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膨胀岩层中料石桩与钢筋混凝土联合支护实践

强膨胀岩层中料石桩与钢筋混凝土联合支护实践

一、强膨胀岩层中料石碹及钢筋砼联合支护的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袁升礼[1](2017)在《深埋软岩大断面硐室变形与稳定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煤炭行业正处于东部向西部转移、浅部向深部迁移和小断面向大断面拓展的特殊时期,对西部深埋软岩大断面硐室的研究已经是大势所趋。西部软岩大硐室岩性弱、断面大、埋深大,由此引发的围岩变形大、塑性区深、变形延续时间长,对传统的支护理形成了冲击。因此,研究深部软岩大断面硐室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境内红庆梁煤矿主斜井和井底煤仓连接处的装载硐室,通过地质调研、室内物理力学性质实验分析了大断面硐室的地质情况和围岩参数,为变形机理的分析、支护方法的提出及模拟参数的确定提供数据支撑。(1)运用多种方法分析了大断面硐室的变形机理:利用复变函数分析了装载硐室的围岩应力场的分布,结合芬纳公式分析断面尺寸对硐室变形的影响,采用X射线和电镜分析围岩的矿物成分并探究其对硐室变形的影响机制。定性地讨论了断面的形状和处于硐室群干扰对下大断面硐室变形情况。(2)基于大断面硐室变形的影响机制,探究了硐室顶底板和两帮的变形过程和变形形态,利用CXK28矿用钻孔成像仪对硐室围岩内部直观探测,得到围岩松动圈厚度;同时分析了各种主被动支护方式的加固机理,探索适合红庆梁软岩大硐室的支护方式。结合支护理论提出了锚网索喷作为初次支护和钢筋混凝土砌碹+钢梁支撑的二次支护方式。(3)应用有限差分软件FALC3D实况模拟了井底装载硐室,研究了硐室围岩与支护共同作用的效果,分析了围岩变形、围岩应力、塑性区及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验证了前述支护方法的可行性,并指出支护设计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补强措施。(4)在模拟的指导下设计了监测方案,对硐室支护全寿命进行稳定性监测与评价,对初次支护锚杆索受力进行分析,煤仓开挖之后施加二次支护的监测,分别对钢筋应力和混凝土应变监测实现二次衬砌的实时监控。

张逸龙[2](2016)在《兴山煤矿破碎巷道交岔点围岩中空注浆锚索支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随矿井开采年限逐年增加,大部分矿区相继进入深部开采阶段,井下巷道交岔点围岩大变形难控制问题也愈加严重。为了解决其相关问题,本文以鹤岗矿区兴山煤矿三水平埋深600m的南一、二石门破碎巷道交岔点围岩为工程背景,原支护形式下普通锚杆、锚索及铁丝网支护不能满足其支护要求,通过现场调研、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破碎巷道交岔点围岩的破坏特征和原因,指出受埋深大、跨度大、断层影响、工程开挖扰动及支护效果差等是造成破碎巷道交岔点围岩破坏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破碎巷道交岔点围岩破坏力学机理;根据锚网索注支护原理,将锚杆、锚索及锚网的强度及与围岩间所产生的作用相互协调,达到良好的支护效果,实现支护一体化及载荷分布均匀化,对破碎巷道交岔点围岩支护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对注浆浆液在交岔点围岩裂隙中的流动规律及扩散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窥视探测仪对该矿区三水平南一、二石门破碎巷道交岔点围岩顶板进行现场观测。通过图像分析表明:孔深达到2.53.5m之间,裂隙发育程度最为明显,而且容易破碎;孔深进入到4m以后,相对于裂隙发育程度不断减小;介绍了中空注浆锚索新型材料的特征,总结了中空注浆锚索支护技术机理,提出了等强无纵筋螺纹钢锚杆+“U36”型钢梁+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底角注浆锚管+中空注浆锚索的新支护技术,并在现场进行了施工,通过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新支护能够大幅度限制巷道交岔点围岩的有害大变形,实现良好的支护效果;通过现场监测,新支护技术下测得三个断面的顶底板下沉量分别为69mm、72mm、65mm,两帮移近量分别为59mm、60mm、55mm,与原支护相比,新支护优势效果明显。中空注浆锚索新型材料支护技术应用研究为类似工程条件下巷道交岔点围岩施工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孟波[3](2013)在《软岩巷道破裂围岩锚固体承载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破裂围岩锚固结构的形成条件及其承载能力对于高应力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紧紧围绕巷道破裂围岩与锚杆支护相互作用机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综合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数值计算、理论分析与工程应用验证等方法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成果和结论:(1)研制与完善了“大比尺三维锚固体力学模型试验台”,可以实现对破裂岩体预制以及锚固体受压破坏过程中力学边界条件的模拟与控制;配制了符合破裂岩体力学特性、满足大相似比要求、破坏后仍具有完整性便于裂纹观测以及碎块统计的岩性相似材料。(2)通过模拟实际巷道开挖和返修过程中围岩应力路径预制了破裂岩体。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围岩初始破裂程度、不同锚杆预紧力、不同锚杆密度条件下大比尺、三轴应力条件下破裂围岩锚固体模型试验,得到了破裂围岩锚固体强度随锚固条件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锚固条件对破裂围岩锚固体变形破裂特征、分形特征、能耗特征的影响规律,为后续研究组合拱(梁)承载性能奠定了基础。(3)利用数值反演的方法,确定了破裂围岩锚固体强度参数随应变的演化规律,并将之嵌入FLAC3D计算模型中,获得了巷道破裂围岩组合拱承载能力及其对围岩应力场演化规律的影响。对数值计算得到的不同锚固条件下组合拱承载能力、组合拱内外应力分布以及峰值迁移规律进行了分析,获得了锚固条件及组合拱厚度对组合拱承载能力以及外部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4)建立了巷道围岩锚固支护结构理论分析模型,获得了一定厚度组合拱(梁)发生结构失稳或强度破坏时极限承载能力表达式。通过对锚固体物理模型试验中锚杆托盘附近岩体破裂形态以及锚固体内部应力分布情况的研究,获得了锚杆控制区范围形态及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推导得到了组合拱(梁)存在需满足的基本条件以及失效形式判据,为破裂围岩巷道组合拱(梁)稳定性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5)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的大断面破裂软岩巷道治理工程案例验证了论文结论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陈为高[4](2012)在《石沟驿煤矿回采巷道支护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下煤矿软岩巷道稳定性控制技术依然是制约高产高效矿井建设与安全生产难题。以石沟驿煤矿S136工作面回采巷道支护工程为背景,针对煤层处于弱含水的软岩条件下出现的大断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问题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研究,最终解决了现场急需的工程技术难题,实现了石沟驿煤矿回采巷道设计、优化和局部关键点控制的整套技术参数和技术方案,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安全效益。首先采用现场调研的方法掌握了S136工作面巷道煤层及顶底板的赋存环境,了解了巷道支护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回采巷道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同时运用岩石力学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巷道变形破坏形式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工作面回风巷和运输巷变形破坏的主要形式。通过理论计算对巷道断面形状进行了重新优化,回采巷道选择“弧帮平顶”形的巷道断面,设计了喷锚网+锚索联合支护的方案与支护参数。最后对巷道围岩变形和锚杆锚固力进行监测以评价支护效果,现场监测表明S136工作面回风巷与运输巷支护设计方案满足了巷道支护要求,在比原方案成本增加12.7%的情况下将变形量减少了20%左右,较好的保障了巷道稳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本研究成果对宁东矿区类似条件下工作面回采巷道支护设计具有借鉴作用。

马忠元[5](2010)在《魏家地矿高应力软岩巷道破坏规律及其返修技术》文中提出开展煤矿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以魏家地煤矿二号石门返修工程为依托,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煤矿高应力软岩巷道的围岩变形规律及其返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有:(1)研究了复杂条件下软岩巷道的变形破坏机理,重点分析了影响煤矿动压软岩巷道稳定的主要因素:巷道围岩的性质、巷道位置、埋深、采动影响、构造应力影响以及支护方式等。(2)采用钻孔窥视仪对围岩进行探测,确定了围岩松动范围,分析了二号石门破坏的主要原因。二号石门返修段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巷道埋深大、巷道布置在高应力(向斜构造上)、已采工作面采空区矿压显现剧烈、采掘接续紧张导致采区布置不合理、煤柱留设宽度和位置不合理、支护形式选择不尽合理。(3)完成了二号石门返修段的支护方案设计。确定采用锚杆(索)、锚注联合支护方案作为二号石门返修段的一次支护方案、预留刚隙柔层支护技术与反拱配合使用进行混凝土全断面浇注作为二次支护方案,通过理论计算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支护参数。根据返修段各个特征段的不同地质情况给出了各特征段的一次支护方案以及二次支护方案。(4)设计了二号石门的返修施工监测方案,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施工,完成了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和锚杆(索)受力特征监测研究。结果表明:锚索对控制巷道深部围岩变形有重要作用。锚注支护具有锚杆与注浆相结合的双重作用,可以达到加固围岩、提高和改善围岩力学性能、控制围岩变形的效果。注浆可以将松散围岩胶结成一个整体,使得锚杆和锚索成为全长锚固,有效地控制围岩变形。对于重要的煤矿动压大巷应该采用包括一次支护和二次支护的联合支护方案进行支护以保证巷道的安全使用。

李树彬[6](2009)在《“三软”煤层回采巷道钻孔卸压控制围岩变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以及开采条件的日趋复杂,许多矿区相继都出现了用传统的支护方法难以控制的软岩巷道,探索软岩巷道合理的支护形式及支护参数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国内外软岩巷道研究现状以及永华一矿的地质条件,针对传统支护方式无法解决“三软”煤层支护的问题,提出了利用钻孔卸压来控制围岩变形,即在巷道架设U型棚后,在棚之间打卸压钻孔,通过卸压钻孔来吸收巷道的围岩变形和降低围岩的应力;运用弹塑性理论对巷道围岩由于扩容及应变软化而产生的体积变化进行分析,从而为钻孔卸压参数的确定提供依据;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钻孔卸压对巷道围岩变形及应力转移的作用,实施钻孔卸压后,巷道围岩的变形量减小,围岩应力峰值向深部转移,巷道处于应力降低区,同时分析了钻孔直径、钻孔长度与钻孔排距对卸压效果的影响,当钻孔长度越长、直径越大、排距越小时,钻孔卸压效果越好,更有利于巷道的稳定;最后在永华一矿进行了现场工业试验,试验表明:钻孔卸压与U型钢联合支护方案有效地控制了巷道的剧烈变形和持续蠕变,支护方案简单、易行,满足了现场生产的要求。

李敬佩[7](2008)在《深部破碎软弱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及强化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随着浅部资源的减少和匮乏,我国煤炭开采逐渐转向深部。随着矿井向深部的延伸,应力环境的恶化,很多在浅部没有暴露的问题在深部越发明显。很多构造破碎带由于围岩本身强度低,在高应力的作用下,具有非线性大变形和显着的流变变形特征,使得该类巷道的维护极为困难,严重地影响着矿井支护的安全状况。开展破碎软弱条件下巷道围岩变形机理、变形规律及控制手段研究,对煤矿巷道围岩控制具有普遍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实践意义。为解决深部破碎软弱条件下巷道围岩的控制难题,本论文以典型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工程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了该类巷道的变形破坏机理,找出巷道围岩控制与强化对策,形成了强化控制技术。依据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将巷道变形破坏分为表层巷道围岩的破碎与自重垮冒、浅层巷道围岩的应力扩容和高应力条件下的长时流变,研究了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机理,为针对性的工程对策提供理论基础。由于深部破碎软岩巷道变形破坏各种诱因的多变性,其变形规律特别复杂,而且各种支护手段控制机理不同,针对深部破碎软弱围岩提出动态加固过程控制理念,提出了深部破裂岩体的注浆强化、承载结构强化、新型锚杆支护结构强化和关键薄弱部位针对性强化等系统强化控制技术手段,形成了深部破碎软岩巷道围岩强化控制技术体系。针对朱仙庄煤矿特殊的破碎软岩条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合理的围岩控制方案与参数,采用强化控制技术,在朱仙庄煤矿典型破碎软岩Ⅱ5回风上山,成功进行了工程实践,取得了显着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

张武军[8](2007)在《软岩工程治理技术的探讨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探讨了荆各庄矿业分公司巷道围岩的工程地质特征和变形破坏力学机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膨胀软岩巷道、节理化软岩巷道及复合型软岩巷道支护方法。

王宇[9](2007)在《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山脚树矿1370运输石门修复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盘江煤电公司目前大部分矿井支护设计缺乏理论依据,导致巷道变形量大、巷道返修频繁的现状,选择山脚树矿1370运输石门作为研究对象。参考国内外煤矿井巷支护技术,采用现场调研与实测、实验室实验、理论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了1370运输石门的软岩类型及变形机制,得到膨胀与高应力型的复合软岩类型,以及相应的物化膨胀与应力扩容型的复合变形力学机制。通过技术与经济分析比较,得到锚注加锚网索喷的联合修复方案,并进行了方案的实施工艺研究,确定了合理的注浆锚杆参数和锚注施工工艺。现场试验及观测分析表明,锚注加锚网索喷修复方案有效地控制了巷道的围岩变形,取得了显着的技术经济效益。

庞建勇[10](2006)在《软弱围岩隧道新型半刚性网壳衬砌结构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地面网壳结构重量轻、稳定性强,对研究地下支撑结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论文根据大跨度空间壳体力学原理,设计地下网壳喷层衬砌新结构,对围岩—支护相互作用理论及软岩隧道支护设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网壳喷层衬砌由钢筋网架和喷射混凝土组成。网架是用钢筋在地面焊接而成的板壳结构,外表面自成一层钢筋网,可承托隧道围岩表面,内部是立体纵横交叉的钢筋网架支撑着外层钢筋网。每块构件的两端焊接着带有螺栓孔的联接板,每架支架由数块构件对头拼装,用螺栓联接而成,支架本身有一定的柔性让压性能,还可在对接处嵌入木垫板,使支架整体也有一定的可缩性。该新型支架具有两个显着特点,第一、混凝土被包围在众多小跨度双向钢筋拱壳之内,喷层所受的拉剪应力被明显削弱,抗压强度得到充分利用,因而支撑能力比普通配筋喷层大大提高;第二,施喷混凝土后形成网壳锚喷,可缩接头使网壳喷层衬砌也有一定的让压性能。新型衬砌既能与围岩共同变形,又对围岩提供了更强的支撑力,可作为软岩隧道、动压隧道、大断面硐室等的永久支护结构。论文在分析锚喷支护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局部弱支护新理论,研究了半刚性钢筋网壳锚喷结构的力学特性,对网壳锚喷结构进行内力分析和计算。利用开口圆柱壳的一般力学原理和方法,推导出壳体的内力、位移和应力求解格式。依托工业性试验,对单片的钢筋网壳及整架支护结构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网壳支护系统的变形、破坏形态与发展规律。根据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建立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程序完成整架半刚性网壳喷层结构的数值计算,通过对应的节点位移、单元内力的数值计算结果,对新型网壳结构的内力分析起到补充校核作用,比较不同计算方法结果的差异性,完成支护方案的优化设计。结合典型软岩隧道工程,制订施工技术要求与网壳支架加工技术规范。通过现场监测,与其它常用软岩支护方式相比较,完成了网壳支护典型隧道的技术、经济对比和社会效益评价。

二、强膨胀岩层中料石碹及钢筋砼联合支护的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膨胀岩层中料石碹及钢筋砼联合支护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深埋软岩大断面硐室变形与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岩大硐室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1.2.2 软岩工程研究现状
        1.2.3 软岩大断面硐室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技术路线
2 工程地质条件及围岩力学实验
    2.1 红庆梁煤矿工程概况
        2.1.1 地层情况
        2.1.2 矿井工程地质条件
    2.2 软岩大硐室围岩力学性能测试
    2.3 本章小结
3 深埋软岩大硐室变形机制研究
    3.1 基于复变函数对硐室围岩的力学解析
        3.1.1 复变函数的简述
        3.1.2 保角变换
        3.1.3 大硐室围岩应力解析
    3.2 断面尺寸
    3.3 围岩矿物成分
    3.4 断面形状
    3.5 硐室群扰动
    3.6 本章小结
4 深埋软岩大硐室围岩变形控制研究
    4.1 硐室围岩变形特征
        4.1.1 硐室围岩变形过程
        4.1.2 硐室围岩变形形态
        4.1.3 硐室围岩内部变形特征
    4.2 硐室围岩支护方式
    4.3 支护围岩作用机理
        4.3.1 支护围岩共同作用理论
        4.3.2 围岩支护加固原则
    4.4 红庆梁软岩大硐室围岩支护加固技术
    4.5 本章小结
5 井底装载硐室数值模拟
    5.1 围岩模型建立
        5.1.1 基本假设
        5.1.2 模型范围选取
        5.1.3 网格尺寸确定及边界条件设定
    5.2 围岩本构模型及参数赋值
        5.2.1 计算模型选取
        5.2.2 结构单元
        5.2.3 锚杆等效
    5.3 井底装载硐室监测面设置与开挖
        5.3.1 监测断面设置
        5.3.2 开挖方法
    5.4 井底装载硐室初期稳定性分析
        5.4.1 围岩的变形分析
        5.4.2 围岩的应力及塑性区分析
        5.4.3 初期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
    5.5 井底装载硐室长期稳定性分析
        5.5.1 煤仓开挖后变形分析
        5.5.2 围岩的应力、塑性区分析
        5.5.3 二次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
    5.6 支护建议
    5.7 本章小结
6 井底装载硐室矿压监测分析与支护效果评价
    6.1 井底装载硐室矿压监测方案分析
    6.2 前期矿压监测
        6.2.1 矿压监测设计
        6.2.2 矿压监测分析
    6.3 二次衬砌支护监测
        6.3.1 监测仪器介绍
        6.3.2 现场监测方案设计与仪器安装
        6.3.3 二次监测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兴山煤矿破碎巷道交岔点围岩中空注浆锚索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巷道支护理论及其发展
        1.2.2 国内巷道支护理论
        1.2.3 巷道支护现状及锚索支护和注浆的发展
    1.3 巷道交岔点的概述及分类
        1.3.1 巷道交岔点概述
        1.3.2 巷道交岔点的分类
    1.4 巷道交岔点围岩变形规律
    1.5 交岔点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及支护形式
        1.5.1 巷道交岔点围岩研究现状
        1.5.2 交岔点支护形式及控制技术研究
        1.5.3 现存主要问题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7.1 主要研究方法
        1.7.2 研究技术路线
2 破碎巷道交岔点围岩破坏变形的特征与原因
    2.1 工程地质条件概述
        2.1.1 矿井概况
        2.1.2 地质构造
        2.1.3 松动圈观测
    2.2 巷道交岔点围岩岩石力学实验及分析
        2.2.1 样品选取
        2.2.2 岩石单三轴岩石力学性质测定
        2.2.3 实验分析
    2.3 巷道交岔点围岩受力分析
    2.4 巷道交岔点围岩原支护方案设计
    2.5 巷道交岔点围岩的破坏特征
    2.6 原支护形式下数值模拟分析
    2.7 巷道交岔点围岩破坏原因
    2.8 本章小结
3 破碎巷道交岔点围岩破坏力学机理及锚网索注支护作用研究
    3.1 巷道交岔点围岩破坏力学机理
    3.2 巷道交岔点围岩锚网索注支护原则
    3.3 巷道交岔点围岩锚网索注支护原理
        3.3.1 锚杆与围岩支护原理
        3.3.2 锚网与围岩支护原理
    3.4 巷道交岔点围岩锚网索注支护作用分析
        3.4.1 锚杆支护作用
        3.4.2 网的支护作用
        3.4.3 锚索支护作用
        3.4.4 注浆加固作用
    3.5 注浆浆液在交岔点围岩裂隙中的流动规律及其扩散形态
        3.5.1 流动规律
        3.5.2 扩散形态
        3.5.3 破碎交岔点巷道围岩裂隙发育程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破碎巷道交岔点围岩中空注浆锚索工程实践
    4.1 中空注浆锚索支护研究
        4.1.1 中空注浆锚索的技术背景
        4.1.2 中空注浆锚索支护机理
    4.2 中空注浆锚索简介
        4.2.1 中空注浆锚索的结构形式及技术特点
        4.2.2 中空注浆锚索支护技术的优点
    4.3 新支护技术方案设计
        4.3.1 加固设计原则
        4.3.2 新支护方案设计
    4.4 交岔点施工顺序
    4.5 中空注浆锚索支护的注浆参数及施工工艺
        4.5.1 材料及相关参数的选择
        4.5.2 施工步骤
        4.5.3 施工工艺
    4.6 中空注浆锚索及其施工所需要的材料与设备
    4.7 中空注浆锚索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4.8 本章小结
5 破碎巷道交岔点围岩中空注浆锚索支护效果分析
    5.1 新支护形式下数值模拟效果分析
    5.2 现场观测的目的
    5.3 现场观测内容及测站布置
        5.3.1 现场观测内容
        5.3.2 测站布置
    5.4 观测结果分析
        5.4.1 巷道表面位移观测结果分析
        5.4.2 锚索受力观测结果分析
    5.5 中空注浆锚索支护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软岩巷道破裂围岩锚固体承载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大比尺三维锚固体力学模型试验系统及破裂试样的研制
    2.1 模型试验系统简介
    2.2 破裂试样的研制
    2.3 模型试验设计以及模型材料力学试验
    2.4 本章小结
3 不同锚固条件对破裂围岩锚固体承载特性影响规律研究
    3.1 锚固岩体再破坏特征分析
    3.2 岩体初始破裂程度对锚固体承载特性的影响
    3.3 锚杆预紧力对锚固体承载特性的影响
    3.4 锚杆密度对锚固体承载特性的影响
    3.5 锚固条件对锚固体承载特性影响规律小结
    3.6 破裂围岩锚固体变形破坏分形及能量耗散特征研究
    3.7 本章小结
4 破裂围岩组合拱承载性能数值计算研究
    4.1 破裂围岩锚固岩体本构关系数值反演及计算模型的建立
    4.2 巷道围岩剪切滑移破裂演化规律分析
    4.3 组合拱承载结构对围岩支护作用分析
    4.4 锚固条件对破裂围岩组合拱承载特性影响规律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破裂围岩组合拱(梁)承载能力及稳定性判据
    5.1 破裂围岩组合拱(梁)稳定性分析
    5.2 组合拱承载能力滑移线场理论研究
    5.3 组合拱(梁)形成的基本条件及失效形式判别
    5.4 本章小结
6 工程应用
    6.1 巷道工程地质条件
    6.2 巷道变形破坏情况及原因分析
    6.3 锚固支护参数的确定
    6.4 支护效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

(4)石沟驿煤矿回采巷道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软岩回采巷道控制理论研究情况
        1.2.2 国内软岩回采巷道控制理论研究情况
        1.2.3 软岩回采巷道支护技术进展情况
        1.2.4 软岩巷道工程控制应用情况
        1.2.5 开采相似模拟研究的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现场地质特征与开采条件分析
    2.1 概述
    2.2 地质构造特征
    2.3 地层岩性特征
        2.3.1 煤田地层岩性
        2.3.2 煤层特征
        2.3.3 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
    2.4 水文地质特征
    2.5 井田开拓
        2.5.1 开拓方案
        2.5.2 采区工作面布置
    2.6 巷道支护现状
        2.6.1 现场支护形式
        2.6.2 巷道出现的问题
    2.7 本章小结
3 软岩巷道破坏原因及形式分析
    3.1 巷道变形破坏原因分析
    3.2 巷道破坏形式分析
        3.2.1 巷道两帮的破坏形式
        3.2.2 巷道顶板的破坏形式
        3.2.3 已采工作面巷道破坏形式及原因分析
    3.3 巷道破坏形式的数值模拟
        3.3.1 煤岩物理力学参数
        3.3.2 计算模型
        3.3.3 计算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软岩大断面回采巷道参数优化设计
    4.1 巷道支护理论依据
    4.2 巷道断面形状选择
    4.3 锚杆、锚索联合支护参数设计
        4.3.1 巷道围岩塑性圈计算
        4.3.2 锚杆、锚索支护参数的计算
    4.4 关键部位支护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现场应用与效果评价
    5.1 巷道围岩变形监测
    5.2 锚杆力监测
    5.3 局部优化和关键点控制
    5.4 经济性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5)魏家地矿高应力软岩巷道破坏规律及其返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二号石门围岩破坏特征及其机理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现场勘察
        2.2.1 二号石门变形情况
        2.2.2 钻孔窥视仪测试围岩松动圈
        2.2.3 勘察结果
    2.3 二号石门返修段变形情况分析
        2.3.1 二号石门返修段变形破坏原因分析
        2.3.2 二号石门返修段支护体破坏特征分析
    2.4 小结
3 高应力软岩巷道破坏机理及支护研究
    3.1 高应力软岩的变形破坏机理及特征
        3.1.1 高应力软岩的定义
        3.1.2 高应力软岩变形机理
        3.1.3 高应力软岩巷道破坏特征
    3.2 锚注加固机理与锚注支护特点
        3.2.1 锚注加固机理
        3.2.2 锚注支护特点
    3.3 预留刚隙柔层复合让压支护的原理与特点
        3.3.1 预留刚隙柔层支护的定义
        3.3.2 预留刚隙柔层支护力学原理
        3.3.3 预留刚隙柔层复合让压支护技术的特点
        3.3.4 预留刚隙柔层复合让压支护技术的改进
    3.4 小结
4 二号石门返修方案的确定
    4.1 巷道修复支护原则及指导思想
    4.2 返修巷道一次支护参数设计
        4.2.1 经典支护理论计算公式
        4.2.2 耦合支护理论计算公式
        4.2.3 按经典支护公式参数计算
        4.2.4 按耦合支护公式参数计算
        4.2.5 锚杆(索)初步设计参数确定
    4.3 返修巷道二次支护设计
        4.3.1 巷道二次支护原则
        4.3.2 巷道二次支护方案
        4.3.3 二次支护参数设计
    4.4 二号石门返修段各特征段支护方案
    4.5 二号石门返修试验段方案分析
        4.5.1 支护体结构分析
        4.5.2 耦合支护分析
    4.6 小结
5 二号石门变形监测方案设计及返修支护现场试验
    5.1 监测目的
    5.2 监测原则
    5.3 巷道变形监测方案设计
        5.3.1 一次支护监测方案
        5.3.2 二次支护监测方案
    5.4 一次支护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5.4.1 第一监测断面围岩变形规律及多点位移计数据分析
        5.4.2 第二监测断面围岩变形规律和锚杆(索)受力特性
        5.4.3 第三监测断面围岩变形规律和锚杆(索)受力特性
        5.4.4 第四监测断面围岩变形规律及锚杆(索)受力特性
    5.5 返修支护效果评价
        5.5.1 一次支护
        5.5.2 二次支护
    5.6 小结
6 结语
    6.1 结论
    6.2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三软”煤层回采巷道钻孔卸压控制围岩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软岩支护理论发展现状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 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软岩巷道围岩支护特点分析
    2.1 软岩巷道的变形特征
    2.2 软岩巷道的破坏形式
    2.3 软岩巷道破坏原因分析
    2.4 永华一矿回采巷道围岩破坏特征分析
        2.4.1 巷道生产地质条件分析
        2.4.2 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2.4.3 原有支护参数及观测数据分析
    2.5 钻孔卸压控制围岩变形技术的提出
    2.6 本章小结
3 软岩巷道围岩扩容—应变软化变形分析
    3.1 巷道软化模型的确定
    3.2 软岩巷道力学模型建立的基本条件
        3.2.1 软岩巷道力学模型的建立
        3.2.2 本构关系及屈服准则
        3.2.3 基本方程
    3.3 考虑岩石的扩容及应变软化的巷道围岩分析
        3.3.1 弹性区
        3.3.2 应变软化区
        3.3.3 残余变形区
        3.3.4 应变软化区和残余变形区半径
        3.3.5 解答的讨论
    3.4 体积变化分析
    3.5 钻孔卸压参数设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钻孔卸压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数值分析方法与模拟软件介绍
        4.1.1 数值分析方法简介
        4.1.2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4.2 模型的建立
        4.2.1 工程地质概况
        4.2.2 模型的确定
        4.2.3 边界条件
        4.2.4 岩体参数的确定
        4.2.5 试验方案
        4.2.6 监测线布置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卸压前后结果比较
        4.3.2 不同卸压方案结果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实例
    5.1 试验巷道生产地质条件
    5.2 钻孔卸压方案
    5.3 现场监测内容及方法
        5.3.1 巷道围岩变形监测
        5.3.2 卸压孔变形监测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1 巷道表面位移观测结果
        5.4.2 卸压孔孔径变形观测结果
        5.4.3 卸压孔体积变化观测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深部破碎软弱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及强化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朱仙庄矿深部破碎软岩巷道支护现状
    1.3 朱仙庄矿软岩巷道维护存在问题分析
        1.3.1 构造应力强烈
        1.3.2 岩体强度低
        1.3.3 围岩性质差
    1.4 研究内容
2 深部破碎软弱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2.1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分析
        2.1.1 软岩物理性质的影响
        2.1.2 不同类型应力的影响
        2.1.3 工程因素的影响
    2.2 巷道周边围岩变形破坏机理
        2.2.1 表层巷道围岩的破碎与自重垮冒
        2.2.2 浅层巷道围岩的应力扩容
        2.2.3 高应力条件下的长时流变性
    2.3 巷道围岩体变形规律
3 深部破碎软岩巷道围岩强化控制体系
    3.1 深部破碎软弱围岩控制理念
    3.2 深部破碎软弱围岩强化控制机理
    3.3 深部破碎软弱围岩强化控制对策
4 深部破碎软弱围岩强化控制关键技术手段研究
    4.1 岩体承载性能强化的岩体内注浆技术
        4.1.1 破裂岩体的注浆固结性能实验
        4.1.2 注浆固结体的整体力学效应分析
        4.1.3 注浆施工技术
    4.2 支护结构与手段强化的新型锚杆支护
        4.2.1 深部巷道锚杆支护的新认识
        4.2.2 新型支护材料及结构的研制
    4.3 U 型钢封闭拱形可伸缩支架
    4.4 局部强化关键技术
5 数值模拟研究
    5.1 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5.2 数值模型参数确定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 小结
6 工业性试验
    6.1 概况
    6.2 控制理念
        6.2.1 分阶段加固过程控制的技术思想
        6.2.2 顶区高性能预应力超强锚杆支护
        6.2.3 关键部位锚索加强支护方案
    6.3 合理支护方案与参数
        6.3.1 常规地段支护方案及参数设计
        6.3.2 特殊地段支护方案及参数设计
    6.4 施工质量要求及注意事项
        6.4.1 施工顺序
        6.4.2 控制爆破
        6.4.3 高预紧力锚杆的安装施工工艺要求
        6.4.4 注浆工艺及操作要求
        6.4.5 架棚质量要求
    6.5 支护效果
    6.6 经济效益分析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软岩工程治理技术的探讨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三水平工程软岩分类及软岩变形力学机制
    2.1 工程软岩分类
    2.2 软岩变形力学的机制类型
3 软岩工程设计探讨
    3.1 工程类比方案设计
    3.2 监控量测法
    3.3 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
    3.4 大变形耦合设计
4 软岩工程支护技术的进展
    4.1 复合变形力学机制向单一型转化技术
    4.2 采用了刚柔层支护技术
    4.3 最佳二次支护时段技术
    4.4 关键部位耦合支护技术
    4.5 消力底梁技术
    4.6 涌水综合治理技术
    4.7 工程量测技术
5 支护形式及参数设计的实践
    5.1 膨胀软岩巷道的支护
    5.2 应力下的节理化软岩巷道支护
        (1) 煤层皮带巷支护方法。
        (2) 临时水泵房支护。
    5.3 复合型软岩巷道支护
6 结束语

(9)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山脚树矿1370运输石门修复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1.3 井巷支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矿井及1370运输石门基本情况
    2.1 矿井概况
    2.2 1370运输石门地质赋存条件
        2.2.1 地质条件
        2.2.2 地质构造
        2.2.3 水文情况
    2.3 1370运输石门支护状况
        2.3.1 支护方式
        2.3.2 支护效果及变形量
    2.4 小结
3 1370运输石门的软岩类型及变形机制分析
    3.1 软岩巷道理论基础
        3.1.1 软岩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3.1.2 软岩的基本力学属性
        3.1.3 软岩的分类与分级
        3.1.4 软岩变形力学机制
    3.2 1370运输石门的软岩类型分析
        3.2.1 围岩矿物成分
        3.2.2 岩石力学性质的实验室测试
        3.2.3 围岩松动圈实测
        3.2.4 1370运输石门软岩类型分析
        3.2.5 1370运输石门变形力学机制分析
    3.3 小结
4 1370运输石门的控制研究
    4.1 软岩巷道控制的基本原则
        4.1.1 “对症下药”原则
        4.1.2 塑性圈原则
        4.1.3 提高围岩自稳能力原则
        4.1.4 联合支护原则
    4.2 1370运输石门的控制研究
        4.2.1 1370运输石门的控制原则
        4.2.2 控制方案研究
        4.2.3 修复方案确定
    4.3 小结
5 1370运输石门修复施工工艺
    5.1 锚注加固参数的确定
        5.1.1 注浆材料选择
        5.1.2 注浆锚杆设计
        5.1.3 注浆孔深度确定
        5.1.4 注浆孔间排距确定
        5.1.5 注浆压力确定
    5.2 锚杆、锚索支护参数
        5.2.1 锚固形式
        5.2.2 锚杆杆体和直径
        5.2.3 锚杆长度、间排距
        5.2.4 锚固力、预紧力
        5.2.5 锚索支护参数
    5.3 锚注加锚网索喷修复施工工艺
        5.3.1 工艺过程
        5.3.2 注浆锚杆施工工艺
        5.3.3 注浆施工工艺
    5.4 注浆施工的标准和要求
        5.4.1 浆液注入量
        5.4.2 注浆要求
        5.4.3 注浆结束标准
    5.5 小结
6 修复方案控制效果分析
    6.1 修复后的巷道表面位移观测
    6.2 经济效益
    6.3 小结
7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10)软弱围岩隧道新型半刚性网壳衬砌结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岩隧道支护理论的发展
        1.2.2 软岩隧道支护的发展
    1.3 课题的确定
    1.4 本论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软岩隧道围岩分类方法与支护原则
    2.1 软岩性质
        2.1.1 强度低
        2.1.2 易软化
        2.1.3 吸水膨胀
        2.1.4 流变性
    2.2 软岩工程分类
        2.2.1 按地层自重应力与岩块单轴抗压强度之比分类
        2.2.2 根据围岩松动圈大小进行划分
        2.2.3 按围岩稳定性系数分类
        2.2.4 按工程力学软岩分类
        2.2.5 高应力软岩分类
    2.3 软岩隧道围岩变形规律及难支护原因
        2.3.1 软岩隧道变形形态
        2.3.2 软岩隧道围岩变形量的构成
        2.3.3 软岩隧道受力
        2.3.4 软岩隧道难支护原因
    2.4 软岩隧道支护原则
    2.5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半刚性网壳锚喷支护理论分析
    3.1 网壳锚喷结构—岩体相互作用
        3.1.1 网壳锚喷结构支护特性
        3.1.2 网壳衬砌结构支护机理
        3.1.3 结构与岩体相互作用机理
    3.2 计算理论模型
        3.2.1 壳体结构概述
        3.2.2 问题分析与理论模型
    3.3 内力计算
        3.3.1 隧道围岩应力分析
        3.3.2 支护载荷确定
        3.3.3 内力计算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软岩隧道局部弱支护效应分析
    4.1 圆形衬砌局部弱支护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弹性解
    4.2 局部弱支护隧道的流变变形
    4.3 本章结论
第五章 网壳锚喷衬砌模型试验
    5.1 概述
    5.2 相似模型试验基本理论
    5.3 单片网壳衬砌模型试验设计
        5.3.1 模型设计
        5.3.2 模型制作
        5.3.3 试验的加载与测量
        5.3.4 试验结果分析
    5.4 整架钢筋网壳衬砌承载力试验
    5.5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网壳衬砌有限元数值模拟与计算
    6.1 有限元分析法
    6.2 ANSYS有限元程序简介
    6.3 钢筋混凝土建模
        6.3.1 有限元模型的选取
        6.3.2 单元选取及实常数的确定
        6.3.3 本构关系及破坏准则
    6.4 钢筋网壳混凝土构件ANSYS分析
        6.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4.2 加载与求解
        6.4.3 求解结果分析
    6.5 本章结论
第七章 网壳支架设计与工程应用评价
    7.1 概述
    7.2 支架设计
        7.2.1 斜墙圆弧拱
        7.2.2 曲墙圆弧拱形
    7.3 支架加工技术要求与规范
    7.4 工程应用
    7.5 钢筋网壳施工
        7.5.1 施工要求
        7.5.2 充填封闭
    7.6 监测分析
        7.6.1 监控设计原理与方法
        7.6.2 监测目的
        7.6.3 监测内容
        7.6.4 测点布置
        7.6.5 结果分析
    7.7 网壳支护效果评价
        7.7.1 支护效果调查
        7.7.2 效果评价
    7.8 本章结论
第八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8.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8.2 本文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强膨胀岩层中料石碹及钢筋砼联合支护的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埋软岩大断面硐室变形与稳定性分析[D]. 袁升礼.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7(05)
  • [2]兴山煤矿破碎巷道交岔点围岩中空注浆锚索支护技术研究[D]. 张逸龙. 黑龙江科技大学, 2016(02)
  • [3]软岩巷道破裂围岩锚固体承载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D]. 孟波. 中国矿业大学, 2013(05)
  • [4]石沟驿煤矿回采巷道支护技术研究[D]. 陈为高. 西安科技大学, 2012(02)
  • [5]魏家地矿高应力软岩巷道破坏规律及其返修技术[D]. 马忠元. 西安科技大学, 2010(06)
  • [6]“三软”煤层回采巷道钻孔卸压控制围岩变形研究[D]. 李树彬. 河南理工大学, 2009(03)
  • [7]深部破碎软弱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及强化控制技术研究[D]. 李敬佩. 中国矿业大学, 2008(01)
  • [8]软岩工程治理技术的探讨与实践[J]. 张武军. 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 2007(02)
  • [9]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山脚树矿1370运输石门修复方案研究[D]. 王宇. 贵州大学, 2007(04)
  • [10]软弱围岩隧道新型半刚性网壳衬砌结构研究及应用[D]. 庞建勇. 东南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强膨胀岩层中料石桩与钢筋混凝土联合支护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