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矛盾修辞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矛盾修辞格,分类,成因,艺术魅力
汉语矛盾修辞格论文文献综述
杨传艳[1](2010)在《汉语矛盾修辞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矛盾修辞格是一种常见的辞格。近年来,许多研究者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从不同角度对汉语中的矛盾修辞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矛盾修辞格的相关方面作了探讨,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矛盾修辞格的性质和范围的考察、分类探析、成因探析及矛盾修辞具有的艺术魅力。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汉语矛盾修辞格的研究现状、取得的成绩及不足,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价值、研究思路及创新点。第二章矛盾修辞格相关内容的界定。首先是性质上的界定,在学者们辞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证了矛盾修辞格是一种辞格,并把它与容易混淆的对比、映衬及警策叁种辞格做了比较研究。同时,为了将矛盾修辞格中“矛盾”的内涵深化,本文把它与《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四种常用矛盾义做了比较。即,言语行为之间的矛盾、辩证法中的矛盾、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及泛指对立事物之间的矛盾。第叁章分类研究。这是本文的创新部分。以语义指向理论为指导,通过考察语言单位的义素,将矛盾修辞格分成两大类。一、在一组语义指向结构体中,指向成分和被指成分间存在矛盾。二、在两组语义指向结构体中,具有共同被指成分的两个指向成分之间存在语义冲突,这由两种情况构成:两个指向成分处在同一层级;两个指向成分处在不同层级。处在不同层级的两个指向成分可以构成语言单位整体的矛盾或局部的矛盾。第四章形成因素及艺术魅力。从客观世界的立体性、思想表达的复杂性、语言单位的线条性和认知方式的合成性四个方面探讨了矛盾修辞格的形成因素。并指出了运用矛盾修辞格所具有的几个最突出、最鲜明的表达效果。它将两个矛盾的语义双方组合在一起,陌生化组合具有极大吸引力,并用简洁凝练的话语呈现深邃的哲理,表达深刻的情感。本文对矛盾修辞格的研究采用了新的视角,从语义指向角度对此进行考察研究,通过性质界定、分类研究、形成因素研究及艺术魅力研究四个方面,对矛盾修辞格做了全方面的梳理,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引起人们对这种语言现象的重视和重新认识。(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0-06-01)
邱云燕[2](2008)在《汉语矛盾修辞格的语义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矛盾修辞格(习惯上又可以称之为相反相成、反比、矛盾格等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格,但国内学术界对该辞格关注较少,所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修辞与语义学领域。本论文拟从新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并在传统的语义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刘大为关于语义共现的叁种方式以及认知语义学的概念合成理论,对这一辞格的生成与理解过程进行研究:研究共六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以往的研究往往是从修辞功能或语言表层特征对汉语矛盾修辞格进行界定,因此很难将其和对照、警策等辞格区别开来;语义上也主要限于对两个冲突的矛盾词语进行语义成分分析,侧重于静态的描写。因此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矛盾辞格的定义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其语义消解和生成过程做动态的分析和解释。第二章主要讨论了矛盾修辞格的定义。我们引入命题的概念,通过分析句子命题意义的类型和产生方式:主要命题来自句子的主要述谓结构,从属命题和降级命题是由从属述谓结构和降级述谓结构产生的预设命题,从而认为:矛盾修辞格并不是指语言表层两个词语的冲突,而是句子本身命题意义的相悖。以此我们将矛盾修辞格定义为:一个语言格式包含了两个简单命题,因谓词之间具有反义关系而造成对立冲突的语言现象。第叁章,我们在第二章定义的基础上,按照矛盾冲突命题的性质和产生方式将其分成六类,并同时对语言表现形式也进行了描写:当两个冲突命题都由主要述谓结构产生时,语言表现形式往往是复句或并列谓语句;当两个冲突命题都是从属命题时,句法结构上多是主谓结构;当两个冲突命题都是降级命题或其中一个是降级命题时,句法结构上多包含一个或两个偏正结构。需要指出的是:我们通过分析发现:两个冲突的命题中,只有一个是从属命题的类型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第四章,为了揭示矛盾修辞格的语义消解过程,我们首先讨论了语义共现的叁种方式。不同的共现方式,冲突语义的消解方式也不同:两个命题都是增补性共现,谓词的语义就可以共存。共存可以发生在同一个认知域内,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认知域之间。两个命题中一个是增补性共现,一个是强制性共现时,其中一个谓词的语义构成发生变化,与谓项冲突的义素被替换。两个命题都是强制性共现时,谓项的语义构成发生变化,与谓词冲突的语义义素被替换。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分析了不同的语法结构对深层语义消解机制的影响。第五章,以概念合成理论为依托,结合四种整合网络模式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矛盾修辞格的心理建构过程。指出矛盾修辞格是通过两个不同的心理空间之间的映现和整合,产生突生结构,创造了原本不存在的突生意义,从而在认知上突破了旧有的思维方式。第六章是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和不足之处。综上所述,本文对汉语矛盾辞格的研究采用了新的研究视角,尝试从语义和认知的角度对其生成和消解过程进行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该辞格的重新认识。但由于国内介绍概念合成理论的资料相对较少,所用的语料也多以英文为主,因此本文对该理论的阐述和理解也略不全面和深入,在行文中理论和案例的结合略显生硬,不够成熟。因此,我们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语言研究者关注汉语矛盾修辞格,从而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涉及相关问题,使得各种假设可以得到证明,以弥补本文的不足。(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汉语矛盾修辞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语矛盾修辞格(习惯上又可以称之为相反相成、反比、矛盾格等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格,但国内学术界对该辞格关注较少,所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修辞与语义学领域。本论文拟从新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并在传统的语义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刘大为关于语义共现的叁种方式以及认知语义学的概念合成理论,对这一辞格的生成与理解过程进行研究:研究共六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以往的研究往往是从修辞功能或语言表层特征对汉语矛盾修辞格进行界定,因此很难将其和对照、警策等辞格区别开来;语义上也主要限于对两个冲突的矛盾词语进行语义成分分析,侧重于静态的描写。因此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矛盾辞格的定义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其语义消解和生成过程做动态的分析和解释。第二章主要讨论了矛盾修辞格的定义。我们引入命题的概念,通过分析句子命题意义的类型和产生方式:主要命题来自句子的主要述谓结构,从属命题和降级命题是由从属述谓结构和降级述谓结构产生的预设命题,从而认为:矛盾修辞格并不是指语言表层两个词语的冲突,而是句子本身命题意义的相悖。以此我们将矛盾修辞格定义为:一个语言格式包含了两个简单命题,因谓词之间具有反义关系而造成对立冲突的语言现象。第叁章,我们在第二章定义的基础上,按照矛盾冲突命题的性质和产生方式将其分成六类,并同时对语言表现形式也进行了描写:当两个冲突命题都由主要述谓结构产生时,语言表现形式往往是复句或并列谓语句;当两个冲突命题都是从属命题时,句法结构上多是主谓结构;当两个冲突命题都是降级命题或其中一个是降级命题时,句法结构上多包含一个或两个偏正结构。需要指出的是:我们通过分析发现:两个冲突的命题中,只有一个是从属命题的类型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第四章,为了揭示矛盾修辞格的语义消解过程,我们首先讨论了语义共现的叁种方式。不同的共现方式,冲突语义的消解方式也不同:两个命题都是增补性共现,谓词的语义就可以共存。共存可以发生在同一个认知域内,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认知域之间。两个命题中一个是增补性共现,一个是强制性共现时,其中一个谓词的语义构成发生变化,与谓项冲突的义素被替换。两个命题都是强制性共现时,谓项的语义构成发生变化,与谓词冲突的语义义素被替换。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分析了不同的语法结构对深层语义消解机制的影响。第五章,以概念合成理论为依托,结合四种整合网络模式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矛盾修辞格的心理建构过程。指出矛盾修辞格是通过两个不同的心理空间之间的映现和整合,产生突生结构,创造了原本不存在的突生意义,从而在认知上突破了旧有的思维方式。第六章是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和不足之处。综上所述,本文对汉语矛盾辞格的研究采用了新的研究视角,尝试从语义和认知的角度对其生成和消解过程进行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该辞格的重新认识。但由于国内介绍概念合成理论的资料相对较少,所用的语料也多以英文为主,因此本文对该理论的阐述和理解也略不全面和深入,在行文中理论和案例的结合略显生硬,不够成熟。因此,我们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语言研究者关注汉语矛盾修辞格,从而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涉及相关问题,使得各种假设可以得到证明,以弥补本文的不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矛盾修辞格论文参考文献
[1].杨传艳.汉语矛盾修辞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2].邱云燕.汉语矛盾修辞格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