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龄老人烟酒习惯与健康长寿关系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李贵艳[1](2021)在《对90岁及以上老人的身体行为研究 ——以麻阳长寿谷村为例》文中提出
张鹏[2](2021)在《退休城镇居民消费变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目前处于老龄化社会,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亿,占到总人口约13%,远超国际上公认的老龄化标准7%,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与此同时,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更为复杂多变,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建立起来。退休是我国城镇居民迈入老年生活的标志性事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退休居民消费已然是我国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退休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把握退休居民消费特征,激发退休居民消费活力,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认为,理性经济人将在一生之中平滑其消费,退休这一事件不会导致消费骤降。但是学界发现截然相反的现象,并将此称之为“退休消费之谜”。根据消费经济学和人口经济学等理论,本文着力研究退休是否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产生严重影响,构建退休对居民消费影响的作用机制,基于微观视角和宏观视角实证检验影响效应,从提振退休居民消费角度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探究退休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是本文着重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总体而言,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构建退休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整体研究框架:文献梳理——基础分析——作用机理——实证检验——政策建议。其次,构建退休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机制框架。一方面从个人和家庭的微观角度分析消费需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从国家和社会的宏观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就业与劳动力供给、收入与财富等带来的影响。最后,基于实证分析验证结果并结合我国国情实际,提出扩大退休居民消费、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具体而言,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是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目标和内容,阐述了全文的研究技术路线以及创新之处,为进一步研究指明了研究方向。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是对消费理论、退休消费之谜研究以及人口因素与居民消费研究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为后文研究提供基础和支撑。第三章是现状分析。详细阐述我国退休制度、居民宏观消费和微观消费、老年居民消费的发展演变与特征,探究基于时间分布的交互变化规律,刻画退休与消费的影响关系。第四章是理论分析。深入剖析退休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收入变动、消费供给、消费需求、财富积累等是影响退休居民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微观影响层面,退休导致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等发生改变,消费需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动。宏观影响层面,退休导致劳动力供给发生变动从而带动收入与财富的变动,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动,继而推动消费产生变动。第五章是微观实证检验。基于中国家庭金融微观调查2017年数据(CHFS),采用模糊断点回归计量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退休对城镇居民家庭总消费引起轻微变动,总消费支出略微增加,食品、医疗、旅游等家庭日常消费以及健康消费显着增加,与工作相关的消费、家政服务、娱乐等消费显着下降,消费结构发生调整。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退休对城镇居民家庭的收入保障、房产、消费需求产生影响,从而引起居民家庭消费的变动。第六章是宏观实证检验。基于2005年至2018年的宏观省际面板数据开展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退休对于城镇居民消费率影响方面,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退休之后城镇居民消费率出现下降现象,退休对消费产生负向抑制作用;第二,退休对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方面,静态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与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的结果均显示,退休产生抑制作用,导致与基本生活保障的消费支出降低;第三,收入对退休消费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作用,退休导致收入变动,继而影响消费。第七章是政策建议。结合目前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格局,提出扩大退休居民消费、提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周锦辉[3](2020)在《中国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的6年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建立和验证》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研究指出认知功能在青年人中就开始出现小幅度下降,在60岁以后将发生快速恶化并持续一生。目前我国≥65岁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受损(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痴呆的患病率分别为20.8%和5.1%,约有3661万MCI和898万痴呆的老年人。在社区人群中,每年约有5%的人将由MCI发展为痴呆。因此,识别认知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发现认知功能受损的高危人群,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在中国老年人中仍缺乏简易的认知功能受损风险预测工具。目的:基于大型老年人群队列研究,建立适用于评估中国≥65岁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风险的预测工具;了解中国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的发生情况并识别其关键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2002~2008年队列10 066名≥65岁且基线未发生认知功能受损的老年人(平均年龄83.2±11.1岁)资料进行模型建立,并使用2008~2014年队列9354名≥65岁且基线未发生认知功能受损的老年人(平均年龄83.5±10.8岁)资料进行模型验证。我们根据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状态进行评价,并收集人口统计学、医学和生活方式等相关信息用于模型分析。研究通过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建模,并利用套索(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方法结合既往文献证据筛选关键的影响变量。最终通过列线图工具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呈现,并基于列线图构建认知功能受损风险的Excel计算器。模型内部验证使用bootstrap 2000次重复抽样方法,外部验证使用后期的队列完成。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分别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和校准曲线进行评估。通过决策曲线分析进行预测模型的净效益评价。结果:1.中国≥65岁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发生风险较高,根据CLHLS队列2002~2008年和2008~2014年数据计算的认知功能受损发病密度分别为43.9/1000人年和50.8/1000人年,整体发病密度随着年龄的升高而上升,女性高于男性。2.本研究基于LASSO方法结合既往文献证据共纳入八个关键预测因素,包括年龄、基线MMSE、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ies ofdaily living,ADL)和器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daily living,IADL)评分、咀嚼能力、视力、脑卒中史、看电视或听收音机、种花或养宠物。最终结果表明年龄与认知功能受损的线性相关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 1.09(1.07,1.10),立方项 HR(95%CI)为 0.97(0.96,0.99);基线 MMSE 的 HR(95%CI)为 0.95(0.94,0.97);ADL和IADL评分HR(95%CI)为1.03(1.02,1.04);咀嚼能力差、视力差和有脑卒中史的 HR(95%CI)分别为 1.12(1.02,1.24)、1.21(1.08,1.36)和 1.29(1.04,1.61);相对于从不看电视或听收音机的老年人,偶尔和经常看电视或听收音机者HR(95%CI)分别为0.89(0.78,1.00)和0.84(0.75,0.94);相对于从不种花或养宠物的老年人,偶尔和经常种花或养宠物者HR(95%CI)分别为0.83(0.68,1.01)和0.72(0.60,0.86)。3.本研究构建的认知功能受损预测模型表现能力较好,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的AUC值分别为0.891和0.867,校准曲线显示预测的认知功能受损风险与实际的风险一致性高。4.本研究基于预测模型建立了列线图可视化工具和Excel认知功能受损风险计算器,我们可基于易测量指标进行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风险快速评估。结论:1.我国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发生率较高,我们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促进降低或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的发生。2.基于本研究发现,老年人可以通过看电视或听音乐、种花或养宠物、通过保持ADL或IADL独立、良好的咀嚼能力和良好的视力等方式降低或延缓认知功能状态下降风险。3.经验证,本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列线图和Excel风险计算器能为认知功能受损风险评估提供便捷的工具,公共卫生从业人员或医生不仅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未来认知功能受损风险的快速评估,还可基于个体预测因素输入情况为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的预防性干预提供指导性建议。
黄瑾慧[4](2020)在《基于“景观图谱”视角下三个典型长寿之乡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人居环境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许多研究表明人居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人身健康和寿命。基于此,长寿之乡所拥有的健康条件和居住环境相对良好是不争的事实,区域长寿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当前有关健康城市的理论和经验,我国健康的人居环境规划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深入到计划的具体实践或设计原则的深度,并且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基于长寿之乡健康的人居环境这一方向,通过对典型长寿之乡居住环境的景观格局结构进行解析,为进一步探讨相对长寿现象背后的机理,积累初步的研究资料,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首先,本文基于中国长寿之乡的认证标准,以具有相对长寿现象为典型标识的健康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Landsat8获取演技对象的遥感影像,运用ENVI监督分类对长寿之乡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得出景观覆盖类型图,并初步建立长寿之乡景观格局判读标志;其次,通过取类比象的方法,调研分析了长寿之乡的景观格局和居住环境现状,利用Fragstats软件进行景观格局的指数计算。对钟祥、麻阳、澄迈三个典型长寿之乡的景观格局进行纵向比较,同时也选取了与三个长寿之乡所临近的非长寿区域,分别对钟祥与远安、麻阳与吉首、澄迈与白沙三组长寿区与非长寿区景观格局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归纳梳理出长寿之乡的景观格局特征。最后,基于景观格局的研究视角,通过多学科综合分析,构建和绘制出长寿之乡的地形地貌图谱、水系图谱及村落形态图谱。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提出相关的景观设计策略,希望在未来的城乡发展中,能够对宜居性、养生性、健康性的环境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和设计思路。长寿之乡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许多村落有着独特的地形、人文景观以及悠久的人文习俗和历史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长寿”形象。本文通过对典型长寿之乡景观格局的分析,探索其设计策略得出以下结论:(1)多元地貌并存,合理利用“山林屋水林”格局。(2)合理优化人居环境优化,建构整体性景观格局。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各个单元遵循与环境的整体性融合的共生,保证了乡村景观在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良好的实用性,是其景观特征整体性的重要体现。最后,希望在未来的城乡发展中,能够对宜居性、养生性、健康性的环境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和设计思路。
张录录[5](2020)在《老年人健康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人口老龄化是全球各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大潮,世界卫生组织(WHO)先后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口号,号召各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近二十年间,我国的老龄化持续加重,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28%。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及其迅猛发展趋势,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促进老年人健康,由此拉开了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序幕。在此背景下,如何探索和掌握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科学且精准地提出促进老年人健康的政策建议,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社会科学问题。论文以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为研究对象,运用老年社会学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中介效应理论,以及相关性检验、回归分析、中介效应检验模型等分析工具,系统分析了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提出了促进老年人健康的政策建议。论文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通过对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截面数据进行建模研究,实证分析了社会支持、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与老年人自评健康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支持、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地位均对老年人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方式对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影响最为显着;尤其是受教育程度与自评健康呈现显着的正相关性。而受教育水平在已有研究中被证明和职业、收入密切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水平越高,对健康的促进作用越强,自评健康状况越好。第二,在影响因素的中介效应检验环节,通过建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纳入生活方式和社会支持指标后,发现能够调节社会经济地位对自评健康的影响,即存在中介效应。其中,养老保险、社交活动、子女看望等指标为部分中介,子女联系指标为完全中介。第三,立足于上述结论,论文进一步分析了社会支持、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地位作用于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机制,探索了促进老年人健康的可行建议。最后,论文通过研究明确了在中介效应干预下老年人的健康影响机制,并针对性地提出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交活动;健全保险体系,提高保障水平;拒绝烟酒,追求健康生活方式;借助中介效应,系统应对健康风险等对策建议。通过合理利用中介效应对健康影响因素的调节,达到全面促进老年人健康水平提升的目标。
陈思颖[6](2020)在《顺应论视角下《饮食:长寿的秘诀》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长寿的重要性,疾病预防、保持健康与对抗衰老也成为世界人民迫切关注的话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量能够使得人们健康长寿、保持年轻的创新性饮食计划应运而生。《饮食:长寿的秘诀》正是一本介绍创新饮食的科普读物。本书涵盖了与饮食、长寿、抗衰老相关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及专业建议,介绍了具有坚实科学依据的轻断食疗法——模拟断食疗法(FMD),有助于人们树立健康正确的饮食观念。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饮食关系着人体的运转与机能,因此,为了将创新的饮食方案介绍给中国读者,笔者联系所学的翻译理论,对《饮食:长寿的秘诀》节选部分进行翻译实践,希望在为中国读者提供健康、新颖且有科学依据的饮食建议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饮食:长寿的秘诀》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专业知识,是一本兼具通俗性与科学性的科普读物。基于对本书节选部分的翻译,本文以顺应论为指导,对具体的译例进行分析,从词义顺应、句法顺应、读者心理顺应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实现科普译本的通俗性及科学性,以求在语篇连贯性、可读性、准确性和可理解性等多个方面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此外,本文在顺应论的指导下总结了适用于科普文本的翻译策略,如词性转换、四字格应用等,认为顺应论能够为科普文本翻译提供全方位指导。笔者希望本文能为科技读物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并为提高科普读物的翻译质量做出贡献。
陈雨涵[7](2020)在《医疗服务可及性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从现实来看,医疗服务可及是中国大多数公民最关注的问题,个体健康存量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减少,医疗服务作为一种健康投资可以为老年人带来更高的健康效益。医疗服务对老年人疾病预防和治疗、健康保健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健康服务模式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维护”模式转变,积极看待老年人,延长老年人预期寿命,提高晚年生活质量成为健康老龄化战略下的趋势。西方学者已经充分证明获得医疗保健对老年人健康和生存有积极影响。而国内关于医疗服务可及性对健康生存的影响尚没有一致的结论。为进一步探讨医疗服务可及性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追踪调查(CLHLS)2011-2014年数据,基于Grossman健康需求理论,构建Cox比例风险模型,老年人死亡风险为因变量,以医疗服务可及性作为自变量,选取生病是否及时治疗、是否参加社会医疗保险、与最近医疗机构距离和是否体检作为衡量指标,以此考察医疗服务可及性对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并考察医疗服务可及性影响的群体差异。通过计量模型分析,研究主要结果为:(1)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对老年人死亡风险有显着影响,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老年人比不享受的老年人死亡风险低17%;(2)生病及时治疗对老年人死亡风险有显着影响,生病及时治疗的老年人比生病未能及时就医的老年人死亡风险低8%;(3)就诊距离对老年人死亡风险有显着正向影响,距离最近医疗机构2公里以上的老年人死亡风险比距离2公里以内的高11%;(4)参加常规体检对老年人死亡风险有显着影响,每年参加健康体检的老年人死亡风险比不参加健康体检的低11%;(5)在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影响因素中,“没钱”和“路途远”是供需层面上导致老年人患病不能及时治疗的两个主要原因,进一步地,对于经济困难组的老年人,患病不能及时治疗对降低其死亡风险影响更大;对于远距离组老年人,患病不能及时治疗对降低其死亡风险影响更大;(6)医疗服务可及性对老年人死亡风险影响具有城乡差异,与最近医疗机构距离在2公里以内且定期常规体检的城镇老人死亡风险更低;享受社会医疗保险、生病得到及时治疗和与最近医疗机构距离2公里以内的农村老人死亡风险更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可行性建议如下:(1)采取“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就诊方式;(2)提高老人医疗服务支付能力;(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设体检项目,提高预防意识;(4)科学评估医疗需求,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李树斌[8](2020)在《我国高龄老人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CLHLS数据的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等一系列国家层面政策文件的发布,关注人口健康并提高人口预期平均寿命成为当下热点议题。而吸烟习惯对高龄老年人的生理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缩短了高龄老年人的平均寿命。本文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数据库(CLHLS),使用卡方检验、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对高龄老年人当前是否存在吸烟习惯的影响因素和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有以下发现:在高龄老年人目前是否存在吸烟习惯的影响因素方面:高龄老年人的吸烟习惯与一些生活习惯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即“习惯关联”,具体表现为:相对于没有饮酒习惯的高龄老年人,有饮酒习惯的高龄老年人有更大概率存在吸烟习惯;相对于饮茶频率低的高龄老年人,饮茶频率高的高龄老年人有更大概率存在吸烟习惯;相对于没有体力劳动习惯的高龄老年人,有体力劳动习惯的高龄老年人有更大概率存在吸烟习惯;相对于食用糖频率较低的高龄老年人,食用糖频率较高的高龄老年人有更大概率存在吸烟习惯。不同的生活场合对高龄老年人当前是否存在吸烟习惯的影响不同,总的来说,经常在较为严肃场合活动的高龄老年人当前存在吸烟习惯的概率小,经常在较为放松或娱乐环境中活动的高龄老年人当前存在吸烟习惯的概率大。具体表现为:相对于读书看报频率较高的高龄老年人,读书看报频率较低的高龄老年人有吸烟习惯的概率更大;相对于当前没有身体锻炼习惯的高龄老年人,当前有身体锻炼习惯的高龄老年人存在吸烟习惯的概率更大;相对于看电视或听广播频率较低的高龄老年人,看电视或听广播频率较高的高龄老年人存在吸烟习惯的概率更大;相对于打扑克或打麻将频率较低的高龄老年人,打扑克或打麻将频率较高的高龄老年人有更大概率存在吸烟习惯。以往研究都指出社交活动具有增进吸烟习惯的作用,但社交活动对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的影响并不显着。在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的影响因素方面:高龄老年人低估吸烟对人体的伤害,高估自身的健康状况即达克效应,导致了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的较高。具体表现为:相对于高龄老人(80岁及以上)和中龄老人(75岁到79岁),低龄老人(65岁到74岁)的吸烟频率更高;相对于自评健康状态较差的高龄老年人,自评健康状态较好的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更高;相对于健康状态有改变(变好或变坏)的高龄老年人,健康状态不改变的高龄老年人的吸烟频率更高;相对于视力较差的高龄老年人,视力较好的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更高;相对于不参加体力劳动的高龄老年人,参加体力劳动的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更高;相对于不享受免费医疗待遇的高龄老年人,享受免费医疗待遇的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更高;相对于社区中有健康教育服务的高龄老年人,社区中没有健康教育服务的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更高。
曹志[9](2020)在《高龄老人健康行为、认知功能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分析与防控管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由于预期寿命的延长和老年人群死亡率的降低,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了解影响高龄老人全因死亡风险的潜在危险因素,倡导老年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对于迅速扩大的高龄老人群体的健康老龄化和健康长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主要探讨老年人健康行为因素在降低全因死亡风险中的作用,主要目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饮食、体力锻炼和体重)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抵消危险因素对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的负面影响;睡眠时长与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并探讨认知障碍在这种关联中是否有修饰效应;调查积极的休闲活动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保护作用,评估积极的休闲活动是否能抵消与认知障碍相关的过度死亡风险。方法:研究设计为前瞻性的队列研究,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的80岁以上老年人群,该研究于2005年进行基线调查,并在2008,2011,2014分别进行跟踪随访。基线和随访资料的收集方法主要有自填式问卷和体格检查。本研究纳入的健康行为因素包括生活方式,睡眠和休闲活动。其中,生活方式由吸烟、饮酒、饮食、体力锻炼和体重加权评分合成;睡眠时长由老年人自我报告获得;休闲活动包括社交、脑力和体力等9项自报业余活动。认知功能水平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进行评估,MMSE≤24分定义为认知障碍。本研究还纳入社会人口学特征、健康行为因素、身体指标、患病状况等信息,在随访调查中记录研究对象的生存状态、死亡日期、研究是否完成或是否失访,由老年人的近亲或乡村医生来认定研究对象的死亡状态。采用STATA 15.0和R 3.6.1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模型调整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活方式、睡眠时长、认知功能和休闲活动和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并计算风险比值(hazard ratios,HRs)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s)。并进行多项敏感性分析,以验证结果的稳健性。结果:1.影响80岁以上老年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居住于农村地区、离异或丧偶、经济水平较差、身体残疾、认知功能受损、患慢性病。老年人死亡风险相关的危险因素加权积分最高三等分位数比最低三等分位数的风险比为2.38(95%CI:2.27-2.50),健康生活方式加权积分最高三等分位数比最低三等分位数的风险比为0.74(95%CI:0.70-0.77)。具有最高风险的危险因素和最低风险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参与者的死亡风险增加了近3倍(HR=2.97,95%CI:2.76-3.20)。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抵消23%的与潜在的危险因素相关的老年人群死亡风险。2.睡眠时长在7-9小时的80岁以上老年人群死亡风险最低。在调整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和慢性病患病混杂因素后,<7小时的睡眠时长与死亡风险并没有显着相关,而>9小时的睡眠时长使死亡风险增加13%(HR=1.13,95%CI:1.08-1.18)。睡眠时间与全因死亡风险呈“J”型关联。在按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和慢性病患病的分层分析中,>9小时睡眠和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只在不同认知功能的老年人群中存在差异(P=0.002),而在躯体功能和慢性病患病的分层中没有统计学差异。3.在调整混杂因素后,积极的休闲活动可以降低39%(HR=0.61,95%CI:0.57-0.66)的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积极参加休闲活动明显增加了老年人的生存率。认知障碍且不积极参与休闲活动的老年人群的死亡风险增加99%(HR=1.99,95%CI:1.82-2.17。在认知正常的老年人中,积极的休闲活动可以降低39%(HR=0.61,95%CI:0.54-0.69)的死亡风险,而在认知障碍的老年人中,积极的休闲活动也可明显降低41%(HR=0.59,95%CI:0.54-0.66)的死亡风险,并且休闲活动和认知功能对死亡风险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23)。结论: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抵消超过20%的风险因素对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的负面影响。睡眠时间较长与较高的死亡风险相关,认知障碍可能在这种关联中起修饰效应,表明有益的睡眠时间可以降低与认知障碍相关的死亡风险。休闲活动可能弥补与认知障碍相关的较高死亡风险,而休闲活动对死亡风险的有益影响因认知功能的不同而不同。这些发现强调了促进健康生活和健康行为作为一种预防策略的必要性,以及改善对健康行为管理的必要性,这对老年人健康长寿和社会老龄化将产生重要的实际影响。
石雷[10](2020)在《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口高龄化发展趋势增强、患病与失能风险增大,有效分析和了解影响老年人健康生活时长的主要因素,对提升人群健康素养水平,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全民健康服务保障和提高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健康预期寿命作为综合衡量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人群生命长度和质量的综合反映。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聚焦老龄化社会背景,特别是上海老龄化进程日渐严重的现状,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整理分析,厘清健康预期寿命及其相关概念的基本情况和理论依据,摸清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发展现状和变化情况,认清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和健康预期寿命存在的问题;二是通过对追踪调查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利用健康多状态生命表方法,建立老年人健康多状态生命表,测量与分析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全面比较分析上海与全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水平;三是基于追踪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使用SPSS24分析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整理和筛选出影响因素,然后从不同维度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性别、分年龄对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四是通过对研究问题和实证结果的综合分析,提出优化和提升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对策建议。论文最终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上海60-65岁年龄组老年人预期寿命为24.72岁,健康预期寿命17.47岁,老年人自评健康和自理健康状态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龄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二是健康预期寿命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女性健康预期寿命普遍高于同龄男性健康预期寿命,但高龄女性老年人健康损失率大于同期高龄男性。三是男性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占比普遍低于同龄女性,但随年龄增长,健康预期寿命占比和差距逐渐缩小。四是教育程度提高促进健康预期寿命显着提升,研究结果表明教育程度提高将显着提升健康预期寿命,教育程度每提高1个单位,健康预期寿命将增加0.212个单位。五是居民经济状况提高可以显着促进健康预期寿命的增加,实证分析发现居民经济状况与健康预期寿命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即居民经济状况每增加1个单位,健康预期寿命将提高0.281个单位。六是年龄增长、农村户口、偏劳动密集型职业和过量饮酒均对健康预期寿命产生负面影响,例如老年人每增加一单位的寿命长度,健康预期寿命则减小0.623单位;男性、文化程度高、已婚、适度锻炼、经济状况良好等是健康预期寿命的保护性因素,例如男性健康预期寿命普遍低于女性,但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的健康预期寿命折损率低于女性。论文贡献主要在:一是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利用健康多状态生命表方法,对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进行了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全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加明确了解到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实际情况;二是通过对老年人健康水平相关影响因素的描述分析、相关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分性别、分年龄对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变量进行实证分析。深入分析和了解到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和强度,研究结果和结论对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改善,健康预期寿命提高有较大的正向作用。论文创新在:一是研究对象更聚焦。以往研究对上海老年人健康水平相关研究较少,健康预期寿命测量和影响因素研究更寥寥无几,本文主体为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研究。二是测量方法更准确。以往测量健康预期寿命多数采用基于单一时点数据的Sullivan方法,本文采用基于多状态健康生命表的方法测算,由于对数据的要求更高和精确,测量结果更有准确性和代表性。三是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分年龄、分性别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模型,研究不同条件下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作用强度和方向。
二、高龄老人烟酒习惯与健康长寿关系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龄老人烟酒习惯与健康长寿关系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2)退休城镇居民消费变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关键问题和可能的创新点 |
1.6.1 关键问题 |
1.6.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消费理论研究进展 |
2.1.1 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理论 |
2.1.2 跨期消费理论 |
2.1.3 其他相关消费理论 |
2.1.4 我国消费理论研究进展 |
2.2 退休消费之谜研究 |
2.2.1 部分学者认为不存在退休消费之谜 |
2.2.2 部分学者认为存在退休消费之谜 |
2.2.3 对退休后消费下降现象的解释 |
2.3 人口因素与居民消费的研究 |
2.3.1 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 |
2.3.2 人口老龄化与消费 |
2.3.3 老年消费 |
2.4 相关述评 |
第三章 退休与城镇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退休制度发展演变 |
3.1.1 基于时间维度的退休制度 |
3.1.2 基于逻辑维度的退休制度 |
3.1.3 基于实践维度的退休制度 |
3.2 我国退休制度的特点分析 |
3.2.1 退休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
3.2.2 退休制度的复杂性 |
3.2.3 退休制度仍有待完善 |
3.3 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
3.3.1 居民宏观消费 |
3.3.2 居民微观消费 |
3.4 老年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
3.4.1 我国人口老龄化 |
3.4.2 我国的老年居民消费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退休影响城镇居民消费变动机制分析 |
4.1 影响退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
4.1.1 收入变动 |
4.1.2 财富资产 |
4.1.3 消费供给 |
4.1.4 消费需求 |
4.1.5 其他因素 |
4.2 退休对城镇居民消费变动的作用机理 |
4.2.1 对个人和家庭的微观影响 |
4.2.2 对国家和社会的宏观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退休城镇居民消费变动分析——微观层面 |
5.1 实证模型与实证策略 |
5.1.1 模型推导 |
5.1.2 实证策略 |
5.2 数据与变量处理 |
5.2.1 数据来源 |
5.2.2 主要变量选择与处理 |
5.3 实证分析与检验 |
5.3.1 实证回归结果 |
5.3.2 稳健性检验 |
5.4 影响机制分析 |
5.4.1 收入保障 |
5.4.2 房产财富 |
5.4.3 消费需求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退休城镇居民消费变动分析——宏观层面 |
6.1 退休对总消费的影响——基于静态面板数据模型 |
6.1.1 实证模型与实证策略 |
6.1.2 数据来源 |
6.1.3 计量模型 |
6.1.4 变量处理及变量统计性描述 |
6.1.5 基准回归 |
6.1.6 相关检验 |
6.2 退休对总消费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
6.2.1 实证模型与实证策略 |
6.2.2 数据来源 |
6.2.3 计量模型 |
6.2.4 变量处理及变量统计性描述 |
6.2.5 基准回归 |
6.2.6 相关检验 |
6.3 退休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静态面板数据模型 |
6.3.1 实证模型与实证策略 |
6.3.2 数据来源 |
6.3.3 计量模型 |
6.3.4 变量处理及统计性描述 |
6.3.5 基准回归 |
6.3.6 相关检验 |
6.4 退休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
6.4.1 实证模型与实证策略 |
6.4.2 数据来源 |
6.4.3 计量模型 |
6.4.4 变量处理及统计性描述 |
6.4.5 基准回归 |
6.4.6 相关检验 |
6.5 影响机制分析 |
6.5.1 实证策略 |
6.5.2 数据来源 |
6.5.3 计量模型 |
6.5.4 变量处理及统计性描述 |
6.5.5 计量分析结果及相关检验 |
6.6 研究结论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中国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的6年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建立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
1.1.2 认知功能受损流行 |
1.2 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目标 |
2.2 研究对象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数据库内容 |
2.4 认知功能指标测量和定义 |
2.5 其它变量测量和定义 |
2.6 数据分析 |
2.6.1 变量描述 |
2.6.2 预测变量筛选 |
2.6.3 认知功能受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
2.6.4 预测模型评价 |
2.6.5 分析软件 |
2.7 质量控制 |
2.7.1 数据录入 |
2.7.2 数据清理 |
2.8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结果 |
3.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
3.2 认知功能受损发生率 |
3.3 认知功能受损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
3.3.1 预测因素筛选 |
3.3.2 模型区分度 |
3.3.3 模型校准度 |
3.3.4 模型结果比较和决策曲线分析 |
3.3.5 模型可视化和风险计算器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认知功能受损发生率 |
4.2 认知功能受损发风险的预测因素 |
4.3 模型预测能力评价 |
4.4 模型决策分析 |
4.5 本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
第五部分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综述 老年人认知功能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基于“景观图谱”视角下三个典型长寿之乡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对居住环境的需求 |
1.1.2 为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研究方向 |
1.1.3 相关政策法规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课题的目的 |
1.2.2 研究课题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相关概念及释义 |
1.4.1 区域长寿现象 |
1.4.2 长寿之乡的界定 |
1.4.3 中国长寿之乡及地理分布特征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外对长寿现象的相关研究 |
1.5.2 国内对长寿现象的相关研究 |
1.6 乡村长寿现象的成因分析 |
1.6.1 自然地理条件 |
1.6.2 经济发展 |
1.6.3 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建设 |
1.7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7.1 研究方法 |
1.7.2 研究框架 |
2 传统长寿乡村地理环境的解读 |
2.1 中国传统文化与健康长寿 |
2.1.1 传统文化中对选址的要求 |
2.1.2 传统文化中的“得水和藏风” |
2.2 中国古代对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关系的认识 |
2.2.1 地形、地貌与长寿的关系 |
2.2.2 气候与长寿的关系 |
2.2.3 水环境与长寿 |
2.2.4 土壤环境与长寿 |
2.3 景观图谱视角下长寿之乡的环境解读 |
2.4 本章小结 |
3 研究区域概况 |
3.1 研究样区的数据选择与分类 |
3.1.1 研究样区的选则 |
3.1.2 实验数据选取与分类 |
3.1.3 波段的选择与解译 |
3.2 钟祥市概况与长寿现象 |
3.2.1 钟祥市区域概况 |
3.2.2 钟祥长寿现象的历史演化 |
3.2.3 钟祥市土地利用景观图谱 |
3.3 澄迈县概况与长寿现象 |
3.3.1 澄迈区域概况 |
3.3.2 澄迈的长寿现象 |
3.3.3 澄迈县景观信息图建立 |
3.4 麻阳苗族自治县概况与长寿现象 |
3.4.1 麻阳县域概况 |
3.4.2 麻阳县的长寿现象 |
3.4.3 澄迈区域概况 |
3.5 本章小结 |
4 长寿之乡的景观格局分析 |
4.1 斑块类型水平上长寿之乡的景观格局分析 |
4.1.1 斑块类型面积(CA) |
4.1.2 斑块所占景观的比例(PLAND) |
4.1.3 景观斑块密度(PD) |
4.1.4 最大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LPI) |
4.1.5 蔓延度指数(COHESION) |
4.2 景观水平上长寿之乡景观格局分析 |
4.2.1 景观面积(TA) |
4.2.2 蔓延度指标(CONTAG) |
4.2.3 散布与并列指数(IJI) |
4.2.4 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 |
4.2.5 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 |
4.5 本章小结 |
5 长寿之乡与其他乡村(非长寿之乡)景观格局比较 |
5.1 钟祥与远安县景观格局对比 |
5.1.1 远安县景观格局分析 |
5.1.2 钟祥与远安斑块格局对比 |
5.1.3 钟祥市与远安县景观格局对比 |
5.2 麻阳与吉首景观格局指数对比 |
5.2.1 麻阳县与吉首市斑块格局对比 |
5.2.2 麻阳县与吉首市景观格局对比 |
5.3 澄迈与白沙景观格局对比 |
5.3.1 澄迈县与白沙县斑块格局对比 |
5.3.2 澄迈县与白沙县景观格局对比 |
5.4 长寿之乡与非长寿之乡的对比结果 |
5.4.1 长寿之乡与非长寿之乡斑块格局对比结果 |
5.4.2 长寿之乡与非长寿之乡景观格局对比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长寿之乡景观图谱建立与设计策略 |
6.1 长寿之乡的景观图谱 |
6.1.1 长寿之乡的地形图谱 |
6.1.2 长寿之乡水系图谱 |
6.1.3 长寿之乡聚落形态图谱 |
6.2 基于景观图谱的设计策略 |
6.2.1 多元地貌并存,合理利用“山林屋水林”格局 |
6.2.2 人居环境优化,建构整体性景观格局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表录 |
致谢 |
(5)老年人健康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社会人口学特征 |
1.2.2 社会经济地位 |
1.2.3 社会支持 |
1.2.4 生活方式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资料收集法 |
1.4.2 资料分析法 |
1.5 创新点 |
1.5.1 研究角度的创新 |
1.5.2 研究思路的创新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社会支持 |
2.1.2 生活方式 |
2.1.3 社会经济地位 |
2.2 理论基础 |
2.2.1 老年社会学 |
2.2.2 需求层次理论 |
2.2.3 中介效应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老年人健康现状分析 |
3.1 .总体现状分析 |
3.1.1 老龄化持续加深 |
3.1.2 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差 |
3.2 社会生活现状分析 |
3.2.1 社会支持 |
3.2.2 生活方式 |
3.2.3 社会经济地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设计 |
4.1 数据来源 |
4.2 变量选取 |
4.2.1 因变量指标 |
4.2.2 自变量指标 |
4.2.3 控制变量指标 |
4.3 模型构建 |
4.3.1 相关性检验模型建立 |
4.3.2 回归分析模型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自评健康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检验 |
5.1.1 社会支持因素与自评健康的相关性检验 |
5.1.2 生活方式因素与自评健康的相关性检验 |
5.1.3 社会经济地位与自评健康的相关性检验 |
5.2 自评健康与影响因素间的回归分析 |
5.2.1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分析 |
5.2.2 生活方式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分析 |
5.2.3 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的中介效应分析 |
6.1 提出假设 |
6.2 变量选择 |
6.2.1 因变量选择 |
6.2.2 自变量选择 |
6.2.3 控制变量选择 |
6.3 模型构建 |
6.4 中介效应的实证分析 |
6.4.1 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计算 |
6.4.2 社会经济地位对中介变量影响分析 |
6.4.3 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的中介效应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7.1 基本结论 |
7.1.1 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差 |
7.1.2 老年人健康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
7.1.3 不良生活方式危害老年人健康 |
7.1.4 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间存在显着中介效应 |
7.2 政策建议 |
7.2.1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提高健康水平 |
7.2.2 健全保险体系,提高保障水平 |
7.2.3 拒绝烟酒,追求健康生活方式 |
7.2.4 借助中介效应,系统应对健康风险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顺应论视角下《饮食:长寿的秘诀》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
1.1 Task Description |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1.2.1 Task Objectives |
1.2.2 Task Significance |
1.3 Layout of the Report |
Chapter Ⅱ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2.1.1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
2.1.2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2.1.3 Parallel Texts Collection |
2.1.4 Glossary |
2.2 While-translation |
2.2.1 Understanding the Source Text |
2.2.2 First Draft of the Translation |
2.2.3 Self-check and Revision of the First Draft |
2.2.4 Professional Consultation and Revision of the Second Draft |
2.3 Post-translation |
2.3.1 Quality Control |
2.3.2 Self-reflection |
Chapter Ⅲ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and Countermeasures |
3.1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
3.1.1 Meaning of Words |
3.1.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with Complex Logic |
3.1.3 Comprehension of Confusing or Culture-loaded Image |
3.2 Countermeasures |
3.2.1 Parallel Text Reading |
3.2.2 Native Speaker Consultation |
3.2.3 Adaptation Theory Adoption |
Chapter Ⅳ Case Analysis of The Longevity Diet Under the Guidance ofAdaptation Theory |
4.1 Structural Adaptation |
4.1.1 Adaptation at Lexical Level |
4.1.2 Adapt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
4.1.3 Adaptation at Discourse Level |
4.2 Contextual Adaptation |
4.2.1 Adaptation to Social World |
4.2.2 Adaptation to Mental World |
Chapter Ⅴ Conclusion |
5.1 Summary of the Practice and Study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Target Text |
Acknowledgements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医疗服务可及性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医疗服务可及性 |
二、死亡风险 |
第二节 Grossman健康需求理论 |
一、健康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
二、医疗服务可及性影响死亡风险的理论解释 |
第二章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研究假设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一、数据来源 |
二、样本选取 |
第二节 变量选取 |
一、因变量 |
二、自变量 |
三、控制变量 |
第三节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一、研究假设 |
二、模型构建 |
第三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因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
二、自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
三、控制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
第二节 医疗服务可及性对老人死亡风险的实证分析 |
一、社会医疗保险与老年人死亡风险 |
二、生病及时治疗与老年人死亡风险 |
三、与医疗机构距离与老年人死亡风险 |
四、常规体检与老年人死亡风险 |
第三节 医疗服务可及性影响的群体差异分析 |
一、生病及时治疗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差异 |
二、医疗服务可及性影响的城乡差异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医疗服务可及性对老年人死亡风险有显着影响 |
二、医疗服务可及性对死亡风险的影响具有群体差异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采取“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就诊方式 |
二、提高老人医疗服务支付能力 |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设体检项目,提高预防意识 |
四、科学评估医疗需求,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高龄老人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CLHLS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3 研究总体架构 |
1.4 创新点 |
1.4.1 研究对象的创新 |
1.4.2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高龄老年人 |
2.2.2 吸烟习惯、吸烟频率、吸烟行为 |
2.2.3 达克效应 |
2.2.4 习惯关联 |
2.2.5 生活场域 |
2.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2.3.1 研究对象 |
2.3.2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2.4.1 数据来源 |
2.4.2 资料分析方法 |
2.5 研究假设 |
2.6 样本基本情况 |
2.6.1 研究变量的选取 |
2.6.2 样本基本情况 |
第三章 “习惯关联”与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 |
3.1 饮茶、饮酒习惯与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 |
3.2 食用糖频率与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 |
3.3 体力劳动习惯与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 |
3.4 “习惯关联”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四章 “生活场域”与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 |
4.1 读书看报、身体锻炼、社交活动、参与家务与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 |
4.2 电视广播、扑克麻将与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 |
4.3 “生活场域”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五章 达克效应与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 |
5.1 年龄、自评健康、自评健康变化与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 |
5.2 视力健康、体力劳动与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 |
5.3 免费医疗与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 |
5.4 健康教育与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 |
5.5 达克效应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5.6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不足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重视健康教育,促进形成正确健康观念 |
6.2.2 推行无烟娱乐,倡导健康消遣文明娱乐 |
6.2.3 改进续保标准,促进高龄老年人关注健康 |
6.2.4 识别非正式组织,重点人群重点干预 |
6.2.5 倡导关联警示,多种消费品共同警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龄老人健康行为、认知功能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分析与防控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数据来源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生活方式、认知障碍及不同风险因素与全因死亡的关联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设计与人群 |
1.1.2 数据收集 |
1.1.3 死亡事件的确定 |
1.1.4 统计分析方法 |
1.2 结果 |
1.2.1 人群基线信息 |
1.2.2 影响高龄老人全因死亡的风险因素 |
1.2.3 生活方式与风险因素对高龄老人全因死亡的联合效应 |
1.2.4 健康生活方式对高龄老人全因死亡风险因素的抵消效应 |
1.3 讨论 |
1.3.1 本研究主要结果 |
1.3.2 影响高龄老人死亡风险的危险因素 |
1.3.3 健康生活方式对高龄老人死亡风险的有益影响 |
1.3.4 优势与局限性 |
1.4 小结 |
二、睡眠时长、认知障碍与全因死亡的关联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设计与人群 |
2.1.2 睡眠时长和认知障碍的测量与定义 |
2.1.3 死亡事件的确定 |
2.1.4 混杂因素的测量与定义 |
2.1.5 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2.2.1 人群基线信息 |
2.2.2 睡眠时长与全因死亡的关系 |
2.2.3 认知功能对睡眠时长与全因死亡关联的效应修饰 |
2.2.4 躯体功能对睡眠时长与全因死亡关联的效应修饰 |
2.2.5 慢性病患病状况对睡眠时长与全因死亡关联的效应修饰 |
2.3 讨论 |
2.3.1 本研究主要结果 |
2.3.2 睡眠时长与高龄老人死亡风险的关系 |
2.3.3 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关系的潜在生物学机制 |
2.3.4 优势与局限性 |
2.4 小结 |
三、休闲活动、认知障碍与全因死亡的关联分析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设计与人群 |
3.1.2 休闲活动和认知障碍的测量与定义 |
3.1.3 死亡事件的确定 |
3.1.4 混杂因素的测量与定义 |
3.1.5 统计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3.2.1 人群基线信息 |
3.2.2 休闲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 |
3.2.3 休闲活动与认知障碍对全因死亡的分级效应 |
3.2.4 休闲活动与认知障碍对全因死亡的联合效应 |
3.3 讨论 |
3.3.1 本研究主要结果 |
3.3.2 休闲活动与全因死亡的关系 |
3.3.3 休闲活动与全因死亡关系的潜在生物学机制 |
3.3.4 优势与局限性 |
3.4 小结 |
四、高龄老人健康行为干预理论、模型与策略研究 |
4.1 实施高龄老人健康行为干预的理论与模式 |
4.1.1 知信行模式 |
4.1.2 健康信念模式 |
4.1.3 多阶段优化策略理论 |
4.1.4 行为改变阶段模式 |
4.2 健康行为导向的高龄老人健康状况综合管理模型 |
4.3 高龄老人健康行为干预措施与策略 |
4.4 建立以家庭支持为主、其他支持为辅的多元照护支持体系 |
4.4.1 家庭支持 |
4.4.2 社区与社会支持 |
4.4.3 政府支持 |
4.4.4 智能化干预支持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老年人健康行为、认知功能与死亡风险关系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结构失衡,老龄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
1.1.2 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佳 |
1.1.3 健康预期寿命指标意义凸显,已成为衡量健康的重要指标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分析及理论界定 |
1.3.1 健康预期寿命的理论基础与特点 |
1.3.2 健康预期寿命的测量 |
1.3.3 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 |
1.3.4 健康水平影响因素研究的特征 |
1.4 研究方法 |
1.4.1 健康多状态生命表的应用 |
1.4.2 统计分析方法 |
1.4.3 文献分析法 |
1.4.4 社会调查法 |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2.1 老年人预期寿命变化情况 |
2.1.1 世界各主要国家预期寿命情况比较 |
2.1.2 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基本情况 |
2.1.3 国内各大城市人口预期寿命对比 |
2.1.4 上海人口预期寿命基本情况 |
2.2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变化情况 |
2.2.1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变化趋势 |
2.2.2 健康素养水平的年龄分布 |
2.2.3 健康素养水平的地区分布 |
2.2.4 健康素养水平性别分布 |
2.2.5 健康素养水平的城乡分布 |
2.2.6 健康素养水平的受教育程度分布 |
2.3 人口死亡率变化情况 |
2.3.1 人口死亡率总体变化情况 |
2.3.2 主要城市人口死亡率情况 |
2.3.3 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情况 |
2.3.4 各国人口死亡率基本情况 |
2.4 健康卫生事业投入实际状况 |
2.4.1 医疗健康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2.4.2 健康卫生总费用支出情况 |
2.4.3 健康与养老政策发展情况 |
2.5 健康预期寿命提升存在的问题 |
2.5.1 健康生活方式理念不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意识欠缺 |
2.5.2 医卫专业人才短缺,服务供给动力不足 |
2.5.3 卫健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供需结构矛盾逐步显现 |
2.5.4 死亡率逐渐降低,居民健康状况改善不明显 |
第三章 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测量 |
3.1 模型设计 |
3.1.1 健康生命表的选取 |
3.1.2 健康多状态生命表构建 |
3.2 数据来源 |
3.2.1 数据选择 |
3.2.2 数据的描述分析 |
3.3 健康生命表的计算 |
3.3.1 健康状态转移概率计算方法 |
3.3.2 健康状态生命表的计算结果 |
3.4 健康预期寿命的计算和对比 |
3.4.1 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测量 |
3.4.2 我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测量 |
3.5 结论与分析 |
3.5.1 结论 |
3.5.2 分析 |
第四章 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
4.1 健康预期寿命的单因素交叉分析 |
4.1.1 年龄与户籍和健康预期寿命存在负相关 |
4.1.2 教育程度与职业和健康预期寿命呈正相关 |
4.1.3 婚姻与自评状况和健康预期寿命呈强相关性 |
4.1.4 吸烟与饮酒和健康预期寿命关联 |
4.1.5 慢性病和健康预期寿命密切相关 |
4.2 健康预期寿命多影响因素间相关性研究 |
4.2.1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透视分析 |
4.2.2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4.3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
4.3.1 健康预期寿命的正向影响因素 |
4.3.2 健康预期寿命的负向影响因素 |
4.3.3 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
第五章 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影响因素实证模型假设 |
5.2 影响因素实证模型构建 |
5.2.1 因变量设定 |
5.2.2 多元回归模型 |
5.3 数据选取 |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5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5.5.1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5.5.2 分性别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5.5.3 分年龄段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5.6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实证结论 |
5.6.1 经济状况与健康预期寿命呈显着正相关 |
5.6.2 教育程度提高促进健康预期寿命提升 |
5.6.3 居住地差异间接影响健康预期寿命 |
5.6.4 健康预期寿命的性别、年龄差异明显 |
5.6.5 吸烟和酗酒对健康预期寿命影响极大 |
5.6.6 适度锻炼对健康预期寿命有正向作用 |
第六章 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提升的对策研究 |
6.1 培养健康生活习惯,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
6.1.1 普及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健康素养水平 |
6.1.2 增强健康生活意识,培养健康生活习惯 |
6.2 丰富老年人健康教育方式,推动全周期健康管理 |
6.2.1 普及多层次健康教育,转变健康生活理念 |
6.2.2 推进老年教育常态化,促进健康管理精细化 |
6.3 健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丰富医疗和康复服务渠道 |
6.3.1 完善全民健康医保体系,提升医养结合效率 |
6.3.2 优化医疗服务供给模式,提高居民健康医疗水平 |
6.4 发展健康服务产业,完善多层次健康服务供给 |
6.4.1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健康运动产业 |
6.4.2 创新健康管理模式,探索现代健康服务供给方式 |
6.5 完善居民健康评价指标,健全健康水平监测体系 |
6.5.1 明确健康测量指标类别,科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6.5.2 推动人口健康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全国健康监测体系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高龄老人烟酒习惯与健康长寿关系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对90岁及以上老人的身体行为研究 ——以麻阳长寿谷村为例[D]. 李贵艳. 武汉体育学院, 2021
- [2]退休城镇居民消费变动研究[D]. 张鹏.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3]中国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的6年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建立和验证[D]. 周锦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4]基于“景观图谱”视角下三个典型长寿之乡的比较研究[D]. 黄瑾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老年人健康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D]. 张录录.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6]顺应论视角下《饮食:长寿的秘诀》汉译实践报告[D]. 陈思颖.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7]医疗服务可及性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D]. 陈雨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8]我国高龄老人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CLHLS数据的分析[D]. 李树斌. 河北大学, 2020(08)
- [9]高龄老人健康行为、认知功能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分析与防控管理[D]. 曹志.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研究[D]. 石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