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单相对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涟漪纹管,单相,冷凝,换热系数
单相对流论文文献综述
张爱凤[1](2018)在《涟漪纹管管内对流单相和冷凝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管内换热在制冷系统、空调和热泵设备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又是传热过程中必要考虑的因素。目前随着换热器热负荷的不断增大,各种类型的传热强化管相继得到开发,研究具有高效传热性能、内外表面强化管并且结构紧凑的换热元件,已成为一个热点研究课题。首先对管国内外两相流强化换热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其次以铜质材料的涟漪纹管(1EHT,2EHT-1,2EHT-2)、不锈钢材质的涟漪纹管(1EHT-1,1EHT-2)以及方形管(4LB)为研究对象,在不同饱和温度、质量流速、干度以及热流密度等变量进行管内对流单相与冷凝的换热特性实验研究,依据实验数据对现有的两相流关联式公式进行更新和预测。实验工况如下:以光滑管为基准,R410A为工质。铜管的外径为12.7mm,内径为11.5mm,不锈钢管的外径为9.52mm,内径为8.32mm。工质冷凝的饱和温度为45℃,单相的饱和温度为36℃,干度的变化区间为0.8-0.2。进行威尔逊图解法得到不锈钢管的换热因子为1.92,1.86和1.23。在单相实验中,随着质量流速的升高,1EHT-1、1EHT-2和4LB管的换热系数变大,且都高于光滑管。1EHT管的强化倍率最大,2EHT-2管次之,2EHT-1管最小。对于铜管来说,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加,1EHT管的强化倍率逐渐下降,2EHT管的强化倍率则逐渐增大,2EHT-1管的最大强化倍率值为1.06,平均值为1.04,2EHT-2管的最大值为1.29,平均值为1.15。摩擦压降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压降损失表现出来的趋势与换热系数类似。在冷凝实验中,换热系数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1EHT管具有最大的换热系数,2EHT管次之,光滑管的换热系数最低。两种2EHT管表现出相似的换热比,2EHT-2管换热效果强于2EHT-1管,叁根铜管的强化倍率是光滑管的1.3-1.95倍,不锈钢管的强化倍率范围是1.07-1.30。Friedel关联式对于强化管冷凝压降有较好的的预测精度。(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吕晓刚[2](2017)在《螺旋扭带在湍流工况的单相对流强化换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通过数值模拟以及实验的方法探究了在湍流工况(雷诺数范围为3000-10000)下换热器管内插入螺旋扭带后的传热特性、摩擦特性以及综合换热性能。为了增强扭带的换热效果,文中在传统扭带的结构基础上作出一定改造,从而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带缺口的正反扭转扭带。这种新型扭带以180°为周期以顺时针与逆时针交替扭转,并在扭带两侧边缘处均匀布置半圆形缺口。数值模拟主要研究了不同扭率、不同几何结构的扭带的强化换热效果。结果显示,在数值模拟研究的叁种扭率(研究的扭率分别为3,4,5)的传统扭带中,扭率为3的扭带表现出了最佳的换热效果,其努赛尔数的增加量为光管的1.39-1.83倍,而其他两种扭率的努赛尔数增加量分别为光管的1.16-1.40,1.09-1.34倍。扭率越小的扭带引起的摩擦阻力也越大,然而扭率为3的扭带依然拥有最高的综合性能指数,因而该扭率被应用在扭带几何结构的改造中。数值模拟研究的叁种不同几何结构的扭带(传统扭带、正反扭带、带缺口正反扭带)中,正反扭带的强化换热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扭带,带缺口的正反扭带则是在牺牲少许换热效果的基础上对正反扭带引起的流动阻力的增加有较为明显的改善。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带缺口的正反扭带的综合强化换热性能最佳。实验主要研究了套管式换热器内管中插入不同长度(2400mm,1800mm,1200mm,600mm)的带缺口正反扭带与传统扭带的强化换热效果。首先通过将光管工况下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来的流体的努赛尔数以及摩擦系数与相同工况下数值模拟以及经验公式的计算值进行比较从而验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实验计算的结果表明,管内插入全长扭带时具有最佳的换热效果,同时也有最大的流动摩擦阻力。而与全长的传统扭带相比,管内插入全长带缺口正反扭带在强化换热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在管内插入全长带缺口正反扭带引起的努赛尔数的增长量是光管的1.66-2.42倍,而全长传统扭带的努赛尔数的增长量为光管的1.35-2.11倍。全长带缺口正反扭带所引起的流动摩擦阻力也明显大于全长的传统扭带。综上所述,全长带缺口正反扭带具有最佳的强化换热效果,其综合性能指数PEC的最大值可达到1.42。文章最后对实验中所采用的传统扭带以及带缺口正反扭带的努塞尔数Nu及摩擦系数f进行了线性拟合,并总结出了相关实验关联式,其拟合值与实验计算值的误差范围皆在±8%以内。(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王俊博,刘志春,刘伟[3](2015)在《单相对流传热中的熵产分析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圆管内单相对流传热过程的熵产,以局部熵产率为优化目标,流动功耗一定及能量与质量守恒为约束条件,应用拉格朗日极值原理对管内流动进行分析优化,导出局部熵产率为最小时的控制方程组,并运用Fluent软件对该方程组进行数值求解,得到圆管单相优化后的速度场与温度场。结果表明,以熵产最小为目标优化后的流场为多涡的纵向旋流,其换热及流动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邢峰,谢剑,徐进良[4](2014)在《插入圆柱状丝网管对单相对流传热的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在传热管内插入圆柱状丝网管调控流场进而强化传热的方法。通过在管内同心插入圆柱状丝网管,将流通截面分成中心区和环隙区,流体流经丝网入口处时受到阻力较大,大部分流体流向环隙区,使得速度场受到调控。环隙区与中心区内冷热流体掺混,强化传热。为验证这一思想搭建强制对流换热实验台,以去离子水为工质,Reynolds数为2392~20175,热通量为50.18~282.88 kW·m-2。通过对局部、平均Nusselt数及摩擦压降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同光管传热相比,插入丝网管后平均Nusselt数提高,传热强化系数为1.21~1.84,且最大强化系数发生在过渡流内。入口段强化效果明显,局部传热强化系数最高可达到2.64。而强化传热的同时摩擦压降增大6.1~10.6倍。同时对该结构的传热强化机理进行分析:流场受到丝网管的调控作用,进而强化传热。(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范广铭,孙中宁,宿吉强[5](2013)在《扁管单相对流换热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单相水为介质,对结构尺寸不同的3种扁管的换热与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根据工程实际的需要,选用适当的方法对扁管在实验范围内的强化换热效率指标进行评价,确定了扁管的最佳工作区域。结果表明,扁管的管内换热系数明显高于光圆管的,换热系数最高可达光圆管的2.62倍,在换热面积和泵功率相同情况下,扁管最佳工作区域的换热量最高可达光圆管的2.2倍。(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3年10期)
靳遵龙,李水云,雷佩玉,刘敏珊,张志超[6](2013)在《矩形微通道内单相液体湍流对流流动与换热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FD方法对不同当量直径矩形微通道内微流体的流动和换热特性进行了叁维数值研究,同时对当量直径为100μm的微通道内的流体流动与换热特性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讨论。结果表明:雷诺数相同时,阻力系数随当量直径的增加而增加,而努赛尔数和压降随当量直径的增加而减小;沿流体流动方向,各个截面上的温度逐渐上升。所得计算结果可为分析和设计矩形微通道及其组成的微尺度换热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压力容器》期刊2013年05期)
孟现珂,孙中宁,周平,徐广展[7](2012)在《强内热源球床通道单相对流换热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球床水冷反应堆的堆芯为球形燃料元件堆积成的多孔通道,具有显着的强化换热作用。球床通道内的孔隙因具有多变性、随机性的特点,换热情况非常复杂,相关研究较少。为了研究含内热源球床通道内的换热特性,本文用直径为8mm碳钢球堆积形成球床,以蒸馏水为工质,采用电磁感应加热方式对球床进行整体加热,研究球床通道内部的换热特性。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球床通道内部的功率分布和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工质Re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球床通道内平均换热系数的无量纲准则关联式,拟合结果与实验结果的相对偏差在12%以内,符合良好。(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2年09期)
常栋,杨延宗,高连君,张树龙,夏云龙[8](2012)在《犬迷走神经对流出道心肌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自主神经(迷走神经)对流出道心肌单相动作电位(MAP)的影响。方法 8只成年健康杂种犬,全麻机械通气下行双侧颈交感-迷走神经干剥离术。经左侧股动脉置入MAP记录电极至左心室流出道(LVOT),经右侧股静脉置入MAP记录电极至右心室流出道(RVOT)和右心室心尖部(RVA)。静脉应用美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活性。分别于基础状态和迷走刺激时记录各部位MAP和有效不应期(ERP),测量各部位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结果 1.分别在RVOT、RVA、LVOT叁个部位进行S_1S_2350/300 ms和S_1S_2300/250 ms递减刺激,同一部位心肌MAPD迷走刺激较基础状态明显降低(P<0.001)。2.进行S_1S_2350/300 ms和S_1S_2300/250 ms递减刺激,基础状态和迷走刺激时RVOT和LVOT心肌MAPD差别不明显(P>0.05),而RVA心肌MAPD与RVOT和LVOT心肌MAPD均明显不同(P<0.05)。3.进行S_1S_2350/300 ms和S_1S_2300/250 ms递减刺激,迷走刺激时流出道MAPD缩短值较大,左、右流出道缩短值大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缩短值较小,与左、右流出道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迷走刺激较基础状态下心室流出道及RVA心肌MAPD明显缩短,刺激迷走神经对心室流出道心肌影响较大,提示迷走神经可能对流出道心肌调节作用更强,可能与流出道特发性室速的发生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会议汇编》期刊2012-09-13)
范广铭,孙中宁,王盟[9](2011)在《斜微肋扁管单相对流换热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单相水为介质,对肋高或结构尺寸不同的4种斜微肋扁管的换热与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根据工程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方法对斜微肋扁管在实验范围内的强化换热效率指标进行评价,确定了斜微肋扁管的最佳工作区域。结果表明:斜微肋扁管的管内换热系数明显高于光管,换热系数最高可达光管的5.9倍,在换热面积和泵功率相同的情况下,斜微肋扁管最佳工作区域的平均换热量均可达光管的3倍以上。(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1年02期)
范广铭,孙中宁,朱升[10](2011)在《微肋管单相对流换热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单相水为介质,对3种不同微肋高度的微肋管的换热与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根据工程实际的需要,对微肋管在实验范围内的强化换热效率指标进行评价,确定了微肋管的最佳工作区域。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数据回归得到微肋管换热与阻力的经验关系式。结果表明,微肋管对于紊流区的单相对流换热有很好的强化作用,且换热系数增加幅度高于阻力增加幅度。本文回归得到的经验关系式具有很高的计算精度,且计算值与实验值间偏差很小。(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1年01期)
单相对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通过数值模拟以及实验的方法探究了在湍流工况(雷诺数范围为3000-10000)下换热器管内插入螺旋扭带后的传热特性、摩擦特性以及综合换热性能。为了增强扭带的换热效果,文中在传统扭带的结构基础上作出一定改造,从而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带缺口的正反扭转扭带。这种新型扭带以180°为周期以顺时针与逆时针交替扭转,并在扭带两侧边缘处均匀布置半圆形缺口。数值模拟主要研究了不同扭率、不同几何结构的扭带的强化换热效果。结果显示,在数值模拟研究的叁种扭率(研究的扭率分别为3,4,5)的传统扭带中,扭率为3的扭带表现出了最佳的换热效果,其努赛尔数的增加量为光管的1.39-1.83倍,而其他两种扭率的努赛尔数增加量分别为光管的1.16-1.40,1.09-1.34倍。扭率越小的扭带引起的摩擦阻力也越大,然而扭率为3的扭带依然拥有最高的综合性能指数,因而该扭率被应用在扭带几何结构的改造中。数值模拟研究的叁种不同几何结构的扭带(传统扭带、正反扭带、带缺口正反扭带)中,正反扭带的强化换热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扭带,带缺口的正反扭带则是在牺牲少许换热效果的基础上对正反扭带引起的流动阻力的增加有较为明显的改善。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带缺口的正反扭带的综合强化换热性能最佳。实验主要研究了套管式换热器内管中插入不同长度(2400mm,1800mm,1200mm,600mm)的带缺口正反扭带与传统扭带的强化换热效果。首先通过将光管工况下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来的流体的努赛尔数以及摩擦系数与相同工况下数值模拟以及经验公式的计算值进行比较从而验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实验计算的结果表明,管内插入全长扭带时具有最佳的换热效果,同时也有最大的流动摩擦阻力。而与全长的传统扭带相比,管内插入全长带缺口正反扭带在强化换热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在管内插入全长带缺口正反扭带引起的努赛尔数的增长量是光管的1.66-2.42倍,而全长传统扭带的努赛尔数的增长量为光管的1.35-2.11倍。全长带缺口正反扭带所引起的流动摩擦阻力也明显大于全长的传统扭带。综上所述,全长带缺口正反扭带具有最佳的强化换热效果,其综合性能指数PEC的最大值可达到1.42。文章最后对实验中所采用的传统扭带以及带缺口正反扭带的努塞尔数Nu及摩擦系数f进行了线性拟合,并总结出了相关实验关联式,其拟合值与实验计算值的误差范围皆在±8%以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相对流论文参考文献
[1].张爱凤.涟漪纹管管内对流单相和冷凝的实验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8
[2].吕晓刚.螺旋扭带在湍流工况的单相对流强化换热[D].大连理工大学.2017
[3].王俊博,刘志春,刘伟.单相对流传热中的熵产分析与优化[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5
[4].邢峰,谢剑,徐进良.插入圆柱状丝网管对单相对流传热的强化[J].化工学报.2014
[5].范广铭,孙中宁,宿吉强.扁管单相对流换热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3
[6].靳遵龙,李水云,雷佩玉,刘敏珊,张志超.矩形微通道内单相液体湍流对流流动与换热数值研究[J].压力容器.2013
[7].孟现珂,孙中宁,周平,徐广展.强内热源球床通道单相对流换热特性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
[8].常栋,杨延宗,高连君,张树龙,夏云龙.犬迷走神经对流出道心肌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C].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会议汇编.2012
[9].范广铭,孙中宁,王盟.斜微肋扁管单相对流换热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1
[10].范广铭,孙中宁,朱升.微肋管单相对流换热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