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金断裂系论文-宋卫卫,陈传浩,张中欣

阿尔金断裂系论文-宋卫卫,陈传浩,张中欣

导读:本文包含了阿尔金断裂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混杂岩带,锆石U-Pb定年,斜长片麻岩,且末地区

阿尔金断裂系论文文献综述

宋卫卫,陈传浩,张中欣[1](2019)在《阿尔金断裂西段斜长片麻岩锆石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阿尔金南缘构造混杂岩带中,新发现了多个规模较大的斜长片麻岩块体。运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方法,对阿尔金南缘且末大石门地区构造混杂岩带中的斜长片麻岩进行了年代学测定,并初步探讨其地质意义。根据本次年龄测试结果和区域调查资料表明,阿尔金南缘且末大石门地区,在古元古代存在一期构造-热事件,本期事件与吕梁运动的时限相吻合。(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13期)

邵延秀[2](2019)在《走滑断裂阶区古地震复发行为研究——以阿尔金—海原走滑断裂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走滑断裂上的几何结构不连续或复杂部位,如阶区、弯曲构造或分叉等,是断层破裂分段的重要标志。它们作为走滑断裂活动的障碍体,使断裂带应力分配不均匀,进而导致地震破裂的起始、扩展和结束,最终控制了地震的大小。根据以往野外调查和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当(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5期)

袁兆德[3](2019)在《阿尔金断裂中段乌尊硝尔—索尔库里段长序列古地震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金断裂是印度和欧亚两大板块碰撞过程中形成的一条巨型陆内左旋走滑断裂,是中国大陆迄今仍在强烈活动的断裂之一,也是验证青藏高原变形模式的关键断裂之一。阿尔金断裂东西总长约2 000 km,总位移量也达到了300—400 km,并且中段的滑动速率为8—10 mm/a。(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5期)

栗兵帅,颜茂都,张伟林,杨永鹏,张大文[4](2019)在《阿尔金断裂南侧弧形地貌单元成因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巨型左旋走滑的阿尔金断裂是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界,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控制着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构造演化,认识其活动演化对理解青藏高原的构造变形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阿尔金断裂南侧存在一系列弧形地貌单元,知晓这些弧形带是原始弧形弯曲还是后期由于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拖曳而形成的,对认识阿尔金断裂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在前期阿尔金断裂南侧柴西英雄岭和柴北缘2条弧形带不同部位已开展的精细古地磁旋转变形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区和阿尔金断裂附近已有的古地磁旋转变形研究结果和弧形带几何形态学等其它地质证据,分析发现这2条弧形带的几何学特征是由其不同部位发生旋转变形所导致的,且旋转变形与该时段阿尔金断裂的快速左旋走滑活动密切相关。通过上述工作,更加全面地了解了阿尔金断裂新生代2阶段的走滑特征,进一步限定了阿尔金断裂早渐新世以来左旋滑移量,以柴西段为参照系滑移量至少约350~430km,以柴北缘段为参照系至少约380~460km,平均滑移速率至少约10. 6~13. 9mm/a。(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刘雷,王阳[5](2018)在《阿尔金断裂现今地震活动性分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金断裂作为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界,将塔里木盆地与柴达木盆地分隔开来,并切割了青藏高原北部的不同构造单元,控制高原北部的几何学特征及基本的构造格架。断裂全长达1 800 km,走向以北东东向为主,是我国最大的走滑断层及最活跃的构造断裂之一。研究发现,晚更新世到全新世时期阿尔金断裂发生过5次古地震,平均复发周期为800年左右,据历史记载,1900年以来断裂上发生过1924年新疆民丰7.3级双震,1932年甘肃昌马7.6级地震,2008(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8年08期)

张益银,郭佩,徐崇凯,李被[6](2018)在《阿尔金断裂中段新生代隆升过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金断裂以其典型的左行走滑形迹令世人瞩目,其活动过程分析对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总结、归纳前人在该区的热年代学研究成果,并结合柴达木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对阿尔金断裂中段的隆升过程作了系统的探讨.阿尔金断裂在中生代就曾活动过,随后进入较长的休眠期,在新生代期间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阿尔金断裂活化并相继发生了六次阶段性隆升,分别为:53-50 Ma、45-40 Ma、34-30 Ma、20-15 Ma、12-8 Ma、5 Ma至今.这与柴达木盆地内沉积事件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具体表现为岩性变粗、沉积速率加快、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以及同构造生长地层的发育.其新生代的活动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构造变形表现为基底韧性剪切,导致柴西北缘基底发生倾斜,形成了阿尔金斜坡;晚期由于应力的不断积累使得该地区应力场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大规模地表走滑.(本文来源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刘雷,赵宁远,王阳[7](2018)在《基于GPS资料分析阿尔金断裂的闭锁程度及地震危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1991—2015年GPS速度场数据,分析了阿尔金断裂现今滑动速率特征;利用T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计算了阿尔金断裂的闭锁程度分布及滑动亏损速率分布;结合小震分布特征,对阿尔金断裂地震危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阿尔金断裂西段、中段和东段的走滑速率分别为7.1 mm/a,7.8 mm/a,5.0 mm/a,在与北西向断裂交汇区域速率减小最快;断裂闭锁程度较高区域集中在断裂中东段,断裂中段亏损速率为6~8 mm/a,到东段亏损速率增加到10 mm/a;结合震源深度剖面认为断裂中东段是一个地震空段,地震危险性较高,未来应该加强关注。(本文来源于《地震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袁兆德[8](2018)在《阿尔金断裂中段乌尊硝尔-索尔库里段长序列古地震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金断裂是印度和欧亚两大板块碰撞过程中形成的一条巨型陆内左旋走滑断裂,是中国大陆迄今仍在强烈活动的断裂之一,也是验证青藏高原变形模式的关键断裂之一。阿尔金断裂东西总长约2000公里,总位移量也达到了300~400公里,并且中段的滑动速率为8~10 mm/yr。该断裂西段(或西端)在2008年和2014年发生了两次强震,产生了几十公里的地表破裂。但是该断裂无任何产生地表破裂的强震历史记录,与其强活动特征以及地表保存的长达1100 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不相符。虽然在阿尔金断裂上已经开展了一些古地震研究,但是揭露的古地震样本数量偏少,不能很好地回答断裂强震复发特征。因此,强震记录的缺失和古地震研究程度的薄弱制约了对阿尔金断裂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价。大型板块边界走滑断裂普遍具有独特的强震复发特征,比如新西兰阿尔卑斯断裂的强准周期性、土耳其北安陀尼亚断裂的“多米诺骨牌”式强震、死海断裂的丛集性等。那么阿尔金断裂作为一条巨型陆内走滑断裂是否也具有独特的强震复发特征呢?在走向上,阿尔金断裂被多个挤压双弯分割成多个段落,每个段落是否为独立的地震破裂段?弯曲能否完全阻挡破裂的扩展?弯曲两侧的地震是否存在一定的响应?古地震数据能否验证强震破裂扩展过程?此外,古地震事件记录越多越能真实反映断裂强震复发特征。因此,如何选择长序列古地震探槽开挖点显得至关重要。古地震事件识别证据多样,如何更客观地利用这些证据评估地震的可靠性?影响走滑断裂古地震复发周期变异系数(COV)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与滑动速率是什么样的关系?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选择阿尔金断裂中段乌尊硝尔-索尔库里段作为研究区。区内发育的阿克塞双弯、平顶山双弯以及阿勒克塔格双弯等大型挤压弯曲把阿尔金断裂分割成两大次级段落:乌尊硝尔段和索尔库里段。在乌尊硝尔段,阿尔金断裂断错了断陷盆地内发育的盐湖及两侧洪积扇。而在索尔库里段,阿尔金断裂贯穿了整条狭长的断陷谷地,其中地震地表破裂带呈平直连续展布,断错地貌类型丰富,成为开展长序列古地震的理想之所。因此,研究区内阿尔金断裂独特的双弯构造和平直性以及理想的沉积环境,显然造就了强震破裂行为研究的最理想天然实验场之一。我们通过收集全球走滑断裂古地震研究数据,分析每个探槽点的沉积环境和地震事件识别标志,探讨古地震探槽选址的原则、地震事件识别标志的等级划分以及可信度研究;重新计算长序列古地震数据的COV值,分析影响因素。总之,获得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新认识:1)连续、高沉积速率、地层韵律强的沉积环境收集了85篇国内外走滑断裂古地震研究论文,提取了探槽准确经纬度坐标、海拔、探槽布设位置、沉积速率、地层特征、事件数量、测年方法以及同震位错等信息。其中记录≥5次地震事件(长序列)的探槽主要布设在断塞塘、拉分盆地、小型湖盆、洪积扇、闸门脊等地貌位置。除了洪积扇外,其余的地貌位置基本上都是一种相对容易积水的环境,沉积速率相对较高。由于季节性降雨或不同物源区沉积物的迭加,这些沉积环境也往往易形成韵律性强的地层。较易连续接收沉积也是以上各种地貌位置的特征。因此,以揭露长序列古地震记录的探槽研究,应该注意以上几个构造地貌位置。2)走滑断裂古地震识别标志及等级划分在上述收集的85篇文献中,提取了地震识别标志,主要为地层的垂向错开、断层向上的逐渐尖灭、地层厚度变化(或生长地层)、裂缝充填、角度不整合、沙土液化、崩积楔以及褶皱变形等。其中,垂向错开、生长地层、裂缝充填、角度不整合以及褶皱等识别标志是走滑断裂古地震判别主要依据,往往能准确判断地震事件层位,可靠性等级高。而断层向上的逐渐尖灭、沙土液化等标志可靠性等级低,常无法准确判断地震事件层位。以上各种识别标志经常会遭受侵蚀、动植物扰动以及后期事件的改造,降低了可靠性等级,增加地震层位识别难度。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划分识别标志等级以及标志出现频次,最终更加客观评价地震事件的可信度。3)走滑断裂古地震复发周期COV与滑动速率的关系我们重新计算了35个全球走滑断裂长序列古地震数据的COV,发现74.3%的COV小于0.8,表明准周期性是走滑断裂的古地震主要复发特征。另外,具有高滑动速率的断裂往往具有较低的COV,也就是说强震重复更具有准周期性。4)索尔库里段铜矿探槽长序列古地震记录我们于2013年在索尔库里铜矿附近开挖了两个大型探槽,共揭露了8-9次古地震事件。地震判别证据以裂缝充填、角度不整合、褶皱、生长地层以及地层的垂向位错为主。大部分探槽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碳十四测年材料,以木本植物残枝为主,也偶见动物粪蛋。在主探槽基础上,我们于2016年再次进行了拓宽加深,深度达到了13 m。新探槽揭露的地震变形证据再次支持了2013年探槽揭露的地震事件。另外,新发现了一次更老的古地震事件。因此,铜矿探槽揭露的古地震事件数量达到了9-10次,分别为1490-1737 A.D.,676-926 A.D.,732-589 B.C.,1206-716 B.C.,1369-1235 B.C.,2233-1987 B.C.,2731-2601 B.C.,2878-2743 B.C.,3522-3204 B.C.,4568-3980 B.C.,平均复发周期为650±390 a,变异系数COV为0.63±0.03。5)索尔库里段古地震数据对比与破裂扩展通过对比阿克塞双弯上的安南坝探槽数据,发现铜矿探槽部分事件破裂扩展至弯曲中部,验证了Duan and Oglesby(2005)提出的走滑断裂挤压弯曲地震破裂扩展过程模型,即在不断累积地震剩余应力的情况下,地震破裂可以扩展至弯曲内部。6)乌尊硝尔段古地震记录及破裂扩展乌尊硝尔段T4探槽共揭露了4-5次古地震事件,事件Ⅰ为1220-1773 A.D.,事件Ⅱ、Ⅲ、Ⅳ发生在407-215 B.C.,事件Ⅴ略早于1608-1462 B.C.。由于地层中缺少足够多的碳十四测年样品,所以只有事件Ⅰ约束较好。通过与平顶山弯曲东侧的索尔库里段古地震探槽对比,发现事件Ⅰ与索尔库里段最新一次事件可以较好的对应,表明最新一次事件在平顶山弯曲两侧同时产生了地表破裂。虽然其余事件不能与索尔库里其他事件对应,但是发震时间相近,表明弯曲一侧发生的地震对另外一侧存在一定的影响,或者两侧断裂有一定的呼应。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首次获得了阿尔金断裂中段乌尊硝尔-索尔库里段的长序列古地震记录,特别铜矿探槽揭露的古地震事件数量是目前国内走滑断裂上建立的最长序列。2)利用古地震数据证实了地震可以贯穿或跳跃弯曲角>18°的挤压弯曲,形成更强地震。同时也验证了Duan and Oglesby(2005)提出的挤压弯曲破裂扩展模型。3)发现了大型平直断裂上强震复发显示较弱的准周期性4)系统收集了全世界走滑断裂古地震研究文献,分析了探槽选址和地震识别标志;其中,重新计算了长序列古地震数据的COV,发现了COV大小和滑动速率的关系;5)在国内较早利用半定量方法评估地震事件识别标志,更加客观地给出了地震事件的可靠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18-06-01)

邵延秀[9](2018)在《走滑断裂阶区古地震复发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走滑断裂上的几何结构不连续或复杂部位,如阶区、弯曲构造或分叉等,是断层破裂分段的重要标志。它们作为走滑断裂活动的障碍体,使断裂带应力分配不均匀,进而导致地震破裂的起始、扩展和结束,最终控制了地震的大小。根据以往野外调查和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如果走滑断裂上的阶区宽度大于4公里以上时,会阻止大部分地震进一步破裂,但仍然有极少部分大地震会穿过阶区,造成更长的地表破裂。这些障碍体是如何影响或控制地震破裂的,至今仍然存在疑问。是否与局部应力积累过程有关?阶区一旦被大地震所贯穿,它是否还能继续作为破裂分段的标志?前人通过数值模拟地震破裂过程,结果显示准周期的地震破裂在障碍体之前具有规律的位移递减,并且残余应力在破裂带的微端得到累积。多个地震周期之后,障碍体之前的应力累积足够大,就会产生突破障碍体的地震破裂。检验单个地震破裂对断裂上应力状态的影响累积效应以及断裂应力状态演化地震复发模型需要多个地震周期的样本数据。但是,现代地震目录和历史地震记录的数据有限,很难给出一个地震构造带的多期地震数据,因此获得千年-万年尺度的古地震长序列成了目前研究的有效途径。本论文通过以阿尔金-海原断裂系上的阶区为研究对象,获取该几何结构复杂部位的古地震序列,以及地震破裂的时空分布特征,检验数值模拟结果,探讨断裂阶区对地震破裂影像的内在机理。本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位于阿尔金断裂中东段的阿克塞阶区(双弯构造)的古地震研究显示,在过去6000年有一次地震事件穿过了阶区。在阶区的南支断裂上,我们获得了4次古地震事件,发震时间有新到老分别为:765-1347 A.D.,787-590 B.C.,2411-2296 B.C.,和3382-3132 B.C.,平均复发间隔~1433±57年,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OV)为~0.5;而北支断裂在3650 B.C.之后记录了4次古地震事件,从新到老发震之间分别为:468 B.C.-1305 A.D.,1191-678 B.C.,2019-1905 B.C.,和3652-3473 B.C.,平均复发间隔为~1326±179年,变异系数为~0.3。地震复发近似为准周期性的,但两支断裂上的大部分地震时间相关性小,说明阿克塞阶区具有复杂的发震历史。两支断裂上的最后两次地震在发震时间上有重迭,但是现代地表的断错地貌表明,南支断裂上的最新一次地震事件要比北支晚。倒数第二次地震事件在两支断裂上具有很好的时间重合,与阶区两侧的古地震序列相对比发现,该次地震事件可能贯穿了整个阶区,从西边的平顶山到东边肃北附近,破裂长度可达310 km。在这次地震之前的至少4000年里,南北两支断裂上发生过3次或更多地震事件,且并未穿过阶区。研究结果表明,产生能穿过阿克塞阶区和各分支断裂上的弯曲构造的地震,需要前期多次地震产生足够的残余应力积累,这一结果支持前人的数值模拟结果。因此,结合断裂带的发震历史和数值模拟,可以更好的评估未来级联破裂的可能性。海原断裂上干盐池拉分盆地被认为是分隔海原断裂中段和西段的断裂段落边界,二者既有相对独立的分段型较小古地震事件,也有穿越该边界的连通型巨震。在干盐池盆地成功开挖了数个大型叁维探槽,揭露了清晰的韵律性、面状展布地层和丰富的古地震事件证据。在探槽上部2.5m厚的最新细粒沉积层序记录了AD 1500以来的3次地震事件。综合古地震事件对沉积地层造成的变形特征和相应历史地震有感区范围的分析,以及与区域内已知震级的历史地震比对,限定这3次地震事件分别对应于AD 1920年、AD 1760年(或1709年)和AD1638年的地震,但其震级差别很大。除了最新一次地震,即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震级为8?级,其他2次地震事件的震级较小,均小于7级,说明海原断裂上伴生有地表破裂的地震不全是特征型地震事件。在探槽的下部我们同时也识别出来的叁次较老地震事件,分别发生在A.D.350-986,B.C.1325-2031和B.C.1985–2351,震级在7-7.6级。这些地震在前人在盆地两侧的古地震序列都有反应,这表明,干盐池拉分盆地可能早在4000年前已经被贯穿联通,或许已不能作为一个重要的断裂分段标志。党河南山北缘断裂位于阿尔金断裂和海原断裂的右阶区的部位,其在区域上起到了应变转换的作用,该断裂上的发震历史可以为深入理解构造间应变转换机制。在党河南山北缘断裂东段保存有较好的历史地震地表破裂遗迹,这次地震可能是历史上敦煌记录到的一次地震事件。我们使用小型无人飞行器以及叁维结构运动重建方法,获得了党河南山北缘断裂东段的高分辨率地形数据,并取得了断层陡坎的分布特征,小的断层陡坎的平均高度约为0.7±0.2m,以及其它不同高度的陡坎数据。这些陡坎高度峰值为1.3±0.2m,2.0±0.3m,2.9±0.4m,3.7±0.4m和5.4±0.6m,考虑到误差,这些高的峰值与最小断层陡坎平均高度0.7±0.2m呈倍数关系。最新断错陡坎上的古地震探槽也表明,最新一次地震事件的陡坎高度也为0.7±0.2m,水平缩短量约为~1.3 m。根据逆冲断裂位移与震级经验公式,我们估计出最新一次地震的震级为Mw 6.6±0.5。通过对历史地震资料的发掘,该地震可能为发生在A.D.1289的沙洲(今敦煌)地震,并造成了城墙破坏。含有多级小陡坎的大陡坎上的3个古地震探槽解译结果显示,古地震次数与断层陡坎高度呈正比,且6700年以来发生了4次古地震事件,平均复发间隔约为1400年,离逝时间为728年。根据样品年龄和陡坎高度,我们计算得到党河南山北缘断裂北支断裂的抬升速率为0.3±0.1 mm/yr,缩短速率为0.8±0.2 mm/yr。古地震序列和断层陡坎高度峰值分布特征显示,党河南山北缘断裂具有原地特征地震复发的性质,震级在7级左右。我们在该断裂上的后续工作将对与之邻近的阿尔金断裂段上古地震序列研究和比对,从而探讨相交的、断裂运动属性不同的断裂体系间地震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刘金瑞[10](2018)在《阿尔金断裂阿克塞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精确厘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过程中,其变形方式明显受到区域深大断裂的影响和控制。高原内部和周缘的大型断裂的活动性能够为区域变形动力学提供运动学约束,同时对于理解构造转换区域的应变调节及地震危险性分析有着重要意义。综合分析同一条断裂不同时间尺度的滑动速率变化,能够提高我们对于地震应变累积释放方式的理解,比较不同位置断裂滑动速率变化,能够揭示区域上的应变调节以及断裂的相互影响。阿尔金断裂作为青藏高原北部重要的大型走滑断裂,其东段随着北西向展布的祁连山等构造的隆起和出现,成为非常重要的构造转换位置,此段滑动速率空间时间的精确厘定有助于揭示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过程以及与邻区块体的构造转换关系。论文对阿尔金断裂东阿克塞断层段进行了运动特征调查和滑动速率的精确厘定,旨在探究此段滑动速率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同时总结前人在阿尔金断裂东段滑动速率的研究成果,结合现今GPS观测速率,定量分析阿尔金断裂东段滑动速率空间分布规律,利用前人研究的党河南山等北西向构造运动特征,探讨阿克塞断层段在阿尔金断裂东段构造转换中的作用。论文在阿尔金断裂阿克塞断层段60km范围内,主要选取了老县城西、阿克塞老县城、加尔乌宗村、雁丹图四个研究位置,通过高精度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考察、高精度地形数据获取、第四纪年代学等方法,进行断裂的活动性定量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利用高精度摄影测量方法获得了典型断错地貌位置的断错位移。在位错测量时,小尺度位错测量采用半自动化测量软件LaDiCaoz_v2对DEM进行测量,能够给出不同程度的位错恢复图,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人为误差,比如在加尔乌宗村研究点,得到T2’、T2’’、T3’、T3’’阶地位错序列为19.1+1.4/-1.1m、25.4+1.6/-1.4m、46.1±1.5m、49.3+1.7/-1.8m。大尺度位错恢复利用影像数据,结合地貌演化分析,给出合理的位错误差,比如:阿克塞老县城残留的叁级阶地面Ta、Tb、Tc,得到的位错序列依次为1360±110m、1790±130m、2290±220m。建立了区域和不同位置地貌年代序列。地貌面年龄的获取主要利用比较成熟的光释光(OSL)和宇宙成因核素(~(10)Be)测年方法,阿尔金山前冲积扇主要以风成黄土覆盖为主,通过对研究位置不同级别地貌面黄土底部样品光释光年龄的测定,得到老县城西位置地貌面黄土底部的光释光年龄为9.0±1.2ka,雁丹图残留地貌面光释光年龄为7.2±0.6ka,加尔乌宗村发育4级冲沟阶地,但不同级别地貌面年龄相差较小,在2.8ka~9.0ka之间。综合分析以黄土覆盖为主的地貌面共发育4级阶地,其T1~T4阶地的年龄序列依次为0.7~2.0ka,2.8~3.4ka,5.4~6.6ka,7.2~9.0k。在老县城位置,利用以砾石为主叁级老的阶地面进行宇宙成因核素测年,结合深度剖面拟合出继承性浓度,得到Ta、Tb、Tc的年龄序列为125.7±11.3ka,172.9±15.7ka,226.7+21.9/-34.6ka。引入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综合考虑位错-时间两个参数误差,精确估算了不同位置的滑动速率。在进行滑动速率计算时,利用多级断错阶地面的位错-年龄序列数据,引入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综合考虑位错-时间两个参数的误差,拟合出1000条可能的断裂滑动路径,综合分析出更符合地质历史过程的滑动速率结果。最终得到老县城西9ka以来滑动速率为10.9±1.2mm/yr,阿克塞老县城220ka以来的滑动速率为10.2+1.2/-1.1mm/yr,与前人研究得到的老县城附近7ka以来的滑动速率基本一致,在时间尺度上进行了补充,同时说明了阿尔金断裂滑动速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变化较小,加尔乌宗村7ka以来滑动速率为7.4+1.1/-0.6mm/yr,雁丹图位置7ka以来滑动速率为5.1±0.8mm/yr。探讨了该位置滑动速率空间变化的原因和机制。通过分析滑动速率空间变化,阿尔金断裂晚第四滑动速率在阿克塞段中间位置已经发生了降低,由老县城附近和西侧的9~11mm/yr,到加尔乌宗村位置降低到7.4+1.1/-0.6mm/yr,到雁丹图附近已经降低到5.1±0.8mm/yr。综合分析整个阿尔金东段滑动速率空间分布,认为阿尔金断裂东段滑动速率在阿克塞-肃北之间滑动速率降低较快,从阿克塞以西的9~11mm/yr降到雁丹图的5.1±0.8mm/yr,分配了主段滑动速率的~50%,从肃北向东,其滑动速率降低较慢。根据前人对党河南山北缘中段缩短速率的结果,平行阿尔金断裂方向的缩短速率仅为0.8~1.0mm/yr,认为剩下的约为3.9~4.1mm/yr的降低量主要被党河南山的隆升、两侧新生代盆地的缩短变形以及党河南山南缘断裂吸收。(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18-06-01)

阿尔金断裂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走滑断裂上的几何结构不连续或复杂部位,如阶区、弯曲构造或分叉等,是断层破裂分段的重要标志。它们作为走滑断裂活动的障碍体,使断裂带应力分配不均匀,进而导致地震破裂的起始、扩展和结束,最终控制了地震的大小。根据以往野外调查和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阿尔金断裂系论文参考文献

[1].宋卫卫,陈传浩,张中欣.阿尔金断裂西段斜长片麻岩锆石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J].世界有色金属.2019

[2].邵延秀.走滑断裂阶区古地震复发行为研究——以阿尔金—海原走滑断裂系为例[J].国际地震动态.2019

[3].袁兆德.阿尔金断裂中段乌尊硝尔—索尔库里段长序列古地震记录[J].国际地震动态.2019

[4].栗兵帅,颜茂都,张伟林,杨永鹏,张大文.阿尔金断裂南侧弧形地貌单元成因及其构造意义[J].地震地质.2019

[5].刘雷,王阳.阿尔金断裂现今地震活动性分段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8

[6].张益银,郭佩,徐崇凯,李被.阿尔金断裂中段新生代隆升过程研究进展[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刘雷,赵宁远,王阳.基于GPS资料分析阿尔金断裂的闭锁程度及地震危险性[J].地震研究.2018

[8].袁兆德.阿尔金断裂中段乌尊硝尔-索尔库里段长序列古地震记录[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8

[9].邵延秀.走滑断裂阶区古地震复发行为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8

[10].刘金瑞.阿尔金断裂阿克塞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精确厘定[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8

标签:;  ;  ;  ;  

阿尔金断裂系论文-宋卫卫,陈传浩,张中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