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泽土壤论文-陈晓梅,于君宝,于淼,杨继松,周迪

沼泽土壤论文-陈晓梅,于君宝,于淼,杨继松,周迪

导读:本文包含了沼泽土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属,土壤,漂筏薹草沼泽

沼泽土壤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梅,于君宝,于淼,杨继松,周迪[1](2019)在《洪河和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漂筏薹草沼泽土壤金属含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7年7月15~19日,在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黑龙江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漂筏薹草(Carex pseudocuraica)沼泽,采集0~15 cm、15~30 cm和30~45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样中的V、Cr、Co、Ni、Cu、Zn、Ga、Sr、Pb、Al、Na、Mg、K、Ca、Ti、Mn和Fe共17种金属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黑龙江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漂筏薹草沼泽土壤中Al质量比相对较高,分别为9 467.8~17 473.2mg/kg和17 823.4~23 673.5 mg/kg,Co质量比相对较低,分别为4.32~6.69 mg/kg和4.10~4.92 mg/kg;土壤中的Na、Mg、Al、K、Ti、Mn、Fe、V、Cr、Co、Ni、Ga、Sr和Pb含量之间显着正相关,表明其可能具有同源性,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胡启凯,罗敏,黄佳芳,吴杰,朱爱菊[2](2019)在《闽江河口潮汐沼泽湿地天然低盐度梯度土壤胞外酶活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河口潮汐沼泽湿地天然低盐度梯度下土壤胞外酶活性的时空变化差异,对闽江河口淡水潮汐沼泽湿地和半咸水潮汐沼泽湿地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植被下不同季节的土壤胞外酶活性、土壤容重和含水率、植物生物量、以及有机碳特征值(SOC、POXC、DOC和C∶N比)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闽江河口天然盐度梯度上,当土壤盐度从0‰增加至4.2‰,土壤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素水解酶(CBH)、酚氧化酶(PHO)和过氧化物酶(PEO)活性均显着增加,增幅分别为201%、305%、493%和252%.沿着闽江河口天然盐度梯度,土壤容重和含水率以及孔隙水DOC浓度没有显着变化,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POXC)含量、有机碳(SOC)含量和土壤C∶N比逐渐减少.半咸水潮汐沼泽湿地站点短叶茳芏的地上生物量低于淡水潮汐沼泽湿地站点,但地下生物量则显着高于淡水潮汐沼泽湿地站点.4种土壤胞外酶活性均与土壤C∶N比呈现显着的负相关,酚氧化酶(PHO)和过氧化物酶(PEO)与土壤SOC含量呈负相关.土壤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最高值出现在春季,而纤维素水解酶(CBH)活性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盐度是影响闽江河口潮汐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土壤胞外酶活性和碳库演变的重要环境因子.从河口淡水潮汐沼泽湿地至低盐的半咸水潮汐沼泽湿地,沼泽植物地下生物量增加,与碳分解相关的土壤胞外酶活性增加,并抑制土壤的有机碳积累.(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睿明,孔东升,王立,何俊龄[3](2019)在《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沼泽湿地地下水埋深和土壤水分时空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了解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沼泽湿地水文变化过程,2015–2017年对研究区湿地的地下水埋深和土壤水分进行了监测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将研究区的12个固定观测点按照地下水埋藏深度(深、中、浅)划分为3个区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河湿地不同区域地下水埋深度空间差异大,随时间变化表现为夏秋深、冬春浅,年均值2016年(42.28 cm)> 2017年(38.88 cm)> 2015年(34.33 cm),年际间变化不显着(P> 0.05);不同区域土壤含水量也存在空间差异大的特点,分土层来看地下水埋深浅的区域变化较大,含水量年均值2015年(46.79%)> 2016年(45.36%)>2017年(43.10%),年际变化不显着(P> 0.05),但存在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层深度为0–20 cm的土壤含水量与地下水埋深的相关程度最高,并建立二者之间回归方程,达到通过土壤水分来粗略估算地下水埋深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内开挖引水渠的活动对地下水埋深和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产生强烈的影响,干扰了正常的水文循环,从而引发湿地生态环境退化。该结果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张云萍,刘石宁,徐志伟,董彦民,王升忠[4](2019)在《长白山白江河天然和排水泥炭沼泽土壤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白山白江河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6月10日、7月4日、8月4日、9月7日和10月12日,在天然泥炭沼泽和排水泥炭沼泽(指经过排水的泥炭沼泽)中,采集表层(0~1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土样中3种水解酶(β-1,4-葡萄糖苷酶、β-1,4-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和2种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以及土样的理化指标,分析天然和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含水量显着低于天然泥炭沼泽;天然泥炭沼泽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质量比为344.57~405.84 g/kg,其比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大25%左右;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略大于天然泥炭沼泽;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中的β-1,4-葡萄糖苷酶和β-1,4-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活性分别为0.83×10~3~1.56×10~3nmol/(g·h)和0.26×10~3~0.38×10~3nmol/(g·h),其显着低于天然泥炭沼泽;排水泥炭沼泽土壤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为1.49×10~3~8.28×10~3nmol/(g·h),9月7日和10月12日其低于天然泥炭沼泽;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中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天然泥炭沼泽;天然泥炭沼泽表层土壤酶活性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酶活性主要受土壤中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董颖,耿玉清,黄桂林,李娜,张超英[5](2019)在《青海湖流域沼泽和湿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青海湖流域沼泽和湿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结构特征,于2015年9月15~17日,在青海湖流域的小泊湖、仙女湾和鸟岛的沼泽和湿草甸中,采集表层(0~1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利用~(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仙女湾、小泊湖和鸟岛湿草甸表层土壤总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32.38 g/kg、24.85 g/kg和24.80 g/kg,比沼泽的减少了11.7%、6.68%和21.22%;表层土壤水溶性碳质量比分别为71.99 mg/kg、64.13 mg/kg和40.31 mg/kg,比沼泽的减少了13.21%、3.33%和15.78%;表层土壤易氧化碳质量比分别为850.40 mg/kg、575.99 mg/kg和663.29 mg/kg,比沼泽的减少了0.83%、21.35%和10.48%;沼泽和湿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结构都以烷氧碳含量(36.71%~54.19%)所占比例最高,其它依次为烷基碳含量(25.58%~36.82%)、芳香碳含量(6.20%~16.27%)和羧基碳含量(6.65%~15.41%);湿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中的烷基碳含量和芳香碳含量所占比例小于沼泽,而烷氧碳含量所占比例大于沼泽;随着沼泽退化为湿草甸,其表层土壤的总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显着减少,沼泽表层土壤有机碳结构更复杂,其有机碳库更稳定,湿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结构相对简单。(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陈优阳,陈淑云,曾从盛,王维奇[6](2019)在《螃蟹活动对闽江河口互花米草沼泽湿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5年1月(冬季)、4月(春季)、6月(夏季)和9月(秋季),以闽江河口互花米草沼泽湿地为研究区,采用静态箱与气相色谱结合的方法,研究螃蟹对湿地土壤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及综合增温潜势的影响。研究表明:温室气体排放季节变化较为显着,CO_2、CH_4排放通量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N_2O排放通量最大值出现在秋季,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最小值均出现在春季。与无螃蟹组相比,高潮滩和中潮滩螃蟹组CO2、CH4和N2O排放通量均值都增大,其中高潮滩螃蟹组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依次增大了46.36%、66.67%和69.66%,中潮滩螃蟹组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依次增大了53.57%、142.97%、73.0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O_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显着正相关(n=96,p<0.05),CH_4和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显着正相关(n=96,p<0.01);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pH显着正相关(n=96,p<0.01),与土壤含水量显着正相关(n=96,p<0.05)。综上所述,螃蟹活动对闽江河口互花米草沼泽湿地土壤的干扰促进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为有效调节湿地碳、氮固持作用和湿地生态系统科学管理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林春英,李希来,李红梅,孙海松,韩辉邦[7](2019)在《不同退化高寒沼泽湿地土壤碳氮和贮量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高寒沼泽湿地土壤碳氮贮量分布特征,探讨退化高寒沼泽湿地的恢复对策,本试验选择叁江源区玛沁县大武滩不同退化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湿地冻融丘和丘间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和贮量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0~30cm是高寒湿地有机碳和总氮主要分布区,有机碳和总氮呈正相关关系。冻融丘和丘间的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有机碳、总氮均呈极显着相关关系(P<0.01)。冻融丘和丘间的土壤含水量、有机碳、总氮、碳氮贮量均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呈下降趋势,且冻融丘的下降速度较丘间快。有机碳、总氮、有机碳贮量和氮贮量与冻融丘的数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冻融丘的大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这些结果表明:高寒沼泽湿地土壤含水量、冻融丘的数量和大小对高寒湿地退化中土壤碳氮及贮量具有指示性,建议在高寒湿地修复中加强水分补充和冻融丘的保护。(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梁晨,刘吉平,殷书柏[8](2019)在《2014年3月中国科学院叁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碟形洼地土壤全铁含量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4年3月20日,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叁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内碟形洼地的漂筏薹草(Carex pseudocuraic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毛薹草(Carex lasiocarpa)群落、乌拉薹草(Carex meyeriana)群落和沼柳(Salix brachypoda)+小叶章(Calamagrostics angustifolia)群落区中,采集了0~5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样的全铁含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0~50 cm深度土壤中的全铁质量比为16 398.06~36 152.33 mg/kg;在水平方向上,由碟形洼地中心到边缘方向,0~50 cm深度土壤中全铁含量的平均值逐渐增大,漂筏薹草+芦苇群落区土壤中的全铁含量平均值最小,为21 318.37 mg/kg,沼柳+小叶章群落区土壤中的全铁含量的平均值最大,为25 375.56 mg/kg;在垂直方向上,各植物群落区土壤中的全铁含量最大值都出现在30~40 cm深度,最小值都出现在0~10 cm深度;在20~40 cm深度,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中的全铁含量逐渐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是研究区土壤全铁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郝利,牟长城,常怡慧,申忠奇,韩丽冬[9](2019)在《采伐对小兴安岭森林沼泽非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高纬度地区非生长季温室气体排放对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具有重要影响,但采伐干扰如何影响森林沼泽非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观测小兴安岭4种森林沼泽(毛赤杨沼泽、白桦沼泽、落叶松苔草沼泽、落叶松藓类沼泽)不同采伐方式下(对照、择伐45%、皆伐,试验处理已10年)非生长季土壤CO_2、CH_4、和N_2O通量及其相关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及碳氮含量等),分析采伐干扰对温带森林沼泽非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规律及主控因子.结果表明:采伐干扰10年后,4种森林沼泽土壤CO_2、CH_4和N_2O非生长季平均通量分别在53.08~81.31 mg·m~(-2)·h~(-1)、0.09~3.07 mg·m~(-2)·h~(-1)和4.07~8.83μg·m~(-2)·h~(-1),其中,皆伐显着提高毛赤杨沼泽和落叶松藓类沼泽非生长季土壤CO_2、CH_4和N_2O排放量,择伐显着提高白桦沼泽、落叶松藓类沼泽及降低毛赤杨沼泽的CO_2排放量,且显着降低4种森林沼泽CH_4排放量及落叶松苔草沼泽的N_2O排放量;天然森林沼泽非生长季土壤CO_2排放受土壤温度、有机碳含量及C/N调控,CH_4受土壤温度、有机碳含量调控,N_2O受气温、土壤pH调控,采伐增加了CO_2排放与气温、土壤含水量及积雪深度的相关性,增加了CH_4排放与气温、土壤含水量、C/N的相关性,增加了N_2O排放与土壤全氮和C/N的相关性;温带天然森林沼泽非生长季土壤CO_2、CH_4和N_2O的年贡献率分别为33.2%~46.5%、6.3%~9.1%和61.5%~68.3%,皆伐提高了白桦沼泽和落叶松藓类沼泽CO_2年贡献率和除落叶松藓类沼泽外其他样地的N_2O年贡献率,择伐提高了落叶松苔草沼泽、落叶松藓类沼泽CO_2、CH_4和N_2O年贡献率,但降低了白桦沼泽3种气体年贡献率.温带天然森林沼泽非生长季土壤N_2O和CO_2的年贡献率相对较大,皆伐使两者年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择伐却较大幅度提高了其CH_4的年贡献率.(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韩园园[10](2019)在《草丘微地貌格局对苔草泥炭沼泽土壤CO_2与CH_4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CO_2和CH_4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可能是气温升高的原因之一。区域尺度温室气体贡献评估的基础是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温室气体排放速率。苔草泥炭沼泽是东北东部低山丘陵区河漫滩和沟谷中主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独特的微地貌特征对土壤CO_2和CH_4排放的时空动态将可能产生显着影响。因此,本文选取长白山区典型苔草沼泽,根据水位差异,在生长季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GC)对不同地貌部位(草丘、丘间)土壤CO_2和CH_4的排放通量进行监测,结合土壤温度(ST)、水位(WL)、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以及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G)、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P)和过氧化物酶(PER)活性等因子进行分析,探讨了苔草泥炭沼泽微地貌格局下土壤CO_2、CH_4排放的时空动态,精确评估了苔草泥炭沼泽土壤CO_2和CH_4生长季累积排放量,明晰了草丘微地貌格局下泥炭沼泽土壤CO_2和CH_4的排放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草丘微地貌格局下非生物因子以及生物因子对土壤CO_2和CH_4排放的影响及相对贡献率,揭示了草丘微地貌对泥炭沼泽土壤CO_2和CH_4排放的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苔草泥炭沼泽中,环境因子随微地貌变化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方差分析表明,非生物因子中,草丘土壤温度(ST)、土壤pH、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显着高于丘间(p<0.05),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显着低于丘间(p<0.05)。草丘水位(WT)低于丘间,但WL在草丘和丘间不具有显着性(p>0.05)。土壤含水量(SWC)含量在不同土层中表现不同,草丘0-10cm SWC含量显着低于丘间(p<0.05),而10-20cm SWC含量显着高于丘间(p<0.05)。生物因子中,草丘土壤水解酶(βG、NAG和AP酶)活性显着高于丘间(p<0.05),而草丘氧化酶(PER酶)活性显着低于丘间(p<0.05)。(2)苔草泥炭沼泽中,草丘及丘间土壤CO_2和CH_4的排放通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动态。草丘和丘间土壤CO_2的排放通量在季节上均表现为低值区出现在春季或秋季,峰值区出现在夏季。其中,草丘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最小值为279.52±46.77 mg m~(-2) h~(-1),出现在10月份,最大值为2021.03±34.40 mg m~(-2) h~(-1),出现在7月份。丘间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最小值为68.76±0.44 mg m~(-2) h~(-1),出现在5月份,最大值为735.26±166.93 mg m~(-2) h~(-1),出现在8月份。CH_4的排放通量在季节上呈显出明显的单峰变化趋势,其排放通量低值区出现在春季,峰值区出现在夏季。草丘和丘间的最小值分别为1.29±0.07 mg m~(-2) h~(-1)和0.64±0.21 mg m~(-2) h~(-1),皆出现在5月份,最大值分别为502.04±30.14 mg m~(-2) h~(-1)和500.13±35.89 mg m~(-2) h~(-1),分别出现在8月份和7月份。(3)苔草泥炭沼泽中,土壤CO_2和CH_4生长季平均排放通量以及生长季累积排放量皆随水文地貌而存在空间异质性。不同微地貌部位土壤CO_2生长季平均排放通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表现为低水位草丘>高水位草丘>高水位丘间>低水位丘间,而土壤CH_4生长季平均排放通量表现为丘间>草丘。土壤CO_2-C生长季累积排放量表现为草丘>丘间,而土壤CH_4-C生长季累积排放量表现为丘间>草丘。结合草丘的分布密度,土壤CO_2-C生长季累积排放量为(1.31±0.11)×10~6 mg/m~(-2),土壤CH_4-C生长季累积排放量为(0.59±0.09)×10~6 mg/m~(-2)。即在苔草沼泽中,土壤CO_2-C与CH_4-C生长季累积排放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单位面积生长季土壤碳累积排放量为(1.90±0.20)×10~6 mg。(4)相关分析表明,ST、WL、pH、SOC、TP、βG酶、AP酶和PER酶与草丘土壤CO_2排放通量在季节上的变化显着相关(p<0.05),线性回归与通径分析综合得出,草丘土壤CO_2排放通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SOC、WL、pH、ST、PER酶、βG酶,其相对贡献率分别为21.31%、18.01%、17.09%、16.03%、11.19%、和11.01%。SOC、WL、pH、ST对土壤CO_2排放的季节变化的影响直接影响,而其他理化性质和土壤酶则主要通过影响SOC间接影响土壤CO_2排放的季节变化。ST和NAG酶与丘间土壤CO_2排放通量显着相关(p<0.05),是丘间土壤CO_2排放通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其相对贡献率分别为61.73%和38.27%。而与草丘CH_4排放通量相关的环境因子有WL、pH、SOC、TN、TP和PER酶。线性回归与通径分析综合得出,其中pH、TP、TN、PER酶是草丘CH_4排放通量季节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其相对贡献率分别为35.32%、27.26%、13.89%和13.37%。WL则通过影响土壤营养物物质(TN和TP)对草丘土壤CH_4排放的季节变化具有较高的间接影响。与丘间CH_4排放通量相关的环境因子有WL、ST、pH和NAG酶,ST、pH和WL是丘间CH_4排放通量季节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其相对贡献率分别为44.97%、27.52%和24.20%,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对丘间CH_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产生影响。(5)线性回归分析与通径分析综合得出,草丘微地貌下土壤CO_2排放通量影响因子有SOC、PER酶、TP、pH、βG酶和ST,其相对贡献率分别为33.44%、24.43%、20.47%、7.75%、4.63%和4.59%。其中SOC、TP和土壤PER酶活性主要为直接影响因子,而微气候(ST)和其它的理化性质(pH、SWC)则通过影响土壤营养物质(SOC、TP)和土壤(PER)酶活性间接影响CO_2排放的空间变化。草丘微地貌下土壤CH_4排放通量的影响因子有土壤βG酶、ST、WL、pH、NAG酶和SOC,其相对贡献率分别为30.61%、21.91%、17.22%、14.15%、11.08%和5.03%。其中βG酶、ST、WL和pH主要为直接影响因子,而SOC则主要通过影响土壤酶活性间接影响CH_4排放的空间变化。草丘微地貌在小尺度上的环境异质性对生态系统中土壤碳排放(土壤CO_2和CH_4)产生了显着影响。因此,本研究对于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定量评估泥炭沼泽土壤CO_2和CH_4排放总量意义重大,可为我国履行有关国际公约以及构建相关模型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可为退化泥炭沼泽的生态恢复提供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沼泽土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揭示河口潮汐沼泽湿地天然低盐度梯度下土壤胞外酶活性的时空变化差异,对闽江河口淡水潮汐沼泽湿地和半咸水潮汐沼泽湿地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植被下不同季节的土壤胞外酶活性、土壤容重和含水率、植物生物量、以及有机碳特征值(SOC、POXC、DOC和C∶N比)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闽江河口天然盐度梯度上,当土壤盐度从0‰增加至4.2‰,土壤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素水解酶(CBH)、酚氧化酶(PHO)和过氧化物酶(PEO)活性均显着增加,增幅分别为201%、305%、493%和252%.沿着闽江河口天然盐度梯度,土壤容重和含水率以及孔隙水DOC浓度没有显着变化,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POXC)含量、有机碳(SOC)含量和土壤C∶N比逐渐减少.半咸水潮汐沼泽湿地站点短叶茳芏的地上生物量低于淡水潮汐沼泽湿地站点,但地下生物量则显着高于淡水潮汐沼泽湿地站点.4种土壤胞外酶活性均与土壤C∶N比呈现显着的负相关,酚氧化酶(PHO)和过氧化物酶(PEO)与土壤SOC含量呈负相关.土壤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最高值出现在春季,而纤维素水解酶(CBH)活性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盐度是影响闽江河口潮汐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土壤胞外酶活性和碳库演变的重要环境因子.从河口淡水潮汐沼泽湿地至低盐的半咸水潮汐沼泽湿地,沼泽植物地下生物量增加,与碳分解相关的土壤胞外酶活性增加,并抑制土壤的有机碳积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沼泽土壤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晓梅,于君宝,于淼,杨继松,周迪.洪河和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漂筏薹草沼泽土壤金属含量研究[J].湿地科学.2019

[2].胡启凯,罗敏,黄佳芳,吴杰,朱爱菊.闽江河口潮汐沼泽湿地天然低盐度梯度土壤胞外酶活性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19

[3].刘睿明,孔东升,王立,何俊龄.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沼泽湿地地下水埋深和土壤水分时空分布规律[J].草业科学.2019

[4].张云萍,刘石宁,徐志伟,董彦民,王升忠.长白山白江河天然和排水泥炭沼泽土壤酶活性研究[J].湿地科学.2019

[5].董颖,耿玉清,黄桂林,李娜,张超英.青海湖流域沼泽和湿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结构特征[J].湿地科学.2019

[6].陈优阳,陈淑云,曾从盛,王维奇.螃蟹活动对闽江河口互花米草沼泽湿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J].地球环境学报.2019

[7].林春英,李希来,李红梅,孙海松,韩辉邦.不同退化高寒沼泽湿地土壤碳氮和贮量分布特征[J].草地学报.2019

[8].梁晨,刘吉平,殷书柏.2014年3月中国科学院叁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碟形洼地土壤全铁含量分布特征[J].湿地科学.2019

[9].郝利,牟长城,常怡慧,申忠奇,韩丽冬.采伐对小兴安岭森林沼泽非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10].韩园园.草丘微地貌格局对苔草泥炭沼泽土壤CO_2与CH_4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标签:;  ;  ;  

沼泽土壤论文-陈晓梅,于君宝,于淼,杨继松,周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