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境遇伦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境遇伦理,形态分析,伦理-道德形态
境遇伦理论文文献综述
邵永生[1](2019)在《境遇伦理的形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历史哲学的角度,伦理学理论的形态分为伦理形态、道德形态和伦理-道德形态叁种。通过"伦理-道德形态"及其特征、境遇伦理与其关联性、境遇伦理与相关伦理学理论之形态比较,说明境遇伦理具备"伦理-道德形态"的特征,以便为人们把握境遇伦理从而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道德选择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陈梅英,李碧芳[2](2019)在《境遇伦理视角下父亲的伦理选择分析——科马克·麦卡锡《路》的文学伦理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讲述了一对父子在大灾难后的末日世界里艰难求生的故事。小说的成功除了其反映的主题外,很大程度上还与其所蕴含的伦理内涵有紧密关系。在文学伦理学批评框架下,以约瑟夫·弗莱彻的境遇伦理理论为依据,分析主人公——父亲在人类伦理失序的大背景下,面对不同的伦理环境所作出的伦理选择,阐释父亲在保护儿子这一神谕责任的指引下突破伦理困境的艰难之路。父亲的每一次伦理选择都为其后的情感挣扎作出了伦理铺垫,也揭示了末日世界人类文明的毁灭、道德体系的崩塌和主人公境遇伦理选择的伦理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唐亚军[3](2018)在《弗莱彻境遇伦理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向前发展,科技的发明创造,人们的生活境遇变得愈趋复杂,而现有的道德理论对时下诸多问题的解决,却愈显乏力。正是在这种理论对生活的无奈境遇下,弗莱彻提出了一套解决传统伦理理论失效的理论方案,即境遇伦理学。弗莱彻所提出的境遇伦理学在多大程度发挥对生活的矫正功能,取决于境遇伦理思想的普适性程度。由此,探讨弗莱彻境遇伦理的普适性功能,首先需要从其理论背景入手,考察其思想的形成,则必然涉及弗莱彻一生中叁个阶段的重要经历,其年少的家庭变故、中学的启蒙教育和执教后期经历的点点滴滴,这些为其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从宏观层面来看,弗莱彻所处时代的政治变革、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又为境遇伦理学的形成奠定了现实基础;从文化渊源观,美国本土哲学和基督教的神学伦理思想为其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系统考察弗莱彻境遇伦理学的思想内容,它由四条实用原理构成,分别为:实用原理、相对主义、实证论和人格至上论,这四条原理构成境遇伦理学的立论基础,然后以此为依据提出境遇伦理学的六个基本命题,即:爱是唯一的永恒善、爱是唯一的规范、爱不是喜欢、爱证明手段之正当性、爱同公正是一回事及爱当时当地做决定,它构成了境遇伦理学的核心思想,分析这六个基本命题,从中提炼出境遇伦理学的思想原则,主要为坚持人的主体地位,爱是其唯一指导原则和要求行为者当时当地做决定。弗莱彻发现真理的地方又是其失去真理的地方,因此其理论的价值所在又表现出其理论的局限与不足。所以,弗莱彻的境遇伦理思想从得与失正反两个方面,对我国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0)
邵永生[4](2018)在《境遇伦理与传统道德选择方法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境遇伦理(境遇论)作为一种诞生和发展较晚、逐渐流行、不可或缺的道德选择方法,与传统的功利论、道义论和德性论叁种道德选择方法有何异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比较可以凸显境遇伦理的方法论特质、价值与意义,以及传统的功利论、道义论和德性论叁种道德选择方法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伦理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金圣基[5](2017)在《易经哲学中境遇伦理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生活儒学的起步点:人道的新奠定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儒学开始没落,甚至被边缘化,丧失了作为"国家哲学"而具有的"治国兴邦"的重要指导作用。到了20世纪上半叶,儒学复兴运动日渐提上日程,所谓的当代新儒家作为主导,力图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吸收、融合西学,积极推动儒学的现代化。在推动当代新儒学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当代新儒家的第一代学者,他们积极对儒学进行了阐释与宣扬。例如,牟宗叁的"新心(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期刊2017-09-20)
邵永生[6](2016)在《医疗恶性事件背后的伦理困境——医改的境遇伦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医疗恶性事件背后所面临的伦理困境是医患关系出现了紧张、矛盾、不协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对立的状况。因此,从国家或政府层面必须积极进行医疗改革。但应该选择怎样的医改方向?通过境遇伦理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把"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作为医改的价值选择方向,从而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患关系的协调奠定良好的观念与制度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林霁玥[7](2016)在《论弗莱彻境遇伦理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瑟夫·弗莱彻(Joseph Fletcher,1905-1995),是20世纪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伦理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境遇伦理思想,系统地论述了境遇伦理学。在弗莱彻的一生中,曾经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他的前半生是充满基督教信仰的教条主义阶段,而他的后半生转变为对一切事物持谦卑恭谨态度的相对主义阶段。而本文所研究的境遇伦理学就是他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时期。境遇伦理学是西方长期统治的基督教伦理学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冲击下产生形成的,里面包含的对境遇的相对主义解读,对爱的解释和对境遇的方法辨析都是对我国的伦理学创新研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简单说明了研究弗莱彻境遇伦理学的理论及实际意义。第二部分为弗莱彻境遇伦理产生的思想渊源探究,从历史因素和现实理论两方面说明弗莱彻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又是获得哪些思想家的启示。第叁部分是弗莱彻境遇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探析,首先理清了他理论提出的理论前提,其次是对他提出的境遇方法解读,最后就境遇伦理学最重要的关于爱的六大命题的论述进而窥探出弗莱彻思想的精髓。第四部分是对弗莱彻境遇伦理思想的反思,首先是境遇伦理学存在何种价值,其次在价值背后境遇伦理又存在着何种缺陷和不足,最后通过分析得出境遇伦理学对我们的启示和意义。基督教伦理思想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基督教关于爱的伦理思想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包括:上帝对世人的爱、世人对上帝的爱以及世人的互爱。爱,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弗莱彻在境遇伦理学里提出了他重要的六大命题——探究爱的价值,与公正等同化,理清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等论点都是试图将爱剖析,揭示出爱是人类必须坚持的唯一原则。同时,境遇伦理学被誉为超越律法主义和反律法主义的一次道德新尝试,是关于道德决断要不要拘泥于道德规范,将重点放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上面,强调社会公正的意义和强化人的责任意识,对道德发展和道德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境遇改变规则是弗莱彻的重要理论之一,他主张只有将道德实践具体境遇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人作为关注的重点而不是其他一切规范同样是对传统基督教伦理学的一次挑战。研究弗莱彻的思想,能使我们学会另一种思维方法——对待事物保持相对主义的态度;同时,境遇伦理学也是面对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际遇的深切关注和独到把握,在爱是唯一规范的原则下将一切道德规范相对化而不是绝对化会使我们面对两难的道德困境得到合理的解决方法。虽然境遇伦理学其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它获得实际的理论意义,进而克服不足获得启示。(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20)
付艳艳[8](2014)在《弗莱彻“爱”的境遇伦理思想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弗莱彻基于对现实社会生活与道德抉择方法的深思熟虑,提出了以人为中心、以爱为最高指导原则的"爱"的境遇伦理,具体包含以爱为内蕴的道德规范、以爱为态度的道德关怀、以爱为计量的道德抉择以及以爱为唯一的道德之善的内在维度。弗莱彻"爱"的境遇伦理在理念上体现了人本思想,在实践中体现了理性思辨,但在具体境遇中,却易陷入爱的计量困境与爱的虚无境地。(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任兰兰[9](2014)在《基督教境遇伦理中爱的意蕴——评述约瑟夫·弗莱彻的境遇伦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在做出道德决断时,往往会不自觉地陷入到律法的规范中,但事实上在很多特定的境遇下,遵守法律却又与践行道德相矛盾,面对两难困境,道德主体该做出怎样的选择,美国学者约瑟夫·弗莱彻提出了"爱"这一境遇伦理学的至关重要原则,其实质是把绝对的原则——爱,与境遇的估计和行动的选择结合起来进行的道德决断。(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邵永生[10](2011)在《放弃治疗的境遇伦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一个出生时患有肛门闭锁等先天缺陷的婴儿是否应该被放弃治疗的案例入手,用弗莱彻的境遇伦理学理论分析如何在特定的境遇下进行道德选择。放弃治疗只有在符合临床现有条件下根本无法救治、符合本人或者其监护人的真实意愿、并通过"爱的计算"以证明其能够得到价值合理性辩护的条件下才可实施。(本文来源于《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期刊2011年11期)
境遇伦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讲述了一对父子在大灾难后的末日世界里艰难求生的故事。小说的成功除了其反映的主题外,很大程度上还与其所蕴含的伦理内涵有紧密关系。在文学伦理学批评框架下,以约瑟夫·弗莱彻的境遇伦理理论为依据,分析主人公——父亲在人类伦理失序的大背景下,面对不同的伦理环境所作出的伦理选择,阐释父亲在保护儿子这一神谕责任的指引下突破伦理困境的艰难之路。父亲的每一次伦理选择都为其后的情感挣扎作出了伦理铺垫,也揭示了末日世界人类文明的毁灭、道德体系的崩塌和主人公境遇伦理选择的伦理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境遇伦理论文参考文献
[1].邵永生.境遇伦理的形态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陈梅英,李碧芳.境遇伦理视角下父亲的伦理选择分析——科马克·麦卡锡《路》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唐亚军.弗莱彻境遇伦理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4].邵永生.境遇伦理与传统道德选择方法之比较[J].伦理学研究.2018
[5].金圣基.易经哲学中境遇伦理诠释[C].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2017
[6].邵永生.医疗恶性事件背后的伦理困境——医改的境遇伦理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7].林霁玥.论弗莱彻境遇伦理思想[D].西南大学.2016
[8].付艳艳.弗莱彻“爱”的境遇伦理思想述论[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9].任兰兰.基督教境遇伦理中爱的意蕴——评述约瑟夫·弗莱彻的境遇伦理[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
[10].邵永生.放弃治疗的境遇伦理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