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扫盲教育论文-陈雪儿

妇女扫盲教育论文-陈雪儿

导读:本文包含了妇女扫盲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终身学习,妇女文盲,妇女扫盲教育,政策综述

妇女扫盲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陈雪儿[1](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扫盲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妇女扫盲教育政策不断发展和完善,有力推动了妇女扫盲教育实践的发展。本文采用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梳理70年来妇女扫盲教育政策的演变过程,尝试揭示我国妇女扫盲教育政策建设发展历程。结合时代背景和存在的问题,未来我国应创新发展政策制定的体制机制;强调妇女扫盲教育的精准性;关注妇女文盲群体的学习文化建设;多方保障妇女扫盲教育政策的实施;激发农村妇女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本文来源于《终身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刘枚萍[2](2018)在《简论建国初期昆明市的妇女扫盲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妇女扫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扫盲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遵循的方针政策、开展情况大体与工农扫盲一致。但中国特殊的历史与现实因素,使得妇女群体常常处于主流社会的边缘,因而妇女扫盲又有特殊性。其时,昆明市为了推动妇女扫盲,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的方针政策,建立妇女扫盲机构,帮助妇女解决"后顾之忧",妇女扫盲取得显着成效。昆明的妇女扫盲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相对于取得的成效而言则不必过多置喙。扫盲教育提高了妇女的文化水平与思想觉悟,增强了妇女的参政意识,促进了女权独立,并有利于培养下一代,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本文来源于《郑州师范教育》期刊2018年06期)

侯颖君[3](2017)在《建国初期农村妇女扫盲教育研究(1949-1958)》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国初期,中国妇女受教育水平普遍很低,90%以上的妇女是文盲。在农村,妇女文盲占文盲总数的95%以上。妇女文盲的大量存在严重影响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妇女各项权益的落实。为了提高妇女群众的文化水平,建国初期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妇女扫盲教育活动。然而在国家各项政治、经济建设任务繁重之时,费事、费力且见效较慢的农村妇女扫盲教育开展初期并不顺利。除了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不重视,传统观念对妇女的束缚,家庭成员的牵绊以及舆论压力都给扫盲教育带来诸多困难。排除上述主观因素,客观上没有明确的扫盲领导机构、缺乏适合成年妇女使用的教材、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等问题也都制约着扫盲教育的发展。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地的扫盲教育仍旧逐步发展起来。各地的扫盲教师不断地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总结出了适合农村妇女学习的授课内容、找到了既能顾全劳动、也不耽误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寻到了适合成年妇女认知习惯与规律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党中央加强了对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教育后,扫盲教育从中央到地方确立起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了对农村妇女扫盲教育工作的指导,扫盲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在1949—1958年间,农村妇女扫盲教育取得丰硕成果。首先,扫盲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为她们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使用先进生产工具,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扫盲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和时政教育提高了农村妇女的爱国意识与思想觉悟,使她们真正有了国家主人翁的心态与意识;再次,扫盲教育中的妇幼卫生知识给广大农村妇女和儿童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证,科学的卫生护理、接生法大大提高了新生儿的存活率,促进了农村家庭的和谐发展。建国初期的农村妇女扫盲教育既有成效,也有不足,对这一阶段的妇女扫盲教育进行批判性的学习,能够为当今的妇女解放与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5)

李淑云[4](2014)在《社会工作介入少数民族流动妇女扫盲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社会转型进入加速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许多西北少数民族农村妇女流入城市。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少数民族流动妇女进城后,因受教育水平很低、不识汉字、传统文化的角色束缚等使其融入城市非常困难,因此,扫盲教育成为她们融入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迫切需求。本文研究者将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和行动研究叁种方法相结合,以一名研究者和实务者的双重身份,依托于兰州市西湖文化服务中心的少数民族流动妇女识字班,以社会学习理论和赋权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工作方法为主、个案工作方法为辅,建立了以扫盲教育为目的的姐妹花“从头再来”小组。设计了11次的小组活动并进行实施、总结和效果评估,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少数民族流动妇女扫盲教育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评估注重被研究者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结合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小组效果进行评估,也是对以往只注重客观评估的补充。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社会工作介入少数民族流动妇女扫盲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方面是对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研究扫盲教育的补充,另一方面是对社工介入扫盲教育领域新的尝试和探索。第二,小组工作介入少数民族流动妇女扫盲教育取得了积极成效。76.9%的小组成员认为参与式的小组工作活动有利于扫盲教育的开展,92.3%小组成员认为参与小组活动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信心,扩大了其社会支持网络。小组工作介入扫盲教育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体现了“助人自助”的理念,有助于组员自我效能的发挥。第叁,个案工作是小组工作在介入少数民族流动妇女教育中的有益补充;社区作为社工整合资源的“聚宝盆”,有效开展社区工作将有助于为少数民族流动妇女扫盲教育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和各类有力的社会支持。第四,“参与式”教学方法和小组工作中运用参与式的互动方式在扫盲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80.8%的组员认为“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对扫盲教育是有效果的。第五,社会工作在介入少数民族流动妇女扫盲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提升。组员的流动性、社工自身的能力不足等也限制小组工作的效果;产生于西方土壤的小组工作也需本土化。(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5-01)

索朗仁青,达瓦次仁[5](2012)在《西藏妇女的扫盲教育及其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扫盲教育是一项非长期性而又具有实用性、基础性、工具性的系统工程。推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妇女的扫盲将是未来扫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抓准扫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妇女扫盲力度是扫盲工作抓出成效的关键。(本文来源于《西藏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朱真莉[6](2009)在《德昂族妇女扫盲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但与汉族地区相比,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以德昂族为代表的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文盲现象尤其严重。目前我国剩余文盲的叁分之二都是女性,俗话说,教育一个男人只是教育了一个人,而教育一个女人则教育了一个家庭,母亲的教育水平对子女的学习和健康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少数民族妇女文盲开展扫盲教育,不但可以帮助她们提高识字能力,掌握生产生活技能,进一步改善她们的生活水平,而且有利于民族的进步,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处于双重弱势地位的德昂族妇女,通过研究,试图推进这一群体扫盲教育的有效开展,提高扫盲实效。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在了解到德昂族妇女扫盲教育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因,进一步对该民族妇女扫盲教育的目的、脱盲标准、内容、途径、方法等进行探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德昂族的实际,对现阶段妇女扫盲教育发展的对策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本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六章:第1章:德昂族妇女扫盲教育的田野调查。本章主要介绍德昂族妇女扫盲教育开展的基本情况。虽然德昂族的扫盲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现阶段基本上却处于一个停滞阶段,面临不少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剩余文盲数量较多,复盲严重,对于文盲的具体数量,教育部门没有可靠的统计数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妇女扫盲认识不到位,组织措施不力;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妇女扫盲的特点认识不够,业务上不够熟练;妇女文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缺乏创新;缺乏切合实际的脱盲标准;开展扫盲教育条件十分薄弱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历史文化因素、现实因素两个角度入手来分析德昂族妇女扫盲教育发展停滞的原因。历史上,德昂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传统上并不重视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发展的落后产生了大量的文盲,也不利于妇女扫盲教育的发展。现实中,德昂族经济发展落后,生活环境恶劣,居民居住分散,教育资源匮乏,妇女文盲教育观念落后等一系列因素也阻碍着该民族妇女扫盲教育的发展。第2章:德昂族妇女扫盲教育目的的探讨。从分析国内外的扫盲目的出发,提出德昂族妇女扫盲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必须考虑妇女个人发展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双重需要。德昂族妇女扫盲教育具有双重目的,文盲妇女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读写算技能,满足并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这是妇女参加扫盲教育的基本目的;通过开展扫盲教育,逐步改变她们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整个群体的文化素质,培养她们对民族传统习俗的理性态度,促进德昂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是德昂族妇女扫盲教育的根本目的。第3章:德昂族妇女扫盲教育脱盲标准的探讨。现行的脱盲标准对于德昂族妇女扫盲教育来说并不实际,存在一定的难度。德昂族妇女扫盲教育的脱盲标准应把握层次性、差异性、具体性的原则,从基本的识字能力、基本的数学能力、基本的创收知识与技能、基本的生活知识与技能等四个方面进行考核,以此提高文盲学员脱盲的质量,获得可持续学习的能力。第4章:德昂族妇女扫盲教育内容的探讨。制定德昂族妇女扫盲教育的内容应遵循针对性、发展性、实用性和民族性的原则,包括基础知识、实用技术技能和妇女生活常识等叁大方面的内容。教材是内容的载体,在编写和选择妇女扫盲教材时,应把握思想性、科学性、适用性、通俗性、民族性的原则,合理开发民族地区妇女扫盲的教材。第5章:德昂族妇女扫盲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探讨。随着教育的发展,扫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地更新。根据民族地区实际,德昂族妇女扫盲教育可以采用集中举办培训班、分散包教包学、远程教学、举办不定期的文化技术培训活动、举行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家庭成员互助学习等形式。同时,应充分考虑成人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心理,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文盲学员尽快脱盲。教学语言的选择是德昂族等人口较少民族妇女扫盲教育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关系到扫盲教育的成效,在民族多元化和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应积极探索双语教学的模式。第6章:德昂族妇女扫盲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观念决定行动,发展德昂族妇女扫盲教育,首先应该更新妇女扫盲教育的观念。对于德昂族的妇女文盲而言,扫盲应是一种主动扫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素质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处理好脱盲数量和脱盲质量的关系。针对德昂族妇女扫盲教育的发展的对策,笔者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政府、教育机构、社区等扫盲活动参与主体在开展妇女扫盲教育活动中的职责。(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4-20)

金国红,王德清[7](2005)在《西部贫困地区妇女扫盲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教育问题在今天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我国的西部贫困地区的妇女扫盲教育问题格外引人注目。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各地之间的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生产发展相对落后,贫困地区相对较多,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妇女扫盲教育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以期能引起更多学者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本文来源于《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05年02期)

夏海鹰[8](2005)在《关于加快我国妇女扫盲教育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1949年建国初期,全国妇女人文盲率高达90%以上。几十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开展扫盲运动,使1.2亿女性文盲脱盲,2000年18至64岁的女性文盲比例已下降到11.1%,青壮年妇女文盲率已降至4.9%。本文论述了妇女扫盲的历史,阐述了妇女扫盲的基本经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加快妇女扫盲的对策。(本文来源于《理论与改革》期刊2005年02期)

刘伯琴[9](1999)在《妇女扫盲教育与脱贫致富》一文中研究指出妇女文盲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贫穷、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等,要扫除妇女文盲,应采取相应对策,使妇女真正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从而使妇女尽快脱盲,参与经济建设。(本文来源于《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期刊1999年06期)

张焕珍[10](1997)在《妇女扫盲教育的教材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扫盲教材建设是扫盲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妇女扫盲教育的教材建设除贯彻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科学性、思想性外,应特别突出妇女特色,突出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同时,还要处理好政治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等几方面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南都学坛》期刊1997年04期)

妇女扫盲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妇女扫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扫盲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遵循的方针政策、开展情况大体与工农扫盲一致。但中国特殊的历史与现实因素,使得妇女群体常常处于主流社会的边缘,因而妇女扫盲又有特殊性。其时,昆明市为了推动妇女扫盲,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的方针政策,建立妇女扫盲机构,帮助妇女解决"后顾之忧",妇女扫盲取得显着成效。昆明的妇女扫盲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相对于取得的成效而言则不必过多置喙。扫盲教育提高了妇女的文化水平与思想觉悟,增强了妇女的参政意识,促进了女权独立,并有利于培养下一代,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妇女扫盲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陈雪儿.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扫盲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终身教育研究.2019

[2].刘枚萍.简论建国初期昆明市的妇女扫盲教育[J].郑州师范教育.2018

[3].侯颖君.建国初期农村妇女扫盲教育研究(1949-1958)[D].山西师范大学.2017

[4].李淑云.社会工作介入少数民族流动妇女扫盲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4

[5].索朗仁青,达瓦次仁.西藏妇女的扫盲教育及其对策[J].西藏研究.2012

[6].朱真莉.德昂族妇女扫盲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9

[7].金国红,王德清.西部贫困地区妇女扫盲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5

[8].夏海鹰.关于加快我国妇女扫盲教育的思考[J].理论与改革.2005

[9].刘伯琴.妇女扫盲教育与脱贫致富[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99

[10].张焕珍.妇女扫盲教育的教材建设[J].南都学坛.1997

标签:;  ;  ;  ;  

妇女扫盲教育论文-陈雪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