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翻译论文-徐英瑾

哲学翻译论文-徐英瑾

导读:本文包含了哲学翻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存在,是,系词,翻译

哲学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徐英瑾[1](2019)在《“Being”在日本哲学语境中的翻译及其对汉语哲学的启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being"具有系词、同一性与"存在"等多种含义,而从这些含义引申出来的哲学争论,在西方哲学史中一直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中西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如何尽量准确地翻译这个词,也导致了汉语哲学界的相关争鸣。然而,虽然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哲学词汇的构成多有日译之痕迹,汉语哲学界却鲜有对于日语哲学界对于"being"的日译实践的自觉讨论,这就使得我们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一直缺失了日语向度的学术参考。详细而言,虽然在井上哲次郎的时代,"being"并没有被翻译为"存在",但将"being"翻译为"存在"的做法,却在日后慢慢成为日本翻译界的标准操作。而根据和辻哲郎的观点,将"being"翻译为"存在"乃是不合适的,因为"存在"无法承担对主词进行临时性本质指派的功用,而这个功用对于西文中的"being"乃是非常重要的。在《伦理学》中,和辻哲郎本人主张对"存在"的东方语源意义进行深挖,以便开拓出一种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旨趣有异的空间伦理学,而与此同时,他也没有特别纠结于如何日译"being"这个问题。而在《日本语与哲学问题》中,和辻哲郎则转而思考如何在悬置汉字文化之中心位置的前提下,从日语的假名表达方式中寻求翻译"being"。他最后找到的与"being"对应的概括性日语词汇乃是"あり",即"ある"之古体,而"ある"的变体"がある"与"である"则勉强可以对应西语中"being"中的不同变体。但即使如此,"ある"与"being"之间的对应关系依然是非常不严格的,因为有一部分与"being"有关的日语表达并不能被归到"ある"之下,而一部分与"ある"相关的日语表达式也很难在与"being"有关的西语表达式之中找到对应者。而与日语相比,汉语中甚至连一个像"ある"那样能够勉强覆盖"being"中大多数含义的字或词也没有(而王路先生主张用"是"来翻译"being"的做法,其实也是有问题的),因此,今天汉语翻译者必须自创新词来翻译"being"。譬如,"是存"就可以是一个备选的翻译方案。(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刘彬,何庆庆[2](2019)在《心智哲学视域下意向语境的认知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心智哲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启发下,从句子意义所依赖的前意向性背景、意向状态和意向性网络等相关要素出发,结合斯波伯与威尔逊的关联理论所提出的"认知语境",提出了"意向语境"概念,沿着塞尔提出的用意向性解释语言的逻辑分析方向,在更为明晰的认知维度上分析句子意义,并在翻译研究的视角下,将对源语意向性的推理解析和目标语的重构为切入点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以期推动认知翻译研究走向深入。本研究既展现了心智哲学视阈下的意向性理论对语言学分析的启发,也为认知翻译学提供了更具解释性的理论支持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外语》期刊2019年06期)

常青[3](2019)在《中国哲学典籍英译与话语体系建构——以安乐哲、郝大维《中庸》翻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安乐哲、郝大维《中庸》翻译,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与翻译话语体系的建构进行反思。第一、阐明安乐哲和郝大维对《中庸》的哲学解读;第二、具体阐述安、郝对《中庸》的哲学翻译;第叁、在翻译实例的基础上,探索典籍翻的话语体系建构;第四、提出关于典籍翻译的话语体系建构的思考。(本文来源于《鞍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昕[4](2019)在《论本雅明早期的语言与翻译哲学——基于对《论原初语言和人的语言》与《译者的任务》的对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所谓的"理论时代"(杰姆逊语),本雅明可谓开山鼻祖,他的语言与翻译之思均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成为一种对存在和对语言本体的认识。《论原初的语言和人的语言》与《译者的任务》分别是其早期语言哲学和翻译思想的代表作。本文通过二者对读,揭示本雅明早期语言观与翻译思想的不同层面,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形而上的哲学之维,有助于提高对其思想的整体认识。(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0期)

宋美华[5](2019)在《本质主义,还是非本质主义?——翻译研究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哲学意义观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翻译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关于本质主义和非本质主义的辩论出发,通过理清本质主义、非本质主义的概念和发展,分析翻译研究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哲学意义观。分析表明,本质主义论哲学的发展自身带有反本质主义的特点,反本质主义论中也有建构论;从"意义"的角度讲,传统翻译研究是本质主义论,现代翻译研究带有反本质主义的特点,后现代翻译研究内部派别并非都持解构主义意义观。(本文来源于《上海翻译》期刊2019年05期)

孙凤,屠友祥[6](2019)在《论维尔比夫人的翻译哲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维尔比夫人理论中的"翻译"是一种在大脑中自主进行的"转化",是自动进行且无法取消的认知活动,是思想翻译。在表意学理论体系中,"翻译"作为方法论而存在,意义混乱问题出现的根源之一就在于这种自主翻译功能的停滞或退化,对"翻译"功能的恢复是解决意义混乱问题的本要。可译性的基础在于人类共通的经验,而"母性感知"作为人类潜在具有的共同而本能的感知力,是获取此种经验的前提,也是对自主翻译功能最早、最基本的运用。强调对事物本身进行感知,这扭转了翻译中"存在之被遗忘"的窘境,打破了僵化的翻译模式,凸显了意义的动态性。表意学追求"向上的翻译",以对话性的翻译为形式,以获取"意味"为目标,具有明确的伦理意味,这对实现有效沟通、化解无谓矛盾等意义重大。通过对维尔比夫人的翻译哲学思想的阐释,可以看出表意学注重意义之动态性,强调对体验/经验之感知,关切意义之"实效"的翻译思想无疑是具有革新性的。(本文来源于《符号与传媒》期刊2019年02期)

杨琳琳[7](2019)在《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对翻译理论的哲学拓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翻译观体现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不仅是对传统翻译观念的颠覆,更直接促进了后期解构主义的诞生。从时间与空间维度探讨本雅明的生平,可以明确其翻译思想的哲学基础,包括客观唯心主义及浪漫主义,以及《译者的任务》中的哲学隐喻,本雅明的哲学观与翻译哲学思想的价值及现实意义,以一种全新的、动态的哲学观来改造翻译观,揭示翻译的本质。(本文来源于《黑河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陈玉才,于开华[8](2019)在《哲学视域中俄语语言认知与翻译技巧》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的语言是不同的世界观,每个具体语言的特点又受到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语言意识的制约。俄语语言认知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性,在翻译教学中,翻译人员熟练把握俄语语言意识,并与汉语传统语言概念进行有效对比,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18期)

盛春[9](2019)在《西周英译词的翻译策略研究——以新造词「哲学」和「演绎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周是明治维新时期着名的哲学家和翻译家,翻译了诸多词汇流传至今,如「哲学」「肯定」「否定」「帰纳法」「演绎法」「本能」等,其中有很多是西周自己研究出来的新造词。本文拟以「哲学」和「演绎法」两词的翻译过程为例,对其英译词的翻译策略及其原因和意义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汉学对中外互译实践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日语学习与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杜国英[10](2019)在《探索中西译学的方法论及翻译技巧——评《哲学维度的中西翻译学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人类相互交流的重要媒介,翻译对不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展开,中西译学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学开始慢慢发展与壮大,对于翻译的研究也更加地深入,同时人们开始思考翻译的精神内涵,探求翻译的本质,分析中西译学各自的理论特点与哲学思想。本文通过对《哲学维度的中(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哲学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心智哲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启发下,从句子意义所依赖的前意向性背景、意向状态和意向性网络等相关要素出发,结合斯波伯与威尔逊的关联理论所提出的"认知语境",提出了"意向语境"概念,沿着塞尔提出的用意向性解释语言的逻辑分析方向,在更为明晰的认知维度上分析句子意义,并在翻译研究的视角下,将对源语意向性的推理解析和目标语的重构为切入点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以期推动认知翻译研究走向深入。本研究既展现了心智哲学视阈下的意向性理论对语言学分析的启发,也为认知翻译学提供了更具解释性的理论支持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哲学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1].徐英瑾.“Being”在日本哲学语境中的翻译及其对汉语哲学的启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刘彬,何庆庆.心智哲学视域下意向语境的认知翻译研究[J].中国外语.2019

[3].常青.中国哲学典籍英译与话语体系建构——以安乐哲、郝大维《中庸》翻译为例[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4].李昕.论本雅明早期的语言与翻译哲学——基于对《论原初语言和人的语言》与《译者的任务》的对读[J].名作欣赏.2019

[5].宋美华.本质主义,还是非本质主义?——翻译研究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哲学意义观的思考[J].上海翻译.2019

[6].孙凤,屠友祥.论维尔比夫人的翻译哲学思想[J].符号与传媒.2019

[7].杨琳琳.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对翻译理论的哲学拓展[J].黑河学院学报.2019

[8].陈玉才,于开华.哲学视域中俄语语言认知与翻译技巧[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

[9].盛春.西周英译词的翻译策略研究——以新造词「哲学」和「演绎法」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9

[10].杜国英.探索中西译学的方法论及翻译技巧——评《哲学维度的中西翻译学比较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9

标签:;  ;  ;  ;  

哲学翻译论文-徐英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