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投喂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Fish-PrFEQ程序,生物能量学,能量需求,污染排放
投喂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罗伟[1](2016)在《运用Fish-PrFEQ程序建立草鱼投喂管理和污染排放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投喂管理中饲料需求量一直以投喂经验为主,饲料的投喂量过少会导致草鱼生长受到抑制,投喂过多会导致成本增加和养殖水域污染,建立草鱼生物能量学模型,探讨不同环境下草鱼能量需求,能为草鱼精准投喂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研究了草鱼在不同水温、体重下的生长规律,运用Fish-PrFEQ程序建立了草鱼能量需求和污染排放模型。结果如下:试验一:研究水温对草鱼生化成分、生长特征、矿质元素吸收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设置四个温度梯度(22°C,26°C,30°C和33°C)。试验研究表明,在不同水温养殖下,草鱼生化成分和能值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水分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在22°C最高,随着水温的上升有下降的趋势,草鱼的能值含量随着水温的上升逐渐降低;水温对草鱼的终末体重(FBW),增重率(WG),特定增长率(SGR),积温系数(FBW)和饲料系数(FCR)均有显着影响(P<0.05);草鱼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C;各水温组之间全鱼、脊椎骨及鳞片中Ca(%)和Mg(%)的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水温为26°C时,脊椎骨、鳞片中Ca沉积量最大。血清中活性氧(ROS),过氧化物歧化酶(SOD)随着水温的升高显着升高(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随着水温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温为30°C达到最高;随着水温的变化,过氧化氢酶(CAT)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显示30°C为草鱼最适生长和矿质元素沉积水温。试验二:本实验探究不同生长阶段草鱼的生化成分、生长特征、消化率和矿质元素吸收特征,为建立草鱼的生长预测和饲料投喂模型奠定了基础。实验设计了初始体重2.1±0.0g,31.3±1.0g,71.1±1.1g,222.0±8.2g和554.0±18.4g五个实验水平,养殖8周后对鱼体的生长性能、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全鱼营养成分、脊柱骨和鳞片的矿质元素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实验草鱼初始体重的增加,草鱼生长速度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分随着草鱼体重的增加而显着下降(P<0.05),草鱼粗脂肪、粗蛋白、灰分、能值随着草鱼体重增加而显着上升(P<0.05),草鱼饲料转化率(FE)随着体重下降而显着下降(P<0.05)。干物质表观消化率(ADCd),蛋白质表观消化率(ADCp),能量表观消化率(ADCe)和磷表观消化率(ADCpi)随着体重增加而显着上升(P<0.05)。草鱼全鱼、骨骼、鳞片中的Ca、P含量,随着体重的增加显着增加(P<0.05),但钙磷比随着体重增加没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草鱼全鱼、脊椎骨的Mg含量随着体重增加而增加(P<0.05),而鳞片Mg含量随着体重增加无显着性的差异(P>0.05)。结论:通过TGC参数,草鱼的生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草鱼的生长主要体现在蛋白质和脂肪的沉积上。草鱼随着体重的上升对于Ca、P的需求有所增加,但是在不同发育阶段,鱼体和脊椎骨以及鳞片中Ca/P比值大致保持稳定。实验叁:使用Fish-PrFEQ程序,采用生物能量学方法建立在养殖条件下草鱼的生长模型、饲养需求模型和污染排放模型,模型的数据源于发表文章中的养殖数据及华中农业大学养殖基地草鱼生长数据,通过计算观测值和预测值最小残差平方和(RSS),确定草鱼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规律及适用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草鱼生长主要分为叁个阶段(幼鱼期,体重范围为0.5-25g;初级生长期,体重范围为25-750g;快速生长期>750g)。相对于其他生长模型,校正后TGC生长模型能够更好地预测草鱼的生长规律。饲养需求模型根据消化能(DEreq)进行估算,消化能的计算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数据:生长能(RE)、基础代谢能(HeE)、热增值能(HiE)、尿液和鳃的排泄能(UE+ZE)。消化能需求量为:DE=[6.13×BWpred-6.13×BWinitial]+HeE[(-30.3+2.4T×BWaverage)×0.8]+HiE[0.45×(RE+HeE)]+(UE+ZE)[0.058×(RE+HeE+HiE)]。各种能量的估算和数据均来源于发表的文献。污染排放模型的建立采用营养物质动态平衡法。结果表明,相对其他的生长模型而言(SGR,DGC,linear),TGC生长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在养殖条件下不同生长阶段草鱼的生长规律。在投喂策略上,以粗蛋白含量分别为40%,30%和28%的饲料分别投喂幼鱼、快速生长期草鱼和快速生长期草鱼,经估算,草鱼从0.5g到2500g,每生产1t草鱼,草鱼消化能需求量大约为2.1×108kJ,饲料的需求量为1.51t,总固态废弃物的排放为344kg,固态氮的排放量为1.3kg,固态磷排放量为0.65kg,溶解氮排放量为2.7kg,溶解磷排放量为0.21kg。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采用Fish-PrFEQ程序构建生长模型、饲养需求模型和污染排放模型是草鱼养殖过程中进行投喂管理较为合适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孙国祥[2](2011)在《流速、温度对封闭循环水养殖大菱鲆摄食效应和动态投喂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从生态营养和水环境调控角度,探讨流速和温度对大菱鲆摄食、生长、水质指标、消化酶及免疫指标的效应特征及变化规律,寻找适于大菱鲆摄食、生长、水生态等的最适流速和温度。根据流速和温度对大菱鲆摄食影响特征,结合试验室相关研究,建立了基于体重、温度、密度以及流速等关键影响因子的多参数动态投喂模型,同时建立了体重、温度和密度对大菱鲆氨氮排泄率的效应模型。1在封闭循环水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平均密度14.1±0.51kg/m~2),设置四个流速梯度(200L/h, 400L/h, 600L/h, 800L/h,分别以A~D组表示),选用相近体重(200.3±7.6g)大菱鲆进行42天养殖试验,每个梯度设置叁个重复,每个重复55尾鱼,研究流速对封闭循环水养殖大菱鲆生长、摄食、水质以及免疫和血清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大菱鲆摄食量、生长率、增重率随流速增大先快速上升后缓升趋稳,饲料系数则相反。B、C、D叁组特定生长率、摄食量分别显着(P<0.05)高于A组30.77%~52.31%、17.30%~22.05%;饲料系数则显着低于A组13.83%~22.34%。(2)养殖水体中总氨氮、非离子氨及亚硝酸氮浓度随流速的增大先快速下降后缓降趋稳。B、C、D叁组水质总氨氮氨浓度均极显着(P<0.01)低于A组53.70%~79.07%。(3)根据流速对特定生长率、水体总氨氮二者的影响,创新获得养殖的生长生态适宜流速为625L/h;再结合流速对水循环动力的影响,获得养殖的生长生态经济适宜流速为480L/h。(4)流速对大菱鲆血清SOD、LZM有显着影响:血清SOD、GPT、血钠、血钾、血氯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GOT与此相反;LDH、LZM则表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与A组相比,B、C、D叁组SOD活力显着性(P<0.05)提高14.25%~21.25%; LZM活力极显着性(P<0.01)增加22.16%~57.53%; ALP活力显着性(P<0.05)增加17.88%~73.74%; GPT活力显着性(P<0.05)增加35.68%~71.65%;各组的GOT活力、血钠、血钾、血氯含量上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2在高密度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平均密度14.20±0.48kg/m~2),设置四个温度梯度(14℃, 16℃, 18℃, 21℃,分别以A~D组表示),挑选相近体重(371.68±43.15g)的大菱鲆进行56天养殖试验。每个梯度设置叁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研究高密度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温度对大菱鲆摄食、氨氮排泄、消化以及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大菱鲆摄食、生长、氨氮排泄及消化免疫指标具有显着影响。(1)在14~18℃范围内,大菱鲆摄食量随温度增加而增大,但当温度为21℃时,该组总摄食量、日均摄食量与其他叁组相比均出现显着(P<0.05)下降。A、B、C叁组的总摄食量、日均摄食量、日均摄食率与D组差异显着(P<0.05),叁组的日均摄食量分别提高25.65%、32.26%及45.08%。(2)大菱鲆生长和存活率随温度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A、B、C叁组增重率分别比D组提高75.23%、91.05%及121.18%,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34.29%、80%、102.86%。(3)温度对养殖水中总氨氮、亚硝酸氮有显着(P<0.05)影响。总氨氮排泄随温度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16~18℃范围水体氨氮浓度较高,与其摄食、生长、消化等性能显着提高相符合。虽然两次亚硝酸氮测定最大值不同,但均出现在中等温度范围内,其与生物滤器菌群变化关系的机制,需在今后深入探讨。同时通过24小时连续监测,大菱鲆氨氮排泄呈昼夜周期性变化,在摄食后6~9小时出现氨氮排泄高峰。C组总氨氮显着性(P<0.05)高于A、D两组32.34%、25.57% (第一次水质测定)及82.14%、34.21%(第二次水质)。(4)在14~18℃范围内,大菱鲆胃蛋白酶、SOD、LZM活力及血清皮质醇含量随温度增加而增大;当温度为21℃时,上述指标均出现显着下降。C组皮质醇含量、SOD、LZM、胃蛋白酶活力分别较A、B、D高11.46%~13.54%、6.69%~15.38%、9.17%~70.22%及39.63%~202.64%。血清GOT、GPT活力随温度的增加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肠道AMS活力随温度增加表现出持续增大的趋势,D组分别高于C组10.81%、显着性(P <0.05)高于B组59.74%、极显着性(P<0.01)高于A组115.79%;四组肠LPS、鳃丝Na~ +, K~+- ATPase并无显着性差异。(5)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不同指标结果,确定封闭循环水高密度养殖大菱鲆成鱼(300~400g体重)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6~18℃;对应的日均摄食率为0.52%~0.55%,特定生长率为0.63%/d~0.71%/d,总氨氮排泄率为0.12~0.13mg N /kg W/h。(6)从摄食量与氨氮排泄量的关系特征获得,在本试验条件下:排泄总氨氮占风干饲料的均数为2.7%、占饲料氮的均数为33.7%;即摄入1kg风干饲料平均排出0.0270kg总氨氮,摄入1kg饲料氮平均排出0.337kg总氨氮。3通过对试验数据分析处理,初步建立了封闭循环水养殖大菱鲆的饱食投喂模型、氨氮排泄率模型和特定生长率模型。(1)饱食投喂模型: F_I=W~( 0.769 )D~ (-0.087) e~(-3 .211-0.032 T +0.125F)式中F_I代表日饱食摄食量(g/d/fish),W代表体重阶段(g),D代表养殖密度(kg/m~2),T代表温度(℃),Fr代表流速(tank volumes/h)。(2)氨氮排泄率模型: A =W ~(-3 .409 )D ~(2.298 )e~(0.037T-12.370)特定生长率模型: G =W~(-0 .423 )D~( -0.024 )e~(1 .496 + 0.257 F+ 0.087(18 -T))式中A代表氨氮排泄率(mg N/ kgW/ h),W代表体重阶段(g),D代表养殖密度(kg/m~2),T代表温度(℃),G代表特定生长率(%/d),Fr代表流速(tankvolumes/h)。(3)模型的用途和意义:①可以使实际生产饲料投喂量基本达到定量化、清洁化和动态化。②将饱食投喂模型、特定生长率模型与氨氮排泄模型相结合,计算得出基于较快生长、较低水污染的生态适宜投喂量,对精准投喂和水质净化具有重要实际生产应用价值。③应用关联的模型,可以根据任意3个变量,估测第4个变量,在生产中非常方便和实用。如:可以根据温度、鱼体重及养殖密度预测鱼类氨氮排泄速率,预测水体氨氮浓度及变化,有效指导实际养殖生产。④本模型的建立和完善,可初步实现最佳生长、最少饲料浪费、并向生物滤器提供稳定代谢物的清洁投喂目的,使封闭循环水养殖大菱鲆的饲料投喂和水环境调控步入动态、数字化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1-04-01)
王华[3](2009)在《投喂策略对工厂化养殖半滑舌鳎的效应特征与投喂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封闭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条件下,从生态营养与水环境调控角度,探寻生长阶段和密度对半滑舌鳎生长、摄食和水生态参数的效应特征及变化规律;通过不同投喂方式对其生长和水质等的影响特征试验,筛选出最适投喂组合模式;最终建立了能获得最佳生长率、最少饵料浪费、并向生物滤器提供稳定代谢物的新型工厂化养殖清洁投喂动态模型。1、在封闭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条件下,进行为期44天的6×2双因素随机设计动物试验,即6个体重阶段(45-550g)和2种养殖密度水平(高密度比正常密度提高20-30%),探寻我国北方工厂化养殖半滑舌鳎生长、摄食和水质的变化特征及规律。结果如下:(1)日增重、日均摄食量、饲料系数等绝对指标与体重阶段呈正相关,对应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等相对指标与其呈负相关;氨氮、COD等水生态指标相对浓度与体重阶段呈负相关。(2)常规水质条件下,高密度养殖不利于生长、摄食和降低水体有害物,其副作用起初并不明显,随着试验时间推移不断加大。高密度和高体重阶段对水氨氮排放有互作增加作用,故建议实际养殖中高体重阶段不宜采用高养殖密度。(3)新发现半滑舌鳎的日摄食率为0.43-0.92%,对常规鱼类投饲率推荐范围(2-5%)提出了质疑,为现代海水养殖精准饲喂和清洁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4)本试验条件下,体重45-550g阶段半滑舌鳎的特定生长率为1.42-0.50%·d-1,饲料系数为0.68-0.86,水氨氮为8.45~1.51 mg·kg-1·h-1。2、在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通过56天的4×2双因素随机设计动物试验,探寻月饱食度和和日粮次喂比例对工厂化养殖半滑舌鳎幼鱼(291.47±4.23g)生长与免疫的影响。结果如下:(1)月饱食度显着影响鱼的生长、摄食和水氨氮相对浓度,对饲料系数、水质其它指标和血液免疫无显着影响。(2)80%月饱食度组摄食量和氨氮指标显着较低,但同时生长指标也显着低于其它各组;110%月饱食度组摄食量和氨氮指标显着高于其它各组,但生长指标与90%和100%组无显着差异;90%月饱食度组日均摄食量和氨氮指标显着低于100%和110%组,日增重与100%和110%组无显着差异。建议实际养殖中可酌情考虑采用90%月饱食度。(3)日次喂比例显着影响鱼生长、饲料系数和水氨氮指标等,对水质其它指标、摄食量及免疫指标无显着影响。等量投喂组的生长和水氨氮指标显着高于差量投喂,饲料系数低于差量投喂。(4)确定90%月饱食度与差量投喂为兼顾生长和水环境的生态适宜投喂组合模式,100%月饱食度与等量投喂为获得最快生长的投喂组合模式。3、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多元线性拟合、变量替代等方法,初步建立了封闭循环水养殖半滑舌鳎的投喂模型、总有害氮排泄和日增重预测模型。式中F投代表日投喂量(g·d~(-1)·尾~(-1)),W代表体重阶段(g·尾~(-1)),D代表养殖密度(kg/㎡),X代表饱食度(%),T代表温度,其中T_0=21℃,T_1范围为20-24℃。式中UN代表日有害氮排泄(g·d~(-1)·尾~(-1)),DG代表日增重(g·d~(-1)·尾~(-1))。(3)模型的用途和意义:①运用模型(1),可以使实际生产饲料投喂量基本达到定量化、清洁化和动态化。②模型(2)(3)中,可以根据任意4个变量,估测第5个变量。在生产中,主要根据鱼的体重阶段和养殖密度及投喂量来预测日增重和总有害氮排泄,也可预测出单位重量饲料投食量所产生的水中有害氮量。③总有害氮和日增重的最初物质来源都是饲料中的养分,将二者相除,比值最小时饲料中养分被机体排放的比例最小,用于生长的比例最大,由此得出调控水质的生态适宜投喂量。④本模型的建立和完善,可初步实现最佳生长、最少饲料浪费、并向生物滤器提供稳定代谢物的新型工厂化养殖清洁投喂目的,使封闭循环(2)日总有害氮和日增重的预测模型:水养殖半滑舌鳎的饲料投喂和水环境调控步入数字、精准、动态的层次。(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09-04-01)
韩冬[4](2005)在《长吻鮠投喂管理和污染评估动态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肉食性鱼类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 Gunther)为研究对象,通过生 物能量学和氮磷收支式建立了长吻鮠投喂管理和污染评估动态模型。本研究由生 长实验和模型的建立及验证两部分组成。五个生长实验主要研究了6g的长吻鮠幼 鱼在饥饿及初始体重的0.8%/d、1.6%/d、2.4%/d、3.2%/d和饱食投喂水平下的生 长、摄食和能量收支;体重为17g一303g的长吻鮠在20℃、24℃、28℃和32℃四 组水温条件下的最大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能值;3g长吻℃幼鱼的昼夜摄食节律; 体重为5g的长吻鮠在0.15、0.98、2.46、3.82和5.28 gmol/s/m~2(5、74、198、312 和434 1x)五种光照强度下的生长和体色的变化;体重为114g的长吻鮠在四组水温 (20℃、25℃、30~C和35℃)处理下的内分泌及免疫状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长吻鮠的特定生长率随着摄食水平的上升而呈减速增长,当到达最佳摄食率 后特定生长率增加不大。2 长吻鮠的特定生长率(sGR,%/d)与体重(W,g)和水温(T,℃)之间的回归关系 为:In(SGRw+0.1)=-14.1—0.57~lnW+1.22xT-0.023×T~2。在低水温下,胃蛋白酶 和胰蛋白酶活性能够直接抑制长吻鮠的摄食和生长。3 水温能够显着影响长吻鮠的生长、血浆游离胰岛素、血浆游离甲状腺素和血 清溶菌酶的活性,但不影响血浆游离3—碘甲状腺氨酸和白细胞吞噬活性。 血清溶菌酶活性和长吻鮠生长之间表现出较好的负相关关系。4 长吻鮠摄食节律的高峰值分别出现在6:00,11:00,17:00。不同投喂时间投喂 的长吻鮠表现出的生长和摄食上的显着差异可能是摄食节律和排空时间共同 作用的结果。5 长吻鮠的生长受到光照水平的显着影响。在312 lx光照强度下,长吻鮠表现 出较好的生长和存活。6 长吻鮠的生物能量学模型包括以下子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期刊2005-06-01)
投喂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在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从生态营养和水环境调控角度,探讨流速和温度对大菱鲆摄食、生长、水质指标、消化酶及免疫指标的效应特征及变化规律,寻找适于大菱鲆摄食、生长、水生态等的最适流速和温度。根据流速和温度对大菱鲆摄食影响特征,结合试验室相关研究,建立了基于体重、温度、密度以及流速等关键影响因子的多参数动态投喂模型,同时建立了体重、温度和密度对大菱鲆氨氮排泄率的效应模型。1在封闭循环水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平均密度14.1±0.51kg/m~2),设置四个流速梯度(200L/h, 400L/h, 600L/h, 800L/h,分别以A~D组表示),选用相近体重(200.3±7.6g)大菱鲆进行42天养殖试验,每个梯度设置叁个重复,每个重复55尾鱼,研究流速对封闭循环水养殖大菱鲆生长、摄食、水质以及免疫和血清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大菱鲆摄食量、生长率、增重率随流速增大先快速上升后缓升趋稳,饲料系数则相反。B、C、D叁组特定生长率、摄食量分别显着(P<0.05)高于A组30.77%~52.31%、17.30%~22.05%;饲料系数则显着低于A组13.83%~22.34%。(2)养殖水体中总氨氮、非离子氨及亚硝酸氮浓度随流速的增大先快速下降后缓降趋稳。B、C、D叁组水质总氨氮氨浓度均极显着(P<0.01)低于A组53.70%~79.07%。(3)根据流速对特定生长率、水体总氨氮二者的影响,创新获得养殖的生长生态适宜流速为625L/h;再结合流速对水循环动力的影响,获得养殖的生长生态经济适宜流速为480L/h。(4)流速对大菱鲆血清SOD、LZM有显着影响:血清SOD、GPT、血钠、血钾、血氯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GOT与此相反;LDH、LZM则表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与A组相比,B、C、D叁组SOD活力显着性(P<0.05)提高14.25%~21.25%; LZM活力极显着性(P<0.01)增加22.16%~57.53%; ALP活力显着性(P<0.05)增加17.88%~73.74%; GPT活力显着性(P<0.05)增加35.68%~71.65%;各组的GOT活力、血钠、血钾、血氯含量上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2在高密度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平均密度14.20±0.48kg/m~2),设置四个温度梯度(14℃, 16℃, 18℃, 21℃,分别以A~D组表示),挑选相近体重(371.68±43.15g)的大菱鲆进行56天养殖试验。每个梯度设置叁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研究高密度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温度对大菱鲆摄食、氨氮排泄、消化以及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大菱鲆摄食、生长、氨氮排泄及消化免疫指标具有显着影响。(1)在14~18℃范围内,大菱鲆摄食量随温度增加而增大,但当温度为21℃时,该组总摄食量、日均摄食量与其他叁组相比均出现显着(P<0.05)下降。A、B、C叁组的总摄食量、日均摄食量、日均摄食率与D组差异显着(P<0.05),叁组的日均摄食量分别提高25.65%、32.26%及45.08%。(2)大菱鲆生长和存活率随温度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A、B、C叁组增重率分别比D组提高75.23%、91.05%及121.18%,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34.29%、80%、102.86%。(3)温度对养殖水中总氨氮、亚硝酸氮有显着(P<0.05)影响。总氨氮排泄随温度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16~18℃范围水体氨氮浓度较高,与其摄食、生长、消化等性能显着提高相符合。虽然两次亚硝酸氮测定最大值不同,但均出现在中等温度范围内,其与生物滤器菌群变化关系的机制,需在今后深入探讨。同时通过24小时连续监测,大菱鲆氨氮排泄呈昼夜周期性变化,在摄食后6~9小时出现氨氮排泄高峰。C组总氨氮显着性(P<0.05)高于A、D两组32.34%、25.57% (第一次水质测定)及82.14%、34.21%(第二次水质)。(4)在14~18℃范围内,大菱鲆胃蛋白酶、SOD、LZM活力及血清皮质醇含量随温度增加而增大;当温度为21℃时,上述指标均出现显着下降。C组皮质醇含量、SOD、LZM、胃蛋白酶活力分别较A、B、D高11.46%~13.54%、6.69%~15.38%、9.17%~70.22%及39.63%~202.64%。血清GOT、GPT活力随温度的增加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肠道AMS活力随温度增加表现出持续增大的趋势,D组分别高于C组10.81%、显着性(P <0.05)高于B组59.74%、极显着性(P<0.01)高于A组115.79%;四组肠LPS、鳃丝Na~ +, K~+- ATPase并无显着性差异。(5)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不同指标结果,确定封闭循环水高密度养殖大菱鲆成鱼(300~400g体重)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6~18℃;对应的日均摄食率为0.52%~0.55%,特定生长率为0.63%/d~0.71%/d,总氨氮排泄率为0.12~0.13mg N /kg W/h。(6)从摄食量与氨氮排泄量的关系特征获得,在本试验条件下:排泄总氨氮占风干饲料的均数为2.7%、占饲料氮的均数为33.7%;即摄入1kg风干饲料平均排出0.0270kg总氨氮,摄入1kg饲料氮平均排出0.337kg总氨氮。3通过对试验数据分析处理,初步建立了封闭循环水养殖大菱鲆的饱食投喂模型、氨氮排泄率模型和特定生长率模型。(1)饱食投喂模型: F_I=W~( 0.769 )D~ (-0.087) e~(-3 .211-0.032 T +0.125F)式中F_I代表日饱食摄食量(g/d/fish),W代表体重阶段(g),D代表养殖密度(kg/m~2),T代表温度(℃),Fr代表流速(tank volumes/h)。(2)氨氮排泄率模型: A =W ~(-3 .409 )D ~(2.298 )e~(0.037T-12.370)特定生长率模型: G =W~(-0 .423 )D~( -0.024 )e~(1 .496 + 0.257 F+ 0.087(18 -T))式中A代表氨氮排泄率(mg N/ kgW/ h),W代表体重阶段(g),D代表养殖密度(kg/m~2),T代表温度(℃),G代表特定生长率(%/d),Fr代表流速(tankvolumes/h)。(3)模型的用途和意义:①可以使实际生产饲料投喂量基本达到定量化、清洁化和动态化。②将饱食投喂模型、特定生长率模型与氨氮排泄模型相结合,计算得出基于较快生长、较低水污染的生态适宜投喂量,对精准投喂和水质净化具有重要实际生产应用价值。③应用关联的模型,可以根据任意3个变量,估测第4个变量,在生产中非常方便和实用。如:可以根据温度、鱼体重及养殖密度预测鱼类氨氮排泄速率,预测水体氨氮浓度及变化,有效指导实际养殖生产。④本模型的建立和完善,可初步实现最佳生长、最少饲料浪费、并向生物滤器提供稳定代谢物的清洁投喂目的,使封闭循环水养殖大菱鲆的饲料投喂和水环境调控步入动态、数字化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投喂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罗伟.运用Fish-PrFEQ程序建立草鱼投喂管理和污染排放模型[D].华中农业大学.2016
[2].孙国祥.流速、温度对封闭循环水养殖大菱鲆摄食效应和动态投喂模型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
[3].王华.投喂策略对工厂化养殖半滑舌鳎的效应特征与投喂模型构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
[4].韩冬.长吻鮠投喂管理和污染评估动态模型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
标签:Fish-PrFEQ程序; 生物能量学; 能量需求; 污染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