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铜梁区二坪镇卫生院402577
【摘要】目的:分析对于老年脑梗死患者开展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开展优质护理。结果:两组护理前ADL评分、NIHS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前SF-36量表评分均较低(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F-36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并显著改善预后,同时可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脑梗死;老年人;优质护理;预后;生活质量
脑梗死是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患者脑血管发生急性闭塞所诱发的脑组织缺氧及缺血等神经系统损伤,此类患者的治疗时间较长且预后较差,容易导致感觉、神经、语言和运动功能的丧失。虽通过抢救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然而其后遗症率和并发症率相对较高,梗死疾病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1]。为了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还需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本文旨在探讨针对老年人脑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对于改善其生活质量预后和护理满意度的临床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常规资料
抽取院内自2018年3月起,到2019年4月止诊治的78例脑梗死老年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组。观察组:39例,男女性别比为19/20,年龄区间处于62~85岁,均值(70.5±0.6)岁,疾病类型:栓塞性脑梗死患者22例,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1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7例。对照组:39例,男女性别比为19/20,年龄区间处于61~87岁,均值(71.2±0.4)岁,疾病类型:栓塞性脑梗死患者21例,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11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7例。两组线性资料比较,P均>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开展常规护理,即加强老年患者的病情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瞳孔、面色等变化情况,同时向患者与家属普及脑梗死疾病的知识,防止治疗期间发生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以及压疮等并发症,做好患者常规环境护理,严格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开展优质护理,措施包括(1)心理护理:在老年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强化对老年人的巡视,并在巡视过程中加强同患者的有效沟通及交流,保持耐心及诚恳的态度向老年人及家属讲解关于脑梗死疾病的相关知识。同时需密切观察老年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多给予患者鼓励及开导,同时引导家属多给予老年人陪伴和关心来帮助其缓解负性情绪。同时结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以及生活习惯等,为其制定个体化的心理疏导方案。在于老年患者交流沟通过程中,保持温和谦卑的态度以及礼貌性的用语提高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依赖感和亲切感,进而帮助其摆脱焦虑、恐惧等抑郁情绪;(2)饮食护理:患者治疗期间需要特别注意加强饮食干预和指导,可结合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以及饮食喜好等为其合理搭配膳食,并坚持少食多餐的进食原则。叮嘱老年人避免食用肥厚和甜腻的食物以及过咸和过辣的食物,可适当食用鱼肉以及新鲜蔬菜及水果,来帮助抑制胆固醇在其血液系统中的沉积延缓动脉硬化。同时,老年患者的消化和吸收能力相对较差,因而治疗期间需叮嘱患者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并注意水分的充足摄入,除此之外还需补充适量维生素;(3)安全护理:在护理期间,需要严格执行科室内的相关制度,加强患者护理过程中的消毒灭菌并密切监测其病情变化,确保可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并立即与主治医生进行沟通。同时需要对老年患者服药情况进行严格检查,防止过量用药对其形成损伤,控制医疗事故发生风险。特别是要强化对老年患者夜间护理,确保其夜间睡眠的充足以及人身安全;(4)肢体护理:脑梗死患者多数存在着语言及运动功能障碍,且无法与护理人员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同时还可能产生肌肉萎缩等不良情况。对此情况,护理人员可通过肢体语言以及神态等给予患者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同时对其肢体进行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待患者病情好转后可早期指导其进行康复锻炼,以促进其康复效果的提升。
1.3评价标准
(1)以ADL量表对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实施评价,主要有日常进食、洗澡、大小便、行走和上下楼梯等,0~100分;以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予以评估;(2)以SF-36评估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满分为100。(3)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两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开展调查,满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的相关数据均以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通过()描述,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预后情况对比
护理前观察组的ADL评分为(32.16±2.05)分,NIHSS评分为(27.26±4.13)分,对照组分别为ADL(31.97±5.26)分,NIHSS(26.95±5.04)分(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ADL评分为(79.86±6.19)分,NIHSS评分为(8.16±2.14)分,对照组分别为ADL(61.33±4.52)分,NIHSS(16.72±3.52)分(P>0.05)(P<0.05)。
2.2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前SF-36量表评分为(40.09±1.35)分,对照组为(39.69±6.43)分(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F-36量表评分为(76.85±7.92)分,对照组为(61.43±5.12)分(P<0.05)。
2.3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3.26±4.17)分,对照组为(82.43±4.05)分(P<0.05)。
3讨论
脑梗死疾病为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一类脑血管疾病,特别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各项身体机能下降,且存在脑动脉硬化以及血流缓慢等情况,更容易患上脑梗死疾病,并出现中枢性偏瘫、运动障碍以及语言障碍等。虽然随着近年来临床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脑梗死疾病患者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可挽救其生命,然而治疗后患者仍存在较高的并发症风险,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和语言功能障碍[2]-[3]。因而在治疗期间加强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科学护理干预,积极帮助改善其生活质量和预后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优质护理是临床中的科学护理模式,旨在结合患者护理需求为其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来帮助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优化护患关系[4]。本次研究中开展优质护理着重加强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饮食指导、病情监测等各个方面加强护理干预,满足老年脑梗死患者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相关需求。从对比结果来看,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同时该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也进一步证实,对于老年脑梗死患者开展优质护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并显著改善预后,同时可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贾建如.优质护理应用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对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30):152-153.
[2]刘盼.优质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及预后的作用分析[J].饮食保健,2018,5(32):122.
[3]罗晓敏,李静静,夏莎莎.优质护理对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效果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8,39(6):718-719.
[4]王小瑞,孟娟.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评价[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6):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