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异常论文-孟变红,周崇臣,任瑞英,耿香菊

肌张力异常论文-孟变红,周崇臣,任瑞英,耿香菊

导读:本文包含了肌张力异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手足口病,中枢神经系统,肌张力过强,肌张力过低

肌张力异常论文文献综述

孟变红,周崇臣,任瑞英,耿香菊[1](2019)在《针刺联合肌电反馈疗法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并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致肌张力异常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致肌张力异常是小儿重症手足口病(HFMD)常见并发症,其治疗及康复已成为临床关注重点。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电反馈疗法治疗重症HFMD并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致肌张力异常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于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70例重症HFMD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致肌张力异常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康复治疗方式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结合肌电反馈治疗。连续观察8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指标[股神经、胫神经、腓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肌张力分级,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CFA-DC)量表中的运动、自理动作评分,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股神经、胫神经、腓神经SCV、MCV快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股神经、胫神经、腓神经SCV、MCV快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肌张力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肌张力分级优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运动、自理动作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运动、自理动作评分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4.3%(33/35),高于对照组的77.1%(2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肌电反馈疗法用于重症HFMD并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致肌张力异常患儿,能改善患儿神经电生理指标、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毛冬凤,劳月华,胡志英,周盈盈[2](2016)在《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盆底不同肌张力异常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盆底不同肌张力异常的效果。方法:选取产后42-50天来我院复诊时进行盆底肌功能测试提示有盆底肌力(I类肌纤维肌力、II类肌纤维肌力)减退的初产妇共125例、盆底肌张力过高(I类肌纤维肌力)的初产妇共100例(阴道产钳助产分娩的产妇除外),遵循知情同意原则,肌力减退者分为治疗组1(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75例,对照组1(仅盆底肌锻炼)50例,肌张力过高者分为治疗组2(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50例,对照组2(仅盆底肌锻炼)50例。治疗组1、治疗组2患者进行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照组1、对照组2患者只进行盆底肌锻炼。产后3月、产后6月分别进行盆底肌功能测试了解盆底不同肌纤维肌力指标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1产后42天与对照组1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及II类肌纤维肌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治疗前后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及II类肌纤维肌力测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治疗后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及II类肌纤维肌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根据数据比较治疗组1治疗后产后6月II类肌纤维肌力优于治疗组1产后3月(P<0.05),治疗组1治疗后产后6月I类肌纤维肌力虽优于治疗组1产后3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产后42天与对照组2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治疗后与治疗前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测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治疗后与对照组2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测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女性盆底不同肌张力异常均有疗效,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I类肌纤维肌张力减退疗效明显,I类肌纤维肌张力过高者疗效亦明显,II类肌纤维肌张力减退虽有疗效,但效果欠佳,需延长盆底II类肌纤维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期刊2016年S1期)

刘肇恒[3](2016)在《肌张力异常疾病的中医学认知和辨位取穴法下的针灸治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肌张力异常疾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现代医学对其病位和发病机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本文介绍了中医学对肌张力异常疾病的认知,和辨位取穴法下的针灸治疗研究。肌张力异常可归为中医痉证、颤证和痿证的范畴,传统的治疗方法按照中医理论进行辨证针刺和艾灸,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一些学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此类疾病进行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肌张力异常疾病的病位多在运动调节中枢和周围神经,运动调节中枢又可分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一些肌张力异常疾病尤其是锥体外系疾病,可因一些影响因素而诱发和加重,如睡眠、紧张、焦虑等,我们统称为情志因素。综上,此类疾病由其发病部位和情志因素的影响两方面促成,但目前尚缺乏一种兼顾二者的分类针灸治疗方法。本研究根据病变部位和情志因素的影响,对肌张力异常疾病进行分类针灸治疗,将其称为辨位取穴法。辨位取穴法是兼顾肌张力异常疾病的发病部位和影响因素的针灸方法,它是对现代医学的研究和中医针灸治疗的有机结合,其在临床治疗中便于操作,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法具体可分为叁种,分别为:局部配合远端取穴、针刺调神配合局部取穴、头针或脊髓腔电针配合局部取穴。局部配合远端取穴的适应症为病在周围神经的肌张力异常疾患,如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的“倒错”现象、部分面肌痉挛、重症肌无力等。针刺调神配合局部取穴的适应症为睡眠不足、疲倦、紧张或焦虑使病情加重的肌张力异常疾病,如锥体外系疾病中的痉挛性斜颈、继发性Meige综合征,和受情志因素影响而加重的面肌痉挛等。头针或脊髓腔电针配合局部取穴的适应症为锥体系损害导致的肌张力异常疾患,如脑血管病后遗症期的偏身痉挛性瘫痪、急性脊髓炎恢复期等。叁个病例分别属于叁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分别为局部配合远端取穴治疗面瘫后遗症、针刺调神配合局部取穴治疗痉挛性斜颈、头针配合局部取穴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期偏身痉挛性瘫痪。以此举例,便于研究和学习。(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4-01)

苗芬,李志方,郭美芹,韩桂兰[4](2015)在《不同针刺时机、选穴配伍搭配方案对脑梗死肌张力异常患者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时机、选穴配伍搭配方案对脑梗死肌张力异常患者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以脑梗死肌张力异常患者90例为观察对象,在内科、康复等标准规范治疗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针刺时机(病程1~10 d、11~20 d、20~30 d)、选穴配伍(头穴+阴经穴、头穴+阳经穴、头穴+阴经与阳经穴交替)、电针使用(不加电针、电针断续波、电针疏密波)、疗程(2周、4周、6周)之四因素叁水平不同搭配组合方案,对脑梗死肌张力异常患者进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初步确定最佳搭配方案,为临床应用针刺治疗脑梗死肌张力异常提供指导方案。结果脑梗死病程1~10 d、选择头穴+阴经与阳经穴交替针刺、电针断续波、疗程6周对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起相对最佳改善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期刊2015年12期)

孙玉珠,苗芬,徐洁,韩桂兰[5](2015)在《针刺治疗脑梗死肌张力异常对Brunnstrom分期影响的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临床在内科及康复的基础上应用针刺治疗脑梗死肌张力异常提供指导方案。方法选脑梗死肌张力异常患者90例,以Brunnstrom分期为观察指标,在内科、康复等标准化治疗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取A针刺时机(1~10 d、11~20 d、20~30 d),B选穴配伍(头穴+阴经穴、头穴+阳经穴、头穴+阴经与阳经穴交替),C电针使用(不加电针、电针断续波、电针疏密波);D疗程(2周、4周、6周)之四因素叁水平不同搭配组合方案,观察治疗前后对Brunnstrom分期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搭配方案。结果选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别对积分的前后差值进行直观分析、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直观分析RA最大,RB、RC、RD略小,可知A、B、C、D为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结合各因素K值可知最佳搭配为A1B3C3D3。方差分析可知因素A、B、C、D为显着因素(P<0.05),多重比较可知选择A1优于A2、A3,选择B3优于B2、B1,C3优于C1、C2,D3优于D2(P<0.05)。结论针刺治疗脑梗死肌张力异常对Brunnstrom分期影响的优选方案为:在内科、康复等标准化治疗基础上,脑梗死病程1~10 d内;头穴+阴经与阳经穴交替针刺,电针疏密波,疗程6周对Brunnstrom分期起相对最佳改善作用,从而为临床治疗脑梗死肌张力异常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华全科医学》期刊2015年11期)

朱冬梅,郭美芹,苗芬,韩桂兰[6](2015)在《针刺治疗脑梗死肌张力异常对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脑梗死后肌张力异常所致肢体功能障碍,是影响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在致残率中所占比例较高,因而对其治疗尤显重要[1]。研究表明,针刺疗法对卒中肌张力异常有着一定的良性干预效应。本文选取脑梗死肌张力异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针刺时机、选穴配伍、电针选择、疗程等四因素叁水平不同搭配组合方案进行优选,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本文来源于《实用老年医学》期刊2015年09期)

张京,肖娟,杨远滨[7](2015)在《肌肉结构参数模型在中枢神经系统所致肌张力异常评价中的作用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导致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产生的肌张力异常是影响患者远期预后和康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肌张力异常不仅造成患者运动模式的异常,也造成独立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在肌张力的评定方法中,国内外常应用改良Ashworth分级量表等评定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应用简便快捷,但存在着受主观因素影响大、量化精度不足等缺点,不能够完全准确地对肌张力的异常做出识别和诊断。本文从临床肌肉超声检查入手,利用肌纤维结构参(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易思萌,刘慧芳,曾林,孙兆增,王新[8](2014)在《黑线仓鼠及其白化突变系肌张力异常蛋白变体X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黑线仓鼠及其白化突变系肌张力异常蛋白变体X1基因编码区进行序列比对分析,试揭示黑线仓鼠及其白化突变系肌张力异常蛋白变体X1基因编码区之间是否存在变异。方法根据小鼠与大鼠的同种型肌张力异常蛋白变体X1段基因设计6对引物,采用RT-PCR的方法,从黑线仓鼠及其白化系皮肤中扩增得到cDNA基因,并对其二者进行克隆测序。结果将由RT-PCR方法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后可知,二者编码区共有17处差异,氨基酸差异共24处,但无关键核酸蛋白出现变异现象。结论黑线仓鼠白化突变系白化性状产生,并不是由肌张力异常蛋白变体X1的这段基因编码区突变造成的,其白化性状产生的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11期)

杨霞,陈晓燕,冉莉莉[9](2012)在《早期干预对肌张力异常脑瘫高危儿GMFM分值影响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对不同肌张力异常脑瘫高危儿实施早期干预的不同阶段的疗效差异,从而应用GMFM分值评估肌张力对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将43例初诊为肌张力异常的小儿分为肌张力低下组和肌张力增高组,两组小儿均采用Vojta法、Bobath法、鲍秀兰教授"0~3岁"早期干预方案,按照小儿运动发育规律进行正常姿势和运动能力的综合训练。监测并记录初诊时、治疗3个月后及治疗6个月后GMFM分值。结果:(1)两组小儿经过早期干预训练在治疗3个月后及6个月后测试GMFM分值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2)两组小儿经过3个月早期干预治疗后总分差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经过3~6个月差值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无论肌张力高低,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均能增加粗大运动功能。(2)两组小儿在治疗3个月内粗大运动的改善没有明显区别,3个月后到6个月内,肌张力增高组粗大运动功能提高程度明显优于肌张力低下组。(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二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2-05-30)

李华[10](2011)在《特发性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异常综合症4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特发性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异常综合症亦称Meige综合症,是成人多动症的一种,多见于老年人,少见于青壮年。其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眼睑痉挛和(或)口下颌部肌肉对称性不规则收缩,也可出现颈部及躯干部肌张力异常。多动不可控制,睡眠时消失。本症较少见,易误诊为神经症。现将我科2005年至2010年诊治的4例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产业》期刊2011年23期)

肌张力异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盆底不同肌张力异常的效果。方法:选取产后42-50天来我院复诊时进行盆底肌功能测试提示有盆底肌力(I类肌纤维肌力、II类肌纤维肌力)减退的初产妇共125例、盆底肌张力过高(I类肌纤维肌力)的初产妇共100例(阴道产钳助产分娩的产妇除外),遵循知情同意原则,肌力减退者分为治疗组1(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75例,对照组1(仅盆底肌锻炼)50例,肌张力过高者分为治疗组2(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50例,对照组2(仅盆底肌锻炼)50例。治疗组1、治疗组2患者进行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照组1、对照组2患者只进行盆底肌锻炼。产后3月、产后6月分别进行盆底肌功能测试了解盆底不同肌纤维肌力指标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1产后42天与对照组1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及II类肌纤维肌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治疗前后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及II类肌纤维肌力测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治疗后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及II类肌纤维肌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根据数据比较治疗组1治疗后产后6月II类肌纤维肌力优于治疗组1产后3月(P<0.05),治疗组1治疗后产后6月I类肌纤维肌力虽优于治疗组1产后3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产后42天与对照组2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治疗后与治疗前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测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治疗后与对照组2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测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女性盆底不同肌张力异常均有疗效,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I类肌纤维肌张力减退疗效明显,I类肌纤维肌张力过高者疗效亦明显,II类肌纤维肌张力减退虽有疗效,但效果欠佳,需延长盆底II类肌纤维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时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肌张力异常论文参考文献

[1].孟变红,周崇臣,任瑞英,耿香菊.针刺联合肌电反馈疗法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并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致肌张力异常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

[2].毛冬凤,劳月华,胡志英,周盈盈.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盆底不同肌张力异常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

[3].刘肇恒.肌张力异常疾病的中医学认知和辨位取穴法下的针灸治疗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

[4].苗芬,李志方,郭美芹,韩桂兰.不同针刺时机、选穴配伍搭配方案对脑梗死肌张力异常患者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5

[5].孙玉珠,苗芬,徐洁,韩桂兰.针刺治疗脑梗死肌张力异常对Brunnstrom分期影响的优选[J].中华全科医学.2015

[6].朱冬梅,郭美芹,苗芬,韩桂兰.针刺治疗脑梗死肌张力异常对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5

[7].张京,肖娟,杨远滨.肌肉结构参数模型在中枢神经系统所致肌张力异常评价中的作用和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

[8].易思萌,刘慧芳,曾林,孙兆增,王新.黑线仓鼠及其白化突变系肌张力异常蛋白变体X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研究[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4

[9].杨霞,陈晓燕,冉莉莉.早期干预对肌张力异常脑瘫高危儿GMFM分值影响的分析[C].第五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二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2012

[10].李华.特发性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异常综合症4例报告[J].中国卫生产业.2011

标签:;  ;  ;  ;  

肌张力异常论文-孟变红,周崇臣,任瑞英,耿香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