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素消化率论文-王高兴

营养素消化率论文-王高兴

导读:本文包含了营养素消化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营养素,烹调方法,消化吸收

营养素消化率论文文献综述

王高兴[1](2018)在《试论烹调方法对营养素消化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烹调可以增进食欲,从而进一步推动消化吸收,使得食物利用率大大提升。在烹调过程中,不一样的食品或者不一样的烹调方法都存在相应营养素因流失和破坏而失掉的情况。本文主要对烹调方法对营养素消化吸收的影响展开了一系列地探讨。中国是一个烹饪王国。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国内外都很有名。与世界各国的食物烹饪相比,其独特(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导刊》期刊2018年33期)

张文溪[2](2018)在《可溶增稠膳食纤维对营养素消化吸收及减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可溶增稠膳食纤维(Soluble Viscous Dietary Fiber,SVDF)在代餐减肥产品中的添加,赋予了这些产品特殊的生理功能特性,因而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本研究以在胃肠中呈现液态和凝胶态两种不同状态的SVDF为研究对象,考察它们对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特性以及对大鼠饱腹感、减重等各项身体指标的影响,以期对SVDF在代餐减肥产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首先,本研究选择了在胃肠中呈液态的黄原胶、瓜尔胶和刺槐豆胶叁种SVDF,采用体外消化模拟方法,分别考察它们在高黏度体系(1500 cP,30 s~(-1))及低黏度体系(300cP,30 s~(-1))下对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低黏度体系中叁种SVDF对营养素消化的影响均不显着,而在高黏体系中黄原胶、瓜尔胶和刺槐豆胶会对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产生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黄原胶的抑制效果最为显着,如黄原胶、瓜尔胶和刺槐豆胶使得淀粉消化过程中在肠末期时葡萄糖的释放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了64.1%、52.9%、14.5%。同时,实验发现在消化过程中体系黏度会明显下降,且不同体系之间黏度差异显着。研究发现在消化前体系黏度相同的条件下,消化结束时黄原胶始终保持最高的黏度,如在高黏体系中,消化前体系黏度均为1500±100 cP,而在消化结束时黄原胶组黏度为130.0±1.4 cP,显着高于刺槐豆胶组的12.1±2.3 cP。在与体外实验中营养素的消化情况进行比较后发现,体系黏度越高则体系中营养素的消化率越低,对营养素的抑制效应越显着。为了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黏度差异的原因,实验分别研究了稀释、酶及pH对消化过程中黏度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稀释作用是消化后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在高黏度体系中,淀粉葡萄糖苷酶会使瓜尔胶和刺槐豆胶体系的黏度进一步降低,而对黄原胶体系的黏度不产生影响,这主要与SVDF的化学结构和酶的作用机制有关。其次,采用体外模拟消化实验对在胃肠中呈凝胶态的海藻酸钠进行了研究,通过模拟食用海藻酸钠后胃酸的释放以及胃壁、幽门对凝胶的挤压作用,分别对凝胶进行破碎和不破碎作用,并通过体外模拟消化实验,研究了食用海藻酸钠后凝胶的形成及破碎过程,并测定了这一体系下凝胶的状态对麦芽糊精和乳清分离蛋白的消化的影响。实验发现,凝胶不破碎、破碎体系中糊精消化率分别是对照组的79.1%和89.6%,乳清分离蛋白的消化率分别是对照组的84.0%和92.5%。这一结果说明凝胶对营养素消化的抑制效果与凝胶块的形成及凝胶在胃肠中的破碎情况有关,这可能与凝胶在形成过程中会将较大比例的营养素包裹在凝胶中,从而抑制了消化酶与营养素的相互作用,进而使得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最后,通过进行动物实验研究了短期和长期摄入膳食纤维对大鼠机体各方面指标的影响,分别设定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低黏黄原胶组(LX组)、高黏黄原胶组(HX组)、低黏瓜尔胶组(LG组)、高黏瓜尔胶组(HG组)和海藻酸钠组(ALG组),并对照前期体外消化的测定结果进行验证和分析,发现膳食纤维的添加能够降低饲料中的蛋白质利用率及大鼠的血糖含量,其中黄原胶组的抑制效果最明显,其蛋白质利用率比Control组低了13.9%,空腹血糖比Control组低了57.3%,与体外消化的结果相对应。在饲养过程中通过测定大鼠的进食量、体重、激素水平等研究了膳食纤维对饱腹感和减重的影响,发现添加了膳食纤维的灌胃样品能够有效增强灌胃后大鼠饱腹感,使灌胃后4 h内大鼠的进食量明显减少,当大鼠长期摄入含膳食纤维的饲料能够抑制体重的增加,其中HX组的饱腹及抑制体重增加的效果均最显着。当处死大鼠后,通过测定胃肠道食糜黏度和残余量后发现,膳食纤维的添加能有效延长胃排空时间、增加食糜黏度,这也与体外消化中膳食纤维对胃肠中食糜黏度的影响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汪之顼,丁叶,邵莹莹[3](2016)在《热处理工艺对婴幼儿配方粉中营养素消化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婴幼儿配方粉生产中,热处理过程是不可避免的,主要存在于如下两类工艺中[1,2]:一类是热力消毒和杀菌,如巴氏杀菌(72℃15 s或90℃0.5 s)、超高温灭菌(130℃~150℃0.5~4 s);另一类是由液态食物到粉状食物的浓缩(70℃30 min)和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60℃~200℃,出风温度75℃~85℃),包括原料加工过程,如乳清蛋白粉生产,以及终端配方从液态经干燥后到粉状的除水分过程。温度是水分蒸发的重要条件,(本文来源于《临床儿科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胡贻椿,李敏,朴建华,杨晓光[4](2012)在《转人乳铁蛋白基因大米主要营养素的体内消化率及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转人乳铁蛋白基因大米(hLF大米)与亲本大米(PR大米)主要营养素在体内的消化代谢及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进行初步比较评价。方法以6头近交系五指山小型去势公猪为实验动物,进行回肠末端造瘘手术安置T型瘘管,采用交叉法分别饲喂hLF大米、PR大米,收集回肠末端消化产物分析比较两种大米主要营养素的体内消化率,采用经消化率校正的氨基酸评分法(PDCAAS)对两种大米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进行初步评价。结果 hLF大米与PR大米在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纤维素的消化率上均无显着差异。人乳铁蛋白基因的插入使hLF大米中各氨基酸的含量配比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且其PDCAAS比亲本大米提高了2.66%。结论 hLF大米与PR大米在五指山小型猪体内主要营养素的消化代谢上满足"实质等同性"的要求,PDCAAS的结果显示hLF大米中蛋白质的质量略有提高。(本文来源于《营养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柯祥军,瞿明仁,易中华[5](2008)在《不同水平发酵豆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及营养素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240羽1日龄艾维茵肉仔鸡随机分成4个处理,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为玉米-豆粕型日粮,试验Ⅰ、Ⅱ、Ⅲ组日粮中分别添加5%、10%、15%的发酵豆粕,共进行42d试验。结果表明:试验Ⅰ、Ⅱ、Ⅲ组与对照组比较日增重分别提高14.13%、14.55%、10.13%,差异均极显着(P<0.01);日采食量分别提高6.24%(P<0.01)、4.81%(P<0.01)、3.88%(P>0.05);料肉比分别下降7.03%、8.65%、5.95%,差异均极显着(P<0.01)。试验Ⅱ组与对照组比较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提高12.20%,差异显着(P<0.05);试验Ⅰ、Ⅱ、Ⅲ组与对照组比较钙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5.67%、10.12%、6.37%,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有机物、总磷的表观消化率无差异。本试验以添加10%的发酵豆粕为最佳。(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08年13期)

卢寿锋,K.,L.,Swyers,A.,O.,Burk,T.,G.,Hartsock,E.,M.,Ungerfeld[6](2008)在《在高浓度和低浓度淀粉日粮中直接添加微生物制剂对马的营养素和发酵副产品消化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试验研究了在马日粮中直接饲喂微生物制剂(DFM)能否提高营养素的消化率以及能否降低与日粮中淀粉饲喂数量的增加相关的酸中毒的危险。试验按照3×3拉丁方设计,选择15只良种成熟阉马,随机分配至3个处理中。每个试验为期26d。第1d~13d内,为试验马提供干草+低淀粉日粮(LS,即每一顿日粮中每千克体重饲喂淀粉1.2g)。然后于试验第14d,日粮突然改变为干草+高淀粉日粮(HS,即每一顿日粮中每千克体重饲喂淀粉2.4g),一直持续到26d。微生物制剂处理组以精料颗粒的形式按照108cfu/50kgBW·d的剂量投给试验动物。试验设计如下:处理1为对照日粮组(CON),不添加微生物制剂;处理2为嗜酸性乳酸杆菌组(LAC1,单一种属微生物);处理3为嗜酸性乳酸杆菌、干酪乳杆菌、双歧杆菌及粪肠球菌混合微生物组(LAC4,多种属微生物)。分别于试验11d~13d(LS),15d~17d(AC,突然改变日粮阶段)和试验末期24d~26d(HS)全收集粪便72h。收集的数据包括总干物质摄入量和总排粪量,粪便pH,粪便中乙酸和丙酸浓度以及饲料中不同含量的微生物制剂。结果表明,除了Fe的消化率例外,淀粉和微生物制剂没有交互作用。由于淀粉浓度的增加使大多数营养素的消化率增加(P<0.02),除了Mg(P=0.08),CP,K和Zn例外(P>0.10)。与对照组相比,补充LAC4组粗脂肪的消化率增加(P<0.05),并且Na的消化率有降低的趋势(P<0.10)。与对照组相比,所有补充微生物试剂组中Cu的消化率显着增加(P<0.05),Fe和Zn的消化率在数值上增加,但没有达到显着水平。从低淀粉日粮改变为高淀粉日粮时,粪便的pH降低(P<0.05),且粪便中丙酸的浓度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LAC1组中粪便pH有增加的趋势(P<0.10)。上述结果证实,在马日粮中增加淀粉浓度可以增加日粮中营养素的消化率。在马日粮中补充单一或者混合微生物,对于增加营养素的消化率以及降低由于饲喂高淀粉日粮导致酸中毒的影响十分有限。有关添加微生物制剂的潜在效应,应该在比本试验条件更敏感的酸中毒状态中进行评估。(本文来源于《饲料与畜牧》期刊2008年05期)

柯祥军,瞿明仁,易中华[7](2008)在《不同水平发酵豆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及营养素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1日龄艾维茵肉仔鸡240羽,随机分成4个处理,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为玉米-豆粕型,试验Ⅰ、Ⅱ、Ⅲ组日粮中分别添加5%、10%、15%的发酵豆粕,共进行42d试验。结果表明:试验Ⅰ、Ⅱ、Ⅲ组与对照组比较日增重分别提高14.13%、14.55%、10.13%,差异均极显着(P<0.01);日采食量分别提高6.24%(P<0.01)、4.81%(P<0.01)、3.88%(P>0.05);料肉比分别下降7.03%、8.65%、5.94%,差异均极显着(P<0.01)。试验Ⅱ与对照组比较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提高12.20%(P<0.05),差异显着;试验Ⅰ、Ⅱ、Ⅲ组与对照组比较钙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5.67%、10.12%、6.37%,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有机物、总磷的表观消化率无差异。结论:本试验以添加10%的发酵豆粕为最佳。(本文来源于《江西饲料》期刊2008年02期)

柯祥军,瞿明仁,易中华[8](2008)在《不同比例发酵豆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及营养素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照组为玉米-豆粕型,试验Ⅰ、Ⅱ、Ⅲ组日粮中分别添加5%、10%、15%的发酵豆粕,共进行42d试验。结果表明:试验Ⅰ、Ⅱ、Ⅲ组与对照组比较日增重分别提高14.13%、14.55%、10.13%,差异均极显着(P<0.01);日采食量分别提高6.24%(P<0.01)、4.81%(P<0.01)、3.88%(P>0.05);料肉比分别下降7.03%、8.65%、5.94%,差异均极显着(P<0.01)。试验Ⅱ与对照组比较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提高12.20%(P<0.05),差异显着;试验Ⅰ、Ⅱ、Ⅲ组与对照组比较钙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5.67%、10.12%、6.37%,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有机物、总磷的表观消化率无差异。结论:本试验以添加10%的发酵豆粕为最佳。(本文来源于《饲料广角》期刊2008年03期)

张丽[9](2007)在《小肽营养素对蛋鹌鹑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免疫机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研究了小肽营养素对蛋鹌鹑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免疫机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择83日龄健康的产蛋朝鲜鹌鹑(龙城系)27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鹌鹑。试验Ⅰ、Ⅱ、Ⅲ、Ⅳ、Ⅴ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1%、0.3%、0.5%、0.7%的小肽营养素。试验期共计28天,统计各组的生产性能,计算产蛋率、料蛋比、平均蛋重,测定养分消化率,并于试验结束时从各重复中取4只鹌鹑,采血,取脾脏,取小肠的不同部位,观察小肠绒毛高度,以及测定血清中钙、磷、碱性磷酸酶、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尿素氮、T_3、T_4、IgG、IgM等血液指标。试验结果表明:①蛋鹌鹑日粮中添加小肽营养素可以提高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各试验组的产蛋率和平均蛋重均有所提高,料蛋比有所下降。试验组Ⅱ、Ⅲ、Ⅳ、Ⅴ与对照组Ⅰ相比,产蛋率分别提高了6.55%(P<0.05)、7.22%(P<0.05)、10.04%(P<0.01)、15.27%(P<0.01):平均蛋重分别提高了2.58%(P>0.05)、6.44%(P<0.01)、4.97%(P<0.01)、3.96%(P<0.05);料蛋比分别下降了3.37%(P>0.05)、9.09%(P<0.05)、11.45%(P<0.05)、15.82%(P<0.05)。小肽营养素添加组可以提高经济效益,0.7%添加组效果最好。②蛋鹌鹑日粮中添加小肽营养素可以提高饲料中各养分的消化率。试验组Ⅱ、Ⅲ、Ⅳ、Ⅴ与对照组比,粗蛋白的消化率分别提高了2.10%(P>0.05)、8.05%(P<0.05)、8.40%(P<0.05)、6.93%(P>0.05);脂肪的消化率分别提高了1.60%(P>0.05)、3.20%(P<0.05)、12.80%(P<0.01)、16.00%(P<0.01);钙的消化率分别提高了4.11%(P>0.05)、6.38%(P<0.05)、15.70%(P<0.01)、11.41%(P<0.01);磷的消化率分别提高了7.02%(P>0.05)、8.16%(P>0.05)、10.47%(P<0.05)、13.10%(P<0.05)。添加小肽后,降低了血液中的尿素氮,以0.7%下降的最多;增加了血清钙、磷含量,以0.5%添加量效果明显;碱性磷酸酶含量以0.5%的添加量的效果最明显。③蛋鹌鹑日粮中添加小肽营养素对改善蛋品质有一定的作用。0.5%添加组显着提高了蛋白相对重、蛋壳厚度和哈氏单位(P<0.05),各试验组间蛋形指数和蛋黄相对重差异不显着(P>0.05)。④蛋鹌鹑日粮中添加小肽营养素可以增加小肠绒毛的高度。试验组Ⅱ、Ⅲ、Ⅳ、Ⅴ与对照组Ⅰ相比,十二指肠绒毛分别增长了18.82%(P<0.01)、22.35%(P<0.01)、23.53%(P<0.01)、23.94%(P<0.01)。试验组Ⅱ、Ⅲ、Ⅳ、Ⅴ与对照组Ⅰ相比,空肠绒毛分别增长了2.70%(P>0.05)、21.62%(P<0.01)、37.84%(P<0.01)、70.27%(P<0.01)。试验组Ⅱ、Ⅲ、Ⅳ、Ⅴ与对照组Ⅰ相比,回肠绒毛分别增长了22.86%(P<0.01)、46.39%(P<0.01)、57.82%(P<0.01)、64.20%(P<0.01)。其中0.7%添加组的作用最明显。⑤蛋鹌鹑日粮中添加小肽营养素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小肽营养素添加组均能显着提高脾脏指数和IgG含量,均以0.7%添加组提高最明显(P<0.01):IgM含量试验组Ⅲ、Ⅳ、Ⅴ与对照组Ⅰ相比,分别提高了7.41%(P<0.05)、11.11%(P<0.01)、11.11%(P<0.01)。对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T_3、T_4的含量也有所提高,以0.5%添加组提高最明显。研究表明,在产蛋鹌鹑日粮中添加小肽营养素以0.7%添加量较好,可显着提高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小肽营养素降低料蛋比、提高饲料利用率作用与其可以促进小肠绒毛的高度、增强机体免疫机能有关。(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2)

高俊,Zongjia,J,Cheng,Ronald,W.Hardy[10](2007)在《对全脂大豆进行膨化和膨胀加工及添加微生物植酸酶对其营养素在虹鳟鱼上的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虹鳟鱼进行试验,以评估对全脂大豆进行膨化和膨胀加工,以及添加微生物植酸酶后,对干物质、粗蛋白、氨基酸、矿物元素的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中使用生大豆、膨化大豆和膨胀大豆3种原料。在膨化大豆中分别按200FTU/kg、400FTU/kg、600FTU/kg、800FTU/kg、1000FTU/kg比例加入微生物植酸酶酶他富5000L(Natuphos 5000L)。(本文来源于《饲料与畜牧》期刊2007年02期)

营养素消化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可溶增稠膳食纤维(Soluble Viscous Dietary Fiber,SVDF)在代餐减肥产品中的添加,赋予了这些产品特殊的生理功能特性,因而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本研究以在胃肠中呈现液态和凝胶态两种不同状态的SVDF为研究对象,考察它们对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特性以及对大鼠饱腹感、减重等各项身体指标的影响,以期对SVDF在代餐减肥产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首先,本研究选择了在胃肠中呈液态的黄原胶、瓜尔胶和刺槐豆胶叁种SVDF,采用体外消化模拟方法,分别考察它们在高黏度体系(1500 cP,30 s~(-1))及低黏度体系(300cP,30 s~(-1))下对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低黏度体系中叁种SVDF对营养素消化的影响均不显着,而在高黏体系中黄原胶、瓜尔胶和刺槐豆胶会对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产生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黄原胶的抑制效果最为显着,如黄原胶、瓜尔胶和刺槐豆胶使得淀粉消化过程中在肠末期时葡萄糖的释放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了64.1%、52.9%、14.5%。同时,实验发现在消化过程中体系黏度会明显下降,且不同体系之间黏度差异显着。研究发现在消化前体系黏度相同的条件下,消化结束时黄原胶始终保持最高的黏度,如在高黏体系中,消化前体系黏度均为1500±100 cP,而在消化结束时黄原胶组黏度为130.0±1.4 cP,显着高于刺槐豆胶组的12.1±2.3 cP。在与体外实验中营养素的消化情况进行比较后发现,体系黏度越高则体系中营养素的消化率越低,对营养素的抑制效应越显着。为了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黏度差异的原因,实验分别研究了稀释、酶及pH对消化过程中黏度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稀释作用是消化后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在高黏度体系中,淀粉葡萄糖苷酶会使瓜尔胶和刺槐豆胶体系的黏度进一步降低,而对黄原胶体系的黏度不产生影响,这主要与SVDF的化学结构和酶的作用机制有关。其次,采用体外模拟消化实验对在胃肠中呈凝胶态的海藻酸钠进行了研究,通过模拟食用海藻酸钠后胃酸的释放以及胃壁、幽门对凝胶的挤压作用,分别对凝胶进行破碎和不破碎作用,并通过体外模拟消化实验,研究了食用海藻酸钠后凝胶的形成及破碎过程,并测定了这一体系下凝胶的状态对麦芽糊精和乳清分离蛋白的消化的影响。实验发现,凝胶不破碎、破碎体系中糊精消化率分别是对照组的79.1%和89.6%,乳清分离蛋白的消化率分别是对照组的84.0%和92.5%。这一结果说明凝胶对营养素消化的抑制效果与凝胶块的形成及凝胶在胃肠中的破碎情况有关,这可能与凝胶在形成过程中会将较大比例的营养素包裹在凝胶中,从而抑制了消化酶与营养素的相互作用,进而使得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最后,通过进行动物实验研究了短期和长期摄入膳食纤维对大鼠机体各方面指标的影响,分别设定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低黏黄原胶组(LX组)、高黏黄原胶组(HX组)、低黏瓜尔胶组(LG组)、高黏瓜尔胶组(HG组)和海藻酸钠组(ALG组),并对照前期体外消化的测定结果进行验证和分析,发现膳食纤维的添加能够降低饲料中的蛋白质利用率及大鼠的血糖含量,其中黄原胶组的抑制效果最明显,其蛋白质利用率比Control组低了13.9%,空腹血糖比Control组低了57.3%,与体外消化的结果相对应。在饲养过程中通过测定大鼠的进食量、体重、激素水平等研究了膳食纤维对饱腹感和减重的影响,发现添加了膳食纤维的灌胃样品能够有效增强灌胃后大鼠饱腹感,使灌胃后4 h内大鼠的进食量明显减少,当大鼠长期摄入含膳食纤维的饲料能够抑制体重的增加,其中HX组的饱腹及抑制体重增加的效果均最显着。当处死大鼠后,通过测定胃肠道食糜黏度和残余量后发现,膳食纤维的添加能有效延长胃排空时间、增加食糜黏度,这也与体外消化中膳食纤维对胃肠中食糜黏度的影响基本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营养素消化率论文参考文献

[1].王高兴.试论烹调方法对营养素消化吸收的影响[J].食品安全导刊.2018

[2].张文溪.可溶增稠膳食纤维对营养素消化吸收及减重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8

[3].汪之顼,丁叶,邵莹莹.热处理工艺对婴幼儿配方粉中营养素消化吸收的影响[J].临床儿科杂志.2016

[4].胡贻椿,李敏,朴建华,杨晓光.转人乳铁蛋白基因大米主要营养素的体内消化率及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J].营养学报.2012

[5].柯祥军,瞿明仁,易中华.不同水平发酵豆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及营养素表观消化率的影响[J].饲料工业.2008

[6].卢寿锋,K.,L.,Swyers,A.,O.,Burk,T.,G.,Hartsock,E.,M.,Ungerfeld.在高浓度和低浓度淀粉日粮中直接添加微生物制剂对马的营养素和发酵副产品消化率的影响[J].饲料与畜牧.2008

[7].柯祥军,瞿明仁,易中华.不同水平发酵豆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及营养素表观消化率的影响[J].江西饲料.2008

[8].柯祥军,瞿明仁,易中华.不同比例发酵豆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及营养素表观消化率的影响[J].饲料广角.2008

[9].张丽.小肽营养素对蛋鹌鹑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免疫机能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07

[10].高俊,Zongjia,J,Cheng,Ronald,W.Hardy.对全脂大豆进行膨化和膨胀加工及添加微生物植酸酶对其营养素在虹鳟鱼上的表观消化率的影响[J].饲料与畜牧.2007

标签:;  ;  ;  

营养素消化率论文-王高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