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耦合论文-程怀文,李玉文

政策耦合论文-程怀文,李玉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政策耦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政策耦合,水资源管理,仿真技术,政策效果

政策耦合论文文献综述

程怀文,李玉文[1](2019)在《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政策耦合效果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政策效果模拟是从政策理论到政策实践的关键步骤,让决策者感知政策效果的方向和影响程度,才能更好地促进政策实践转化。本研究引入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水资源经济政策耦合机制下水资源系统动力学(SD)模型,将我国划分为叁种类型区域(干旱地区、丰水地区和过渡地区),进行叁类四种水资源管理经济政策(水资源有偿使用,水价政策和水权政策;水污染收费,排污收费政策;水生态保护,水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耦合仿真实证研究。以我国水资源管理政策设计为目标,进行不同水管理政策耦合的生态经济效果仿真和效果定量评价,结果发现:干旱地区有偿使用的经济政策是目前经济水平下效果最好的;过渡地区有偿使用结合污水排放收费政策效果是最好的;而丰水地区必须同时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和水污染收费两类经济政策。(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李玉文[2](2019)在《市场配置视角下水资源经济政策耦合仿真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经济政策是市场配置起作用的重要前提,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经济政策是当前我国重要任务。政策效应模拟是制度理论到政策实践的关键步骤,让决策者感知制度效应的方向和影响程度,才能更好地促进政策实践转化。本文采用仿真技术,构建了由五大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水资源自然子系统、水生态环境子系统、水资源政策子系统)组成、涵盖60多个变量和30多个系统方程的水资源政策耦合模型。针对当前水资源经济政策:水价政策、水权政策、污染征税政策、水生态补偿政策、水环境赔偿政策,以浙江省为例,根据现状设置单一政策方案及叁种耦合方案,进行不同制度耦合下的政策仿真模拟研究;结果发现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污水排放量、工业万元GDP用水量、工业单方水产出等生态经济效应指标都随着方案的不同有所变化,不同政策耦合效果不同。水价可推进资源经济效益和促进节水,水污染征税能抑制污染,水权可提高经济效益,水环境赔偿和水生态保护则促进地区水生态环境改善;耦合制度则可以解决水短缺和水污染的组合问题;最后针对浙江省提出经济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浙江省地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乡村振兴高峰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5)

刘耕源,胡俊梅,杨志峰[3](2019)在《北京市城乡节能节水政策中长期耦合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长期能源可替代规划系统模型(LEAP)与水资源评价和规划模型(WEAP)建立了城市的能水耦合模型,设立情景分析探讨北京市未来不同措施下城乡的节能/节水以及其耦合效果,并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未来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将逐年缓慢增长;按预测的供水能力则不会出现供需短缺。"十叁五"期间节水政策的总节能量为1.003×106 tce,节能政策的节水量达到2.76×108 m3。居民生活、服务业、建筑业、传统制造业的能源需求值与水需求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是重要的能水耦合部门。对于不同情景不同时期的节能/节水效果而言,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在短期可表现出较好的节能潜力;农业部门的灌溉技术革新与种植结构优化情景,在短期具有较好的节能与节水效果。对于能水节约的协同效应,其在服务业与工业部门节能情景中较明显;对于同一个部门的政策,调控用能强度的情景能水协同节约效应较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翁员媛[4](2019)在《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形成的影响要素及其耦合逻辑——基于多源流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生活垃圾与日俱增,垃圾分类效果不甚理想。2018年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2018—2036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标和任务。以多源流理论为视角分析垃圾分类政策形成的机理,其中,反映生活垃圾问题日益突出的指标变化、焦点事件以及政策实施的效果构成了"问题流",政策智慧共同体对解决垃圾分类问题的建议构成了"政策流",新时代党的执政理念和社会公众对垃圾分类问题的持续关注汇聚成了"政治流",3种源流在相关政策的"溢出"以及政策企业家的推动下,短暂地开启了政策之窗,从而促使垃圾分类政策提上议程。(本文来源于《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期刊2019年08期)

王宇佳,杨颖洁,詹知巡[5](2019)在《地方政府政策工具耦合性研究文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地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战略目标,地方政府在这一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现有的文献进行分类整合,分析了地方政府在使用政策工具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各政策工具之间的耦合性,为地方政府进一步优化政策工具的使用提供了一些经验依据。(本文来源于《经营与管理》期刊2019年06期)

冀鹏飞[6](2019)在《论中国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的结构耦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环境治理模式先后经历了“政策先行”——“环境法治”——“整体主义与环境善治”叁个发展阶段。在依法治国的基本思路下,“环境法治”阶段逐步建立了多元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却没有妥善解决环境治理实践中“环境政策主治”的制度惯性问题,致使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关系模糊不清。所以,厘清多元环境治理工具的功能关系并找寻彼此之间优势互渡之路径,是满足“整体主义与环境善治”未来发展的前提。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是我国当下最主要的两种环境治理工具,二者结构耦合模式的解释路径,对厘清当下中国环境保护多元治理工具的边界,并促进相互之间的功能整合和优势互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政策先行”的基本国情和“环境政策主治”的路径依赖,使得我国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在环境治理实践中凸显的问题相较于其他国家更加复杂,故不能简单的通过法律移植的方法寻求出路。而系统论方法的研究视角,恰好与中国语境下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关系分析的议题相契合。系统论相比于其他经验科学、结构主义等研究范式,最大优势在于为社会现象寻求解释路径时持有的视角是动态的,这恰好契合了我国政治系统与法律系统的运行特点和环境治理对象(生态环境)动态平衡的特点,为环境治理模式实现系统性和整体性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借鉴,从而达到环境善治的目的。而经验的、结构的视角之所以难以突破既有的视角边界,主要是因为其范式本身就是静态的,如若想要有所突破,其必然以突破自己的理论底线为前提。所以,在环境要素治理的层面,结构的和静态的视角能实现对环境要素的保护,但难以周延对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把握。以系统论的方法解释环境政策与法律在环境治理实践中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法律实证主义的狭隘视角和原子论方法的局部性思维弊端,从而得以实现在宏观层面上梳理、归纳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激扰和互渡关系,在此解释路径的基础上,灵活切换研究方法和视角以服务具体环境治理问题的解决。因为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分别内嵌于政治系统与法律系统之中,且合法性是一切政策改革效力的前提,所以,有效的环境政策必须结构在法律规范之中的同时,但却独立运行于法律系统之外。在系统论方法的解释路径下,透过系统间的信息沟通和系统内的自我观察,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得以实现在系统、结构和功能层面的良性耦合模式建构之可能: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高内聚低耦合”的结构耦合模式。(本文来源于《甘肃政法学院》期刊2019-04-01)

詹知巡[7](2019)在《结构调整视角下地方政府供给侧与需求侧政策工具耦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自步入经济新常态以来,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我国2015年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学术研究者都试图对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新供给经济学。它分别从经济的供需两侧入手,分析了政府在使用政策工具方面的优劣,强调供需两侧管理并重的思路。首先,本文梳理、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文献关于政策工具定义和分类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对供需两侧政策工具展开研究。其次,本文以地方政府为研究主体,从供需侧角度分析了地方政府的“政策工具箱”。再次,本文利用供给-需求模型,结合经济结构的叁个方面: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对供需侧政策工具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推导出假说一;通过文献梳理的形式对地方政府供需侧政策工具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效应进行了一一识别,推导出假说二。最后,本文在假说一、二的基础上,确立变量,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本文得出了以下的结论:第一,当前我国地方政府间在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供给侧政策工具使用上存在巨大差距,而在需求侧政策工具的使用上差距较小。第二,地方政府供给侧政策工具随经济规模发展对经济结构调整有阶段性影响。具体地,供给侧政策工具在经济欠发达时期对经济结构调整作用更大,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经济结构调整更需要供给侧政策工具的调控。第叁,在当前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供给侧与需求侧政策工具耦合更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第四,不同供给侧与需求侧政策工具耦合组合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效应存在明显异质性。具体地,政府投资水平的高低影响政府投资与供给侧政策工具的耦合效应;政府消费政策工具与供给侧政策工具的耦合效应显着为负;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与需求侧政策工具的耦合效应对经济结构调整不显着。基于以上结论,本文给出了叁点政策建议:第一,地方政府在政策工具的使用上要与时俱进,因势顺导。在不同时期合理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既要依托科学技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还要注重提高新制度供给质量。第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要注重供给侧与需求侧并重。通过有效的短期需求侧管理和中长期供给侧管理,充分释放经济发展活力。第叁,地方政府选择政策工具时要有的放矢,不可随意耦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余姝琼[8](2019)在《农村精准扶贫政策与现实耦合度分析——以大别山连片特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精准扶贫是在指在农村扶贫开发中,进行精准判别、联动帮扶、区分管理、动态机制考核以及其他相应措施的扶贫措施。文章基于我国现农村精准扶贫政策,以大别山特困区为例运用耦合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其进行耦合度分析。研究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农村扶贫政策仍旧不能做到高度精准,在各项指标中仍旧存在缺陷,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以区域发展推助贫困农户脱贫解困的传导机制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9年05期)

王仁祥,陆鹏飞[9](2019)在《科技创新、绿色金融与产业政策的耦合关系——基于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理论视角分析节能环保产业科技创新、绿色金融和产业政策的耦合关系。根据我国2008—2015年的数据,运用耦合模型分别测算两系统、叁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再使用灰色关联模型计算各系统指标之间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大部分年份叁系统的耦合度处于磨合阶段,协调度位于中等水平;科技创新与绿色金融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均落后于其他耦合系统,是制约叁系统协同发展的瓶颈;科技创新与绿色金融各指标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偏低,耦合作用的驱动力较弱,导致两者耦合水平不高。据此提出监管部门应将促进叁者的匹配发展作为政策目标,通过建立监督反馈制度和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体系增强科技创新与绿色金融之间的关联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姚一民[10](2019)在《粤港澳城市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分析及政策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粤港澳23城市进行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测算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1)粤港澳城市从交通可达性的视角可以区分出枢纽型中心、门户型中心和枢纽门户型中心叁种交通中心城市类型;(2)粤港澳城市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布格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交通中心城市不完全等同于经济中心城市,两者之间存在较明显的错位现象,显示在粤港澳区域城市系统整体意义上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水平不高;(3)粤港澳城市存在高水平耦合协调、较高水平耦合协调、磨合、拮抗四个发展阶段;(4)促进粤港澳区域系统的演进和升级,以及推动区域空间整合可以考虑从提高落后地区交通—经济发展水平入手。在相关政策制定中应遵循底线公平、区域剥夺补偿、分类指导等原则。(本文来源于《广东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政策耦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资源经济政策是市场配置起作用的重要前提,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经济政策是当前我国重要任务。政策效应模拟是制度理论到政策实践的关键步骤,让决策者感知制度效应的方向和影响程度,才能更好地促进政策实践转化。本文采用仿真技术,构建了由五大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水资源自然子系统、水生态环境子系统、水资源政策子系统)组成、涵盖60多个变量和30多个系统方程的水资源政策耦合模型。针对当前水资源经济政策:水价政策、水权政策、污染征税政策、水生态补偿政策、水环境赔偿政策,以浙江省为例,根据现状设置单一政策方案及叁种耦合方案,进行不同制度耦合下的政策仿真模拟研究;结果发现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污水排放量、工业万元GDP用水量、工业单方水产出等生态经济效应指标都随着方案的不同有所变化,不同政策耦合效果不同。水价可推进资源经济效益和促进节水,水污染征税能抑制污染,水权可提高经济效益,水环境赔偿和水生态保护则促进地区水生态环境改善;耦合制度则可以解决水短缺和水污染的组合问题;最后针对浙江省提出经济政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策耦合论文参考文献

[1].程怀文,李玉文.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政策耦合效果仿真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9

[2].李玉文.市场配置视角下水资源经济政策耦合仿真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C].浙江省地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乡村振兴高峰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3].刘耕源,胡俊梅,杨志峰.北京市城乡节能节水政策中长期耦合效果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19

[4].翁员媛.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形成的影响要素及其耦合逻辑——基于多源流理论分析[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9

[5].王宇佳,杨颖洁,詹知巡.地方政府政策工具耦合性研究文献综述[J].经营与管理.2019

[6].冀鹏飞.论中国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的结构耦合[D].甘肃政法学院.2019

[7].詹知巡.结构调整视角下地方政府供给侧与需求侧政策工具耦合性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9

[8].余姝琼.农村精准扶贫政策与现实耦合度分析——以大别山连片特困区为例[J].现代商业.2019

[9].王仁祥,陆鹏飞.科技创新、绿色金融与产业政策的耦合关系——基于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0].姚一民.粤港澳城市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分析及政策启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9

标签:;  ;  ;  ;  

政策耦合论文-程怀文,李玉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