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八旗汉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朝,八旗汉军,火器,卫拉特蒙古
八旗汉军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1](2019)在《八旗汉军火器营的创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朝平定"叁藩之乱"后,于康熙二十二年设立"八旗汉军火器营"。这是八旗组织下首个"火器营",囊括汉军马甲总数的2/3,专习火器,堪称精兵之薮。清朝建立汉军火器营的原因,是为消化、利用藩下兵卒,尤其是在前明接受西法训练,精通火器的孔有德、耿仲明旧属。此外,尚有应付西北边情的原因。清朝入关后,西北边徼长期受卫拉特蒙古威胁,特别是准噶尔崛起,雄踞中亚,令清朝芒刺在背,筹谋应对之策。成立汉军火器营,以谙练火器的精兵抗衡蒙古骑兵,是康熙君臣在武力方面的预备。(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期刊2019年07期)
金晙永[2](2019)在《八旗文化与满洲认同边限:以八旗汉军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八旗是多民族群体,因而八旗内共存女真、蒙古、汉族等多元文化。该多元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八旗文化。八旗文化的形成过程,相当于满洲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入关后,八旗汉军在满洲民族共同体中逐渐边缘化,到乾隆时期,乾隆帝实行八旗汉军旗的出旗政策,但汉军旗人的出旗并不意味着在满洲民族共同体中排除整个汉军旗人。八旗有明显阶层区分的性质,该阶层区分逐渐固定化而成为世袭身份。国初编入八旗汉军的旗人仍然是满洲共同体的成员,他们可以享受朝廷的优待。清代旗人族谱是表示身份认同的重要凭证。因此,在《清代满族家谱选辑》中利用汉军旗人家谱,探讨满洲多民族共同体的演变中如何看待汉军旗人,以及在族谱中可发现的八旗共同文化特点。(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张鑫宇[3](2018)在《权利、身份、财富》一文中研究指出八旗群体是带有明显军事性与民族性的特权阶层,是清朝政治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朝的帝制统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八旗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与八旗汉军,叁者在社会地位上有所差异。其中八旗汉军作为旗人与汉人的中间群体,在认定其社会地位的问题上较为朦胧模糊。确定一个群体的社会地位基本由其所拥有的权利、财富以及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因此本文即从“权利”、“财富”与“身份”这叁个角度去分析八旗汉军在清朝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从“权利”角度而言,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法律赋予八旗汉军的权利。从刑事与民事两类案件判决的结果出发,发现在以旗民有别为整体律法规定的背景下,对于汉军的判决并非简单的表现为满汉有别,而是会考虑到诸多具体问题,包括边防安全、农业开发、不同地区的旗人身份以及家庭背景等等因素。其二是仕途升迁所带来的权利归属。从八旗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层面看,汉军与满洲、蒙古同时接受八旗教育,并无二异;但同时清政府对旗籍的苛察以及对汉军专缺的缩减又使得汉军官员在清朝统治结构中趋于边缘。从“身份”角度而言,主要分析旗分变化所带来的身份异动。身份变化最为明显的两类群体是汉军抬入满洲者与包衣汉军抬入外旗者。前者大都族属本为满洲或者身处清朝统治体系的核心地位,因此抬旗更多的是寻求在族群属性上的认可。后者虽然在诸多方面享受优渥的待遇,但却始终属于皇室附属品,只有抬入外旗,成为八旗群体的一员,才隶属于被明确规定的特权阶层。从“财富”角度而言,主要分析汉军的恩养政策与如何解决其生计问题。过度解读“出旗为民”的政令影响是不恰当的。颁布这一政策之前,汉军的恩养与满、蒙无差,清政府也对其生计问题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出旗为民”政令之后,清政府依旧采取各种方案保障汉军旗人的生活水平。同时“出旗为民”政令本身也是诸多解决汉军生计的措施之一,一定程度上也减弱了对汉军的管控,广其生路。八旗汉军作为八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族群属性与八旗身份并不矛盾,在族群属性上被认定为是汉人不意味着其八旗身份所具备的特权阶层属性就被削弱或是剥夺。清朝统治之核心在于八旗,而八旗不仅带有满洲的特色,更包含着厚重的汉文化。作为八旗的一员,不仅要娴熟清语骑射,更要通晓汉字文理。由此清政府要维系的是“八旗特色”、“八旗体系”,汉军置于其中,其身份认同应更多的表现为“旗人认同”,而非单纯的“满洲”或“汉人”。(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开宸[4](2017)在《谁言吾非满族——满洲旗分内的汉姓人与八旗汉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清末狼烟四起的时代,坐镇北境的黑龙江将军寿山无疑是力主抗击沙俄的英雄人物。他和父亲富明阿、弟弟永山都是骁勇善战的悍将。富明阿参与过平剿太平天国和捻军的重要战役,曾"身被十二创"因伤致残,在吉林将军任上也颇多政绩。中日甲午战争伊始,寿山与弟弟永山(本文来源于《意林文汇》期刊2017年18期)
关康[5](2017)在《论八旗汉军世家的兴衰——以孟乔芳家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孟乔芳是八旗名臣,入关前参与征战、办理案件;入关后经略陕甘。因建立殊勋,获得世袭佐领,其家族成为重要的八旗世家。其子孙依靠祖荫拥有入仕特权,但未能借此扩大家族的影响。孟氏家族在有清一代的兴衰具有一定典型性。文章试图以孟氏家族为中心,考察八旗汉军世家在清代发展变化的情况。(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范传南,吴丽华[6](2017)在《乾隆年间八旗汉军出旗善后问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乾隆年间,八旗汉军的出旗共经历了京城禁旅出旗、福州试点出旗和全国规模集体出旗叁大阶段。在此过程中,清廷秉承公私兼顾、维稳为主的方针,从出旗汉军的落户与再就业、公私财产的交割与补偿、功名的迁转与继承等方面筹划解决善后问题。汉军出旗的实质是清廷以牺牲汉军旗人利益为代价,暂时和部分地保障八旗核心——满、蒙旗人。虽然暂时取得了效果,但也造成了此后"满汉一体"破产、汉军总体地位下降、生计问题日益严重等问题。(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张伟,王剑[7](2016)在《简述呼兰八旗汉军》一文中研究指出呼兰,亦写作"霍伦"、"胡兰"、"湖兰",因呼兰河而得名,由于女作家萧红及其名作《呼兰河传》而名闻海内外。在清代,呼兰不仅是黑龙江将军下辖的六大驻防城之一,对巩固东北边疆有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是清朝驻防八旗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呼兰驻防八旗的一部分,呼兰八旗汉军人数虽然较少,但是有清一代人才辈出。这是以往学界很少加以关注的现象。一清代黑龙江将军的辖地气候寒冷,少有农业耕作区。由于纬度相对较低,加之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土(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档案》期刊2016年05期)
范传南,李媛[8](2014)在《乾隆朝八旗汉军出旗原因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八旗汉军作为清廷的重要军事力量,无论是在入关占领全国的战争中,还是在驻防各地的军事行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原本颇受重视的八旗汉军却先后遭遇了生计艰难、适应性与特殊作用减弱,驻防大调整乃至价值观念转变等问题,以致于乾隆年间多数出旗,为八旗核心——满洲的稳定做出了最后的贡献。(本文来源于《理论观察》期刊2014年11期)
滕绍箴[9](2014)在《八旗汉军研究的几点认识——兼评《汉军旗人官员与清代政治研究》一书》一文中研究指出孙守朋博士的《汉军旗人官员与清代政治研究》一书,从八旗研究来讲,选题恰当,见解独到,特殊论断,资料翔实,是一部难得的开拓作品。此书对于整体的八旗汉军来说,是阶段性的成果,如欲较全面地完成一部有分量的八旗汉军研究着作,尚需从内容扩充、理论深度等方面继续努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王敌非[10](2014)在《八旗汉军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八旗制度是满族特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入关前,它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职能,对满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入关后,它是建立和维护全国统治的中坚力量。作为八旗的重要组成部分,八旗汉军历来受学术界关注。多年来,学者们围绕八旗汉军组建的原因、时间以及其名称、作用等问题展开探讨,成果丰硕。(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4年13期)
八旗汉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代八旗是多民族群体,因而八旗内共存女真、蒙古、汉族等多元文化。该多元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八旗文化。八旗文化的形成过程,相当于满洲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入关后,八旗汉军在满洲民族共同体中逐渐边缘化,到乾隆时期,乾隆帝实行八旗汉军旗的出旗政策,但汉军旗人的出旗并不意味着在满洲民族共同体中排除整个汉军旗人。八旗有明显阶层区分的性质,该阶层区分逐渐固定化而成为世袭身份。国初编入八旗汉军的旗人仍然是满洲共同体的成员,他们可以享受朝廷的优待。清代旗人族谱是表示身份认同的重要凭证。因此,在《清代满族家谱选辑》中利用汉军旗人家谱,探讨满洲多民族共同体的演变中如何看待汉军旗人,以及在族谱中可发现的八旗共同文化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八旗汉军论文参考文献
[1].张建.八旗汉军火器营的创立[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9
[2].金晙永.八旗文化与满洲认同边限:以八旗汉军为中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张鑫宇.权利、身份、财富[D].东北师范大学.2018
[4].开宸.谁言吾非满族——满洲旗分内的汉姓人与八旗汉军[J].意林文汇.2017
[5].关康.论八旗汉军世家的兴衰——以孟乔芳家族为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6].范传南,吴丽华.乾隆年间八旗汉军出旗善后问题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7
[7].张伟,王剑.简述呼兰八旗汉军[J].黑龙江档案.2016
[8].范传南,李媛.乾隆朝八旗汉军出旗原因论析[J].理论观察.2014
[9].滕绍箴.八旗汉军研究的几点认识——兼评《汉军旗人官员与清代政治研究》一书[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10].王敌非.八旗汉军研究概述[J].兰台世界.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