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斗争论文-徐仲佳

场域斗争论文-徐仲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场域斗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学革命,文学场域,占位斗争

场域斗争论文文献综述

徐仲佳[1](2019)在《论中国现代文学场域形成期的占位斗争》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革命也是一场文学场的占位斗争。王纲解纽的政治、文化环境是这场占位斗争发生的外部因素。拥有不同的文化、经济、象征资本的占位者围绕着文学场域的文学定义、集体信仰等展开了争夺。新文学阵营挟西方的现代文化资源在传统/现代、落后/进步的二元对立思维定式下贬抑、排击旧文学阵营,成功在文学场域建立新的文学定义和集体信仰。"人的文学"观在这一占位斗争中起到了鲜明的区隔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金金,柳海民[2](2019)在《“为承认而斗争”:论教育场域中“蔑视”的祛除》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蔑视"的认识是霍耐特批判理论中极具原创性的思考,它不仅为理解教育冲突提供了新的道德视角,还为解读德性养成提供了一个认识框架。"蔑视"思想的本体意涵包括对"蔑视"涵义、形式及结果的阐释。通过霍耐特批判理论的"蔑视"视角审视当前教育场域,会发现教育对象在身心、权利、价值等方面都存在蔑视体验,不能疏导和化解的蔑视体验很容易制造教育矛盾和冲突,需要通过厘清教育蔑视真伪、树立承认正义观念、构建教育承认共同体、落实教育预警措施等方式祛除。(本文来源于《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杨宇婷,延保全[3](2018)在《《指匠情挑》与《小姐》性别场域斗争的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萨拉·沃特斯的《荆棘之城》描写了一段发生在维多利亚时期的故事,小说集悬疑、阴谋、爱情等多种情节于一体。两位女主人公苏与莫德的同性之情犹如一条伏线,较故事的其他元素更为隐晦,两人直到故事的最后才明白彼此的真心,没有任何顾忌的相爱。可以说沃特斯对这段发生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同性之情的表达是较为含蓄的,她既考虑到了那个时代性的相对保守,又将隐秘在那个时代的禁忌之爱大胆地挖掘了出来,原作中苏和莫德对男权的(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8年07期)

厉慧敏[4](2017)在《权力,资本与场域斗争:民国时期美术变革的文化现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文献在考虑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问题上,都普遍认为中国社会对西方现代性的输入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直线性过程。但是得出这种结论的研究更多是受制于以“西方传-东方受”与“传统-现代”的思考架构,忽略了西方现代性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所遇到的由对抗到竞争再到融合的动态过程。民国初期的中国美术场域的中西画之争,实际是中国精英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国家形成之初,选择用西方或是中国文化来建构现代国家的道路分歧。而在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后,社会各阶层也迅速参与到国家文化的建构中,纷纷提出自己的文化构想,美术场域由此成为各个团体发表自己艺术文化观念的场所。然而这样的局面仅维持了十几年,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全民族的文化建设因政治局势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转变,绘画沦为政治的宣传工具,美术场域成为权力场域的附庸,其基本格局也随着政治势力的变化而重新洗牌,现实主义绘画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推手,在新中国成立后一跃成为美术场域的主流绘画形式,并以文艺方针的制度形式被确立下来,自此形成以现实主义绘画和传统国画两种形式为主的美术场域基本格局。本研究拟以民国时期的美术团体为研究对象,运用布尔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及相关文化社会学理论作为框架,研究不同美术团体在民国美术场域内运用何种策略使得自身在对抗和竞争中胜出,以及中西双方竞争的策略又是如何展示各自背后的权力关系。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近代中国在向现代国家转变途中的文化现代性,而文化现代性又是如何奠定了现代美术场域的基本格局。(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6-30)

陈姚[5](2015)在《新媒介场域内的符号斗争与政治参与机制研究——回顾埃及“1·25革命”前后的网络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11年埃及"1·25革命"前后的网络传播行为进行回顾,特别是对新媒介在公民参与社会政治过程中的重新审视,理性和深入地思考其在政治动员发生机制中的实质性作用。重点对新媒介场域使用"符号暴力"进行政治动员的符号化过程及政治组织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从而发现了场域内符号暴力的滥用和符号效果的凸显,并不能有效推动对公共事务的理性参与和民主进程,反而会出现意识形态盲从、群体意见极化等,对所谓"新媒介革命"进行了理性的反思。(本文来源于《太原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杨跃[6](2014)在《教师教育:一个充满斗争的政治场域——迈克·阿普尔教授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教育学院迈克·阿普尔教授,从其个人生活史出发,畅谈了他对"教师教育与文化斗争"、"教师专业化与教师生活"、"全球化与教师教育"以及"教师教育者与教师教育研究"等议题的深刻洞见,分析了影响新世纪以来美国及世界范围教师教育改革的各种力量,强调指出:教师教育是政治斗争的战场,当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的去专业化程度更加严重;全球化时代,教师教育研究需要关系性和全球性思维,以底层视角直面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变革;教师教育应致力于让教师真正地学会批判性思考。(本文来源于《全球教育展望》期刊2014年09期)

王钢[7](2014)在《场域斗争·民族心理认同·西学救国——欧美弱小和被压迫民族文学“中国化”的深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二叁十年代欧美弱小和被压迫民族文学中国化第一次高潮的出现,与当时中国思想启蒙的特殊性和民族矛盾的逐步上升有直接联系。笔者试从思想启蒙的场域斗争、民族心理认同以及近现代"西学救国"观念的延展叁大方面对这一显性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展开分析与阐述。(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洪恩美,段慧[8](2013)在《文化作为斗争场域:文化研究的特殊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的无所不在使得文化研究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并成为以全球化、杂交化与去中心化为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学者和批评家的一个想象共同体,这也必然使之与传播学,文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变得越发难以界定与划分。文化研究具有明显的政治维度,但又不同于大写的政治研究,在很多情况下,可将之看做是一种基于民主化语境而展开的、以权力抵抗为主导的社会协商与争议的过程,"文化"与"政治"或"权力"等在具体事实与学科场域中的接合,是其最核心的特点。在目前的情形下,文化研究有因场域扩展而造成的知识碎片化、部落化的趋势,因此而关注各个子域之间的内在关联,重新建构一种整体化的视野也将成为新的必要。(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3年06期)

陈晔[9](2011)在《《新青年》在场域“斗争”中的资本占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场域和资本是布迪厄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其自身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五四"时期的《新青年》杂志在文化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与"五四"同人们的努力和主撰们的经营、策划是分不开的。《新青年》在陈独秀等人的带领下,通过场域之间相互的内外部斗争来获得符号资本,进行资本占位,从而获得"五四"时期的绝对话语权,成为在那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先锋杂志。(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1年23期)

陈义华[10](2009)在《权力斗争的场域——印度早期历史学意识形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古代历史书写的缺席为欧洲殖民主义者与印度本土民族主义者争夺历史阐释权提供了话语空间。欧洲东方学家的历史书写为欧洲殖民者在印度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民族主义者的历史书写为印度本土民族精英接管政权服务。两者以学术研究的客观性来掩盖其中的意识形态运作。(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场域斗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关"蔑视"的认识是霍耐特批判理论中极具原创性的思考,它不仅为理解教育冲突提供了新的道德视角,还为解读德性养成提供了一个认识框架。"蔑视"思想的本体意涵包括对"蔑视"涵义、形式及结果的阐释。通过霍耐特批判理论的"蔑视"视角审视当前教育场域,会发现教育对象在身心、权利、价值等方面都存在蔑视体验,不能疏导和化解的蔑视体验很容易制造教育矛盾和冲突,需要通过厘清教育蔑视真伪、树立承认正义观念、构建教育承认共同体、落实教育预警措施等方式祛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场域斗争论文参考文献

[1].徐仲佳.论中国现代文学场域形成期的占位斗争[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9

[2].金金,柳海民.“为承认而斗争”:论教育场域中“蔑视”的祛除[J].教育科学.2019

[3].杨宇婷,延保全.《指匠情挑》与《小姐》性别场域斗争的异同[J].电影评介.2018

[4].厉慧敏.权力,资本与场域斗争:民国时期美术变革的文化现代性[D].厦门大学.2017

[5].陈姚.新媒介场域内的符号斗争与政治参与机制研究——回顾埃及“1·25革命”前后的网络传播[J].太原大学学报.2015

[6].杨跃.教师教育:一个充满斗争的政治场域——迈克·阿普尔教授访谈录[J].全球教育展望.2014

[7].王钢.场域斗争·民族心理认同·西学救国——欧美弱小和被压迫民族文学“中国化”的深度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8].洪恩美,段慧.文化作为斗争场域:文化研究的特殊性[J].文艺研究.2013

[9].陈晔.《新青年》在场域“斗争”中的资本占位[J].名作欣赏.2011

[10].陈义华.权力斗争的场域——印度早期历史学意识形态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标签:;  ;  ;  

场域斗争论文-徐仲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