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相似性论文-夏晓琳

范畴相似性论文-夏晓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范畴相似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范畴,范畴化,家族相似性

范畴相似性论文文献综述

夏晓琳[1](2017)在《家族相似性与范畴的多维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范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起源,事物的范畴化过程在哲学和语言学领域相继出现了经典范畴理论、家族相似性理论以及原型范畴理论。该文以家族相似性理论为基础,探究家族相似性理论、经典范畴理论与多维度范畴化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7年19期)

王聪[2](2016)在《自称范畴下“人家”的主观化考察——兼谈自称代词的原型效应和家族相似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代词"人家"为个案进行研究,着重探讨其自称范畴下的主观化表现。汉语自称代词是一个原型范畴,其内部不同成员的地位不平等,有典型范畴和非典型范畴之分,但相互之间在意义方面存在着家族相似性。自称代词家族相似性的突出表现是:代词系统中的自称意义存在着复杂的交叉跨类现象,基本语义类不同的自称代词存在着"大异小同",基本语义类相同的自称成员之间存在着"大同小异"。不同成员在意义上相互关联,从而形成非常复杂的自称语义网络。(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6年02期)

庄梅云,郭瑨,贾春华[3](2015)在《基于家族相似性理论的五行“火家族”范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五行学说属于中国哲学的范畴。先哲们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5种物质木、火、土、金、水,并对所能接触到的事物进行归类,其后经过不断地演绎、归纳、加工概括,将五行属性抽象出来。从20世纪着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范畴观点,分析五行"火家族"的构成、家族成员各自的特点以及联系成员之间的相似性。《黄帝内经》中概述了五行类火的组成成员为南、夏、火、苦和心等,明显地是通过"火"的特征相似性类比联系而形成"火家族"。中医理论体系中心属火,将心的功能与"火家族"的特点相类比,因而中医的心功能具备了某些因类比推理而得的特点。据此我们不难理解,在理解人体生理、病理的基础上,中医五行学说更倾向是一种范畴化的方法论。(本文来源于《吉林中医药》期刊2015年05期)

龙德银,李华勇[4](2013)在《反训词范畴的家族相似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家族相似性原理研究反训词范畴,通过研究发现,反训词范畴有其范畴原型,反训词表达的"直接"意义就是范畴原型,而它的两个义项可以被看作是该范畴的非典型或边缘成员,它们在语义上呈现出相反或相对的关系。反训词范畴的成员之间表现出惊人的家族相似性,它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语义链,家族相似性贯穿了整个反训词范畴,反训词范畴体现出了彻底的家族相似性,因此家族相似性原理对反训以及反训词范畴具有极强的阐释力。(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尹蓉[5](2012)在《家族相似性与原型范畴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概念及"原型范畴"理论的介绍,探讨了"家族相似性"的"反本质主义"倾向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于"原型范畴"理论的粗浅认识。(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2年26期)

张德功[6](2010)在《从范畴角度看隐喻的相似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成立的条件有二:其一,本体喻体分属不同的范畴,其二以相似性为纽带。所以,隐喻、范畴、相似性叁者联系紧密。相似是范畴化的基础,范畴相似性以外的差异中的相似是隐喻得以成立的条件。因此,隐喻的相似性是一种差异中的相似,相似中的差异。相似性具有普遍性、绝对性、相对性、多样性、相对的创造性以及个体差异性。就隐喻的相似性而言,它是语境下对两个范畴众多相似性的筛选和放大。它可以分为物理相似性、心理相似性、文化相似性。(本文来源于《黑河学刊》期刊2010年06期)

马军[7](2010)在《从“家族相似性”看语言范畴的模糊性——以英汉词类兼类现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借用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的语言哲学观,从形式、功能和意义的角度出发考察英汉语中主要词类的兼类现象,并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指出,当语言学家在对各种语言现象进行分类的时候,始终无法做到在各类语言范畴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因为语言本身是一个连续统,模糊性是语言固有的一个特性。(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何花,王惠玲[8](2010)在《从范畴理论的发展看“家族相似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学者认为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性"的反共有属性和反本质主义使其走向了范畴化的虚无主义。本文结合范畴理论的发展及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阐释了"家族相似性"在范畴化进程中的革命性和推动性,指出应该将"家族相似性"置于维特根斯坦的整个思想脉络中去理解,对"家族相似性"在范畴理论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出客观的评判。(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黄月华,左双菊[9](2009)在《原型范畴与家族相似性范畴——兼谈原型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引发的争议》一文中研究指出Rosch提出的原型范畴与Wittgenstein提出的家族相似性范畴是否存在根本区别?上位范畴是否与基本层次范畴一样具有原型结构?多义范畴是原型范畴还是家族相似性范畴?文章以认知语言学提出的上述问题为切入点,从两个方面对范畴化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一是对原型、家族相似性及共有属性在范畴化中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二是对单义范畴和多义范畴的不同范畴化机制和范畴化条件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语文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黄闽芳[10](2008)在《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经济性原则。多义词是共时的实体,却是由历时发展而来的。词语意义的发展演变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范畴化是指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心理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概念,概念依附于符号而获得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概念会不断扩展,意义也因此得到发展,产生新的意义,继而形成多义现象。总的来说,范畴化理论有两个代表性理论—经典范畴化理论和原型范畴化理论。这两种范畴观有着本质的不同。经典范畴化理论认为,范畴由成员共有的一组充分必要条件来定义。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家族相似性”原理。这一原理是对经典范畴理论的突破。维氏通过对“游戏”这个范畴的分析,指出在范畴中的每一成员至少有一个特点与其它一个或更多成员相似,但是几乎没有任何特点是用于所有成员的,决定范畴的是家族相似性而不是共有特征。家族相似性原理启发了原型范畴理论,被纳入原型范畴理论中,成为原型范畴理论的构建基础。经典范畴理论在运用到具体语言现象时,表现出不可克服的缺陷。多义词是一个语义范畴,对于一词多义现象,多个义项不能用经典范畴模式提炼出核心意义。而用家族相似性原理能很好地把握多义词的本质,解释不同义项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家Taylor把家族相似性原理运用于多义词的解释,提出了意义链(meaning chain)。多义词内部表面不相关的意义通过意义链发生联系。本文以原型范畴理论下的家族相似性原理为理论框架,探讨多义网络现象。文章分析了多义词“cut”、“垫”、“打”的家族相似性网络,指出:多义词范畴的不同的义项间的关系不是离散的、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扩展意义都是由原型意义通过相似性,隐喻,转喻等各种认知方式衍生而来;语义范畴处于动态的、开放的发展中,没有明确的边界,随着范畴的扩展,边缘变得越来越模糊,离原型义项更远;因此,看似不相关的义项可以通过意义链联系起来。对多义词不同义项间的家族相似性网络的分析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该原理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联的义项间是如何通过意义链联系起来的,而且,从认知角度分析语义的引申机制,使他们能理解一些词具体义项和抽象义项间的联系。通过提供多义词多个义项的理据分析,能减轻学生学习词汇的记忆负担,也能使他们更深刻地把握多义词的内涵。从文章的分析不难看出,家族相似性原理对一词多义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多义词的家族相似性网络体现了凝聚在丰富多彩的语言中的人类认知,再次证明了人类语言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08-04-01)

范畴相似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代词"人家"为个案进行研究,着重探讨其自称范畴下的主观化表现。汉语自称代词是一个原型范畴,其内部不同成员的地位不平等,有典型范畴和非典型范畴之分,但相互之间在意义方面存在着家族相似性。自称代词家族相似性的突出表现是:代词系统中的自称意义存在着复杂的交叉跨类现象,基本语义类不同的自称代词存在着"大异小同",基本语义类相同的自称成员之间存在着"大同小异"。不同成员在意义上相互关联,从而形成非常复杂的自称语义网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范畴相似性论文参考文献

[1].夏晓琳.家族相似性与范畴的多维划分[J].海外英语.2017

[2].王聪.自称范畴下“人家”的主观化考察——兼谈自称代词的原型效应和家族相似性[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

[3].庄梅云,郭瑨,贾春华.基于家族相似性理论的五行“火家族”范畴分析[J].吉林中医药.2015

[4].龙德银,李华勇.反训词范畴的家族相似性探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

[5].尹蓉.家族相似性与原型范畴理论[J].经济研究导刊.2012

[6].张德功.从范畴角度看隐喻的相似性[J].黑河学刊.2010

[7].马军.从“家族相似性”看语言范畴的模糊性——以英汉词类兼类现象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

[8].何花,王惠玲.从范畴理论的发展看“家族相似性”[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

[9].黄月华,左双菊.原型范畴与家族相似性范畴——兼谈原型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引发的争议[J].语文研究.2009

[10].黄闽芳.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及其启示[D].华侨大学.2008

标签:;  ;  ;  

范畴相似性论文-夏晓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