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肌内脂肪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肌内脂肪,脂肪酸,肉品质,反刍动物
肌内脂肪酸论文文献综述
李鹤琼,罗海玲[1](2019)在《反刍动物肌内脂肪及脂肪酸调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作为食物中必不可少的养分,它不仅可以提供能量,还可以提供必需脂肪酸。脂肪的硬度、贮存稳定性受肌内脂肪及脂肪酸组成等影响,进而影响脂肪的营养价值、风味以及食用品质,而脂肪酸组成受动物种类、品种、性别和日粮等因素影响。反刍动物由于瘤胃氢化作用导致其脂肪酸饱和程度和异构程度高于单胃动物,从而使其肌内脂肪以及脂肪酸组成不同,导致其肉品质以及风味都不同。本文旨在综述反刍动物肌内脂肪及其脂肪酸构成调控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李树国,牛化欣,于建华,王思珍,胡宗福[2](2018)在《肉牛肌内脂肪和脂肪酸的营养价值及其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食品期望越来越高。由于肉牛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使日粮中90%以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无法吸收,导致牛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过高,使人们在消费牛肉时产生焦虑,担心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如何提高牛肉中不饱和脂肪酸(UFA)的含量,是现代肉牛养殖中关注的焦点。文章综述了牛肉中的脂肪酸(FA)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牛肉中FA的调控方式,以期为生产出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牛肉产品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21期)
蒲俊宁,王华杰,陈代文,田刚,何军[3](2018)在《饲粮直链/支链淀粉比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肠道食糜菌群数量与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以及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直链/支链淀粉比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肠道食糜菌群数量与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以及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选取24头平均体重为(61.67±2.01) kg的健康"杜×长×大"生长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分别饲喂直链/支链淀粉比为0.26(LD组)、0.37(CD组)、0.47(MD组)和0.98(HD组)的试验饲粮。试验至猪平均体重达120 kg时结束。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直链/支链淀粉比的增加,饲粮总能、粗灰分、粗脂肪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线性降低(P<0.05)。与LD组相比,MD和HD组饲粮总能、粗灰分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着降低(P<0.05),HD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也显着降低(P<0.05);与CD组相比,HD组饲粮总能、粗灰分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着降低(P <0. 05)。2)HD组育肥猪回肠食糜pH显着低于LD、CD和M D组(P <0. 05)。3)随着饲粮直链/支链淀粉比的增加,盲肠食糜丁酸浓度及结肠食糜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呈显着的线性增加(P<0.05),盲肠食糜丙酸浓度有线性和二次曲线变化的趋势(0.05≤P≤0. 10),结肠食糜乙酸浓度有线性增加的趋势(0.05≤P≤0.10)。与LD和CD组相比,HD组育肥猪盲肠食糜丙酸和丁酸浓度显着提高(P<0.05);与LD组相比,HD组育肥猪结肠食糜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着提高(P<0.05)。4)盲肠食糜双歧杆菌数量随饲粮直链/支链淀粉比的增加呈显着的线性和二次曲线变化(P<0.05)。MD和HD组育肥猪盲肠食糜总细菌数量显着高于LD组(P<0.05);HD组盲肠食糜双歧杆菌数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 <0.05)。5)与HD组相比,LD组育肥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显着提高(P<0.05),LD、CD和MD组背最长肌中G蛋白偶联受体43(GPR43)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综上所述,增加饲粮直链/支链淀粉比可降低育肥猪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改变后肠食糜菌群组成,增加后肠食糜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以及影响肌内脂肪沉积。因此,适宜的饲粮直链/支链淀粉比有利于改善育肥猪肠道健康和猪肉品质。(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薛山[4](2018)在《不同日龄、性别、部位Hyla兔系肌内脂肪酸组成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Hyla配套系肉兔为对象,研究不同日龄、性别、部位Hyla兔系肌内脂肪酸组成的动态变化,探讨肉兔生长过程中脂肪酸的沉积规律及营养价值。结果表明:随着日龄的增加,Hyla公兔和母兔背部最长肌(longissimus dorsi,LD)、左后腿肌(left-hindlegmuscle,LL)和腹肌(abdominalmuscle,AM)的肌内总脂肪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且AM中含量最高,LL次之,LD最低,公兔整体低于母兔;经气相色谱分析,共鉴定出21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UFA)的含量丰富,尤其是长链(C20~22)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随着Hyla兔的生长,3个部位肌内脂肪的PUFA/SFA值、n-6 PUFA含量及n-3 PUFA含量显着下降(P<0.05),n-6/n-3值因日龄、性别和部位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动态变化,比值范围为6.5~8.5;经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可知,日龄、性别与部位均能够显着影响Hyla兔系肌内脂肪酸组成,其中,幼龄公兔LL脂肪酸组成更优,而成年母兔LD更适宜加工。(本文来源于《肉类研究》期刊2018年08期)
李琳,章贵峰,刘鹏,郭巴图,焦小丽[5](2018)在《无抗粗饲料散养黑猪肌内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研究无抗粗饲料饲喂的散养黑猪肌肉脂肪酸(fatty acids)组成及含量。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猪肌内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显示:在散养黑猪肌肉中分离鉴定出14种脂肪酸,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21.13%)、硬脂酸(11.17%)、油酸(37.06%)、亚油酸(22.15%)、亚麻酸(1.84%),其中饱和脂肪酸占34.48%,单不饱和脂肪酸占39.92%,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4.99%。研究结果表明,无抗粗饲料饲喂的黑猪颈部肌肉脂肪酸相对比例和含量良好,对肉品开发和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8年13期)
薛山[6](2018)在《伊拉兔肌内磷脂n-3多不饱和脂肪酸体外抗肿瘤功效及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之前的研究成果体外模拟伊拉兔肌内磷脂n-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的组成,并研究其功能特性。结果表明:采用噻唑蓝法对复合n-3 PUFAs作用的敏感细胞进行筛选,证实伊拉兔肌内磷脂n-3 PUFAs在30~180μmol/L剂量范围对Hep G2、MV3和A375肿瘤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Hep G2细胞对复合肌内磷脂n-3 PUFAs的敏感度最高;Hep G2的细胞形态及数量变化与复合n-3 PUFAs呈现明显的时效和量效关系;采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和碘化丙啶双染法对肿瘤细胞进行凋亡检测,证实伊拉兔肌内复合磷脂n-3 PUFAs的凋亡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复合n-3 PUFAs及其单体(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均能够引起Hep G2细胞内氧化应激的改变,它们通过显着上调细胞内丙二醛的累积量以及活性氧的相对荧光强度水平,同时下调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实现对Hep G2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其中二十二碳六烯酸在非酶促氧化反应中发挥主要作用,这是肌内磷脂n-3 PUFAs诱导Hep G2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肉类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吴晓云,梁春年,王宏博,张国模,拉环[7](2018)在《无角牦牛肉品质和肌内脂肪酸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价无角牦牛肉品质性状,试验以成年无角牦牛的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采用电位法、光学测定法和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其pH值、肉色、滴水损失、剪切力等肉品质指标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无角牦牛肉滴水损失为(1.15±0.29)%,熟肉率为(76.66±5.85)%,剪切力为(115.18±5.02)N,肉中的主要脂肪酸组成有14种,饱和脂肪酸(SFA)的相对含量为42.2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相对含量为20.83%。说明无角牦牛肉具有良好的加工特性和营养价值。(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07期)
李海峰,耿爽,金鑫,戢爽,吴健[8](2017)在《延边黄牛SREBP1基因多态性与肌内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SREBP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肌内脂肪酸的相关性,选取30月龄,健康无病,体重相近的延边黄牛29头,屠宰后采集肉样与血样,进行DNA提取与脂肪酸含量测定,利用PCR方法检测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l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factor 1,SREBP1)基因第5内含子的多态性,并与肌内脂肪沉积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延边黄牛SREBP1基因第5内含子发现84bp插入缺失突变,且与肌内脂肪酸组成显着相关。AB型个体的月桂酸(C12∶0)、棕榈油酸(C16∶1)、硬脂酸(C18∶0)、亚油酸(C18∶2)含量显着高于AA型个体(P<0.05)。说明延边黄牛SREBP基因第5内含子存在84bp插入缺失突变,且这一位点的多态性影响肌肉脂肪酸组成。(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农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席静宁[9](2017)在《肌联素对猪肌内脂肪细胞分化及脂肪酸利用的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分离培养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利用骨骼肌细胞和肌内脂肪细胞间接共培养、重组肌联素处理肌内脂肪细胞等技术手段,研究肌肉细胞对肌内脂肪细胞分化,肌联素对肌内脂肪细胞分化、脂肪细胞中脂肪酸摄取、转运和利用的影响。试验获得以下结果:1.为了研究猪骨骼肌细胞对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利用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共培养,分别诱导分化,检测肌内脂肪细胞分化水平、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的表达以及脂代谢关键酶的表达。结果表明:与肌内脂肪细胞单独培养相比,共培养体系中1)肌内脂肪细胞脂滴数量和脂滴面积显着减少(P<0.05);2)肌内脂肪细胞增殖分化标志基因PPARγ和C/EBPα的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0.01);3)肌内脂肪细胞ACC、FAS的表达水平极显着下降(P<0.01);4)骨骼肌细胞内肌联素的基因表达水平随时间而极显着地增加。2.为了研究重组肌联素对肌内脂肪细胞利用外源游离脂肪酸的调控作用,试验采用重组肌联素和脂肪酸单独或共同处理猪肌内脂肪细胞,研究肌联素对肌内脂肪细胞分化、肌内脂肪细胞摄入外周游离脂肪酸的能力、脂质合成与分解代谢以及脂肪细胞线粒体脂肪酸氧化的影响,检测肌内脂肪细胞培养基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肌内脂肪细胞脂肪酸转运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及其作用的信号通路。结果表明:1)肌联素单独作用能极显着降低肌内脂肪细胞的脂滴数量和脂滴面积(P<0.01),并极显着地促进对游离脂肪酸的吸收(P<0.01);2)肌联素单独处理或与棕榈酸共同处理,能显着提高肌内脂肪细胞中脂肪酸转运相关因子FATP1、FABP4的表达水平(P<0.05);3)肌联素单独处理或与棕榈酸共同处理后显着提高肌内脂肪细胞HSL、LPL的表达量(P<0.05);4)肌联素通过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调节脂肪酸转运和脂代谢。3.为了研究重组肌联素对猪肌内脂肪细胞中脂肪酸氧化的影响,试验采用重组肌联素处理猪肌内脂肪细胞,检测线粒体中与脂肪酸氧化相关的标志因子和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1)肌联素能显着提高肌内脂肪细胞线粒体中脂肪酸氧化标志因子TFAM、UCP1的表达水平(P<0.05);2)肌联素显着提高了肌内脂肪细胞线粒体中氧化呼吸链标志蛋白复合物Ⅰ的表达水平(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猪骨骼肌细胞对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具有抑制作用;肌联素能抑制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肌联素可促进猪肌内脂肪细胞对外源脂肪酸的摄取及转运;肌联素对猪肌内脂肪细胞线粒体的脂肪酸氧化具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汪踔[10](2017)在《加工方式及冷藏对四川白兔肌内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兔肉“四高四低”的特点使其极具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局限于食用传统畜禽肉,兔肉作为一种更健康更优质的畜禽肉品逐渐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信任与青睐。四川白兔是中国白兔的品种之一,极具市场发展潜力。目前,国内外对于四川白兔的研究多集中在遗传与繁殖,未见对四川白兔肉质的研究报道。因此,深入研究四川白兔肉质,利用四川白兔种质资源生产优质兔肉,开发风味兔肉食品的发展潜力巨大。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日龄,不同性别的四川白兔及其四个部位(前腿肌、后腿肌、背最长肌和腹部肌)的肌内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并与伊拉兔做了细致的比较;探讨了在不同加工处理后及冷藏条件下的四川白兔肉中肌内脂肪含量与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同时也对冷藏条件下肌肉中脂肪氧合酶酶活性变化的规律进行了探讨,以期建立四川白兔脂肪与脂肪酸的相关基础数据,对人们深入了解四川白兔肉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四川白兔不同部位肌内脂肪含量:腹部肌>前腿肌>后腿肌>背最长肌,前腿肌内脂肪含量为2.21%~3.76%,后腿肌内脂肪含量为1.11%~2.82%,背部肌内脂肪含量为0.87%~1.72%,腹部肌内脂肪含量为2.82%~3.63%;前腿肌、后腿肌和腹部肌脂肪含量随着日龄的增加均逐步增加,背最长肌脂肪含量则逐步降低;公母兔间差异不显着。2.四川白兔肉的肌内脂肪酸共23种,其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为主要的5种脂肪酸,UFA含量约占总脂肪酸的60%(MUFA约占20%,PUFA约占40%),SFA约占总脂肪酸的40%;不同日龄、不同性别和不同部位的四川白兔肌内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均有差异,随着日龄增加,SFA和MUFA含量呈显着上升趋势,UFA(尤其是占主导的PUFA)含量呈显着下降趋势,P/S值和n-6/n-3值均在膳食推荐范围内变化。不同部位的肌内脂肪酸组成存在着显着差异,公母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与伊拉兔从营养价值角度相比,四川白兔与其差异较小,亦可作为营养健康的肉制品进行开发、宣传和推广。3.不同加工方式对四川白兔肌内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影响均不同。加工损失程度为:微波>蒸煮>烘烤,随加工程度的提高,损失率提高且脂肪含量显着下降(P<0.05),脂肪含量的下降程度为:烘烤>微波>蒸煮>超声波腌制;四种加工方式均导致SFA含量上升,UFA(PUFA)、n-6与n-3系列PUFA含量以及P/S值下降,这叁个值的下降程度均为:烘烤>蒸煮>微波>超声波腌制,MUFA含量略微下降;n-6/n-3比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变化,P/S值的变化程度为:烘烤处理>蒸煮处理>微波处理>超声波腌制。因此缩短加工时间,采用温和加工方式能更好的保存肉品风味和营养。4.四川白兔肌内脂肪含量与脂肪酸组成均能受到处理方式、包装方式与冷藏时间的显着影响。剧烈的热加工方式(蒸煮和烘烤)和超声波腌制均能显着降低兔肉肌内脂肪含量,真空包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脂肪含量的减少。冷藏过程中SFA含量和n-6/n-3比值升高,UFA(PUFA)含量及P/S比值降低,真空包装与较温和的热加工方式或冷加工能更好的维持样品中肌内总脂稳定性。加工后的样品在冷藏过程中MDA含量和TBA值不断升高,剧烈的加工方式将导致肉品营养价值显着降低,真空包装能显着抑制冷藏过程中脂肪的氧化。5.鲜肉在冷藏过程中LOX酶活性变化不显着,加工和去LOX酶的过程均能降低LOX的酶活;脂肪氧化以自动氧化为主导,LOX酶在初期启动阶段起作用,在整个氧化过程作用有限。因此,温和的加工方式、低温冷藏与真空包装对保证肉品质量方面均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05)
肌内脂肪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食品期望越来越高。由于肉牛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使日粮中90%以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无法吸收,导致牛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过高,使人们在消费牛肉时产生焦虑,担心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如何提高牛肉中不饱和脂肪酸(UFA)的含量,是现代肉牛养殖中关注的焦点。文章综述了牛肉中的脂肪酸(FA)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牛肉中FA的调控方式,以期为生产出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牛肉产品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肌内脂肪酸论文参考文献
[1].李鹤琼,罗海玲.反刍动物肌内脂肪及脂肪酸调控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杂志.2019
[2].李树国,牛化欣,于建华,王思珍,胡宗福.肉牛肌内脂肪和脂肪酸的营养价值及其调控[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
[3].蒲俊宁,王华杰,陈代文,田刚,何军.饲粮直链/支链淀粉比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肠道食糜菌群数量与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以及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8
[4].薛山.不同日龄、性别、部位Hyla兔系肌内脂肪酸组成变化[J].肉类研究.2018
[5].李琳,章贵峰,刘鹏,郭巴图,焦小丽.无抗粗饲料散养黑猪肌内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研究[J].饲料工业.2018
[6].薛山.伊拉兔肌内磷脂n-3多不饱和脂肪酸体外抗肿瘤功效及作用机理[J].肉类研究.2018
[7].吴晓云,梁春年,王宏博,张国模,拉环.无角牦牛肉品质和肌内脂肪酸组成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
[8].李海峰,耿爽,金鑫,戢爽,吴健.延边黄牛SREBP1基因多态性与肌内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研究[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7
[9].席静宁.肌联素对猪肌内脂肪细胞分化及脂肪酸利用的调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10].汪踔.加工方式及冷藏对四川白兔肌内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