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球学报2004年第25卷(总80~85期)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婷[1](2014)在《芥川文学中的反战意识 ——以《将军》《桃太郎》等6作品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芥川龙之介是大正时代有名的小说家。他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用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便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因此彰显其高度的艺术感染力,被称“大政文坛的鬼才”“东方的艾伦”。1916年在第四次《新思潮》的创刊号上发表《鼻》,受到夏目漱石的赞赏,迈出走上文坛的第一步,此后不断发表了很多杰出的作品。但是,中国旅行归来后所撰写的《中国游记》,自发表后受到很多批判。1922年,在杂志《改造》上发表了《将军》一文,因其主人公N将军让人联想到乃木希典,破坏了当时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偶像,一时受到了严厉的批判。本论文通过芥川龙之介中国旅行后所写的纪行文《中国游记》以及《将军》《桃太郎》等作品,分析芥川龙之介的反战意识以及其反战思想与中国旅行的关系。开始部分,简单介绍与芥川龙之介作品的接触、以及选定芥川文学中的反战思想为主题写毕业论文的经过。第一章,首先从芥川龙之介的家庭、教育经历、恋爱婚姻、职业生涯等方面介绍芥川的生涯,然后介绍芥川龙之介从学生时代办回览杂志至踏上文坛的经历、并按照不同种类整理芥川的作品。第二节是先行研究,简单整理中日两国研究芥川的历史、围绕芥川的自杀中日两国文坛的反应、中日两国对芥川中国旅行后写的纪行文的评论、以及对芥川的反战思想的研究。第二章选取了《猴子》《落头之谈》两部作品考察芥川反战思想的萌芽。《猴子》描写了军队生活中养成的冷淡的人际关系、失去的人性。《落头之谈》描写了失去理性的理想型的士兵在面临死亡时对战争以及将他带向战争的一切事物的憎恨。第三章其实是《将军》论。分析了战争中普通士兵、一般将校以及N将军的人物形象以及对战争的不同看法,对《将军》从“偶像破坏”方面进行的批判,以及从反战意识这一角度进行重新审视。第四章也就是《桃太郎》论。介绍了日本有名的故事《桃太郎》的原型以及明治、大正、昭和十七的变迁,分析了芥川改写的《桃太郎》中的反战意识。第五章介绍了芥川中国旅行后所写的《湖南的扇子》描写的中国革命重地长沙以及不服输、富有热情的长沙人民;芥川在中国旅行中会见的中国文人政治家;中国旅行中感受到的中国人名的排日情绪。总结部分将芥川的反战意识与中国旅行结合起来。结束部分提出了在书写论文中遇到的问题、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课题。
宁柱[2](2013)在《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以煤铁为例》文中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资源保障形势日益严峻。尽管中国资源总量巨大,部分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水平较低,且相对于国民经济日益增长所引致的需求而言,中国的自有资源保有量远谈不上充足。在此情况下,中国自然向外寻求资源供应,但迄今为止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则众说纷纭。全球资源供给情况总体趋紧、西方国家恶意狙击、中国进口量上升过快、中国企业缺乏国际贸易和投资经验、中国政府缺乏对企业的全方位支持等观点,并没有提供特别深刻和建设性的意见。相比之下,日本的初始资源禀赋远逊于中国,但日本在战后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且至今仍是全球主要经济大国之一。在其经济复兴和腾飞过程中,日本不仅很好地保障了巨大的资源需求,甚至相对于欧美国家取得了明显的资源成本优势。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美欧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圈内人”,其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也谈不上宽松,且其资源需求量也是快速上升并搅动了国际资源市场的平衡,日本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和从事对外投资时面临的各方面困难并不比中国企业更少。因此,日本可以作为中国在从海外获取资源道路上的一个极佳参照。正如“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的比喻所说明的,资源是确保一国经济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基石,资源保障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乎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对于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而言则是举国上下应当关注和着力的首要经济和政治议题。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全球资源分布极端不均衡的情况下,一个经济大国的资源保障,势必会影响全球资源利益格局,并由于资源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势必会影响全球经济格局和全球政治格局,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经济和政治议题。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成果,特别是其现实主义流派的重要观点,应用于对日本海外资源战略及其成效的分析过程中,并得到以下观点:日本政商两界从海外获取矿产资源的实践,很好地体现和印证了现实主义流派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即“跨国企业竞争的本质是国家之间的竞争,国家之间的竞争在和平年代表现为跨国企业的竞争”;日本政商两界时刻牢记竞争意识,在资源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过程中,紧密协作,各司其职,各展其能,且持之以恒,不断改进战略战术,这是日本在全球资源利益格局中占有一个重要而有利位置的根本原因。本文的另一个主要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以“增强议价能力”作为审视日本政商两界为确保资源供应所采取的各种具体手段的主线,并提出“凡是能够将自己一方的地位向垄断地位推动的努力,以及凡是能够将对手一方的地位向完全竞争地位推动的努力,都是能够增强自身的议价能力的,也就能够使得自己一方从供求两端原本都处于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状态的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且也有赖于在具体的谈判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议价能力,将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益”的观点;并总结日本政商两界在海外资源战略的具体执行层面,围绕“增强议价能力”这一核心目标,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手段,即加强内部协作,挑起供应端竞争,并通过主导贸易谈判将优势转化为利益。本文的第一章对关于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分类和综合,并认为现有的研究成果的作用,在于展现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若干事实和证明其成效,无法帮助我们从理论的高度建立认识,也缺乏对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历史性和全局性的描述;文章进而寻求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养分,选择现实主义流派观点以建立研究和分析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理论基础;文章还简要评述了与“议价能力”有关的各种既有西方经济学理论,并进一步提出自己关于“如何增强议价能力”的分析框架。第二章简要回顾了日本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企业集团的历史,扼要地总结了其各自的特点,并分析了日本企业集团对政治活动的影响,以便为后续的分析建立日本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宏观背景。第三章简要回顾了日本自工业革命以来获取主要矿产资源的历史,包括石油、煤炭、铁矿石和铜,并简要回顾了日本在20世纪上半叶侵华期间从中国掠夺资源的历史,以便为后续分析建立历史背景。第四章着重分析了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三个方面,即加强内部协作,挑起供应端竞争,以及主导贸易谈判的各种措施,力图展现日本海外资源战略具体实施过程的全貌。第五章分析了日本进行煤炭和铁矿石资源的对外投资的实践及其特点和综合效果,认为其总体是相当成功的,既保障了供应,而且取得了相当优惠的价格,从而帮助日本钢厂实现了对美国钢厂成本优劣势的逆转。这对日本钢铁行业乃至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六章则阐述了对中国的启示,认为中国政商两界应当在战略认识上紧绷竞争意识,梳理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动机,建立适合自身的综合资源保障体制,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在此基础上,还应当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调整战略战术;善用善管国内资源以加强自身在国际资源市场上的发言权;全方位参与资源供应国的经济建设以营造良好贸易和投资环境并为中国企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继续和更加重视和关注日本的海外资源战略以便取长补短和有所应对。文章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对日文文献的分析研究不足,因此无法展现日本海外资源战略及其战术措施的酝酿过程,无法展现日本政、商、学各界的不同观点,也无从得知日本各界对其实践的最新反思。文章也没有深入分析全球资源利益格局及其变化,使得分析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空间维度显得不足。这些不足也说明了继续研究的必要性。
韦玉芳[3](2010)在《我国矿产资源风险勘查投融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工业的基础原材料矿产资源需求强劲,国内矿产资源储量增长远远跟不上矿产资源的消费量。目前我国的石油、铁矿石、铜矿等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均已经超过50%,如果情况难以改变,今后20~30年这一趋势还将有可能恶化。因此,当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强调加强地质工作,要在利用全球矿产资源的同时,立足国内加大我国地质找矿力度。众多学者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具备寻找大矿的地质条件,而且近年来,随着我国地质找矿工作加强,已经发现了一些新的具有巨大资源潜力的矿产地,这为进一步发现新的矿产资源带来了希望。要加大我国国内地质找矿力度,重任就落在了承担找矿主力军的地勘单位肩上。然而,除了劳务和技术力量投入外,融资难是当前制约地质勘查业发展的瓶颈。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已经不再承担主要的商业性地质勘查投入,而是通过少量的政府投入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进入地质勘查领域。由于矿产勘查是矿业整个发展阶段的最早期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投资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专业性强的投资事业,属于风险投资范畴,本文将其定义为矿产风险勘查投资。对于一般的社会资金,由于担心矿产风险勘查失败率高,因此不愿也不敢进入这一领域。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建立一种适合中国特色的矿产风险勘查融资、投资机制和退出机制,引导社会富裕资金进入矿产风险勘查领域,加大地质找矿投入,以期发现更多新的矿产地,形成矿产风险勘查的良性循环,最终保证矿产资源的持续发现和供应。国内外矿业发展经验表明,通过建立矿业资本市场平台,可以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本参与矿业发展,特别是建立资源类创业板可以解决矿产风险勘查的资金来源问题,激活矿产勘查企业勘查积极性。因此,本文结合国外风险投资发展经验和资源类创业板设计了适合我国地勘企业和金融机构融合的矿产风险勘查融资和投资机制流程以及有利于风险勘查投资退出的矿产风险勘查创业板制度。建立我国矿产风险勘查的融资和投资机制,首先要将当前的地勘单位改造为具有现代管理制度的股份制企业,明确地勘企业的法人地位和矿业权财产属性,以规范风险投资管理机制,保障风险投资者利益和风险投资企业(即地勘企业)的权益,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参与矿产风险勘查的投资积极性和管理积极性,推动地质找矿和金融投资管理专业技术和人才的创新结合,最终形成地质找矿技术和矿业风险资本的相互融合促进,共同发展,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繁荣我国的矿业经济,促进我国经济的有好又快发展。建立矿产风险勘查创业板首先要求政府监管机构制定严格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特别是要从法律层面坚决杜绝矿产风险勘查企业地质资料信息披露造假的现象存在。国外经验表明,地质资料信息造假是影响矿业资本市场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制度设计的最初阶段就认真加以研究防范。
李云龙[4](2010)在《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姚桥矿水害防治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基于多源信息融合,将专家煤矿水害知识库、权重库与包含GIS在内的空间知识获取、挖掘与综合分析相融合,将煤矿水害主导影响因子融入空间栅格单元,通过多因子加权栅格叠合、拓扑与地图代数运算,以姚桥煤矿西翼采区7号煤层为例,对其水害与冒裂安全性进行了综合评价,解决并指导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借鉴。具体如下:采用基于GIS的AHP型脆弱性指数法对姚桥煤矿7号煤层底板突水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基于GIS的“三图法”对姚桥煤矿西翼采区7号煤层顶板涌(突)水进行了综合评价;基于国内外防水煤柱留设方法、计算方法以及煤矿水害事故之经验,针对姚桥煤矿西翼采区水文地质特征等影响因子,提出了研究区断层防水煤柱的设计方案。对西翼采区涌水量进行了预测研究,并结合评价结果,对防治煤矿水害的发生的措施和策略进行了指导,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鲁敏[5](2008)在《“一稿多投”现象的精细化研究:国际学术规范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国际学术规范视角,对“一稿多投”现象进行了精细化研究。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一稿多投”的定义差异性和不同分类,重点研究了国际学术界对“一稿多投”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在抽样统计基础上,着重剖析了若干国际着名学术期刊对“一稿多投”论文的处置案例。同时,本文按国际学术规范标准,以“一稿多投”行为发生的时间段为顺序,提出了前期预防措施、中期检测识别、后期处置策略三种减弱和处理“一稿多投”现象的思路,为“一稿多投”现象的研究提供了实证与学理相结合的新视角。
刘长礼[6](2007)在《城市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使城市居民对工作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与城市地质环境日益脆弱的矛盾越发突出。要使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更有效,还需引入风险管理机制。为此,首先必须对地质环境实行风险评价。开展城市地质环境风险的经济学评价,具有重大的理论探索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地质环境的风险评价,在国外有已有先例,但方法尚不成熟。我国也有学者对地质灾害等进行“风险”评价,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多数只能算“危险性”评价,而真正的地质环境风险评价,特别是包含经济或生命损失的“地质环境风险的经济学评价”还不多。本文研究了地质环境价值特征及其与地质环境质量的关系、地质环境价值与风险的关系、地质环境功能价值损失评估方法等。提出了地质环境风险定义、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并分别以石家庄、北京、天水等地区的地质环境风险的经济学评价为例,从地质环境风险的经济学评价程序、风险与危害识别、地质环境事故或危险性评估计算、风险风险判断和控制等方面,阐明了地下水污染、地下水调蓄、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风险的经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创新观点和认识为:1、地质环境资源无价的观点是有害的,不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认为地质环境资源与一般环境资源一样,不仅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价值;其价值由凝聚在其中的一般劳动价值及自然形成过程中赋予的自然价值或一般价值构成,可采用“资源性底价+补偿性价值法”及“成本+利润+补偿性价值法”进行核算。2、首次阐明了地质环境及其价值特性,认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同一地块的地质环境价值不同。地质环境适宜性或质量与特定土地利用类型有关的,地质环境适宜性或质量越差,地质环境价值就越低;反之亦然。3、以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原理与理论为指导,指出地质环境功能价值损失可用“恢复费用、防护支出、市场价值、价值-浓度损失率、机会成本等”方法评估,并分别用实例说明了地下水污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失评价方法与过程。4、首次阐述了地质环境价值与地质环境风险的关系。认为在土地利用类型相同时,地质环境价值与地质环境风险呈反比关系。即地质环境越适宜、质量越好、承载力越高、容量越大,则地质环境风险越小;反之亦然。5、根据不同的地质环境及其事故发生的机理、规律和特点,分别提出了地下水污染、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事故危险度(概率)计算的新方法,并用实际例子说明了地下水污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等风险的评价方法、步骤或过程。
金朝武[7](2005)在《论个人所得税法的理念及其改革趋势》文中研究指明目次一、个人所得税的功能二、从个人所得税的历史演化看个人所得税的功能三、应当正确认识社会公平四、如何看待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制度缺陷五、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趋势六、结论个人所得税是所有税种中跟每个人关系最为密切的税种。几乎没有谁能跟个人所得税断绝关系。近年来,有关个人所得税的话题成了人们讨论最激烈的税收话题之一。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
二、地球学报2004年第25卷(总80~85期)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球学报2004年第25卷(总80~85期)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芥川文学中的反战意识 ——以《将军》《桃太郎》等6作品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
摘要 |
正文 |
参考文献 |
谢辞 |
(2)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以煤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研究意义 |
一、 中国从海外获取资源的现状 |
二、 日本从海外获取资源的成就及影响 |
第二节 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二、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研究评析 |
第四节 分析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理论工具 |
一、 国际政治经济学及其启示 |
二、 有关议价能力的理论及其综合 |
第二章 日本的政治经济体制特点 |
第一节 日本的政治体制简介及特点 |
一、 日本的政治体制简介 |
二、 日本的政治体制特点 |
第二节 日本的经济体制特点 |
一、 日本现代经济体制的源头 |
二、 战时经济体制的延续 |
三、 日本式经济体制的全面形成 |
四、 日本式经济体制的特点 |
第三节 日本的企业集团简介 |
一、 战前的企业集团——财阀 |
二、 战后的企业集团 |
第四节 企业集团与与日本政治的联系 |
一、 战前财阀与政治的联系 |
二、 战后企业集团与政治的联系 |
第三章 日本近现代从海外获取矿产资源的历史 |
第一节 原油的进口历史 |
一、 战前 |
二、 战后 |
第二节 煤炭的进口历史 |
一、 战前 |
二、 战后 |
第三节 铁矿石的进口历史 |
一、 战前 |
二、 战后复兴阶段 |
三、 高度成长期 |
四、 低增长期 |
第四节 铜矿石的进口历史 |
一、 1945 年~1960 年代前半段 |
二、 1960 年代后半段~1970 年代前半段 |
三、 1970 年代后半段~1980 年代 |
四、 1990 年代至今 |
第五节 日本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掠夺 |
一、 全面调查 |
二、 资本先行 |
三、 军事侵占后涸泽而渔式的掠夺 |
第四章 日本矿产资源保障体制 |
第一节 加强内部协作 |
一、 国家行为 |
二、 一站式支援机制 |
三、 企业间利益共同体 |
第二节 挑起供应端竞争 |
一、 贸易措施 |
二、 投资措施 |
第三节 主导谈判 |
一、 设定谈判规则和定价机制 |
二、 组成采购卡特尔 |
三、 掌握供给方信息 |
四、 善用贸易合同 |
五、 尽可能攫取附加值 |
第五章 煤铁案例 |
第一节 日本对煤铁的海外投资 |
一、 煤炭 |
二、 铁矿石 |
第二节 日本煤铁战略的效果 |
第六章 对中国的启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我国矿产资源风险勘查投融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1.2 选题研究意义 |
1.3 理论研究基础 |
1.4 前人研究情况 |
1.5 论文创新成果 |
1.6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1.7 论文存在的不足 |
2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形势及潜力分析 |
引言 |
2.1 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及勘查开发利用概况 |
2.1.1 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特点及消费和供应情况 |
2.1.2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进展和新增储量情况 |
2.1.3 我国矿产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
2.2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潜力分析 |
2.2.1 我国区域成矿带的划分及矿产资源分布简介 |
2.2.2 我国具备找寻世界级大矿的地质条件 |
2.3 我国矿产资源管理、投资政策及地质找矿技术概况 |
2.3.1 当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五大趋向 |
2.3.2 地球科学理论与地质找矿技术及的进步与变化 |
2.3.3 政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 |
小结 |
3 我国地勘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引言 |
3.1 我国地质工作体制沿革及地勘队伍运行现状 |
3.1.1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地质工作运行机制 |
3.1.2 我国地质工作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进展 |
3.2 新中国成立60 年来我国地勘投入情况分析 |
3.2.1 1949 年到1999 年我国地勘体制改革前地勘投入 |
3.2.2 1999 地质勘查体制改革以来地勘投入 |
3.3 我国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3.1 以2008 年为例分析地勘单位经营体制现状 |
3.3.2 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4 全球矿业形势的变化与趋势 |
3.4.1 跨国矿业公司进一步控制全球资源市场 |
3.4.2 全球矿业并购交易频繁 |
3.4.3 我国地质勘查和开发企业面临的历史机遇 |
小结 |
4 建立我国矿产风险勘查投融资机制 |
引言 |
4.1 有关矿产资源勘查中的投融资内涵及融资方式 |
4.1.1 矿业融资的概念及融资方式 |
4.1.2 目前我国矿业公司采取的主要融资方式 |
4.2 风险投资理论及其相关概念及意义 |
4.2.1 风险投资内涵及特征 |
4.2.2 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的理论归属 |
4.2.3 建立融资机制是地勘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
4.3 矿产风险勘查投融资运行机制架构 |
4.3.1 风险资金的主要来源 |
4.3.2 我国矿产风险勘查企业构成 |
4.3.3 风险投资机构的融资方式 |
4.3.4 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 |
4.3.5 风险投资运作流程 |
4.3.6 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 |
4.4 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环境支撑体系 |
4.4.1 风险资本市场 |
4.4.2 产权交易市场 |
4.4.3 中介服务机构 |
4.4.4 政府政策支持 |
4.4.5 选择好管理层 |
4.4.6 对人才采取激励机制 |
4.5 风险勘查投资的风险性表现 |
4.5.1 地质信息的不对称性 |
4.5.2 矿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 |
4.5.3 政府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 |
4.5.4 缺乏风险投资的专业人才 |
4.5.5 信息不畅导致投资与项目难以沟通 |
4.5.6 缺乏独立完善的矿业风险资本市场 |
4.6 建立矿产风险勘查投融资机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
4.6.1 提倡创新与竞争的地勘行业文化 |
4.6.2 制定鼓励风险勘查投资发展的法律、税收等政策 |
4.6.3 鼓励和发现一批优秀的风险勘查投资家 |
4.6.4 在条件成熟时逐步建立矿产风险勘查资本市场 |
4.6.5 对地勘单位实行股份制改革 |
4.6.6 加大对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政策支持 |
4.7 我国矿产风险勘查投资实践 |
4.7.1 紫金矿业集团的融资及成长经验 |
4.7.2 我国成立的首家私募股权基金 |
4.7.3 华东有色地勘局向国际矿业公司转型案例 |
小结 |
5 建立我国风险勘查创业板市场 |
引言 |
5.1 有关风险资本市场的概念内涵及其理论简介 |
5.1.1 风险资本市场的概念、内涵及构成 |
5.1.2 创业板市场(小盘股证券市场或二板市场) |
5.2 建立我国风险勘查创业板的必要性与条件 |
5.2.1 建立风险勘查类创业板必要性 |
5.2.2 建立我国勘查类创业板的有利条件 |
5.2.3 建立我国风险勘查创业板市场的必要条件 |
5.3 我国矿业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
5.3.1 我国矿业资本市场正在经历快速增长时期 |
5.3.2 中国因素使国际矿业市场格局出现新变化 |
5.3.3 金融资本与矿业资本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
5.3.4 多层次矿业资本市场正在形成 |
5.3.5 中国矿业资本正在迈向全球化新时代 |
5.4 全球矿业资本市场格局 |
5.4.1 全球四大矿业资本市场 |
5.4.2 加拿大矿业资本市场简介 |
5.4.3 国外勘查类创业板实例 |
5.5 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要点 |
5.5.1 创业板对矿业企业上市标准 |
5.5.2 加拿大国家标准 NI43-101:矿产项目披露标准 |
5.6 我国创业板市场及上市规则 |
5.6.1 创业板运行情况 |
5.6.2 目前我国创业板上市操作程序 |
5.6.3 首次上市及持续督导 |
5.6.4 信息披露法定标准 |
5.6.5 证券服务机构的法律责任 |
5.7 建立我国风险勘查类创业板 |
5.7.1 风险勘查企业入市准入标准 |
5.7.2 发行审核 |
5.7.3 信息披露准则 |
5.7.4 建立独立地质师审核的法律保障体系 |
5.8 我国地勘单位股份制改造 |
5.8.1 地勘单位股份制改造采取的形式 |
5.8.2 地勘单位股份制改造中应注意的问题 |
小结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姚桥矿水害防治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和必要性 |
1.2 研究内容 |
1.2.1 底板水害评价研究—脆弱性指数法 |
1.2.2 顶板水害评价预测研究——"三图法" |
1.2.3 断层防水煤柱留设 |
1.2.4 西翼采区涌水量预测 |
1.2.5 防治水害对策措施与建议 |
1.3 研究进展与评述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西翼采区范围与地理位置 |
2.1.2 交通 |
2.1.3 地形地貌 |
2.1.4 水系 |
2.1.5 气候 |
2.1.6 地震 |
2.2 研究区矿井地质概况 |
2.2.1 井田地层 |
2.2.2 煤层 |
2.2.3 构造 |
2.2.3.1 区域构造 |
2.2.3.2 井田构造 |
2.2.3.2.1 褶皱 |
2.2.3.2.2 断层 |
2.2.3.2.3 陷落柱 |
2.2.3.2.4 岩浆岩 |
2.3 研究区矿井水文地质背景 |
2.3.1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
2.3.2 矿井水文地质边界条件 |
2.3.3 矿井主要含水层 |
2.3.4 区内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
2.3.5 矿井充水特征 |
3 7#号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评价 |
3.1 "脆弱性指数法"的基本原理 |
3.2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层次分析法型"脆弱性指数法 |
3.2.1 地理信息系统(GIS)概述 |
3.2.1.1 简介 |
3.2.1.2 地理信息系统在底板突水脆弱性研究中的应用 |
3.2.2 层次分析法(AHP)概述 |
3.2.2.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3.2.2.2 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3.2.3 基于GIS的AHP型脆弱性指数法 |
3.2.3.1 基于GIS的AHP型脆弱性指数法的理论基础 |
3.2.3.2 基于GIS的AHP型脆弱性指数法的研究思路 |
3.3 煤层底板突水评价的"脆弱性指数法" |
3.3.1 底板突水主控因素的确定及专题图的建立 |
3.3.1.1 主控因素的确定 |
3.3.1.2 底板突水主控因素数据采集、量化及其专题图的建立 |
3.3.1.3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
3.3.2 层次分析法(AHP)模型设计 |
3.3.3 "脆弱性指数法"评价的工作方法 |
3.3.3.1 数据归一化 |
3.3.3.2 单因素归一化专题图 |
3.3.3.3 专题图叠加过程 |
3.3.3.4 模型的建立(Model Building) |
3.3.3.5 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评价分区 |
3.3.3.6 模型的检验与识别 |
3.3.4 脆弱性指数评价法与突水系数评价法的比较与分析 |
4 7#煤层顶板涌(突)水条件的"三图法"评价 |
4.1 煤层顶板涌(突)水条件的"三图法"评价的基本原理 |
4.2 7#煤层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评价与分区 |
4.2.1 影响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
4.2.2 7#煤顶板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综合分区 |
4.2.2.1 岩性厚度分布规律 |
4.2.2.2 构造分布 |
4.2.2.3 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与评价 |
4.2.3 7#煤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综合分区 |
4.2.3.1 岩性厚度分布规律 |
4.2.3.2 井下突水点突水量分析 |
4.2.3.3 钻孔冲洗液消耗量 |
4.2.3.4 水化学场分析 |
4.2.3.5 断层分布 |
4.2.3.6 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与评价 |
4.3 7#煤层开采引起的冒裂安全性评价与分区 |
4.3.1 "上三带"理论 |
4.3.2 冒裂高度计算 |
4.3.3 冒裂安全性分区 |
4.4 7#煤顶板充水条件综合分区及充水危险性综合评价 |
4.4.1 7#煤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涌(突)水条件综合评价 |
4.4.2 7#煤顶板间接充水含水层涌(突)水条件综合评价 |
5 姚桥煤矿西翼采区断层防水煤柱留设与矿井涌水量预测 |
5.1 姚桥煤矿西翼采区断层防水煤柱留设研究 |
5.1.1 断层构造防水煤柱留设研究的现状 |
5.1.1.1 国外防水煤柱留设方法研究 |
5.1.1.2 国内留设防水煤柱计算方法研究 |
5.1.1.3 断层构造突水及防水煤(岩)柱留设方法研究 |
5.1.1.4 断层煤柱突水几率研究 |
5.1.1.5 断层构造水害事故研究 |
5.1.2 断层防水煤柱的留设理论与方法 |
5.1.2.1 含水、导水断层 |
5.1.2.2 与强含水层、导水断层接触、局部被覆盖断层 |
5.1.2.3 位于地层含水层上方、断层导水 |
5.1.2.4 以断层为界的井田 |
5.1.3 西翼采区断层防水煤柱留设方案设计 |
5.1.3.1 断层地质及其两翼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
5.1.3.1.1 F19断层断层地质及其两翼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
5.1.3.1.2 F17断层地质及两翼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
5.1.3.2 防水煤(岩)柱留设计算原则、方法 |
5.1.3.3 防水煤柱计算公式中的相关参数 |
5.1.3.4 西翼采区断层防水煤柱起始边界的说明 |
5.1.4 西翼采区断层防水煤柱的留设 |
5.2 矿井西翼采区涌水量预测 |
5.2.1 矿井西翼采区涌水量预测 |
5.2.2 预测结果分析 |
5.3 姚桥煤矿西翼采区矿井防治水对策措施与建议 |
6 结论、创新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5)“一稿多投”现象的精细化研究:国际学术规范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论文选题思路 |
2、论文研究资料渠道 |
3、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
4、论文基本结构 |
5、论文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国内"一稿多投"现象研究概况 |
1.1 国内"一稿多投"现象研究的基本情况 |
1.2 "一稿多投"现象研究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二章 国内外对"一稿多投"现象的定义 |
2.1 国内对"一稿多投"的定义 |
2.2 国外对"一稿多投"的定义 |
2.2.1 剽窃(plagiarism) |
2.2.2 自我剽窃(self-plagiarism) |
2.2.3 重复发表(repetitive publication) |
2.2.4 多余发表(redundant publication) |
第三章 国内外对"一稿多投"现象的分类 |
3.1 "一稿多投"现象的几种常见类型 |
3.1.1 国内学者的分类 |
3.1.2 国外学者的分类 |
3.2 "香肠论文"(salami slicing) |
3.2.1 "香肠论文"(salami slicing)和"一稿多投"的关系 |
3.2.2 "香肠论文"(salami slicing)的界定 |
3.2.3 "香肠论文"(salami slicing)调查情况 |
第四章 国内外对"一稿多投"现象的抽样调查和案例分析 |
4.1 "一稿多投"现象的抽样调查 |
4.1.1 国内医学类文章"一稿多投"抽样数据 |
4.1.2 国外医学类文章"一稿多投"抽样数据 |
4.2 国外期刊对论文"一稿多投"的处置办法 |
4.2.1 中国化学材料类 |
4.2.2 中国生物工程类 |
4.2.3 美国化学材料类 |
4.2.4 韩国冶金工程类 |
第五章 识别和减少"一稿多投"现象 |
5.1 "一稿多投"的预防手段:国际视角一(前期措施) |
5.1.1 合理定性"一稿多投"行为 |
5.1.2 扩大"一稿多投"的界定范围 |
5.1.3 期刊应优化稿约 |
5.1.4 签订避免"一稿多投"的合同书 |
5.2 "一稿多投"的检测识别:国际视角二(中期措施) |
5.2.1 英文文本复制检测方法 |
5.2.2 中文文本复制检测方法 |
5.2.3 提高编辑审稿人员的信息检索能力 |
5.3 "一稿多投"的处置策略:国际视角三(后期措施) |
5.3.1 期刊发出撤消论文的通告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城市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篇 城市地质环境的价值论及其计算 |
第一章 城市地质环境价值及其研究意义 |
第一节 城市地质环境及其相关术语 |
第二节 城市地质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
第三节 环境资源价值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地质环境资源价值的认知 |
第一节 自然环境资源价值 |
第二节 城市地质环境的价值 |
第三章 地质环境价值的核算 |
第一节 城市地质环境价值与绿色GDP |
第二节 地质环境价值的般核算 |
第四章 几种地质环境资源价值的估算实例 |
第一节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
第二节 石家庄滹沱河两个被污染地下水资源价值评估 |
第三节 油藏资源价值评估 |
第四节 耕地资源价值评价 |
第二篇 地质环境价值损失评估 |
第五章 地质环境功能价值损失评估 |
第一节 地质灾害造成的价值损失评估 |
第二节 地质环境功能价值(经济)损失评估方法 |
第三节 地下水污染的浓度-价值损失率法 |
第六章 地质环境功能价值损失评估实例 |
第一节 应用“浓度-价值损失率法”评估地下水源污染经济损失 |
第二节 石家庄滹沱河地下水源污染经济损失恢复费用法评估 |
第三节 滑坡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 |
第四节 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 |
第五节 采矿引起的直接环境损失评估 |
第三篇 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 |
第七章 城市地质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意义与现状 |
第一节 几个相关的基本概念 |
第二节 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意义 |
第三节 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八章 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基础理论 |
第一节 地质环境风险评价基本思路 |
第二节 地质环境风险可能性(概率)估算 |
第九章 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专题评价实例 |
第一节 地面污染物对地下水污染风险经济学评价 |
第二节 异地调水建地下水库污染风险经济学评价 |
第三节 垃圾处置场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 |
第四节 滑坡灾害风险经济学评价 |
第五节 泥石流灾害风险经济学评价 |
第六节 岩溶地面塌陷风险经济学评价 |
结论 |
第一节 结论或认识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详细摘要 |
个人简介 |
四、地球学报2004年第25卷(总80~85期)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芥川文学中的反战意识 ——以《将军》《桃太郎》等6作品为中心[D]. 李慧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2]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以煤铁为例[D]. 宁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12)
- [3]我国矿产资源风险勘查投融资机制研究[D]. 韦玉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5)
- [4]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姚桥矿水害防治方法与应用研究[D]. 李云龙.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0(12)
- [5]“一稿多投”现象的精细化研究:国际学术规范视角[D]. 鲁敏. 浙江工业大学, 2008(01)
- [6]城市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D]. 刘长礼.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7(02)
- [7]论个人所得税法的理念及其改革趋势[J]. 金朝武. 经济法研究, 20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