5)有童年期留守经历中学生的情绪控制、目标专注、人际协助、抑郁、积极认知、敌对、家庭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显着预测力。(6)心理弹性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王玉花[10](2010)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旨在探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依恋、社会支持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武汉七所高校319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和400名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为对象,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和社会支持问卷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对于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1)他们的依恋回避维度、消极情感高于一般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方面得分显着低于一般大学生;2)依恋、社会支持与其主观幸福感显着相关;3)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依恋焦虑能显着预测主观幸福感,依恋焦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加入社会支持后下降。结论:社会支持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依恋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即依恋通过社会支持的不同方面来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10年02期)
童年期留守经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某大学院校的200名有留守经历学生的学校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与关系,从而找出提高有留守经历学生学校满意度的方法,实现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童年期留守经历论文参考文献
[1].金童林,张璐,乌云特娜,杨宏,刘振会.社会性创伤对童年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述情障碍的中介机制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9
[2].刘斌.童年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学校满意度与学习倦怠关系分析[J].新校园(阅读).2018
[3].刘志军.童年期留守经历的情感补偿与代际效应[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4].陈巧.童年农村留守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6
[5].王红彬.童年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特质及人际交往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4
[6].朱玲.具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和人际敏感的研究与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4
[7].常青,陈卫萍.论童年留守经历对高职生人格特征的影响[J].职教论坛.2013
[8].杨小青,许燕.童年期有留守经历高职生学校满意度与学习倦怠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
[9].周凯.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
[10].王玉花.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