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祭祀论文-方文婷,方劲松,陈琪

城隍祭祀论文-方文婷,方劲松,陈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隍祭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徽州民俗,祭祀,城隍庙

城隍祭祀论文文献综述

方文婷,方劲松,陈琪[1](2018)在《黟县民俗“出地方”与城隍祭祀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出地方"是黟县城隍庙会中一种特有的扬善惩恶、祈保平安的巡游信仰活动,每年十月朔举行。黟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是山越族人聚居的蛮荒之地,山越族人除了固守本族的语言之外,还保留着祭祀时舞傩的文化,目的是祈求神灵逐鬼除疫,保佑百姓过上安宁生活。(本文来源于《黄山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鹏[2](2017)在《中渡城隍“巡街”的人群与社会——兼论祭祀圈理论的解释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祭祀圈理论是人类学区域社会研究的重要理论范式,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中渡作为西南边陲的小镇,每年城隍巡街吸引了周边民众参与其中。一方面,运用历史资料和传说,以国家与社会为视角,说明帝国为了教化边疆把城隍带入中渡,而中渡由于其移民社会的特质,接纳并广泛祭祀城隍。另一方面,结合民族志,当下中渡民众由于不同的诉求对城隍有不同的理解,在地方社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意义图式。在此基础上,进而说明祭祀圈理论不仅要关注"地"对"人"的影响,也要研究"人"对"地"的作用,才会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单磊[3](2014)在《城隍神与土地神祭祀在清代豫北地区的争夺》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因其特有的历史背景,民间信仰体系中的神灵已是人格化了的神,而不再是尚未实现人鬼结合的神。城隍神代表清代的朝廷意志,官府往往充当朝廷在地方实行社会控制的代言者和执行者。土地神则代表地方势力,既包括基层城乡民众,又包括对中央有离心倾向的地方乡绅。国家政权与地方精英在祭祀事务上时而合作,时而斗争。总的来说,在豫北祭祀的争夺中,官方占据优势。(本文来源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周九香[4](2011)在《城隍祭祀与崇州城隍庙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城隍的祭祀,在我国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认为万物都是有灵的,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们带来祸害。《礼记·郊特牲》就记载了周天子在每年的十二月,要实(本文来源于《文史杂志》期刊2011年01期)

谢洋[5](2010)在《城隍庙的原生祭祀性与次生公共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城隍庙的原生祭祀性和次生公共性两个方面来,探讨和分析城隍庙在经历了几千年后,仍然长久不衰的内在因素,以便更好的对城隍庙加以研究与保护。(本文来源于《建筑知识》期刊2010年01期)

时仁达[6](2008)在《明代洪武时期城隍祭祀国家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古代中国,城隍神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神祇,在民众的神灵世界占有重要地位。从文献记载来看,在后汉时期就已经成为了民众崇祀的对象,其后历经千余年到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始被纳入国家祭祀体系中,成为国家祭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城隍神从民间神祇走上国家政权的祭祀“神坛”,它的地位与功能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此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文化、民情风俗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透过这一过程,我们看到:城隍祭祀国家化是文化传统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交互运动,其背后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力量博弈,是信仰、权力与秩序排列组合的结果。(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08-05-10)

张传勇,于秀萍[7](2007)在《明初城隍祭祀叁题——与赵轶峰先生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赵轶峰先生同滨岛敦俊先生在有关明初城隍祭祀制度改革问题的商榷中,尽管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比如对滨岛有关城隍改制背景研究的质疑等等,但是,由于他对中国城隍信仰研究不足,并对滨岛的研究存在诸多误解,使得商榷本身存在许多值得探讨之处。(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高校版)》期刊2007年08期)

赵轶峰[8](2006)在《明初城隍祭祀——滨岛敦俊洪武“叁年改制”论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日本学者滨岛敦俊关于洪武叁年城隍祭祀“改制”的叁篇论文指出:所谓改制背景为“理念派”与“惯习派”之争说法出于虚构;洪武叁年二月份祀天神、地礻氏并未造成“两种城隍”;洪武叁年“改制”与明朝对道教的政策无关;洪武叁年所定祭祀城隍规则曾得推行,后来才发生变化。滨岛敦俊的有关研究忽略了明太祖本人在明初宗教制度、政策中的决定性地位,以两元对立观念考察儒、道关系,忽略明代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契合一面,并根据明中叶以后情形推测明初情形,加以对史料处理简率,因而造成一系列误解。(本文来源于《求是学刊》期刊2006年01期)

赵轶峰[9](2005)在《明初城隍祭祀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隍原为中国民间宗教祭祀之神,唐以后其祀愈为普遍,宋代已经列于国家祀典,至明朝初年,国家祀典中的城隍祭祀规则空前系统正规化,从而使明代成为中国历史上城隍祭祀制度化最强的时期。这种制度化又推动了城隍信仰、祭祀在民间的普遍化。有关研究,已称丰富。邓嗣禹、中村哲夫、大卫·约翰逊(David Johnson)、滨岛敦俊等着名学者皆有精到研究,其中尤以滨岛敦俊先生3篇论文出于晚近,在中国学术界影响更为广泛。近因整理明代国家宗教制度与政策史料,竟发觉有关文献颇与滨岛先生所论洪武"叁年改制"说法不相符合,且其中误解于明代国家制度以及社会宗教历史之大线索关系非轻。试为陈说,求教于滨岛敦俊先生及史学界同好。(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5-08-01)

荣真[10](1990)在《中国城隍祭祀叁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隍是我国民间和道教的重要神祗。本文对城隍崇祀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辩证,期望读者多加批评。一城隍神与水庸神无关一般认为城隍神是由周朝蜡祭八神中的水庸神演化而来。古人如明季清初的王敬哉(崇简)在《冬夜笺记》中就训“水”为“隍”,训“庸”为“城”,以为祭水庸即为祭城隍之始,水庸就是后来的城隍神,只是当时未有城隍之名罢了,①。今人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道教俗神》和任继愈先生主编的《宗教词典》中的《城隍》词条也沿袭了这个说法。我的看法则与之不同,论证如下:(本文来源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期刊1990年04期)

城隍祭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祭祀圈理论是人类学区域社会研究的重要理论范式,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中渡作为西南边陲的小镇,每年城隍巡街吸引了周边民众参与其中。一方面,运用历史资料和传说,以国家与社会为视角,说明帝国为了教化边疆把城隍带入中渡,而中渡由于其移民社会的特质,接纳并广泛祭祀城隍。另一方面,结合民族志,当下中渡民众由于不同的诉求对城隍有不同的理解,在地方社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意义图式。在此基础上,进而说明祭祀圈理论不仅要关注"地"对"人"的影响,也要研究"人"对"地"的作用,才会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隍祭祀论文参考文献

[1].方文婷,方劲松,陈琪.黟县民俗“出地方”与城隍祭祀活动[J].黄山学院学报.2018

[2].李鹏.中渡城隍“巡街”的人群与社会——兼论祭祀圈理论的解释力[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3].单磊.城隍神与土地神祭祀在清代豫北地区的争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4].周九香.城隍祭祀与崇州城隍庙会[J].文史杂志.2011

[5].谢洋.城隍庙的原生祭祀性与次生公共性[J].建筑知识.2010

[6].时仁达.明代洪武时期城隍祭祀国家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

[7].张传勇,于秀萍.明初城隍祭祀叁题——与赵轶峰先生商榷[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

[8].赵轶峰.明初城隍祭祀——滨岛敦俊洪武“叁年改制”论商榷[J].求是学刊.2006

[9].赵轶峰.明初城隍祭祀制度[C].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

[10].荣真.中国城隍祭祀叁题[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0

标签:;  ;  ;  

城隍祭祀论文-方文婷,方劲松,陈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