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分子媒介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方周末》,媒介再叙述,知识分子,双重主体性
知识分子媒介化论文文献综述
江茜[1](2018)在《中国现代早期知识分子媒介再叙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早期知识分子是一个让人着迷的群体,他们持身守正、学贯中西、激扬文字、挥斥方遒……他们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民族危亡的现实始终缠绕着中国现代早期知识分子,国族建构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旧梦。正是在当时中国面临瓜分的这样一个历史语境下,中国现代早期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思想极其的复杂。他们中,有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根,希望找到同中国本土相契合的现代化方向;有人则持全盘否定传统的立场,坚持从欧美主流思潮中寻求立足于世界的变革之路;有人深感欧美主流思潮所勾勒的乌托邦愿景之虚伪,转而向有别于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求援……中国现代早期知识分子的思想纷繁复杂,中国现代早期知识分子这一群体本身也充满了变化与矛盾。调转时空,回到面临着社会结构转型的1990年代,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市民社会和中产阶级开始涌现,承担宣传功能的新闻媒体也开始了市场化变革之路。《南方周末》作为市场化媒体,对中国现代早期知识分子这一群体进行媒介再叙述,所呈现出的媒介形象与媒介形象及其背后的隐藏话语都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传播学、历史学、哲学等理论视角出发,以知识分子的观念谱系为基础,研究《南方周末》对中国现代早期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媒介再叙述,得出《南方周末》于1991年至2000年这十年间所建构的中国现代早期知识分子媒介形象。再将这一媒介形象同中国现代早期知识分子的历史形象作具体比对,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而剖析这一差异背后的隐藏话语。研究认为《南方周末》意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早期知识分子的媒介再叙述,来呼唤当代知识分子重新确立双重主体性,进而争取市场化体制下更多的话语空间。(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0)
李欣[2](2015)在《公共性、知识生产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媒介化在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知识分子那里,主体性是通过"文字共和国"秩序中的思想传播和文化参与行为实现的,这也决定了知识分子的主体性确认过程建立在普遍的公共性基础之上。当下,在政治与资本的"共谋"体系中,"电视知识分子"纷纷进入大众视野,与之相随的则是公共性的衰落。进入社交媒体时代,知识分子的"在场"促使了信息传播的"再中心化"流动趋势,而且在公共议题构造和公共话语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公共角色,这使得知识分子"重返公共领域"成为一个可以期待的逼真命题。知识分子公共性的复苏,同样蕴藏了一个更大的现代性批判背景,也就是在"共视社会"中重拾一个时代的"集体主体性"。(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蒋琳[3](2013)在《网络知识分子:公共性与媒介化生存——从名人微博约架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博约架事件是互联网出现以来,知识分子在新媒介中发生的激化事件。从语言暴力走向现实暴力的过程中,网络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实质遇到了挑战。本文从公共领域理论入手,分析网络知识分子公共性的实质与网络传播中知识分子的迷失,以期寻求公共性网络知识分子的媒介化生存之路。这是新媒介发展中净化网络和社会进步以及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的切实问题。(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13年15期)
陈媛媛[4](2010)在《从“根叔”走红看知识分子媒介形象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6月23日,武汉《长江日报》报道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在该校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发表题为《回忆》的演讲,他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本文来源于《传媒观察》期刊2010年09期)
代进[5](2010)在《经济学公共知识分子的媒介化成长与异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离现实越近,就越容易获得大众关注。在金融风暴的中心,被期待为公众指点迷津的经济学家受到媒介前所未有的关注,取代人文知识分子,承担了这个时代公共言说的责任。可是,受着权力和资本的驱使,以及在媒介的控制下,经济学家在走向公共领域的媒介化成长中发生异化,并没有始终如一得表现出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应有的批判精神和历史担当。公众将之归责为媒介的不自律和经济学家自身的不道德,但本文研究认为,在现行体制下对媒介和经济学家诉诸道义审判并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事实上,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深化和金融风暴交织的时期,很多经济问题第一次暴露并引发了经济学界和新闻界的强烈反思,客观上营造了一个多维观点碰撞的局面,有助于经济公共领域的发展。不少经济学公共知识分子都有良好的表现,而网络媒体在这个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承载作用。本文梳理了经济学公共知识分子的媒介化成长之路,对知识分子与媒介各自的缺失有所总结。但本文还指出了在固有缺失存在的情况下,经济学公共知识分子媒介化成长依然活跃以及经济公共领域依然繁荣的深层次原因,同时认为网络媒体特别是个人博客将是知识分子摆脱枷锁实现理想的最好平台。(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0-04-15)
陈媛媛[6](2010)在《“下沉的声望”——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媒介形象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声望的下沉所造成的媒介形象危机引人关注。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造成知识分子媒介形象危机的社会因素:"断裂"的两极社会的形成、精英联盟的巩固、知识精英与民众的紧张关系等。而在知识分子内部,学术浮躁之风是造成知识分子声望下沉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0年01期)
葛亮[7](2008)在《当知识分子遭遇媒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知识分子的历史发展中,媒介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学术上有着可供探索的巨大空间。尤其是在当下的情形中,知识分子与媒介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知识分子媒介化的现实。在分析了前人对知识分子一词进行的界定之后,本文认为多数的概念缺少具体的时空背景,因此笔者认为知识分子的界定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中频繁运用一般抽象符号,占据一定文化资本的人。在这样的一种认识基础上,本文简要叙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发展历程,归纳出了其中的规律。笔者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发展经历了乡村性——城市化——媒介化这样一个宽泛意义上的演变。由此,笔者提出了知识分子媒介化这一概念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上的界定:所谓历时性是指,知识分子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与媒介发生相互的作用,媒介从一种工具属性而变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主体属性,与此相对的是知识分子从媒介的驾驭者变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媒介的附属。共时性是指知识分子在当今媒介化社会中,被吸收进媒介的逻辑和空间,变成了一种媒介化的生存状态和现实。也就是说,随着媒介从工具属性转变为具有主体属性,知识分子自觉或不自觉的被逐渐的媒介化。在界定了概念之后,笔者分析了知识分子媒介化的两个背景:传播和媒介,并指出了媒介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和塑造。文章认为媒介技术经历了从口传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到数字媒介的变迁,与此相对应的是知识分子也经历了贵族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个人文化的变化。弄清了上述事实之后,笔者以梁启超和易中天为例论述了知识分子媒介化在历时性上的表现。尔后笔者重点描述了知识分子媒介化的共时性表现:知识分子成为一种身份符号;知识分子作为一个话题不断被媒介报道和“晾晒”;电视知识分子迅速走红;知识分子的博客化生存。在文章的第叁部分,笔者分析了知识分子媒介化的原因。在社会因素层面,笔者认为有叁个思考点:社会的媒介化、大众文化的勃兴和资本对学术的渗透。在媒介因素方面也有叁个点:媒介权力、媒介占据意义生产的核心位置和受众的流失。而在知识分子因素方面,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知识分子的依附性和边缘化。在文章的最后,笔者认为应该辩证的看待知识分子媒介化的现实,既要积极理解,也要谨慎对待。在此基础上,知识分子应告别工具,重建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并在数字媒介时代创造一个知识分子和媒介和谐关系的春天。(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4-25)
知识分子媒介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知识分子那里,主体性是通过"文字共和国"秩序中的思想传播和文化参与行为实现的,这也决定了知识分子的主体性确认过程建立在普遍的公共性基础之上。当下,在政治与资本的"共谋"体系中,"电视知识分子"纷纷进入大众视野,与之相随的则是公共性的衰落。进入社交媒体时代,知识分子的"在场"促使了信息传播的"再中心化"流动趋势,而且在公共议题构造和公共话语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公共角色,这使得知识分子"重返公共领域"成为一个可以期待的逼真命题。知识分子公共性的复苏,同样蕴藏了一个更大的现代性批判背景,也就是在"共视社会"中重拾一个时代的"集体主体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分子媒介化论文参考文献
[1].江茜.中国现代早期知识分子媒介再叙述[D].福建师范大学.2018
[2].李欣.公共性、知识生产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媒介化在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3].蒋琳.网络知识分子:公共性与媒介化生存——从名人微博约架谈起[J].新闻界.2013
[4].陈媛媛.从“根叔”走红看知识分子媒介形象的嬗变[J].传媒观察.2010
[5].代进.经济学公共知识分子的媒介化成长与异化[D].暨南大学.2010
[6].陈媛媛.“下沉的声望”——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媒介形象危机[J].东南传播.2010
[7].葛亮.当知识分子遭遇媒介[D].山东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