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观论文-杨学慧

动静观论文-杨学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静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王阳明,动静,良知

动静观论文文献综述

杨学慧[1](2019)在《王阳明“动静观”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儒"动静观"深刻影响明代儒者。王阳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心学视域下的"动静观",更多地体现在其功夫论中,成为其心学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王阳明认为,"良知"本无"动静","致良知"过程却"贯通动静",须做到"动亦定,静亦定",最终达到"动静合一"。(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02期)

朱晓骢[2](2018)在《《坛经》的动静观及文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坛经》是中国禅宗的经典着作,其中佛教思想蕴含着惠能的动静观。在本体论方面,惠能从心性本体论出发,认为万物迁流变化,皆是虚妄,唯有真如本性虚空广大,恒常真实,但并非死寂,而是以"一即一切"的模式影响着外部世界;在工夫论方面,惠能以风吹云散的动态过程譬喻顿悟,反对自缚,提倡动静结合,追求"在染不染",显示出动静结合的特点。在古典文论方面,惠能的动静观与重视真情、虚静创作和动静结合的审美风格有相似之妙。(本文来源于《贵州文史丛刊》期刊2018年04期)

严烁[3](2018)在《李栗谷动静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栗谷是朝鲜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为李朝时期的朝鲜朱子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对朱熹的哲学思想做出了较为准确的诠释,并继承和发展了朱熹的思想,对朝鲜朱子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李栗谷的动静思想为主要论述内容,追溯其动静观的理论来源和逻辑结构,探讨其动静观的主要内容和在其哲学范畴体系中的作用,分析其特征和意义。文中对栗谷动静观的阐述,围绕着理、气及其关系而展开,与朱熹、退溪等人动静思想进行比较,得出理本体无动静,气现象有动静,理气浑融,气发理乘的结论。动静作为一对功能型范畴,要放在本体论、宇宙论及心性论中去讨论,李栗谷在坚持理为本体的前提下充分肯定气的活跃性,并以“理气妙合”作为理气的基本方式,对朱熹理气动静、理气先后等思想所产生的学术困境做出见解独到的回答,回归了朱熹思想的本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动静思想。本文还对李栗谷动静观中所体现的东亚哲学,尤其是东亚儒学的思想特质进行探讨,并与近现代以来的西方哲学主导的运动观进行比较,探讨其动静思想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8-04-01)

江澜,陈沛,吴爽,邹忆怀[4](2018)在《基于动静观理论辨证论治失眠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邹忆怀教授基于中医理论及多年临床经验,按照中医取类比象法,将失眠主症、伴随症状及伴随失眠出现的情志异常归纳出不同的动静特点,提出动静观辨证论治失眠的特色理论。动静观辨证以阴阳观为核心,强调抓主症的动静特点,兼顾失眠的社会心理属性,特点鲜明;同时,亦将动静观贯穿于临床用药特点及调摄方面,有利于经验的传承与疗效的提高。(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魏刚[5](2014)在《论传统体育养生的动静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动静观是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史上重要思想之一,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动形养生"、"静以养神"、"动静兼养"思想进行概述,得出在传统体育养生中通过体现"动形养生"、"静以养神""动静兼养"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本文来源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黄利兵[6](2014)在《静中见动,动中寓静——论古典园林之动静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观静观,乃造园产生效果之最关键处,动静有,则意境出。静观是园中游览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小园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二者相对而言,有动必有静,有静必有动。文章通过对古典园林动静观的阐释,以及动静产生的原因,浅析园林动静美学,同时探索其对今日景观园林设计的启发。(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4年05期)

刘仲伟,刘沛霖[7](2014)在《治疗学中的动静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在于运动,动是绝对的、永恒的,而静则是相对的、暂时的。此理用于治病、养生亦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已是人尽皆知的格言。固然只静不动,绝非生命之像,然只动不静,也非生存之道,只有动静结合,生命才能生生不息。古人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一语中的。然而人们常违背此生存之道。好逸恶劳者,静多动少;疲于奔命者,动多静少。现代都市人群中,一方面由于生活优裕,多食少(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车琳[8](2014)在《翻译研究动静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是过程也是结果。从翻译过程来看,翻译是"语境重构"的跨文化跨语言交际过程,从翻译结果来看,翻译是产生同原文等效的译文。翻译过程研究催生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动态研究,从狭义角度看,是翻译语境研究,即从译者视角考察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重构",以及由此产生的宏观翻译策略及微观翻译方法的研究;从广义角度看,是从研究者视角进行包括翻译语境在内的源语语境、原文语境和译语语境、译文语境的翻译语境化研究。翻译结果研究产生以译文为中心,重视译文批评的翻译质量评估的静态研究,涉及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建立和翻译质量评估参数的设定等。两种翻译途径殊途同归,从不同角度研究翻译本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许洪才,刘增校,葛玢,胡彬[9](2011)在《地质研究的时空动静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坐标,研究物质的形成、发展和演化离不开这两个基本要素。怎样理解物质的运动,关键在于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针对这个问题,结合地质研究的相关问题,作者提出地质研究的时空动静观,以便人们今后更系统、更深刻地认识地质现象及其本质,尤其是研究区域地质、矿产及其地质历史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1年27期)

谭雪芬[10](2010)在《略论“动静观”的理论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动静,作为中国传统画论中的一个概念,常在讨论中国画的范畴中出现。动之所极便为静,静之所致便是动,二者互为依存。动静,同时涉及中外艺术共同的审美理想,艺术家总是试图在静态的造型艺术中表现出动感,以求画中有"诗"、画中有"神"、画中有"意"。本文尝试以西方艺术理论为切入点,探究动静观的理论描述,试图找到中西绘画理论在动静关系上的共同点。(本文来源于《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期刊2010年05期)

动静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坛经》是中国禅宗的经典着作,其中佛教思想蕴含着惠能的动静观。在本体论方面,惠能从心性本体论出发,认为万物迁流变化,皆是虚妄,唯有真如本性虚空广大,恒常真实,但并非死寂,而是以"一即一切"的模式影响着外部世界;在工夫论方面,惠能以风吹云散的动态过程譬喻顿悟,反对自缚,提倡动静结合,追求"在染不染",显示出动静结合的特点。在古典文论方面,惠能的动静观与重视真情、虚静创作和动静结合的审美风格有相似之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静观论文参考文献

[1].杨学慧.王阳明“动静观”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9

[2].朱晓骢.《坛经》的动静观及文论意义[J].贵州文史丛刊.2018

[3].严烁.李栗谷动静观研究[D].宁夏大学.2018

[4].江澜,陈沛,吴爽,邹忆怀.基于动静观理论辨证论治失眠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

[5].魏刚.论传统体育养生的动静观[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6].黄利兵.静中见动,动中寓静——论古典园林之动静观[J].艺术教育.2014

[7].刘仲伟,刘沛霖.治疗学中的动静观[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4

[8].车琳.翻译研究动静观[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9].许洪才,刘增校,葛玢,胡彬.地质研究的时空动静观[J].科技创新导报.2011

[10].谭雪芬.略论“动静观”的理论描述[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0

标签:;  ;  ;  

动静观论文-杨学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