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反应界面论文-曹馨予

移动反应界面论文-曹馨予

导读:本文包含了移动反应界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碱性磷酸酶,电泳滴定,移动反应界面,芯片

移动反应界面论文文献综述

曹馨予[1](2018)在《基于移动反应界面电泳滴定的便携式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方法和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有机体中一种广泛分布的非特异性磷酸单酯酶,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催化多种底物(如核酸、蛋白质和生物碱等)去磷酸化,对多种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常见的ALP活性检测方法有比色法、电化学发光法、化学发光法和荧光法等。这些检测方法一般基于仪器设备(如分光光度计、电化学传感器、荧光光度计),具有稳定、灵敏、自动化、高通量等优点。但这些方法需要专用检测器、仪器体积庞大、设备昂贵,更无法实现便携式现场检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碱性磷酸酶催化介导的电泳滴定理论与装置基于移动反应界面电泳滴定(electrophoresis titration,ET)理论,提出了一种检测ALP活性的新原理、新装置与新方法。其原理主要在于,阴极孔中的ALP在碱性环境中能将4-甲基伞形酮磷酸酯二钠盐(4-MUP)水解成带有负电荷的4-甲基伞形酮([4-MU]~-)。[4-MU]~-在紫外激发下能发出强烈的蓝色荧光,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移动,并与芯片通道中的酸性离子发生中和反应,形成荧光移动反应界面(moving reaction boundary,MRB)。该MRB的移动速度(V_(MRB))与ALP活性成正比,因而可通过测量V_(MRB)得到相应ALP活性。该ALP-ET方法所需装置十分简单便携,仅由LED紫外灯、PMMA芯片、铂电极和锂电池组成。2.碱性磷酸酶催化介导的电泳滴定理论的验证为证明碱性磷酸酶催化介导的电泳滴定理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实验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阴极孔中ALP催化产物[4-MU]~-在电场作用下进入芯片微通道,并与通道中的H~+发生中和反应,形成移动中和反应界面。而且随着ALP活性增加,V_(MRB)也随之加快。通过检测不同活性ALP所对应V_(MRB),得到了ALP活性与MRB移动速率之间的标准曲线:V_(MRB)=0.033A+3.87,R~2=0.9980,线性关系良好,其线性范围为1.0-10.0 U/L。该方法灵敏度高(检测限可达0.1 U/L),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且精确度高(RSD值为2.7~6.8%,回收率为101~105%)。此外,还对ALP-ET装置的关键部件锂电池的稳定性进行了相关研究。当锂电池持续工作超过12小时,其电压仍可以维持在初始电压的98%以上,也即只有不到2%的电压衰减;当180个通道同时运行时,锂电池的电压仍可维持在初始电压98%以上至少60min。3.碱性磷酸酶催化介导的电泳滴定理论的应用将该ALP-ET方法应用于实际血清样本ALP活性检测,以评估其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可能性。并与临床所用检测方法相比较,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该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该方法检测结果的可信度较高,而且能区分肝病患者和正常人。正钒酸钠作为一种常见的ALP抑制剂,在多种人类癌细胞(包括肺癌,肾癌和前列腺癌)中表现出了抗肿瘤活性,因而本文也提供了基于ALP-ET理论的正钒酸钠的检测方法。结果显示,随着ALP抑制剂浓度的增加,MRB移动速率随之降低,呈现负相关的线性关系。其标准曲线为:V_(MRB)=-0.0159 C_(in)+1.9418(R2=0.9933),检测限可达0.1Μm。本文提出的ALP-ET理论为正矾酸钠浓度检测、抗癌药物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吴雪静,金杰,颜炜,肖华,樊柳荫[2](2016)在《基于甲酸和氢氧化钠的衍生移动反应界面的数值计算与实验验证(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甲酸(α相)和氢氧化钠(γ相)缓冲液形成的移动反应界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衍生移动反应界面模型。模型表明在α相和γ相之间会形成一个新的β相,β相和α相形成衍生移动反应界面,β相和γ相形成移动界面。为了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该文给出了相关理论及数值推导过程。此外,基于毛细管电泳和自制装置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若使用以前的移动反应界面,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存在较大误差,而采用该文提出的衍生移动反应界面,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高度一致。该文提出的衍生移动反应界面理论及模型对于电泳,特别是毛细管电泳中样品的分离与富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6年08期)

郭成叶,王后禹,张雷,樊柳荫,曹成喜[3](2013)在《可视化移动反应界面滴定法测定豆浆中蛋白质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移动反应界面滴定(moving reaction boundary titration,MRBT)技术可视化快速准确测定豆浆中的总蛋白质含量。在MRBT中,移动反应界面(moving reaction boundary,MRB)是由阴极液中的氢氧根离子和固定在聚丙烯酰胺凝胶(polyacrylamide gel,PAG)中的豆浆蛋白质分子形成,通过酸碱指示剂来指示MRB的移动。利用MRB移动速度(VMRB)与蛋白质浓度存在的函数关系建立标准曲线。配对t检验MRBT测定结果与凯氏定氮相比在95%的置信区间内无显着性差异。MRBT测定所需时间为10min左右,线性范围为2.0~14.0g/L,检出限为0.05g/L,日内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90%,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39%,回收率为97.41%~99.91%。此外,叁聚氰胺等非蛋白质氮(non-protein nitrogen,NPN)的添加,对豆浆中蛋白质的测定结果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3年11期)

郭成叶[4](2013)在《移动反应界面滴定食品中蛋白总含量的新原理和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食品中蛋白含量的测定已经有较多研究。目前食品中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大多都存在操作程序复杂、测定时间长、无法排除非蛋白氮的影响等问题。本论文在移动反应界面(Moving Reaction Boundary,MRB)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测定食品中总蛋白含量的新方法—移动反应界面滴定(Moving ReactionBoundary Titration,MRBT),对婴儿奶粉和豆浆中的总蛋白进行了测定。实验证明该方法测定速度快,精确度高,而且测定结果几乎不受非蛋白氮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移动反应界面滴定法测定蛋白方法的建立在本论文的第二章中,在MRB的基础上,利用OH-和蛋白质上游离酸性残基反应的原理,提出了MRBT碱滴定蛋白质,测定液体样品中总蛋白含量的方法。并利用实验证明了以下几点:(1)蛋白被完全固定在聚丙烯酰胺胶中。(2)用H+和蛋白上的碱性残基反应或者用OH-和蛋白上的酸性残基反应也都可以进行蛋白定量。(3)蛋白质以外的糖类、维生素等其它物质与OH-不发生反应,不会干扰样品中总蛋白含量的测定;(4)电压大小、背景电解质(KCl)浓度以及NaOH浓度对界面移动速度都有较大影响。2、婴儿奶粉中总蛋白含量的测定在本论文的第叁章中,基于第二章设计的利用MRBT碱滴定蛋白质的方法,我们对五种婴儿奶粉中总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进一步验证了MRBT法测定蛋白的可行性。实验结果显示:(1)在一定条件下,MRB在一定时间内移动的距离(D)和电泳时间(t)之间存在线性关系。(2)MRB的移动速度(VMRB)和样品中总蛋白浓度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可以通过记录MRB的移动距离,求得其移动速度,从而计算蛋白浓度。(3)加入叁聚氰胺、尿素等非蛋白氮,用MRBT法测蛋白总含量不会受到非蛋白氮的影响。(4)将MRBT法和经典凯氏定氮法比较,测同一样品得到的总蛋白含量无显着性差异。(5)在同一天内重复叁次实验,相对标准偏差在1.16%到7.41%之间。3、豆浆中总蛋白含量的测定在本论文的第四章中,对四种豆浆的总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实验条件为第二章中经实验得到的最有条件。实验结果证明:(1)在一定蛋白浓度下,MRB的移动距离(D)和反应时间(t)呈线性关系。(2)VMRB和豆浆中总蛋白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通过计算VMRB可以求出豆浆中蛋白总浓度。(3)叁聚氰胺、尿素等非蛋白氮对MRBT法检测豆浆中总蛋白含量基本没有影响。(4)MRBT法的灵敏度与传统凯氏定氮法相近。(5)同一天内重复叁次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57~4.39%。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大批量样品中蛋白含量的测定。首先用凯氏定氮法测出单一样品的蛋白含量作为标准,MRBT法做出该种样品的标准曲线,剩余样品通过MRBT法测得MRB的移动速度,代入相应标准曲线来计算其蛋白质总含量。(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3-03-01)

唐芸芸[5](2013)在《基于移动反应界面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作为一种经典的分离分析技术,因为其成熟的操作,很好的分离效果,商业化的电泳装置,已经在生农化医等实验室被广泛的应用于蛋白质、DNA、纳米粒子等物质的分离分析中。从19世纪60年代提出该方法以来,PAGE在其应用范围和方法的灵敏度提高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有两点有待发展,一是PAGE分离的原理多是基于等速电泳的原理(不像毛细管电泳已经发展出超过十种分离模式);二是经典的PAGE上样量一般不高于15l,上样量大则分辨率变差。近年来,移动反应界面(movingreaction boundary,MRB)理论发展很迅速,尤其是移动中和界面(movingneutralization boundary, MNB)已用于化学分析中包括等电聚焦(isoelectric focusing,IEF)、酸碱滴定等基础研究和两性电解质和小分子药物的富集应用研究。本文将移动反应界面的原理应用到PAGE中解决了存在的两个问题,以血红蛋白为模式蛋白,对其成功的进行了分离和富集,使灵敏度达到了至少8倍的提高。本论文的综述部分包括叁个部分。1.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基础理论及其发展应用。2.移动反应界面原理的发展,分类和应用。3.血红蛋白的种类和性质,与临床诊断相关的两种蛋白的研究意义和常用的分析方法。实验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建立分离血红蛋白的MRB-PAGE模型,然后是通过等电聚焦,MALDI-TOF MS对MRB-PAGE分离得到的血红蛋白条带进行鉴定。在本课题的第一部分,我们根据已有的商业化的垂直电泳装置构建了MRB-PAGE分离大体积低丰度蛋白的理论模型,根据模型优化了胶浓度,交联度,叁种关键缓冲液的浓度和pH值等参数。在第二部分中,使用优化好的体系进行了模式蛋白血红蛋白的分离,与包括经典PAGE在内的叁种分离模式进行了比较,灵敏度至少提高了8倍,并结合IEF,MS等技术对所分离的血红蛋白条带进行了鉴定,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以上两部分实验证明MRB-PAGE运用到低丰度大体积蛋白样品的的分析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分析灵敏度和提高分辨率。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稀释蛋白的分离分析和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富集的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3-03-01)

范银苹,李杉,樊柳荫,曹成喜[6](2012)在《可视移动中和反应界面离线富集-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电镀废水中痕量重金属离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一种可视化的、利用移动中和界面离线富集-毛细管电泳检测电镀水中痕量重金属离子的新方法。在该富集系统中,阳极电解液为2.1 mmol/L HCl-98 mmol/L KCl-痕量重金属离子,阴极电解液为4.0 mmol/LNaOH-96mmol/L KCl,界面向阴极移动,分离电压为180V,阴极电解液和阳极电解液的流速均为1mL/min。富集后凝胶中的金属离子浓度用毛细管电泳检测,标准曲线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 5),预富集倍数达80~150倍,Cu(Ⅱ)、Zn(Ⅱ)、Ni(Ⅱ)、Mg(Ⅱ)、Ca(Ⅱ)、Cr(Ⅲ)和Fe(Ⅲ)的检出限分别为0.163、0.256、0.077、0.153、0.203、0.062和0.142mg/L,均明显低于国家规定标准;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7.42%。所建方法已成功用于实际电镀废水样品中痕量重金属离子的富集和检测。(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2年08期)

娄静[7](2012)在《移动置换反应界面的理论模型及其富集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在线富集技术和移动化学反应界面体系的研究进展。移动化学反应界面体系作为一种在线富集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建立了多种移动化学反应界面模型和相应理论。本论文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建立新型移动置换反应界面的理论模型、阐述基于移动置换反应界面的富集机理以及理论模型的大管实验验证和毛细管电泳实验验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移动置换反应界面理论模型的初步建立。我们以移动化学反应界面(MCRB)为理论基础,提出了移动置换反应界面(MSB)的理论模型。详细阐述了基于MSB的动态平衡系统富集金属离子的机理,讨论了不同实验条件下界面速度和方向的变化规律。首次实现了由一种金属离子富集另一种金属离子的富集模式。2.理论模型的大管实验验证。这一章中验证了第二章理论推导中的各种因素对界面的移动速度和对金属钴离子富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MSB与移动络合反应界面(MCB)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真实存在;(2)Cu2+在Co2+富集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Cu2+浓度越大,富集效率越好;(3)[Co-EDTA]2-的初始浓度和初始长度也是影响富集效率的主要因素。本章成功建立了这种新型的移动置换反应界面,并系统地阐述了其与MCB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对移动化学反应界面领域做了一定拓展研究,为今后金属富集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和实验方法。3.理论模型的毛细管电泳实验验证。考察了缓冲溶液、扩散、样品进样长度和初始浓度以及铜离子浓度和进样长度对富集效率的影响。各部分实验结果与第叁章大管实验结果相符,说明了基于MSB的动态平衡系统富集模型在毛细管电泳中的适用性,在这种富集模式下实现了对钴离子71倍的富集。本章成功将MSB与MCB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富集模型应用在毛细管电泳中富集金属离子,作为一种新的在线富集技术,丰富了在线富集技术的研究。(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2-03-10)

张薇[8](2012)在《基于移动反应界面电泳的样本富集与分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毛细管电泳(CE)是一种简便、高效、快速的分离分析技术,但低的检测灵敏度限制了CE的发展和应用。CE在线富集方法通过对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的调控实现了样品在线浓缩,从而提高了检测灵敏度。作为CE在线富集方法之一的移动反应界面(MRB)方法经过近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两性电解质富集理论,实现了实际样品中两性电解质的高效富集,但MRB富集两性电解质的方法中仍有部分机理未阐明,此外,MRB对其他目标物,如生物样本、金属离子的富集方法探索和机理研究还没有开展。本论文围绕着MRB技术,对MRB富集两性电解质的机理进行阐述,拓展MRB在生物样本和金属离子等方面的研究新领域,发展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MRB分析新方法,为电泳学发展提供新模式。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CE中应用弱酸与弱碱或强碱形成MRB富集两性电解质进行理论比较研究和实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MRB速度在MRB富集中具有重要意义;在MRB体系中弱碱比强碱更适合用作样品缓冲液;所发展的理论可以用于预测富集效果,设计实验条件。这一理论和实验结果对CE中设计实验条件富集低丰度的两性电解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将MRB与亲和毛细管电泳(ACE)相结合,提出移动亲和界面(MAB)的概念,以金属离子Ni(Ⅱ)和His为模型,建立MAB-ACE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His和Ni(Ⅱ)特异性亲和相互作用和有效的实验条件控制,His和Ni(Ⅱ)可以形成MAB;MAB-ACE方法可以从20种基本氨基酸和尿样中选择性富集、分离His,而不受其他物质的干扰。MAB-ACE在尿样中选择性分离His的结果与氨基酸分析仪得到的结果一致,证明此方法的有效性。在最优实验条件下,His的检出限(LOD)为43ng/mL(S/N=3),线性范围为1.0-150μM,日内差和日间差均小于5%。初步实验结果表明,MAB-ACE可以应用于复杂生物样本中目标分析物的特异性分离。3.在MRB物化模型基础上,以金属离子Co(Ⅱ)和Cu(Ⅱ)及EDTA为模型,建立了新型的基于移动络合界面(MCB)的金属离子分离ITP模式。相关实验结果验证了对这种新型ITP的理论预测,即:这种新的ITP分离模式中存在叁个界面,即MCB,移动交换界面(MSB)和络合物界面(CB);金属离子根据稳定常数的不同得到分离;这种分离模式是一种不同于传统ITP的新型的ITP。这种基于MCB的ITP分离模式为生物样本和环境样本中的金属离子分离开辟了新的道路,并为后续的MRB研究奠定了基础。4.对基于MCB的ITP模式开展理论研究。理论研究的结果表明:(1)由MCB和MSB组成的多重MCB(m-MCB)体系在稳定状态下,MCB和MSB的移动速度相等,形成一种新型的富集和分离金属离子的ITP模式;(2)稳定状态下,m-MCB体系中的MCB移动速度和方向受络合剂和具有最大稳定常数的金属离子通量影响,而与其他具有较小稳定常数的金属离子无关;(3) m-MCB体系中,可以实现金属离子的可控富集。实验结果证实了所建立的新型ITP模型和控制理论的正确性。这些发现对于应用这种新型ITP模式在环境和生物样品中分离和富集金属离子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2-03-01)

党亚,李敏,王秋兰,冯呈呈,王劭狮[9](2011)在《高效毛细管电泳中移动反应界面法富集奶粉中叁聚氰胺的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移动反应界面理论建立奶粉中叁聚氰胺的毛细管电泳富集分离体系。与传统的毛细管电泳相比,体系中引入了富集缓冲溶液(富集相)和分离缓冲溶液(分离相)。优化的条件:样品缓冲溶液为50mmol/L甲酸-甲酸钠(pH2.60),富集相为20mmol/L甲酸钠-甲酸pH8.00),分离缓冲溶液为50mmol/L~50mmol/L甲酸-甲酸钠(pH2.60);样品压力进样50mbar×40s,富集相压力进样50mbar×20s,紫外检测波长232nm,电压30kv。该方法比常规电泳灵敏度高近20倍。(本文来源于《滁州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杨清[10](2011)在《基于移动反应界面的电泳中和滴定新原理和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移动反应界面(Moving Reaction Boundary,MRB)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发展迅速。在分析化学领域中,应用MRB理论,在毛细管电泳(CE)上分离和富集各种两性物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最大可达到对分析物上百万倍的富集,极大地解决了CE中进样量低的问题。同时,由移动中和界面(Moving Neutralization Boundary, MNB)理论推导出的判别式,用来判断界面移动方向并且为等电聚焦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提出—种新的酸碱滴定方法—电迁移酸碱滴定(Electromigration Acid-Base Titration,EABT),在MNB理论基础上设计电迁移酸碱滴定的装置及其应用于强酸强碱和强碱弱酸中和滴定测定未知酸碱的浓度。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电迁移酸碱中和滴定装置在本论文的第二章中,设计了一种用于电迁移酸碱滴定的装置,该装置由连有阳极电泳槽(酸溶液)和阴极电泳槽(碱溶液)的大管施加电压后氢离子、氢氧根离子在电压的作用下分别向负极、正极移动产生电迁移酸碱中和反应。用蠕动泵分别将阳极电泳槽和阴极电泳槽中的酸碱溶液泵入到大管中,大管的两端连有电极从而可以记录下实验中所施加的电压。在大管的正下方有一把带有标准刻度的标尺,并且在大管上方固定CCD相机用来记录移动中和反应界面的移动距离(D),根据D和浓度作出标准曲线,进而计算有关酸或碱浓度。该发明提出一种新的酸碱中和滴定方法用来测定未知酸碱浓度。本发明可应用于强酸强碱滴定/弱酸强碱滴定/蛋白质含氮量的分析。2、强酸(HCl)强碱(NaOH)电迁移酸碱滴定在本论文的第叁章中,应用第二章设计的电迁移酸碱滴定装置,第一次设计用MNB理论进行电迁移酸碱滴定,本章用HCl、NaOH为例来进行强酸强碱电迁移酸碱滴定。实验结果显示:(1)实验中所用的琼脂糖浓度、电压和背景电解质(KCl)浓度对MNB有明显的影响。(2)在固定酸碱浓度条件下,移动反应界面的距离和反应时间成一定线性关系(3)在优化条件下,相同时间和NaOH浓度,移动中和界面的距离和自然对数的不同HCl浓度成线性关系,用线性曲线可以测定未知酸浓度。(4)实验验证了不同酸碱的指示剂对界面移动距离无明显影响从而可以避免了传统酸碱中和滴定中指示剂选择所带来的误差。(5)日内差和日间差分别少于3.76%和1.59%,表示有很好的准确度和稳定性。3、弱酸(HAc)强碱(NaOH)电迁移酸碱滴定在本论文的第四章中,在第叁章HCl(aq)-NaOH(aq)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NaOH(aq)滴定HAc(aq)的电迁移酸碱滴定,实验结果和本文第叁章得出的结果相近。(1)实验中所用的琼脂糖浓度、电压和背景电解质(KCl)浓度对MNB有明显的影响,即对EABT也有影响。(2)在固定HAc和NaOH浓度条件下,移动反应界面的距离(D)和反应时间(t)成一定线性关系,充分说明MNB的迁移速度是匀速运动。(3)在优化条件下,迁移时间(t)和NaOH浓度一定的条件下,移动中和界面距离(D)和不同HAc浓度成线性。(4)实验验证了不同酸碱的指示剂对D无明显影响从而可以避免了传统酸碱中和滴定中指示剂选择所带来的误差。(5)日内差和日间差分别少于3.54%和3.81%,表示有很好的准确度和稳定性。电迁移酸碱滴定是在一系列已有的酸碱滴定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全新想法的酸碱滴定,在原来已有的酸碱滴定的方法上补充了另外一种可用于酸碱滴定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1-06-30)

移动反应界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甲酸(α相)和氢氧化钠(γ相)缓冲液形成的移动反应界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衍生移动反应界面模型。模型表明在α相和γ相之间会形成一个新的β相,β相和α相形成衍生移动反应界面,β相和γ相形成移动界面。为了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该文给出了相关理论及数值推导过程。此外,基于毛细管电泳和自制装置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若使用以前的移动反应界面,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存在较大误差,而采用该文提出的衍生移动反应界面,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高度一致。该文提出的衍生移动反应界面理论及模型对于电泳,特别是毛细管电泳中样品的分离与富集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动反应界面论文参考文献

[1].曹馨予.基于移动反应界面电泳滴定的便携式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方法和装置[D].上海交通大学.2018

[2].吴雪静,金杰,颜炜,肖华,樊柳荫.基于甲酸和氢氧化钠的衍生移动反应界面的数值计算与实验验证(英文)[J].色谱.2016

[3].郭成叶,王后禹,张雷,樊柳荫,曹成喜.可视化移动反应界面滴定法测定豆浆中蛋白质的含量[J].色谱.2013

[4].郭成叶.移动反应界面滴定食品中蛋白总含量的新原理和新方法[D].上海师范大学.2013

[5].唐芸芸.基于移动反应界面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6].范银苹,李杉,樊柳荫,曹成喜.可视移动中和反应界面离线富集-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电镀废水中痕量重金属离子[J].色谱.2012

[7].娄静.移动置换反应界面的理论模型及其富集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2

[8].张薇.基于移动反应界面电泳的样本富集与分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9].党亚,李敏,王秋兰,冯呈呈,王劭狮.高效毛细管电泳中移动反应界面法富集奶粉中叁聚氰胺的方法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1

[10].杨清.基于移动反应界面的电泳中和滴定新原理和新方法[D].上海师范大学.2011

标签:;  ;  ;  ;  

移动反应界面论文-曹馨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