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与毛泽东论文-任文启

梁漱溟与毛泽东论文-任文启

导读:本文包含了梁漱溟与毛泽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工作介入,社工机构,精准扶贫,梁漱溟

梁漱溟与毛泽东论文文献综述

任文启[1](2019)在《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本土情境:从梁漱溟的难题到毛泽东的答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不论是从精准扶贫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工作的角度,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都不是新鲜事物,因为其做的都是近代以来为了改善和发展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事情。因此,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下社会工作进入精准扶贫领域应该怎么看和怎么办,更要从历史出发,考察本土情境的一脉相承之处和可供借鉴之资。社会工作历来主张"人在情境中",强调在开展专业服务过程中充分考虑现实情境和历史环境,综合来讲,其情境有如下内容。(本文来源于《社会与公益》期刊2019年05期)

陆丹凌[2](2017)在《毛泽东和梁漱溟关于农民社会身份思想的认识与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毛泽东和梁漱溟都对农民身份有着深刻的认识,其中,相同点体现在农民人数多、生存条件统一以及生活负担沉重等观点的一致性上,而不同点则体现在对于农民思想个性、社会结构和社会地位方面认识上。比较两者的异同点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农民这一社会阶层,而在特定的时代下对农民社会身份的认识则是体现了其在一个农业大国中的根基性的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对于农民阶层的联合并最终获得革命的胜利也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中寻找农民群体的社会定位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胡新民[3](2017)在《1953年梁漱溟和毛泽东争辩的真相》一文中研究指出1953年,梁漱溟和毛泽东有过一次争辩,现在被有些人歪曲利用,好像梁漱溟当时的意见是正确的,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蛮横专制,不开言路。事实真相并非如此,其实,梁漱溟自己承认错误,毛泽东实际上非常大度;从历史背景看,梁漱溟确有不足;梁漱溟对毛泽东时代的农业发展赞不绝口。这些看法,在"文化大革命"后,梁漱溟在不同场合仍基本坚持。(本文来源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期刊2017年07期)

旷新年[4](2017)在《梁漱溟如何评价蒋介石和毛泽东——《这个世界会好吗》笔记》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我读到东方出版社出版的梁漱溟晚年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深有感触。想写点什么,可一直没写成。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是一个很平淡却又深深地震撼我的书名。1980年,梁漱溟乐观地说:"我认为很自然地要走入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要转入社会主义。"在他的心中,当时刚刚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为了中国走社会主义这个大道路而要四个现代(本文来源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肖建平[5](2016)在《1938年毛泽东与梁漱溟在延安的六次“交换意见”》一文中研究指出1938年初,梁漱溟访问延安,在此期间他与毛泽东进行了六次"交换意见",交谈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策略的转变及对国家政权建构的态度、抗战的局势和前途、抗战胜利后的政局走向等主题展开。毛泽东与梁漱溟在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原因、中西文化产生差异的根源、救亡图强民族振兴的途径等问题上分歧较大,存在分歧的根源在于二人一个是马克思主义者,一个是文化改良主义者;一个侧重以政治的视角认识和改造中国,一个侧重以文化的视角认识中国。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六次"交换意见",对毛泽东进一步系统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化什么、怎么化、化作什么,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现实要求相契合等重大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党的文献》期刊2016年06期)

王宇雄[6](2016)在《论二十世纪前半叶毛泽东和梁漱溟对农民问题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毛泽东和梁漱溟均把农民问题作为找寻国家出路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毛泽东服从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考量农民问题,梁漱溟基于中国社会基础的再造考量农民问题,最后的结果是毛泽东主张的方案取得了成功,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却没有什么成效。他们为解决农民问题而进行的努力,虽然结局不同,但他们对农民问题的认知中都内含了革命性和现代性两方面的因素。他们探索的思路和方案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其中梁漱溟的探索尽管就确立建国基础而言是一种理想化的设计,但就其解决农民问题本身而言还是有价值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从他们的思路中汲取营养,以求有助于解决农民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胡新民[7](2015)在《梁漱溟公开顶撞毛泽东之后》一文中研究指出梁漱溟是我国的国学大师,着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与毛泽东在解放前后都有过多次密切交往。梁漱溟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1953年9月与毛泽东的公开顶撞。至今还有一些评说的文章见诸报刊网站,可见其影响是跨世纪的。以往坊间和学界对梁漱溟是否向毛泽东认错一直有争议,特别是有人热衷宣传梁的"不屈服任何暴力,铮铮铁骨,屹立如山","廷争面折""犯颜直谏"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没有正确理解梁漱溟的想法,也都是(本文来源于《领导文萃》期刊2015年11期)

汪东林[8](2015)在《七十多年前梁漱溟延安讨教毛泽东》一文中研究指出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梁漱溟在山东搞了历时7年的乡村建设工作自然也搞不下去了。抗御外敌,保我中华,同样也是梁漱溟主持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师生们责无旁贷的任务。不久,梁漱溟在山东济宁接到老朋友张群转来的蒋介石邀请他去南京的电报。此时,蒋介石已在庐山发表了谈话,表示了中国政府的抗战决心。作为实际上执掌大(本文来源于《福建党史月刊》期刊2015年05期)

胡新民[9](2015)在《梁漱溟公开顶撞毛泽东的前前后后》一文中研究指出梁漱溟是我国的国学大师,着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与毛泽东在解放前后都有过多次密切交往。梁漱溟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1953年9月对毛泽东的公开顶撞。至今还有一些评说的文章见诸报刊网站,可见其影响是跨世纪的。但是大部分评说文章,包括出自名家之手的文章的观点,都没有能够摆脱20世纪80年代的某些旧思维模式。因此,这件事的历史真相还不能说是已经完全还原。现在就补充叁件有关的事情,可能有助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来源于《党史文汇》期刊2015年02期)

王宇雄[10](2014)在《论毛泽东和梁漱溟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毛泽东认为中国是一个阶级对立的社会,梁漱溟认为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两人根据各自对中国社会的定性实践了不同的救国之路,最终毛泽东的救国之路获得了成功。尽管从救国的角度而言,毛泽东获得了成功,但他们当年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并非简单的对错问题。(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梁漱溟与毛泽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毛泽东和梁漱溟都对农民身份有着深刻的认识,其中,相同点体现在农民人数多、生存条件统一以及生活负担沉重等观点的一致性上,而不同点则体现在对于农民思想个性、社会结构和社会地位方面认识上。比较两者的异同点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农民这一社会阶层,而在特定的时代下对农民社会身份的认识则是体现了其在一个农业大国中的根基性的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对于农民阶层的联合并最终获得革命的胜利也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中寻找农民群体的社会定位提供了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梁漱溟与毛泽东论文参考文献

[1].任文启.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本土情境:从梁漱溟的难题到毛泽东的答案[J].社会与公益.2019

[2].陆丹凌.毛泽东和梁漱溟关于农民社会身份思想的认识与比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

[3].胡新民.1953年梁漱溟和毛泽东争辩的真相[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7

[4].旷新年.梁漱溟如何评价蒋介石和毛泽东——《这个世界会好吗》笔记[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7

[5].肖建平.1938年毛泽东与梁漱溟在延安的六次“交换意见”[J].党的文献.2016

[6].王宇雄.论二十世纪前半叶毛泽东和梁漱溟对农民问题的认识[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胡新民.梁漱溟公开顶撞毛泽东之后[J].领导文萃.2015

[8].汪东林.七十多年前梁漱溟延安讨教毛泽东[J].福建党史月刊.2015

[9].胡新民.梁漱溟公开顶撞毛泽东的前前后后[J].党史文汇.2015

[10].王宇雄.论毛泽东和梁漱溟对中国社会的认识[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标签:;  ;  ;  ;  

梁漱溟与毛泽东论文-任文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