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表面等离子体耦合荧光定向发射(SPCE),成像系统,光谱系统,生物传感器
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论文文献综述
李耀群[1](2014)在《带成像功能的表面等离子体耦合荧光定向发射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构建了表面等离子体耦合荧光定向发射(SPCE)系统,利用表面增强荧光技术进行成像信息和光谱信息的获取。该定向发射系统为界面多元信息的同时获取提供了可能。与微阵列技术相结合,既可利用SPCE成像模式进行芯片点阵的高通量成像检测,又可逐点获取阵列的荧光光谱信号。基于SPCE独特的纳米光学性质,我们发展了一系列生物传感分析新方法,建立了新型界面生物传感平台。SPCE光学成像系统及(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3分会:分析可视化及交叉学科新方法》期刊2014-08-04)
蔡伟鹏,曹烁晖,刘倩,谢堂堂,林国春[2](2010)在《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发射荧光成像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发射(SPCDE)利用光滑纳米金属薄膜表面的等离子体与激发态荧光团耦合共振,获得增强的荧光信号,且该信号具有角度定向分布及P偏振特性。微阵列技术在操(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8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0-06-20)
曹烁晖,蔡伟鹏,谢堂堂,刘倩,刘晓庆[3](2010)在《基于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的生物传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发射(Surface Plasmon-Coupled Directional Emission,SPCDE)是一种独特的荧光增强现象,纳米金属薄膜表面的等离子体可与处于近场范围内(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0-06-20)
曹烁晖,谢堂堂,蔡伟鹏,李耀群[4](2010)在《基于铁薄膜的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observation of surface plasmon-coupled directional fluorescence(SPCDF) on thin iron films was presented. SPCDF from thin iron films was p-polarized with a directional emission angle of 70°. Fluorescein and meso-tetra(4-sulfonatophenyl)porphine(TPPS) were used as a model system of dual fluorophores. Using 25 nm thin iron films,the SPCDF signals of the two fluorophores were observed at a fixed angle just by one scan. The SPCDF signals of Fluorescein and TPPS added to whole blood were identified clearly,eliminating the background interference of blood effectively. Thin iron films have been proven to be new materials for SPCDF detection,promoting a new mode to observe the enhanced fluorescence signals of different fluorophores by one scan. They should be useful for tracking the labled systems of multi-fluorophores in biological applications.(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谢堂堂[5](2009)在《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发射荧光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发射荧光法(SPCDE)是利用激发态的荧光团和金属表面等离子体的耦合近场作用而建立起来的表面增强荧光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荧光技术,SPCDE展现出其独特的优点:高度的角度定向发射性、荧光发射偏振性、波长分辨性、有效的背景信号抑制等,其在生物传感、界面分析等领域中显露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致力于构建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法的实验装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进而将其应用于生物传感体系。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该章从表面增强荧光技术的简要介绍开始,阐述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原理并以此引出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法的技术原理、发展及其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最后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检测的实现。在自制多功能荧光仪上实现SPCDE荧光信号的检测,并且该仪器与激光作为光源的SPCDE仪相比可以进一步获得激发光谱信息。通过实验对SPCDE展开深入的研究。结果证明,纳米金属表面的荧光团与等离子体耦合产生定向发射荧光信号,该信号具有高p-偏振性。理论计算模拟结果与实验相吻合。同时研究表明了SPCDE可以在无需增加光学元件的条件下实现波长分辨,并且具有抑制背景信号的能力。第叁章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法的小型装置。以改装过的市售激光笔作为光源,自主搭建SPCDE小型实验装置。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等优点,完全能够满足一般的SPCDE测试要求。并运用该装置进行了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法和表面等离子体场增强荧光法的光学性质的比较。第四章基于过渡金属铁的SPCDE研究。首次成功地把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法研究拓展到重要的过渡金属铁。菲涅耳方程理论计算预测355nm-1088nm范围内的光在固定角度范围内(70°-75°)能够有效耦合25nm光滑铁膜的表面等离子体。实验证明金属铁膜上荧光染料的SPCDE信号具有较高的p-偏振性和定向性,并且定向发射角度都固定在一定范围。通过与金膜为基底的SPCDE信号相比较,证明在纳米铁膜上可以实现固定检测角度监控不同波长的荧光信号。第五章基于核酸适配子构型转换的SPCDE荧光传感。采用核酸适配子作为识别和报告分子,首次提出结合金属共振能量转移猝灭效应和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增强效应来实现对凝血酶简单、快速、特异检测。通过对比不同化学固定方式,选择亲和素-生物素法作为适配子探针的固定方法。通过对荧光信号偏振和信号角度分布情况考察,证明了荧光增强是由表面等离子耦合效应引起的。第六章结语与展望。总结了本论文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并对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9-09-01)
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发射(SPCDE)利用光滑纳米金属薄膜表面的等离子体与激发态荧光团耦合共振,获得增强的荧光信号,且该信号具有角度定向分布及P偏振特性。微阵列技术在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论文参考文献
[1].李耀群.带成像功能的表面等离子体耦合荧光定向发射系统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3分会:分析可视化及交叉学科新方法.2014
[2].蔡伟鹏,曹烁晖,刘倩,谢堂堂,林国春.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发射荧光成像系统[C].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8分会场摘要集.2010
[3].曹烁晖,蔡伟鹏,谢堂堂,刘倩,刘晓庆.基于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的生物传感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2010
[4].曹烁晖,谢堂堂,蔡伟鹏,李耀群.基于铁薄膜的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荧光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
[5].谢堂堂.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定向发射荧光法[D].厦门大学.2009
标签:表面等离子体耦合荧光定向发射(SPCE); 成像系统; 光谱系统; 生物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