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互动论视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规则意识,儿童,社会性,米德
互动论视角论文文献综述
莫莹,胥兴春[1](2019)在《米德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儿童规则意识的社会性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规则意识是儿童开展活动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导向,是适应人类文明社会而发展的产物。循着米德符号互动论的视角,规则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其本身就具有社会性的本质。儿童规则意识表征着儿童社会性的生成与发展,影响着儿童积极人际关系的结果,是儿童与集体进行社会互动适应发展的基础和调适剂,促使儿童在关注自我利益下处理好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环境的关系,体现了一种超越性的共同发展。(本文来源于《兵团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红缨,丁静[2](2019)在《符号互动论视角下“锦鲤”走红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发"锦鲤"祈求好运,成为一种网络流行文化。在网络空间,网民赋予了"锦鲤"符号意义;通过网络平台转发、评论等方式实现"锦鲤"符号意义的互动传播;在文化认同与情绪共鸣中共享"锦鲤"符号意义。本文在符号互动论视角下,从符号意义的预设与生成、互动与传播、认同与共享叁个层面分析"锦鲤"走红现象,分析网民参与网络文化的心理与行为。(本文来源于《新闻知识》期刊2019年10期)
赵苛苛[3](2019)在《从主我到客我:儿童规则意识的社会性生长阐释——基于米德符号互动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作为社会人与建构者,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对儿童自我构建的规则与儿童规则意识的社会性发展有着更深刻的视角认识。儿童规则意识的发展,表征着儿童社会性的生长力量,是儿童人格健全的前提,是儿童终身发展的至高追求。(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27期)
丁红艳[4](2019)在《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微信朋友圈使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大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人际交往的方式,人们利用符号在社交平台进行符号表意、角色扮演、自我呈现、意义解读、维系情感这一系列行为。人们在社交平台进行的社交行为,可以分为在观众面前展示自我的前台行为、隔离观众的后台行为以及强弱关系人群交叉产生混合交往场景的中区行为。社交媒体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用户逃离、符号异化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运用社交平台更好地与他人展开良性互动,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虚拟民族志、内容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传播学、心理学、符号学等相关知识,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情况、互动现状做了详细调查与分析。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在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分析微信朋友圈的用户使用心理、角色扮演、互动符号、互动行为和反馈这个过程;第二章运用虚拟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得到60人微信朋友圈样本625条,对所得的625条样本涉及的话题类别与互动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发现目前社交平台的人际互动多为浅层次互动,理性与深度缺失;交往目的出于对情感与资源的获取;互动量取决于话题所蕴含的情感能量、内容的关己性与双方关系强弱程度。个体的自我展示和情感反应来自于个体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个体在朋友圈进行自我呈现后对好友的反应总是有所期待——个体的自我身份能否得到他人肯定,会影响自身的情感体验。第叁章依据调查与访谈结果发现,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在传播内容和互动行为方面存在着符号狂欢、语境消解、交往碎片化、群体性孤独等问题。第四章从理论层面提出促进社交平台良性互动的建设性意见:人们在社交平台进行交往时,可以通过情境定义来把控人际情境和社交情境、进行自我监管与印象管理、认知符号,理解他人意图定点、提高自我呈现内容的情感表现力以及拓展社交场景以延展关系流五个方面来实现社交平台与好友的良好互动。媒介演变的特点是逐渐强调个人,促进个体的自我表达与个体之间的交流。即使社交媒体可以给人提供交往的便利,人际情感的维系仍然需要现实的身体在场交往。这样现实和虚拟之间的鸿沟才能真正缩小,人际关系才能更加亲近。(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9)
张巍[5](2019)在《英语母语者汉语可能类情态动词二语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情态”是人类自然语言普遍存在的范畴之一,情态问题也是语言学、逻辑学乃至哲学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情态动词是情态表达的重要手段,情态动词的习得同样是情态习得的关键。汉语情态动词的本体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丰硕,且在近年来仍被学界持续关注,研究的时空视角不断扩大,新的成果不断问世。相对而言,汉语情态动词的二语习得研究进展缓慢,研究模式较固化,研究方法和视角几乎千篇一律,难以挖掘到情态二语习得的深层问题。本文选取汉语可能类情态动词典型成员“可能、能、会、要、应该”和英语母语学习者作为考察对象,全面考察了该类情态动词的本体特点,继而在广泛调查的量化分析和深度访谈基础上,选取典型学习者进行多重个案的质化历时跟踪研究。基于互动论框架深入讨论了初、高级学习者对相关情态动词的习得情况,包括习得途径、速率、顺序、难度、过程、母语迁移等重要问题的分析讨论,揭示了该类情态动词二语习得的基本规律,较为精细地勾勒了学习者二语发展的历时图景。同时,为汉语二语互动习得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本文共由八章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本部分主要说明了选题缘起,回顾了中外学术史上的情态及情态习得研究概况,指出了汉语情态动词本体研究和习得研究的不足,显示了学术空白;同时,对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等问题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本章主要对“情态”本身的定义及分类进行了介绍,论述了汉语情态动词在情态表达手段中的重要地位及情态动词与情态表达之间的关系;对本文的重要概念“可能”从“可能性”、“可能世界”及广、狭义等角度进行了界定,指出本文所讨论的“可能”包括“可能性”与“必然性”两个构成要素,并对可能类情态动词的情态表达类型进行了归属性辨析和总结,认为应隶属于可能认识情态表达。第叁章,本章主要对汉语可能类情态动词进行本体考察。根据情态动词的一般语法特征、词频统计、认知语言学家族相似性理论等确定了可能类情态动词的五个基本成员“可能、能、会、要、应该”,并考察了其语义历时发展过程;在现代汉语共时层面考察了其句法、语义、语用、篇章特点及其情态表达的下位分类问题;通过汉英对比,揭示了汉语可能类情态动词在情态否定、连用、语用、可能性表达维向分工等方面的显着特点,分析了汉英情态表达的认知特点和语言思维特征。第四章,本章主要介绍互动论。首先,厘清了“互动”的定义,强调包括人际互动和认知互动两个层面,介绍了二语习得领域内互动理论的提出、发展及与社会文化理论的融合;其次,就互动论的核心思想“意义协商”理论进行了必要的介绍;最后,考察了英语和汉语二语习得领域内的互动习得研究,指出汉语二语互动习得研究尚处在理论介绍的初级阶段。第五章,本章主要通过语料库统计分析、问卷调查、口语语料收集等途径对英语母语者汉语情态动词使用和习得情况进行大量调查。调查发现:学习者普遍存在的偏误主要有遗漏、误加、错用等,在日常交际口语表达中存在着对“可能”的过度产出现象,在书面表达中多数学习者可以做到情态动词的正确使用,但基本囿于文体需要,情态类型表达较单一;同时,由于多数汉语教材对情态动词项目的安排存在输入不足问题,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与教师或同伴互动解决的学习策略;根据学习者习得现状的总体分析、情态动词自身的语言学特性(复杂性和抽象性)及互动促学的教学实践需求等,最后论述了汉语情态动词互动习得研究的适切性问题。第六章,本章主要在意义协商视域内针对初级学习者的情态动词互动习得进行多重个案考察,选取4位代表性学习者进行了为期40周的跟踪调查,获得转写语料约63000字。首先,基于Marlos的“观念空间”理论分析了情态动词交际困难及由此导致的互动协商概况;其次,在意义协商框架内考察分析了个体情态动词的互动习得情况,指出不同情态动词的协商类型分布特点和协商起点及重点,揭示了学习者对不同情态动词的习得途径、顺序、难度、固化现象及习得过程,结合学习者口语产出测量了其习得效果。第七章,本章主要在动态评估框架内考察高级学习者互动习得情况,选取6位代表性学习者进行人均24次、共计144人次的互动跟踪,全程为期2年,获得转写语料近40万字。首先,分析了高级学习者在交际信息类型、话题控制等方面呈现出的会话特点,指出了动态评估的调节性学习历程(MLE)思想对高级学习者互动习得考察的可操作性;其次,分别讨论了高级学习者对不同情态动词的调节性学习历程,考察了不同情态动词的学习者语言能力诊断、最近发展区创建、调节策略类型分布、学习者反馈、母语迁移、情态范畴概念认知转变、私语、自动化浮现等动态评估核心问题,例证了学习者在习得后期口语语篇情态表达的多样性,全方位勾勒并展示了学习者二语发展图景。第八章,本章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对习得研究形成了初步考察结论,总结了英语母语者汉语可能类情态动词二语习得的基本历程和二语发展规律,对汉语二语互动习得研究做出了探索性尝试;同时,指出了本文研究在考察范围、层面、学习者性别、年龄等因素造成的习得差异等方面的不足,并对今后研究进行了规划性展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柴蓉[6](2019)在《符号互动论视角下舞台民间舞的概念生成、创作理念及互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舞台民间舞作为舞蹈的一种形式具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文章以符号互动论为研究视角,探讨了舞台民间舞的概念生成、创作理念与互动机制。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舞台民间舞在概念生成下循序渐进;在创作理念上关注民族民风相融、俗雅相融与古今相融;在互动机制上注重理论与实践多元化、创作与欣赏多样化以及舞台与现实灵活化。(本文来源于《喀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小红[7](2019)在《符号互动论视角下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原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瘾是指人沉迷于网络,并由此造成身心健康问题和社会功能损害的网络使用状态,而网瘾问题低龄化的现象在我国逐渐显着。青少年本是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形成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和功能其控制能力和分辨能力还不是很强,网瘾带来的伤害不言而喻。究其根源,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出现是青少年在现实互动与网络互动形成的落差导致的,本文采用符号互动论的视角并着重关注时代互动方式的转变、网络互动的正功能、网络互动成本降低、家庭互动减少和青少年互动需求提高这五大方面来对青少年网瘾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探析。为了帮助青少年改正网瘾问题,可以从青少年本身层面、青少年的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等叁个层面提出解决建议。(本文来源于《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剑[8](2018)在《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网络直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认为:网络直播构筑了一种情境,人物符号、集体符号和内容符号共同诠释这种情境的意义。主播经过主我客我的互动扮演用户期待的角色,集体用户以虚拟在场的方式接受并回应主播传递的信息,礼物这一符号使得用户和主播的情感和利益得以勾连,用户通过礼物彰显自我存在感,在和其他用户的互动中达到集体狂欢,得到群体聚集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本文来源于《新闻采编》期刊2018年06期)
胡琨[9](2018)在《互动论视角下的档案资源建设与档案文化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档案文化传播的繁荣,同时也促使档案资源建设领域产生变革。档案文化传播与档案资源建设相辅相成,"动态互动"。档案文化传播依赖于档案资源的积累,档案资源的建设也需要以档案文化传播为镜来进一步反思其内核、结构、类型等要素。本文结合"社会互动论"的理论视角,窥视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文化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实现。(本文来源于《新时代档案工作者的使命:融合与创新——2018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7)
尚亿军,马加名,张波[10](2018)在《互动论视角下“研本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本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过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学习、生活、科研、实践、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充分有效的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探索构建了点亮思想明灯、点通实践道路、点破就业迷茫,辅导专业学习、指导科技创新、疏导心理障碍,即"叁点叁导"研本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过搭建共建引领平台、学术引领平台、实践引领平台、岗位引领平台,建立和健全研本互动的决策机制、考评机制、激励机制,从而实现导人育己的理想效果。(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互动论视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转发"锦鲤"祈求好运,成为一种网络流行文化。在网络空间,网民赋予了"锦鲤"符号意义;通过网络平台转发、评论等方式实现"锦鲤"符号意义的互动传播;在文化认同与情绪共鸣中共享"锦鲤"符号意义。本文在符号互动论视角下,从符号意义的预设与生成、互动与传播、认同与共享叁个层面分析"锦鲤"走红现象,分析网民参与网络文化的心理与行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互动论视角论文参考文献
[1].莫莹,胥兴春.米德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儿童规则意识的社会性发展[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
[2].王红缨,丁静.符号互动论视角下“锦鲤”走红现象分析[J].新闻知识.2019
[3].赵苛苛.从主我到客我:儿童规则意识的社会性生长阐释——基于米德符号互动论视角[J].戏剧之家.2019
[4].丁红艳.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微信朋友圈使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5].张巍.英语母语者汉语可能类情态动词二语习得研究[D].吉林大学.2019
[6].柴蓉.符号互动论视角下舞台民间舞的概念生成、创作理念及互动机制[J].喀什大学学报.2019
[7].刘小红.符号互动论视角下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原因探析[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
[8].陈剑.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网络直播研究[J].新闻采编.2018
[9].胡琨.互动论视角下的档案资源建设与档案文化传播[C].新时代档案工作者的使命:融合与创新——2018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2018
[10].尚亿军,马加名,张波.互动论视角下“研本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