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六经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津液,脏腑,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
六经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高琛宇,鲁美君[1](2019)在《从六经体系视角论张仲景存津液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通过中医理论详析人体内主持津液的各脏腑器官生理功能所得,脏腑功能在对津液的生成与输布过程中,作用显着。文章基于张仲景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为主要视角,对其中针对津液运化失调所体现的证治思路,一一作出具体概述,以期使张仲景所创的六经辨证体系在脏腑论治应用中有据可循。(本文来源于《环球中医药》期刊2019年04期)
刘淇,王晶波[2](2018)在《喘证之六经体系架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喘证是呼吸内科常见的一种以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证,与现代医学的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纤维化、心源性哮喘等心肺疾病相关,本研究所述与喘证在脏腑理论的辨证要点多有不同,在重视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畅上逆,肺失宣降的同时,更加注重喘证在六经体系中的传变治疗,并从六经分述和六经合病方面入手,以建立喘证在六经体系中的框架结构,展示了喘证发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寒热交错,虚实夹杂的传变的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期刊2018年10期)
王军,吴彬,权晓玲[3](2018)在《《伤寒论》六经体系与《黄帝内经》十二经脉体系的关系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分类法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过程加以归类而提出六经辨证体系。但笔者认为,《灵枢·经脉》中关于十二经脉及其病候的记载为张仲景六经病证的提出、六经体系的创立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参考价值。张仲景沿用了十二经脉理论,提出了六经的概念,并对十二经脉病候总结发挥,结合伤寒病变特点,阐述了六经病候特点,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曹明满,曾科学,吕雄[4](2011)在《六经体系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张仲景首创六经辨证体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首先归纳其主要症状在《伤寒论》中的论述,通过六经理论认识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其病变程度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并总结出在临床中运用六经辨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的体会。(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期刊2011年12期)
徐康程[5](2009)在《应用耗散结构理论解析《伤寒论》六经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伤寒论》以卓越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着称,其核心架构“六经体系”必然揭示了某些重要的生命科学内涵。耗散结构理论则提供了以物理学原理认识生命现象的途径,在此之前,物质在生命现象中表现出的某些特性,仍然无法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加以解释。生命现象是物质运动的结果,耗散结构理论对于生命现象的理解和《伤寒论》对于医学的认识,应当可以在生命现象的物理性质中找到共同点。耗散结构理论能够在实验室中详细分析的均属简单的耗散结构系统,直接应用在人体耗散结构的分析时,会遇到因复杂度差异而造成的困难。但在以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伤寒论》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伤寒论》提示了能以简单耗散结构系统中的叁个物理特性来分析复杂的生命体耗散结构,即耗散结构“主体”、物质能量流“环境”和温度。在生命现象中,除了耗散结构“主体”之外,维持物质能量流“环境”是生命现象存在的另一要件,是生命现象耗散结构系统消耗能量和产生热能的主要生理过程。温度一方面是特定的生命状态(健康或疾病)的表征,一方面也是影响生命状态的因素。人体耗散结构系统的最终温度,取决于生理过程中产生的热能的速率,和人体控制热能向外界流失的速率。《伤寒论》六经体系以“寒热”状态和“水谷之气”出入机体的情况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两者在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分别是“阳气”和“气机”的概念。“阳气”是人体气机正常运行的动力,部分相当于耗散结构系统维持物质能量流的功能和能量来源,“气机”是人体产生“阳气”的机制和过程,部分相当于耗散结构系统经物质能量流补充能量和维持“主体”结构的机制和过程。具体而言,叁阳病阳气充足,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太阳病恶寒发热,涉及“水”在体表和膀胱的输出,即排汗和排尿的过程;阳明病发热不恶寒,涉及“糟粕”的排出;少阳病寒热往来,涉及“水谷”在出入之间的转化,以热象和阳气的状况判断,主要与老化的“主体”结构转化为终代谢物的过程有关。叁阴病阳气不足,以恶寒为主要表现。太阴病恶寒为主,可见发热,涉及“谷”经运化输入机体的过程;少阴病恶寒为主,可见发热,涉及“水”的输入过程;厥阴病厥热互见,相对于少阳病,主要涉及将营养物质(水谷之气)转化为组织结构的相关过程。《伤寒论》六经体系以“寒热”状态和“水谷”出入机体的情况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的医学观,提示了如何抽离简单耗散结构的物理特性,分析复杂的人体耗散结构系统;反之,以耗散结构理论理解《伤寒论》六经体系,使《伤寒论》六经体系以“寒热”状态和“水谷”出入机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得到了具体的科学支持,在医学领域,使《伤寒论》六经体系更容易被理解和操作。(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5-01)
田合禄[6](2008)在《中医太极叁部六经体系——用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内经》运气学说、脏气法时理论及《周易》等理论研究《伤寒论》,创建了中医太极叁部六经体系,用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将外感、内伤融为一体,有很强的整体性、系统性,切合临床应用,在国内外讲学中,很受广大医师的欢迎。(本文来源于《2008北京·第二届扶阳论坛论文集》期刊2008-10-24)
田合禄,周晋华,周晋香[7](2008)在《标本中气的太极叁部六经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把《内经》脏气法时理论、五运六气叁阴叁阳标本中气理论和《伤寒论》及《周易》太极理论结合起来,以天人合一观创建了田氏"中医太极叁部六经体系",分纵横叁部六经,生理、病理尽在其中,统括外感、内伤于一体,有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纲举目张,病性、病位、病势、虚实寒热均在其中求索,理、法、方、药齐备,易学易懂,便于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09-01)
廖子君[8](1992)在《从现代系统论看《伤寒论》六经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论乃本世纪四十年代建立的现代科学方法论。它是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考察对象,从整体角度去把握系统之结构、功能与发展规律。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与动态性是系统方法之重要原则,本文即从系统方法之四性认识伤寒六经体系之实质。一、六经体系的整体性整体性是系统联系,系统方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所谓系统整体性,就是具有其要素所不具有的整体的性质、功能和规律,系统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集中统一而构成其整体性。仲景在全面认识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之(本文来源于《国医论坛》期刊1992年03期)
六经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喘证是呼吸内科常见的一种以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证,与现代医学的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纤维化、心源性哮喘等心肺疾病相关,本研究所述与喘证在脏腑理论的辨证要点多有不同,在重视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畅上逆,肺失宣降的同时,更加注重喘证在六经体系中的传变治疗,并从六经分述和六经合病方面入手,以建立喘证在六经体系中的框架结构,展示了喘证发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寒热交错,虚实夹杂的传变的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六经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高琛宇,鲁美君.从六经体系视角论张仲景存津液思想[J].环球中医药.2019
[2].刘淇,王晶波.喘证之六经体系架构初探[J].中国中医急症.2018
[3].王军,吴彬,权晓玲.《伤寒论》六经体系与《黄帝内经》十二经脉体系的关系刍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4].曹明满,曾科学,吕雄.六经体系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
[5].徐康程.应用耗散结构理论解析《伤寒论》六经体系[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6].田合禄.中医太极叁部六经体系——用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C].2008北京·第二届扶阳论坛论文集.2008
[7].田合禄,周晋华,周晋香.标本中气的太极叁部六经体系[C].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8].廖子君.从现代系统论看《伤寒论》六经体系[J].国医论坛.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