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角整形手术论文-杨亦

下颌角整形手术论文-杨亦

导读:本文包含了下颌角整形手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下颌角肥大,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叁维重建,手术导航系统

下颌角整形手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亦[1](2018)在《基于多层螺旋CT叁维重建下颌角整形手术安全范围及介入深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不同患者薄层CT,计算机叁维重建影像,探求下牙槽神经血管束距离下颌骨内外板及下缘的距离,测量下颌骨外板手术区域骨皮质厚度,并分析其变化规律,为常规下颌角肥大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帮助导航系统设立针对下颌角区域的安全手术范围及介入深度。方法收集我科近两年行颌面部薄层螺旋CT,且符合要求患者共30例,其中女性15人,男性15人,将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重建完整的下颌骨叁维模型,并标注双侧下牙槽神经血管束走行。在重建下颌骨叁维模型侧面观做平行于下颌升支前缘直线,交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外骨板投影于点B,将此直线前后平行移动,经第二磨牙中点处直线交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外骨板投影于点C,经第一磨牙中点处直线交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外骨板投影于点D,经第二前磨牙中点处直线交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外骨板投影于点E,下颌孔处设为点A。分别测量此五点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内、外、下缘距下颌骨内板、外板、下缘距离。做平行于下牙槽水平面直线,将此直线平移至下颌骨外侧骨板中间位,与经过A、B、C、D四点的四条直线相交,把下颌骨外板分为F、F’;G、G’;H、H’;I、I’共八个区域,分别测量各个区域骨皮质厚度。使用Spss 22.0软件分析比较双侧,男女间,不同断面,不同区域距离及厚度。结果1.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外缘距外侧骨板平均距离在五个测量点分别为A点6.60±1.39(mm),B点8.27±1.57(mm),C点9.50±1.03(mm),D点7.55±0.49(mm),E点5.94±0.51(mm)。双侧相同点位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相同点位距离在A、B、C、E四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方差分析比较各段距离,A、B、C、D、E五段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段,A、E段及B、D段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内缘距内侧骨板平均距离在五个测量点分别为A点0(mm),B点2.31±0.35(mm),C点2.99±0.44(mm),D点3.51±0.28(mm),E点4.14±0.16(mm)。双侧相同点位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相同点位距离在A、B、C、D、E五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方差分析比较各段距离,A、B、C、D、E五段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下牙槽神经血管束下缘距下颌骨下缘平均距离在五个测量点分别为A点27.01±4.69(mm),B点13.77±3.23(mm),C点9.80±3.31(mm),D点8.85±1.82(mm),E点10.19±2.29(mm)。双侧相同点位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相同点位距离在A、C、D、E四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方差分析比较各段距离,后端(即A、B段)与前端(即C、D、E段)之间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段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段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下颌骨外板骨皮质在八个区域平均厚度分别为F区域2.46±0.21(mm),F’区域2.73±0,22(mm),G区域3.13±0.18(mm),G’区域3.63±0.34(mm),H区域4.16±0.13(mm),H’区域3.95±0.30(mm),I区域3.47±0.24(mm),I’区域3.29±0.23(mm)。双侧相同区域下颌骨外板骨皮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相同区域下颌骨外板骨皮质厚度在H’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F,F’,G,G’,H,I,I’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纵向比较各区域下颌骨外板骨皮质厚度,H、H’区域骨皮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F’;G、G’;I、I’区域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横向比较各区域下颌骨外板骨皮质厚度,F、G、H、I区域下颌骨外板骨皮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G’、H’、I’区域下颌骨外板骨皮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实验验证了基于薄层CT,计算机叁维成像对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多个断面及下颌骨外侧板骨皮质厚度进行精确测量的可行性;2.本实验基于数值测量从大体上描绘了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在下颌骨体内的叁维走行,为下颌角肥大截骨手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3.本实验基于数值测量分析了下颌骨外板骨皮质厚度在不同区域变化规律,为下颌角肥大外板截除手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4.本实验基于数值测量为常规下颌角手术及半主动式下颌骨手术机械导航系统提供安全范围及介入深度参考:第一磨牙及以前平面的垂直安全距离限定应在7mm以内,下颌骨外侧骨板的介入深度限定应在5mm以内。(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5-30)

王家霞[2](2010)在《下颌角肥大整形手术的治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颌面部的容貌成为最为关注的焦点,东方女性公认"瓜子脸"、"鹅蛋脸"为一种美的脸型,而下颌角肥大时形成的"方形脸"被认为更具备男子汉的气概。对于下颌角肥大的女性更多的借助于颌面整形的手术方法获得美的外观,现将下颌角肥大整形手术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下颌角的应用解剖(本文来源于《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张劲,罗奇,柳大烈,王竟鹏,黄世清[3](2010)在《建立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叁维有限元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研究下颌骨截骨整形手术,建立生物力学相似性较高的无牙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叁维有限元模型。方法以颅颌面系统正常的女性青年志愿者为标本,用CT断层扫描,结合Solidworks和Ansys软件建模。采用只承受拉力的Link10单元模拟下颌韧带和咀嚼肌约束,采用接触单元对关节窝约束进行模拟。结果建立了包括颞下颌关节、肌肉和韧带的正常下颌骨叁维有限元总体模型。可根据实验设计建立实验分模型。结论提高了模型的相似性,为进一步研究下颌角截骨整形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0年10期)

张劲[4](2010)在《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叁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背景东亚民族以女子的“瓜子脸形”或“鹅蛋脸形”为美,而面下1/3宽大,呈方形脸,甚至梯字形面型,这种男性化的面部轮廓与东南亚多数国家的人群推崇卵形脸的传统东方审美标准显然不符。下颌角是决定面下部宽度和形态的重要解剖结构,女性下颌角肥大使得外貌缺乏温柔、秀美、灵气等东方女子特有的柔美气质。下颌角肥大导致面部轮廓整形是近年来美容外科的热点。Baek等人于1989年提出下颌角肥大(Prominent mandibular angle)这一概念,其表现为颜面的方形或向外突出的外观,甚至使面部轮廓出现上小下大的形态。下颌角肥大畸形在东方人群中相对发生率较高,多数为双侧同时发生,也有仅单侧肥大者。其临床特征是下颌角较低垂,向后向下突出,下颌角角度变小,下颌角距耳垂之间的距离过大,甚至超过3cm。一般认为东方人群下颌角正常值为110-120度,女性较男性小。下颌角肥大的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嚼肌肥大者较为常见,也有颊脂垫肥大、面部皮下脂肪肥厚等因素造成的面下部过于宽大和臃肿。面部轮廓整形是应用颅颌面外科手术技术以达到美化面部轮廓目的美容外科手术。下颌角肥大主要运用外科治疗。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是面型轮廓重塑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术。1947年,Gumey最先采用口外入路切除咬肌外层的矫治方法;1948年,Adams首先采用口外入路下颌角截骨和部分咬肌切除的方法矫正。1951年Converse首次报道采用口内入路直线截骨法治疗下颌角肥大以来,该截骨方式已被不断改进,如1995年Yang提出的“连续多次弧线截骨”,1997年归来提出的“一次性弧形截骨”,王侠提出下颌骨弧形整体截骨。目前下颌角截骨整形术主要以口内入路为主,传统手术方法是用摆动锯或来复锯进行截骨。由于口内入路空间小,手术暴露和用锯截骨时操作困难,锋利的锯片容易损伤血管和周围组织。因此柳大烈等提出应用钻凿法进行下颌角截骨,认为此法相比传统方法有更多优点,值得推广应用。钻凿法下颌角截骨整形术作为矫治下面部轮廓整形的重要术式受到很多研究者和临床医生的关注。钻凿法下颌角截骨术在临床实际工作应用中具有截骨线设计灵活,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种重要的术式。但在学习该术式时不少医师仍然担心在凿断下颌角部时的冲击力会有损伤下颌骨其他部分和颞下颌关节的可能,影响了该术式的推广应用。目前钻凿法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临床实际应用和相关研究中,我们面临的问题和难点主要有:①钻凿法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生物力学原理;②钻凿法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过程的生物力学状态;③钻凿法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的安全性及其提高措施。阐述钻凿法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方法的生物力学,对手术过程中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等重要解剖结构的应力分布和变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叁维有限元仿真分析的方法能很好的达到这一目标。2.目的和意义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研究下颌角生物力学原理的方法和手段,建立高度仿真的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的叁维有限元力学模型;通过对钻凿法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的仿真模拟,了解和阐述其生物力学原理;通过钻凿法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仿真模型,提出和分析对其的改进和优化的方法。本课题不但实现了对钻凿法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的仿真模拟,同时阐述了其生物力学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和改进方法。3.方法3.1不同下颌骨叁维有限元模型建模方法的比较3.1.1 Mimics直接建模法建立下颌骨叁维有限元模型直接法为直接按照物体结构系统的几何外形建立节点和单元。基于女性青年志愿者头颅CT扫描图像,利用轮廓提取和阈值分割的方法提取下颌骨,删除附近其他骨骼和软组织。通过软件的叁维重建和Remesh模块得到光滑连续的骨骼表面单元模型,导入Ansys软件中建立了下颌骨叁维有限元模型。通过Mimics内部的FEA模块利用CT图像中骨组织内灰度信息,为每个体单元赋材料性质参数,模拟了骨组织材料性质非均匀的特性。建立了下颌骨叁维有限元模型(模型-1)。3.1.2 Solidworks司接建模法建立下颌骨叁维有限元模型间接建模法,需要建立物体的实体模型,再对实体模型进行自动网格划分,形成有限元模型。根据与上方法同源的原始CT图片,先在图像处理软件中进行图像分割把下颌骨分离出来,以点云形式输入到逆向工程软件Solidworks。软件对曲面域基于曲率划分,生成曲面修补,调整曲面修补的特征线消除扭曲曲面,导出曲面线框模型在Ansys软件中生成曲面,曲面围成的部分即自动生成所需的实体模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实体进行网格划分,生成下颌骨叁维有限元模型(模型-2)。骨组织的材料参数与Mimics模型取相同值。3.1.3直接建模法和间接建模法比较为对两种建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对Mimics直接建模法下颌骨叁维有限元模型(模型-1)和Solidworks间接建模法下颌骨叁维有限元模型(模型-2)采用相同的边界约束条件,在颏联合水平加载同等大小前后向冲击载荷,在同一求解器进行计算。比较两模型的Von Mises分布,对应部位应力大小进行统计学分析。3.2钻凿法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的生物力学研究3.2.1带颞下颌关节的下颌骨叁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采用女性青年自愿者头颅CT扫描图像,间接法建立包括颅骨,上颌骨,颞下颌关节盘和下颌骨叁维有限元模型。杆单元模拟咀嚼肌约束,设定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窝与关节盘为3D面-面接触关系,约束关节窝的前、后和上表面个节点和杆单元上端所有方向的位移。建立包括颞下颌关节和咀嚼肌及韧带在内的下颌骨叁维有限元模型(模型-3)。3.2.2钻凿法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模型的建立和生物力学分析根据临床手术设计和操作方法,通过施加布尔运算,对模型3进行简化,钻孔切割等操作,模拟手术方案,建立钻凿法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模型(模型-4)。模拟手术操作在截骨线下缘施加载荷模拟截骨过程,根据失效准则判定失效载荷,观察分析截骨断裂过程中Von Mises应力的在分布下颌骨,颞下颌关节的分布。3.3钻凿法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的生物力学优化3.3.1非均匀钻孔手术设计根据截骨线局部解剖测量和失效载荷最小化的原则,在模型-4上进行布尔运算,设计了下颌骨截骨线两端钻孔加密的新截骨方式,边界条件同模型-4,建立非均匀截骨线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模型(模型-5)。载荷条件和观察指标同模型-4。并将计算结果与模型-4进行对比。3.3.2下颌角颊侧皮质骨去除手术设计根据截骨线局部解剖测量和失效载荷最小化的原则,结合手术实际操作过程,设计了将截骨线上内侧下颌骨外板皮质骨去除的手术方法,对均匀截骨法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模型(模型-4)和非均匀截骨法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模型(模型-5)进行优化。边界条件、载荷条件和失效准则同模型4生成去除下颌骨外板皮质骨均匀截骨手术模型(模型-6)和去除下颌骨外板皮质骨非均匀截骨手术模型(模型-7)。观察指标同模型-4,并将模型4、5、6、7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筛选出优化下颌角截骨手术的模型。3.3.3约束条件变化对下颌角截骨手术的影响在模型-7基础上模拟肌肉的杆单元上加载最大肌力的轴向预张力建立模型-8;约束手术侧截骨线上以上下颌支后缘部分节点建立模型-9;同时采用以上两种附加约束方法模型-10。并将模型7,8,9,10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4.结果4.1 Mimics直接建模法建立下颌骨叁维有限元模型建立了下颌骨叁维有限元模型(模型-1),包含皮质骨和松质骨,共214354个节点,147219个四面体单元。4.2 Solidworks间接建模法建立下颌骨叁维有限元模型建立了下颌骨叁维有限元模型(模型-2),包含皮质骨和松质骨,共79538个节点,73999个四面体单元。4.3 Mimics建模法和Solidworks建模法比较两模型在冲击载荷下的响应、应力传导和分布趋势是一致的;在局部的最大应力值有差异;模型-1和模型-2在冲击载荷峰值时体部、磨牙区、髁突颈采样节点von Mises应力值数据,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配对t检验结果,t分别为-1.496,0.450,-0.286;p分别为0.231,0.684,0.794;模型-1和模型-2之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4.4带颞下颌关节的下颌骨叁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建立了包括颞下颌关节,颞下颌关节盘、咀嚼肌和韧带的下颌骨叁维有限元模型(模型-3),包含1895460个单元,2863257个节点,24个杆单元,4个接触单元对。4.5钻凿法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的生物力学研究建立了均匀钻孔钻凿法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叁维有限元模型(模型-4);计算结果显示,下颌角断裂失效载荷为2426N; von Mises应力主要分布在截骨线下半段,同时向颏联合部传导;骨折线下半段和颏联合部都有明显的应力集中。手术侧关节盘应力较非手术侧大,大部分区域的应力值在0.56-7.54MPa之间。4.6对钻凿法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的改进4.6.1建立了下颌角非均匀钻孔的钻凿法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叁维有限元模型(模型-5);计算结果,模型-5失效断裂载荷为2018N。下颌骨von Mises应力分布显示,应力集中于截骨线下端并向颏部传导,最大应力点位于颏部,颏部红色显示的应力区域明显小于模型-4。4.6.2建立去除下颌角颊侧皮质骨均匀钻孔的钻凿法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叁维有限元模型(模型-6)和去除下颌角颊侧皮质骨的非均匀钻孔的钻凿法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叁维有限元模型(模型-7);模型-6下颌角断裂失效载荷为1854N,模型-7为1447N; von Mises应力分布,模型-6和模型-7应力分布均较模型-4和模型-5明显集中,模型-7比模型-6应力分布更加集中,最大应力分布位于截骨线下半段,颏部无明显应力集中区域。4.6.3计算结果模型-8失效载荷1183N;模型-9失效载荷1028N;模型-10失效载荷876N;模型-8von Mises应力分布颏部的应力分布较模型-7明显减小;模型-9应力集中在截骨线及其上方区域内,而且较模型-7更加集中,方向与截骨线相同,下领骨其他部位应力明显减小;模型-10应力集中更加明显,应力分布范围较模型-9更小。模型-8关节盘von Mises应力大部分在0.04-0.95 MPa之间,手术侧稍大,少数区域为0.95-8.2MPa;模型-9关节盘von Mises应力手术侧较非手术侧明显增大,关节盘上面局部地方von Mises应力在32.6-45.1MPa之间,后外侧边缘甚至超过了45.1MPa;模型-10关节盘von Mises应力手术侧大于非手术侧,大部分区域为0.52-3.25MPa之间,最大不超过9.86MPa。在模型-8中肌肉韧带的拉应力最大,模型-9最小,模型-10居中但仍然小于模型-7。4.7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展望由于人体组织结构的不规则、材料的非线性,而且大部分受力为动态,特别是颌骨组织,这对计算机提出了高性能的计算和制图能力要求。到目前为止,大多颌骨有限元模拟都基于材料线弹性假设,且绝大多数为静态力的分析,其物理相似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建立具有非线性、各向异性、动态等生物力学特性的叁维有限元模型,以真正向生物仿真方向发展。虽然有限元法能适应复杂几何结构及其边界条件,同时可以模拟各种外部载荷变化,但仅局限于特定个体的生物力学分析,不能代替描述力学形态的本构方程及研究对象的普遍力学规律,其进一步发展有赖于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的难点在于基于标本试验和生物组织材料力学理论的材料参数的客观性评价,重点在于根据现有技术,以认识规律、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不宜苛求对生物力学的定量分析。目前有限元分析法现在在医学领域还只运用于单纯的生物力学研究,如果能将有限元分析法进行的力学研究与解剖学、组织病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等领域的研究相结合,那么有限元分析对于整个医学领域的帮助及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5.结论根据生物力学原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利用仿真力学实验方法,对模型进行实验条件的仿真手术,对模型在不同条件下的截骨线局部破坏极限进行分析,以失效断裂载荷最小化为标准,寻求优化的截骨方法。通过对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我们认为非均匀钻孔的方法优于均匀钻孔的方法,去除下颌角颊侧皮质骨的方法优于不去除下颌角颊侧皮质骨的方法;在非均匀钻孔的去下颌角颊侧皮质骨手术模型上,单独增加最大咬合力约束或下颌支后缘约束与同时增加最大咬合力和下颌支后缘约束都能明显减少失效载荷,但同时施加最大咬合力和下颌支后缘约束的方法更优。(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0-04-01)

王琼[5](2007)在《虚拟下颌角整形手术训练系统关键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现实技术是指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成逼真的虚拟环境,使用户以自然的方式与环境中的物体进行交互,从而产生身临其境感的一种技术。虚拟手术仿真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近二十年来这种新型的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这首先得益于虚拟现实在复杂人体叁维解剖体数据可视化上的应用,随后发展为可以对人体的可视化结构数据进行实时的操作,运用该技术可以使医务工作者沉浸于虚拟的场景内,学习并体验如何实际的操作各种手术器械,同时学会应付各种临床手术的实际操作。本论文对下颌角的整形手术训练模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磨骨手术工具与下颌骨模型之间交互的模拟过程,设计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冲量定理和库仑定律的真实可靠的力反馈模型,开发了同时具备视觉和触觉模拟的虚拟手术训练系统。首先,介绍了使用体数据可视化算法中的面绘制方法,并给出了使用的MarchingCubes方法进行叁维重建的头盖骨模型。其中,在骨骼模型叁维重建的图像预处理阶段还提出并设计了基于GABOR滤波的MRI图像的边缘检测方法,有效地将头部图像中各部分组织的边缘提取出来,随后根据后续创建力模型的要求,对原始叁维模型再进行细分。其次,根据虚拟下颌骨整形手术仿真的需要,针对骨钻与骨骼之间的碰撞问题,提出了基于AABBTree算法的多点碰撞检测模型;基于工具的自转对骨骼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从而导致骨骼的磨损或去除,论文中结合冲量定理和库仑定律的理论,提出了基于刚体碰撞的力反馈模型来模拟当骨钻与骨骼发生碰撞时骨钻受到的冲击力,体现了骨钻的自转这个重要特征对力模型的影响;在虚拟手术模拟过程中将骨骼和骨钻都视为刚体,提出了适用于刚性物体的骨骼表面变形方法,此方法无需修改表面叁角面片的拓扑结构。最后,针对不同的因素对力模型的进行测试,并分析了影响力模型的关键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期刊2007-12-20)

李慧超[6](2007)在《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前后颅面结构的叁维测量、血清肌酸激酶检测及叁维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前后颅面骨骼和软组织的变化、血清肌酸激酶的变化以及通过叁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前后下颌骨生物力学的变化,为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前后面部形态以及生理功能的变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随机在临床上选取102例行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的女性患者,在手术前为其行CT检查和叁维重建,测量相关的70余项颅面结构测量指标进行。以下颌角间距大于正常人群95%可信区间的上限和下颌角角度小于正常人群95%可信区间的下限为标准,选取符合标准的55例下颌角肥大患者的测量值进行统计处理,对比分析下颌角肥大女性人群与正常女性人群颅面结构的差异。2.随访其中的18例下颌角肥大患者,在术后3~9月为患者复查叁维CT,测量指标同术前测量,采取手术前后自身对照、配对资料t检验的方法,分析手术前后患者颅面结构的变化情况。3.在临床上随机选取20例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患者,采用手术前后自身对照的临床实验设计,分别与术前、术中、术后3天、术后7天、术后1月和术后3月采血检测血清肌酸激酶活性。4.选取无牙(牙合)畸形的下颌角肥大患者一名,在手术前和术后3月对其进行叁维CT检查,获取其颅面结构的叁维CT数据,使用经改进的Mimic软件将叁维CT数据转化为IGES格式后输入ANASYS软件,生成手术前后的下颌骨叁维有限元模型,分别在其上加载处理条件,模拟最大力咬合工况和下颌骨撞击工况,对下颌骨进行静态应力分析和瞬间动态应力分析。结果1.通过测量得到下颌角肥大人群颅面结构的叁维数据,对比分析发现下颌角肥大人群与正常青年女性在下颌角间距、下颌骨角区最大宽度、下颌角角度、升支长度、下颌骨体部长度以及SNA、SNB等测量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后下颌角角度增加(15.96±4.39°)、下颌骨角区最大宽度减小(7.72±1.83mm)、升支长度减小(8.01±2.92mm)、下颌角间距减小(4.35±1.94mm)、下颌角外翻角减小(8.76±8.02°)、∠Go-Me-Go减小(3.91±1.86°)、咬肌厚度减小(2.99±1.07mm)、咬肌宽度减小(2.65±1.73mm)、咬肌长度减小(6.23±2.29mm)、角区面宽度减小(5.29±2.01mm),上述测量指标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下颌角截骨整形术中患者肌酸激酶活性明显升高,在术后3天和术后7天有一个短暂回落过程,此后再次升高并持续至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4.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后下颌骨在最大力咬合工况下静力分析结果与术前基本一致,下颌骨受力最大值和最大受力点分布基本一致。在模拟下颌骨撞击工况下进行的瞬态应力分析显示部分时间点和下颌骨部分区域应力分布不一致,但是主应力的传导方向和分布状况基本一致,均为应力色阶主要沿外斜线向后传导,主应力分布在外斜线两侧,向后集中于髁突颈前内侧。在术前模型应力分布上可以看到,下颌角区骨质为撞击后应力最小分布范围,截除角区骨质后对整个下颌骨应力传导和分布范围无明显影响,仅应力传导时相和应力反弹方式有所不同。结论下颌角肥大女性人群在颅面结构上与正常女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以反映后下面部形态特征的下颌角间距、下颌角角度、升支长度、下颌骨角区最大宽度等测量指标为显着,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后,上述测量值较术前明显减小并接近于正常。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后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有一个升高、下降、再升高的变化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与咬肌的术后萎缩过程相吻合,肌酸激酶变化可能与咬肌萎缩有关。叁维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后,骨质的静态和瞬间动态生物力学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截除的角区骨质为下颌骨力学分布最小区域,截骨后下颌骨的应力分布范围和最大应力值无明显改变。(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07-06-30)

谢娟,汪春兰,王邦河,王新宇,姚远[7](2006)在《运用美学分析软件评价下颌角截骨面部整形手术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美学测量软件评价面部轮廓整形手术效果。方法通过定点测量下颌角肥大矫正手术前后照片的面部特征性美学指标,统计学分析手术前后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面部轮廓整形手术后患者下颌角弧度变大,角度变大,下颌角宽指数变小,四组测量指标手术前后数值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的照片测量软件具有准确、快速、省时省力的的优点,因而在临床上有着广阔的运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下颌角整形手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颌面部的容貌成为最为关注的焦点,东方女性公认"瓜子脸"、"鹅蛋脸"为一种美的脸型,而下颌角肥大时形成的"方形脸"被认为更具备男子汉的气概。对于下颌角肥大的女性更多的借助于颌面整形的手术方法获得美的外观,现将下颌角肥大整形手术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下颌角的应用解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颌角整形手术论文参考文献

[1].杨亦.基于多层螺旋CT叁维重建下颌角整形手术安全范围及介入深度研究[D].东南大学.2018

[2].王家霞.下颌角肥大整形手术的治疗进展[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3].张劲,罗奇,柳大烈,王竟鹏,黄世清.建立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叁维有限元模型[J].重庆医学.2010

[4].张劲.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叁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

[5].王琼.虚拟下颌角整形手术训练系统关键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

[6].李慧超.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前后颅面结构的叁维测量、血清肌酸激酶检测及叁维有限元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

[7].谢娟,汪春兰,王邦河,王新宇,姚远.运用美学分析软件评价下颌角截骨面部整形手术效果[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6

标签:;  ;  ;  ;  

下颌角整形手术论文-杨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