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主义批评论文-张琳

中国女性主义批评论文-张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女性主义批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批评话语,批评策略

中国女性主义批评论文文献综述

张琳[1](2019)在《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恶化和性别歧视等社会性问题的日益严峻,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回避,在现实语境重压之下,生态女性主义应运而生,1974年法国学者弗朗索瓦·奥博尼首次提出了“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术语,用来指向女性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内在关联。1995年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使女性和生态问题成为了中国学术届关注的热点,为中国生态女性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契机。次年,关春玲发表的《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研究综述》是国内第一篇研究生态女性主义的综述性文章,拉开了中国生态女性主义研究的帷幕。2003年韦清琦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枝奇葩》是国内第一篇明确以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自此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经过10余年的发展,在一系列学者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批评话语和批评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篇论文一共分为四部分,首先在绪论部分交代了选题意义、本课题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第一章论述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话语构建:关注自然和女性的“压迫同构”,重新建立“自然”和“女性”之间的联系,对传统伦理观发出质疑;针对不公平的压迫性掠夺发出正义之声,反抗不平等的世界观,为弱势群体争取权利;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展现中国独特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资源和文学作品,并在中国独特的“和”思想理论基础上构建现代和谐观。第二章论述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策略构建:从考察文学中的“女性”“自然”的处境入手进行批评实践,具体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文学作品进行重读和探寻,解构部分传统文学经典,同时重构一些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经典;强调具有目的性的阅读方式,在对抗式的阅读中寻求解放,关注第一人称叙事中贴近现实。最后一章阐述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空间,其批评内涵仍有待廓清,批评对象仍有待拓展,为其完善和发展提供建议。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将自然与女性作为批评视角,探讨自然和女性之间地位、处境、边缘化等问题根源存在的联系,进一步解释人类思想和社会是如何达到对女性和自然的统治,以及这两者在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联系,进而重新审视整个文学领域,致力于将生态保护和妇女解放结合,构建一种人与自然平等相处、没有性别歧视的新社会。本篇论文通过对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行研究,为其发展提供帮助,进一步为中国紧迫的生态问题和复杂的性别歧视问题等一系列压迫性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的理论支持,并为构建新型和谐社会贡献文学视阈上的帮助。(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2)

马梦楹[2](2019)在《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对“疯女人”形象研究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对文学作品中的“疯女人”形象报以了持续的关注,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女性主义批评实践,“疯女人”形象研究已成为了中国女性主义批评中一个独特的关注视角。然而面对这些研究,目前学界却尚未有对此类研究进行专门研究的着作与文章,中国女性主义批评者们为何会特别关注“疯女人”这样的文学形象,对“疯女人”形象的研究意义何在,这些研究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又具有怎样的特点与问题,这些特点与问题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将是本文所想探讨解决的问题。本文分为四章,在第一章中试图对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疯女人”形象进行描述、界定,指出“疯女人”的具体含义,并进一步对比不同领域对“疯”的不同理解与定义。第二章探索了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疯女人”形象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发端的原因,分析了在此之前的中国妇女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此类研究产生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并能够持续发展的原因。第叁章进一步梳理了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对“疯女人”形象研究的发展脉络,关注国内学者最初对此进行研究的时间节点,总结20世纪90年代分别关于研究对象与理论方法的两次变化特征,分析其中的代表性研究成果,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探讨2005年以来的发展现象,并试图找到其与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一脉相承的发展特点。第四章根据前文的分析,归纳出中国女性主义研究者对“疯女人”形象研究的诸多特点与问题,包括批评实践中对理论的运用较为薄弱、批评对象存在局限性、对“疯女人”之“疯”认识的不足之处且缺乏问题意识等,并进一步进行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4)

赵洪霞[3](2018)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趋势在各个领域快速浸染,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自然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1985年“方法论”热,一时间,各种理论、思潮的引进,对中国文化、文学和批评都产生了影响。作为西方重要思潮的女性主义文论在此时悄然到来。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女性文学研究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其漫长的发展历程,除了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外,也有中国自身的文化需求与时代机遇。中国的改革不仅直接导致经济的变化,而且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带动了妇女的解放,女性实现被动与主动的自我觉醒,特别是女性作家、女性批评学者与批评家自我觉醒。90年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的格局,为女性写作和研究提供了机遇与挑战。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也为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学研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契机。在文学与文学批评史上,一直被书写、被遮蔽的女性形象多是天使与妖魔的化身,即使20世纪初“浮出历史地表”的女性写作,或多或少也被遮蔽在男权文化的羽翼下,因此以女性主义视角来重新解读女性文本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力图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相关研究,发现其主要关注点为“女性形象”批评、“女性写作”批评、重构女性文学传统及建构“性别诗学”。女性形象批评与女性写作批评文本主要集中在对20世纪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主要为“五四”时期、80年代、90年代叁个高潮期的相关批评文本。新文化运动以来,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男尊女卑的思想逐渐被摧毁。女性文学研究者对女性写作深入探讨与挖掘,更是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推向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成熟。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并梳理了国内外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并且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相关的几组概念进行了辨析。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探讨女性形象在中国的发展,并对中国的女性形象批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总结。中国女性形象批评在自己的传统积淀上借鉴西方女性形象批评的方法与经验迅速发展。通过对女性形象批评文本的解读,重新审视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凸显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的特质,并归结出女性形象批评逐渐走向多元化。同时,笔者也意识到女性形象批评存在的不足,如对底层女性形象关注不够等。第二章侧重分析女性写作批评中的性别因素。通过批评文本的细读,梳理不同时代际遇下女性写作批评的发展历程,以便能够推动性别意识渐觉式的女性写作批评的发展。女性写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女性写作批评钩沉出传统女性文学创作,尤其20世纪80年代开启的女性写作批评主要集中对“五四”时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女性写作的研究与批评。这也有利于女性文学史的重新建构,彰显女性意识与主体的不断觉醒与确立,凸显女性写作独有的特质。第叁章介绍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的背景下,分析中国父权制的压迫对女性文学的影响,并借鉴西方女性文论,阐发重新书写女性文学史的重要意义,意在颠覆父权中心思想,唤醒女性意识,并对其进行反思。第四章对性别诗学进行了梳理与探讨。随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女性”逐渐被“性别”所替代,性别诗学对“性别”的强调,意在主张对于“生理性别”之外的“社会性别”的重视,倡导在两性平等对话的目标下,建构和谐的“性别诗学”。结语部分。在“女权批评”与“女性批评”视阈下,女性形象批评与女性写作批评凸显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对男权文化的反叛与颠覆,对自身女性提升的追求。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历程是漫长而艰辛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是对抗男性,而是对传统根深蒂固的思想、男权统治意识的抗争,男性与女性应建立和谐共处的“性别诗学”,虽然这一理论也有其困惑与不解,但女性写作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逐渐走向多元化。拨开迷雾,但见云淡风轻。(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11-01)

邱高,罗婷[4](2018)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与批评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其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与批评在中国的接受与实践,顺应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妇女解放运动与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不仅对中国妇女理论研究、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促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华媛媛[5](2018)在《美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独特的视角和包容的姿态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较大反响,本文尝试梳理美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接受与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中国学术界研究美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从而探讨新时期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可能性。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哲学领域研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下,21世纪初我国文学批评领域开始了对生态女性主义的关注,接下来的10年是我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快速发展期。和美国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一样,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也走了一条极为相似的从边缘分支到独立的发展道路。(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陈靖怡[6](2017)在《本土化: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研究的必然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在理论引介、阐释、西方文本工具化解读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在"本土化"研究方面却未受到足够重视。我国未来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研究的趋势应走向"本土化",这是由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自身特征和中国现实语境的独特性所决定的。并且,我国文论的发展也需要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本土化。(本文来源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于茜瑶[7](2017)在《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以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女性偏见现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进步与文明的社会。女性在不断崛起,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推进以及人们思想的进步,越来越多优秀的女性出现在电视荧屏上。电视作为影响力深远的传统大众媒介,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受世界性的"女性=第二性"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封建文化"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电视新闻在报道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成的。妇女在社会中是次于男性的第二性。"~((1))(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7年20期)

王艳萍[8](2017)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约经历叁个阶段。即,以对其核心理论译介的诞生期、以其核心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结合的中国化的实践期以及结合中国文学批评的现状进行了创新发展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传播与发展有其不同的重点,因此,本文结合具体的个案对其传播与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分别的说明。以期实现对其发展历程的回顾。(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7年27期)

陈靖怡[9](2017)在《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世纪初,我国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开始进入文学领域,并逐渐发展为备受学者们关注的一种文学批评。本文将就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国家图书馆官网有关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研究的学术期刊和着作进行检索和分析,并据此探究我国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目前研究现状和特点,并展望未来可以突破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冀晓萌[10](2017)在《对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属于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最富有活动的一大流派。它对西方长期以来的社会基础与思想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与震撼,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一文学流派进入中国,给我国文坛带来了一股旋风,让人们从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最初的草创阶段,发展到如今对相关理论框架的建构与反思。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独特的姿态与立场在我国的批评界占有一席之地。但自2000年以来,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逐渐陷入困境之中。因此,本文就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特点与困境进行分析,在深入分析陷入困境的原因后探讨解决措施,以期让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得到新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7年05期)

中国女性主义批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对文学作品中的“疯女人”形象报以了持续的关注,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女性主义批评实践,“疯女人”形象研究已成为了中国女性主义批评中一个独特的关注视角。然而面对这些研究,目前学界却尚未有对此类研究进行专门研究的着作与文章,中国女性主义批评者们为何会特别关注“疯女人”这样的文学形象,对“疯女人”形象的研究意义何在,这些研究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又具有怎样的特点与问题,这些特点与问题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将是本文所想探讨解决的问题。本文分为四章,在第一章中试图对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疯女人”形象进行描述、界定,指出“疯女人”的具体含义,并进一步对比不同领域对“疯”的不同理解与定义。第二章探索了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疯女人”形象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发端的原因,分析了在此之前的中国妇女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此类研究产生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并能够持续发展的原因。第叁章进一步梳理了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对“疯女人”形象研究的发展脉络,关注国内学者最初对此进行研究的时间节点,总结20世纪90年代分别关于研究对象与理论方法的两次变化特征,分析其中的代表性研究成果,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探讨2005年以来的发展现象,并试图找到其与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一脉相承的发展特点。第四章根据前文的分析,归纳出中国女性主义研究者对“疯女人”形象研究的诸多特点与问题,包括批评实践中对理论的运用较为薄弱、批评对象存在局限性、对“疯女人”之“疯”认识的不足之处且缺乏问题意识等,并进一步进行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女性主义批评论文参考文献

[1].张琳.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2].马梦楹.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对“疯女人”形象研究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3].赵洪霞.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4].邱高,罗婷.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与批评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J].中国文学研究.2018

[5].华媛媛.美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J].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2018

[6].陈靖怡.本土化: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研究的必然趋势[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7

[7].于茜瑶.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以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女性偏见现象为例[J].山西青年.2017

[8].王艳萍.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7

[9].陈靖怡.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

[10].冀晓萌.对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

标签:;  ;  ;  

中国女性主义批评论文-张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