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论文-刘琦,明博

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论文-刘琦,明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保持,生态价值,地理信息系统,太原市

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论文文献综述

刘琦,明博[1](2011)在《GIS支持下生态系统土壤保持生态价值评估——以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采用国际上应用广泛的土壤流失方程(USLE)来估算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各类型生态系统土壤保持的物质量,再利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评价各类型生态系统对土壤保持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保持总价值从1990年的81.89×105元上升到2002年的196.98×105元,12年中共增加了115.09×105元,上升幅度相对较大。其中林地保持土壤价值在两年的总价值中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1990年的68%和2002年的79.70%,这说明林地的土壤保持功能在研究区土壤保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贡献作用。(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1年02期)

刘琦[2](2008)在《3S支持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自1995年“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IHDP)联合提出LUCC研究计划以来,LUCC研究在国内外普遍展开,也已成为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国际性前沿课题。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高度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土地利用/覆被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此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本研究对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土地利用进行定量化综合研究,特别是准确地提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结构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定量评价,对于研究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了解区域土地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在不同时间的空间格局变化,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在地学信息图谱、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指导下,以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为例,基于两期遥感影像、DEM数据和部分调查数据,在野外实地调查验证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基于GIS平台,建立了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1990年-2002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库,分析了这一时间段内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以及主要用地类型的变化特征;(2)在GIS以及RS支持下,利用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与方法,生成了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1990年-2002年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并从空间格局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进一步分析;(3)应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在GIS支持下,建立了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1990年和2002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库,并对1990年-2002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了时间上的定量分析;(4)在GIS以及RS支持下,利用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与方法,以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为基础生成了研究区1990年-2002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图谱以及研究区1990年-2002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量图谱,从而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做进一步的空间格局的分析。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综合研究得到以下重要的结论:(1)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的构建以及统计分析表明:1990-2002年12年中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为:耕地、草地、水域面积相对减少;园地、未利用地、林地、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其中林地面积净增加了8535.74hm~2,是增加面积最大的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同时,耕地面积显着减少,12年中共减少了16456.47hm~2。(2)12年中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以耕地变未利用地、耕地变城镇、农村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为特征。变化面积最大的为耕地向未利用地的转化,共有9772.80hm~2的耕地转化为未利用地,这主要发生在研究区的北部,即尖草坪区,大学扩建以及一些能源化工产业占用耕地但还未建成再加上一部分耕地退化成盐碱地是这一区域未利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3)在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扩张区域中,未利用地和林地的增加是主要趋势,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10.68%表现为未利用地面积的扩大,从研究区扩张图谱可以看出,这主要表现在研究区北部的尖草坪区;在所有收缩的面积中,耕地收缩的面积最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81%。(4)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12年中呈增加的趋势,但增加的幅度不是很大,这说明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整体在向良性方向发展。林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对研究区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这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以及植树造林的政策使得林地的面积增加。(5)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图谱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量图谱中可以看出尖草坪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在明显的减少,这主要是由于该区未利用地增加导致的。本论文在RS及GIS支持下,利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生成了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土地利用变化扩张图谱以及收缩图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图谱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量图谱,对于了解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格局与空间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刘琦,任志远,李晶[3](2007)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分析及其生态效应评价——以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以促进研究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方法】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和方法,在RS和GIS的支持下生成了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1990~2001年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1990~2001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生态效应进行了测算。【结果】11年中,研究区耕地、草地、水域在不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最多;园地、未利用地、林地、建设用地在不断增加,其中林地增加最多;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了研究区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从1990年的1202.15×10~6元增加到2001年的1251.49×10~6元,年增加率为0.37%。【结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的是耕地向未利用地的转化,其次为耕地向城镇用地的转化;草地、耕地的退化及未利用地的增加给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经过实证分析,利用地学图谱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效应定量研究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7年10期)

刘焕金,卢欣,郭东龙,王全喜[4](1987)在《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冬季麻雀种群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麻雀(Passer montanus)与人类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城市和农业生态系统中日益引起重视。1983和1984年的冬季(当年10月—翌年3月),我们在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对麻雀冬季种群动态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结(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1987年02期)

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自1995年“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IHDP)联合提出LUCC研究计划以来,LUCC研究在国内外普遍展开,也已成为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国际性前沿课题。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高度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土地利用/覆被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此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本研究对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土地利用进行定量化综合研究,特别是准确地提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结构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定量评价,对于研究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了解区域土地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在不同时间的空间格局变化,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在地学信息图谱、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指导下,以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为例,基于两期遥感影像、DEM数据和部分调查数据,在野外实地调查验证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基于GIS平台,建立了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1990年-2002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库,分析了这一时间段内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以及主要用地类型的变化特征;(2)在GIS以及RS支持下,利用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与方法,生成了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1990年-2002年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并从空间格局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进一步分析;(3)应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在GIS支持下,建立了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1990年和2002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库,并对1990年-2002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了时间上的定量分析;(4)在GIS以及RS支持下,利用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与方法,以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为基础生成了研究区1990年-2002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图谱以及研究区1990年-2002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量图谱,从而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做进一步的空间格局的分析。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综合研究得到以下重要的结论:(1)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的构建以及统计分析表明:1990-2002年12年中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为:耕地、草地、水域面积相对减少;园地、未利用地、林地、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其中林地面积净增加了8535.74hm~2,是增加面积最大的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同时,耕地面积显着减少,12年中共减少了16456.47hm~2。(2)12年中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以耕地变未利用地、耕地变城镇、农村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为特征。变化面积最大的为耕地向未利用地的转化,共有9772.80hm~2的耕地转化为未利用地,这主要发生在研究区的北部,即尖草坪区,大学扩建以及一些能源化工产业占用耕地但还未建成再加上一部分耕地退化成盐碱地是这一区域未利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3)在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扩张区域中,未利用地和林地的增加是主要趋势,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10.68%表现为未利用地面积的扩大,从研究区扩张图谱可以看出,这主要表现在研究区北部的尖草坪区;在所有收缩的面积中,耕地收缩的面积最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81%。(4)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12年中呈增加的趋势,但增加的幅度不是很大,这说明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整体在向良性方向发展。林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对研究区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这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以及植树造林的政策使得林地的面积增加。(5)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图谱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量图谱中可以看出尖草坪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在明显的减少,这主要是由于该区未利用地增加导致的。本论文在RS及GIS支持下,利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生成了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土地利用变化扩张图谱以及收缩图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图谱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量图谱,对于了解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格局与空间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论文参考文献

[1].刘琦,明博.GIS支持下生态系统土壤保持生态价值评估——以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为例[J].土壤通报.2011

[2].刘琦.3S支持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

[3].刘琦,任志远,李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分析及其生态效应评价——以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为例[J].中国农业科学.2007

[4].刘焕金,卢欣,郭东龙,王全喜.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冬季麻雀种群动态[J].动物学杂志.1987

标签:;  ;  ;  ;  

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论文-刘琦,明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