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络合物薄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薄膜太阳能电池,溶液法,金属硫族络合物,纳米墨水
络合物薄膜论文文献综述
夏哲[1](2017)在《金属硫族络合物(MCCs)的水基浆料制备及其薄膜太阳能电池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是当前世界的热点问题,开发安全、环保、可持续的可再生能源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引起科学研究与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太阳能电池,利用光伏效应,直接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简单环保并且安全可靠。其中,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制作成本低,应用范围广,光电转换效率高,器件工作稳定性好等优势,且可实现柔性器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比较于真空法,溶液法制备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一定的优势:生产设备简单成本低,有望通过卷对卷的技术实现类似于报纸印刷的高产量;可保证半导体掺杂和大面积生产的组分均匀性;并且原材料的利用率高。基于这些优势与前景,本论文的研究课题聚焦在溶液法制备薄膜太阳能电池。以发展绿色环保、廉价简单工艺制备高效稳定太阳能电池为目标,创新性地用水作为唯一溶剂,发展出制备多种金属硫族络合物(Metal chalcogenide complexes,MCCs)水基浆料的普适方法,并通过旋涂或喷雾热解后烧结的方式制备出高质量的吸光层薄膜,最终制备出性能稳定效率较高的硫族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本论文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1)创新性地制备出水基金属硫族络合物溶液。利用水作为唯一溶剂,(NH4)2S作为添加剂,发展了大规模制备V2VI3(V=As、Sb,VI=S、Se、Te)无机溶液的普适方法。通过溶液拉曼表征,阐明了 V2VI3(V=As、Sb,VI=S、Se、Te)化合物在溶液中以长链离子Mx(S,Se)Yn-(M=As、Sb)的形式存在。此工作为后续薄膜的制备、新材料的探索以及纳米墨水的合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制备金属硫族化合物薄膜与电池器件。基于Sb基金属硫族络合物溶液,利用喷雾热解法制备出禁带宽度可调的Sb2(S1-x,Sex)3合金薄膜,并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TiO2薄膜形成异质结,制备出光电转换效率为1.43%的薄膜太阳能电池。(3)基于金属硫族络合物溶液探索制备可能有光伏应用的新材料。基于NaSbS2同时具有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结构特点,类似于当前高效率热点材料卤化物钙钛矿,探索NaSbS2的性质及其在光伏领域的应用。以金属硫族络合物溶液为基础,首次利用喷雾热解法制得晶粒尺寸大于1 μm的NaSbS2薄膜,并将理论模拟与实验表征相结合,系统性地研究了 NaSbS2的材料、物化及光电性质,初步制备出器件结构为FTO/NaSbS2/CdS/i-ZnO/AZO/Au,器件效率为0.13%的太阳能电池,为类似新材料的制备、研究与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4)尝试用金属硫族络合物离子包覆PbS量子点。利用Sb-S金属硫族络合物(Sb-S MCC)溶液中形成的长链离子Sb4S72-的电负性,创新性地使用一步法在水溶液中合成水基PbS量子点,量子点可以稳定分散,证明了 MCCs对纳米粒子的包覆作用并阐明了机理。此工作为下一章制备多元铜锌锡硫纳米墨水奠定了理论与实验基础。(5)利用金属硫族络合物溶液合成白稳定的水基Cu2ZnSnS4纳米墨水,并制备出高效率的Cu2ZnSn(S,Se)4薄膜电池。基于水基MCCs对纳米粒子的包覆作用,首次引入水基Sn-S金属硫族络合物(Sn-SMCC),合成自稳定的水基Cu2ZnSnS4纳米墨水。Sn-S MCC既作为Sn源,又作为CuxS和ZnS纳米粒子的无机配体使其稳定分散在水溶液中,有效减少了杂质元素的引入。然后,深入研究分析了溶剂和杂质去除过程以及成膜机理,制备出高质量的纯相Cu2ZnSnS4薄膜,并进一步探索了后硒化工艺、薄膜掺杂对电池器件的影响,最终制备出光电转换效率为8.48%的Cu2ZnSn(S,Se)4薄膜太阳能电池,初步展现了水基硫族络合物溶液法制备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董同力嘎,姚娜,于振菲,云雪艳,靳烨[2](2014)在《聚己内酯/α-环糊精络合物薄膜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溶液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的聚己内酯/α-环糊精(PCL/α-CD)络合物,并通过热压法制备了PCL/α-CD络合物薄膜。分别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R-FTIR)、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透湿仪和透氧仪对不同比例的PCL/α-CD络合物薄膜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及阻隔性能进行研究。红外数据表明PCL和α-CD同时存在于络合物中。随着α-CD含量的增加,PCL/α-CD络合物的结晶度逐渐降低,薄膜的氧气阻隔性和水蒸气阻隔性逐渐增加,并且薄膜的氧气阻隔性增加的效果大于水蒸气阻隔性增加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4年06期)
周海峰[3](2014)在《基于铜氨络合物制备铜薄膜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同时传统化石燃料又日渐枯竭的今天,太阳能以清洁、无污染和可再生的优点获得人们的广泛关注。光伏发电是将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技术,发电成本高是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绝大多数是使用贵金属银制作太阳电池的金属电极,如果能够用金属铜来代替,将有助于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进而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在本文中我们基于铜氨络合物制备出了铜薄膜,有望在太阳电池的电极上得到应用。本文首先以甲酸和氨水的混合溶液为电解液,电解阳极铜制备出铜氨络合物溶液,然后蒸发结晶干燥得到铜氨络合物晶体。将铜氨络合物晶体、有机载体和粘结剂按照一定配比混合用球磨的方法制成铜氨络合物浆料,丝网印刷成膜。优选铜氨络合物含量为60%,优选球磨时间为20h。最后在真空环境下烧结,得到铜薄膜。相关测试结果表明:铜氨络合物由C、H、O、N和Cu五种元素组成,化学式为Cu(NH3)2(COOH)2,具有两种可能的几何异构体。铜氨络合物的热分解温度大约在150-170℃的范围内,分解过程伴随着吸热。真空环境下热处理得到的铜薄膜成分是铜单质。本文制备铜薄膜的方法热处理温度低,可以在多种衬底包括PI、PET等柔性衬底上成膜;丝网印刷成本低、效率高,能够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本文制备的铜薄膜除了代替银用作太阳电池的电极以外,在无线射频识别系统以及印刷电路板等许多方面都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5-13)
易松,杨永兵,杨廷海,李锦春,陈强[4](2013)在《含Eu络合物掺杂的PMMA光致发光薄膜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稀土Eu3+与4-甲氧基二苯甲酰甲烷(4-methoxy-dibenzoylmethane,MDBM)、邻菲罗啉(Phenan-throline,Phen)的络合物Eu(MDBM)3(Phen)x,并通过IR、UV、FS(荧光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将Eu(MDBM)3-(Phen)x掺杂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中,得到了光致发光PMMA薄膜。研究结果表明,该薄膜具有较好的光致发光性能,主要荧光激发峰位于380nm,主要荧光发射峰位于613nm,络合物Eu(MDBM)3(Phen)x掺杂量从0.8%增加到1.2%时,薄膜的荧光发射强度呈持续增强趋势,在613nm波长处发射强度增强了13倍。(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3年04期)
王超,王廷梅,王齐华[5](2010)在《溶剂处理作用下的嵌段共聚物(PS-b-P4VP)/聚酰胺酸(PAA)络合物薄膜的自组装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B/C型嵌段共聚物/均聚物混合体系由于其丰富多样的自组装结构及其在纳米领域的潜在应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1,2]。由于聚酰胺酸(PAA)的加热亚胺化反应,采用传统热处理方法并不能实现(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0-06-20)
高刘德,刘剑[6](2010)在《钠萘络合物对聚氯代对二甲苯薄膜的表面改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钠-萘络合物对聚氯代对二甲苯薄膜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测试接触角研究了薄膜的润湿性能,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表征了膜表面的基团变化及物相变化,用热重分析仪考察了改性后薄膜的热稳定性,并测试了改性后薄膜的黏附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薄膜的表面能由28.64 mJ/m2提高到41.48 mJ/m2,剪切强度由150.5 kPa提高到219.5 kPa,表面能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聚合物链的氯苯发生还原反应引起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0年05期)
霍钟祺[7](2009)在《基于络合物薄膜的电存储器件及单面纳米结构金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由如下两部分组成。基于络合物薄膜的电存储器件随着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许多新型的电存储材料和相关制备工艺被研究出来。在本论文中,我们使用固-液界面反应方法制备电存储器件介质层薄膜。利用DMMM-Na/H_2O溶液或者KSCN/CH_3CH_2OH溶液与Cu反应,得到DMMM-Cu或者CuSCN介质层薄膜,在薄膜的两面制作垂直交叉布线的Cu、Al金属电极,得到的器件具有一次写入多次读取的电存储特性。通过对工艺参数的筛选,可以使制备得到的Al/DMMM-Cu/Cu器件具有90%以上的成品率,其高、低阻态状态比达10~7。而Cu/CuSCN/Al器件除了上述优点外,还具有较为一致的阈值电压,当参与固-液界面反应的铜膜厚度为25nm时,90%以上器件的阈值电压分布在3.75±0.25V的范围内。单面纳米结构金膜的制备随着纳米材料科学的不断深入发展,纳米结构金膜以其优异的化学稳定性以及在分子探针、能量存储、催化等领域的良好应用前景,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本论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利用界面扩散过程制备金膜表面纳米结构的方法,采用真空热蒸发方法依次蒸镀金和铜双层膜,经过热退火处理,再用化学腐蚀方法除去铜组分来制备单面纳米孔金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薄膜表面形貌,并比较了退火温度以及退火时间对纳米结构的影响。研究还发现,当这种具有纳米结构的金膜吸附有单分子层的对甲基苯硫酚或者4,4'-联吡啶分子后,能观察到明显的表面拉曼增强效应。此种制膜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能制备大面积纳米结构金膜,这种纳米结构的金膜在分子探测方面有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04-24)
刘平[8](2005)在《Ⅰ 金属有机络合物薄膜的传质行为与热稳定性研究 Ⅱ PET中心辐射剂量监测与防护》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双课题形式,以第一部分为主体内容。 ●第一部分: 金属有机络合物由于其独特的光电性质,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M(Cu、Ag)-TCNQ络合物是一种重要的模型材料;由于它们具有电双稳特性与光致变色特性,因而成为高密度信息存储方面的重要候选材料。这类材料的高质量薄膜通常是由金属、有机物分层真空蒸发并通过固体扩散反应而获得。因而,了解其中的传质动力学规律与机制及其稳定性,对薄膜制备、使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此外,传质特性是材料的基本性质之一。以前,传质特性研究主要集中于无机固体,而对有机物中的传质特性研究很少,特别是化学位梯度下有机物中的传质研究尚不存在系统研究工作,因此,这种研究对于了解有机物中的特殊传质性质具有较为普遍的科学意义。 本文选择了金属Ag和有机材料TCNQ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Ag/TCNQ双层膜体系的动力学规律,包括:由Ag和TCNQ双层膜形成金属有机络合物过程中的传质机制和传质参数,以及络合物的热稳定性问题。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采用双源交替真空蒸发的方法,在玻璃基板上制备了摩尔比为1:1的Ag/TCNQ双层膜,并利用透射光谱作定标,即根据光谱曲线形状与时间以及络合产物数量间的关系,实现了薄膜的传质研究的表征技术。 (2) 建立异质元素标志法,利用SIMS测量了金属与有机物反应前后相关元素的不同分布,得知Ag/TCNQ中的传质过程是Ag~+在已经形成的Ag-TCNQ络合物中迁移的结果,Ag~+迁移中存在换位现象。 (3) 通过对相同温度不同厚度以及同一厚度不同温度条件下Ag/TCNQ双层膜的络合反应的研究(温度范围为60~110℃),得到了传质动力学规律和传质参数。结果表明,传质距离与传质时间符合抛物线规律;传质常数k′的对数与绝对温度T满足线性关系,对应的Arrhenius方程为: k′=k′_0exp(-Q/(RT))=5.62×10~(-6)exp(-(0.53eV)/(kT))cm~2/s; Ag/TCNQ双层膜形成Ag-TCNQ络合物的微观机制是Ag~+在Ag-TCNQ络合物中的间隙置换。 (4) 研究了不同厚度的TCNQ薄膜和Ag-TCNQ金属有机络合物薄膜在不同温度下的热稳定性,计算了TCNQ和Ag-TCNQ的热激活能,两者分别为0.74eV和0.81eV。 ●第二部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用回旋加速器小型化加快,为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支持。近10年来,国内PET中心(指同时具备回旋加速器、热室和PET或PET/CT扫描仪)的增加速度惊人,目前已经达到30多个,而PET和PET/CT扫描仪的数量更是达到60多台,回旋加速器数量也达到30多台。由于PET中心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放射性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PET中心运行中涉及的放射性进行系统、全面的监测、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以加强辐射防护措施,保证人员的安全。现在虽然有少数资料对辐射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都不全面,缺乏系统性。本部分详细监测了PET中心的辐射剂量,分析了影响辐射剂量的因素,测量并计算了工作人员受到的辐射剂量,为讨论了辐射的防护措施等,为保证人员安全提供参考和指导。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回旋加速器在生产~(11)C、~(13)N、~(15)O、~(18)F时,大厅内除了一个点外,其余各处的γ射线和中子辐射剂量率均小于15μSv/h,大厅外的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率都小于0.5μSv/h。 (2)回旋加速器大厅内的辐射剂量率正比与束流强度,即束流越大,辐射剂量率也越大。 (3)热室周围的γ辐射剂量率小于0.39μSv/h。 (4)工作人员的年辐射剂量最大不超过5.22mSv,小于国家辐射安全标准中关于职业人员的年辐射剂量限值(职业人员年限值为每年20mSv)。 (5)工作人员的年辐射剂量与受检者数量有关:受检者数量越多,工作人员的年辐射剂量也越多。导师说明: 该论文作者为我校华山医院PET中心回旋加速器主管工程师,按预定的培养计划,其在职博士论文的两部分分别在材料科学系与华山医院进行。研究工作以第一部分为主,主要内容为金属有机双层膜传质的基础问题研究;第二部分工作为辅助内容,主要涉及核辐射监测内容。材料科学系与华山医院PET中心总体合作的背景是:利用PET中心的同位素制备和材料系的传质研究特长,在同位素示踪传质研究、放射性元素示踪传质研究(包括核辐射监测)中进行交叉合作。该论文工作属于该计划中的一个交叉研究预备部分。(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5-11-10)
张莉,刘洪国,张人杰,张益宁,冯绪胜[9](2004)在《自组装在TiO_2薄膜表面的稀土络合物发光薄膜》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具有良好的刚性、稳定性和惰性的载体材料,例如离子交换树脂、分子筛、粘土、氧化硅和改性氧化物表面用作基质,通过与客体有机分子的相互作用制备有机/无机杂合体功能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具有发光特性的稀土络合物已经用于光子器件,在这些器件中,配体吸收紫外区的光且将能量转移给中心稀土离子。已经合成了许多发光的稀土配合物,而且他们的光物理性质可以通过与不同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而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4-09-01)
张莉,刘洪国,康诗钊,张人杰,牟英迪[10](2003)在《一种新型的铕络合物/TiO_2发光薄膜》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Eu(DBM)3(DiBut-bpy)/TiO2/AA单分子膜的表面压-分子面积(π-A)曲线和稳定性,单层膜中的TiO2纳米粒子是经TBT(tetrabutyloxyltitanium,钛酸四丁酯)二维溶胶-凝胶法得到的.TiO2纳米粒子和铕络合物都被成功地转移到固体基片上,得到了具有良好的机械和热稳定性的新型发光薄膜.小角度X射线衍射结果证明这种复合膜具有层状有序的周期性结构.讨论了TiO2基质对复合膜发光机理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03年12期)
络合物薄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溶液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的聚己内酯/α-环糊精(PCL/α-CD)络合物,并通过热压法制备了PCL/α-CD络合物薄膜。分别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R-FTIR)、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透湿仪和透氧仪对不同比例的PCL/α-CD络合物薄膜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及阻隔性能进行研究。红外数据表明PCL和α-CD同时存在于络合物中。随着α-CD含量的增加,PCL/α-CD络合物的结晶度逐渐降低,薄膜的氧气阻隔性和水蒸气阻隔性逐渐增加,并且薄膜的氧气阻隔性增加的效果大于水蒸气阻隔性增加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络合物薄膜论文参考文献
[1].夏哲.金属硫族络合物(MCCs)的水基浆料制备及其薄膜太阳能电池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7
[2].董同力嘎,姚娜,于振菲,云雪艳,靳烨.聚己内酯/α-环糊精络合物薄膜的性能研究[J].塑料科技.2014
[3].周海峰.基于铜氨络合物制备铜薄膜的工艺研究[D].浙江大学.2014
[4].易松,杨永兵,杨廷海,李锦春,陈强.含Eu络合物掺杂的PMMA光致发光薄膜的制备与表征[J].材料导报.2013
[5].王超,王廷梅,王齐华.溶剂处理作用下的嵌段共聚物(PS-b-P4VP)/聚酰胺酸(PAA)络合物薄膜的自组装行为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2010
[6].高刘德,刘剑.钠萘络合物对聚氯代对二甲苯薄膜的表面改性机理研究[J].中国塑料.2010
[7].霍钟祺.基于络合物薄膜的电存储器件及单面纳米结构金膜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
[8].刘平.Ⅰ金属有机络合物薄膜的传质行为与热稳定性研究ⅡPET中心辐射剂量监测与防护[D].复旦大学.2005
[9].张莉,刘洪国,张人杰,张益宁,冯绪胜.自组装在TiO_2薄膜表面的稀土络合物发光薄膜[C].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2004
[10].张莉,刘洪国,康诗钊,张人杰,牟英迪.一种新型的铕络合物/TiO_2发光薄膜[J].物理化学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