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超低渗储层论文-李明,朱玉双,李文宏,袁国伟,杜朝锋

低超低渗储层论文-李明,朱玉双,李文宏,袁国伟,杜朝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超低渗储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低渗储层,CO_2驱油,微观可视化技术,孔喉结构

低超低渗储层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朱玉双,李文宏,袁国伟,杜朝锋[1](2019)在《CO_2驱微观可视化技术在超低渗储层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驱油是提高特低渗、超低渗油藏驱油效率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由于匮乏CO_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制约了CO_2驱油微观机理研究及驱油效果评价。本研究提出特低、超低渗油藏高温高压下CO_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为该类油藏CO_2驱油机理研究提供良好的研究手段。以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储层为例,利用首次研制成功的高温、高压、防暴真实砂岩模型,成功进行了CO_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首次镜下观察不同相态CO_2在超低渗储层复杂孔喉中驱替原油的动态现象,重新认识超低渗油藏注CO_2驱油时不同孔喉结构中CO_2赋存状态和渗流规律。结果表明,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尤其是孔喉大小分布的均匀程度,对CO_2驱油效率的重要影响超出预期,直接决定着CO_2能否进入储层以及其后的渗流路径。CO_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可有效进行CO_2驱油微观机理研究及驱油效果评价研究,并为后期进行油藏矿场试验提供指导意见。(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欧阳思琪,孟子圆[2](2019)在《特低-超低渗储层微观水驱油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6、长8段储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6、长8储层特征具有共同点与差异,驱油类型受均质程度控制,长6储层样品见均匀–网状、网状、指状叁种驱替类型,长8储层未见指状驱替;润湿性影响残余油状态,有效渗透率越高、平均喉道半径越大、孔喉连通性越好,则驱油效率越高;长8储层样品溶蚀孔越发育驱油效率越高。以注水启动压力为基准提高50%注入压力,注入速度为0.05~0.08 mL/min,注入体积3 PV时,驱油效果最好。利用储层各项参数综合对比可预测驱油效率,选取适当的注水方式可明显提升驱油效率。(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刘沐,穆函,王鸽,余浩天,付东立[3](2018)在《吴起油田长6超低渗储层伤害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吴起油田薛岔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异常丰富,因为此类储层较常规储层特殊,储层在开发中很容易受到伤害。以吴起油田薛岔油区长6油层组超低渗透油藏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地质特征和物性的研究以及对储层岩石学、地层流体性质的分析评价,得出研究区岩石类型复杂,储层的主要粘土矿物为长石和方解石,水锁伤害及岩石敏感性损害是研究区储层的主要损害类型。(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18年02期)

杨玲智,于九政,王子建,王尔珍,胡改星[4](2017)在《鄂尔多斯超低渗储层智能注水监控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超低渗油藏的注水开发存在如常规分注工艺配套费用高、人工作业复杂、分注合格率下降快且无法长期监测分层动态数据等问题,为此提出了智能注水全过程监控技术。该技术包括井下自动控制配水器、地面传输控制一体化装置及远程监控系统,应用流体波码技术及井下流量智能调节理论,实现了井下分层流量自动测试、自动调节,动态数据长期测试及存储,地面与井下远程无线数据传输,油田数字化系统实时监控等功能。2016年超低渗典型区块开展20口井现场试验,分注合格率95%。智能注水监控技术实现了精细配水,有效控制单层突进,减少无效水循,并真实掌握油藏开发动态过程,为实现油藏高效注水开发奠定了工艺基础。(本文来源于《石油钻采工艺》期刊2017年06期)

潘少杰,王猛,王文举,白耀星,李浩哲[5](2016)在《姬塬地区长8超低渗储层黏土矿物分析及敏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储层具有超低渗特点,这种储层的敏感性伤害是制约油田开发的重要因素。为此,通过岩石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岩心分析技术和敏感性流动实验对研究区储层的黏土矿物类型、含量、形态及敏感性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储层中存在绿泥石、伊利石、蒙皂石和伊/蒙混层4种黏土矿物,其中,绿泥石的相对含量最高,与储层孔渗性成正相关,蒙皂石和伊/蒙混层在储层中分布不均,与储层孔渗性成负相关。与此同时,储层存在弱—中等偏强速敏、弱—强水敏、弱—强盐敏、中等偏强—强酸敏、弱—中等偏弱碱敏的特征。研究结果为有效降低储层敏感性伤害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非常规油气》期刊2016年03期)

张金金[6](2016)在《超低渗储层孔隙演化特征及孔隙度计算——以鄂尔多斯盆地吴仓堡油区长6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应用岩心、电镜、铸体薄片、阴极发光等资料,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吴仓堡油区长6段储层沉积作用特征和成岩作用特征。研究认为岩石成分成熟度低、不稳定组分含量高,以河口坝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的沉积砂层以及后期成岩作用强烈是研究区储层物性差的主要因素。根据孔隙演化的特征,建立相应的孔隙度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储层的原始孔隙度平均值为38.6%,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强烈,致使孔隙损失严重,平均减孔率为52.1%;溶蚀作用、交代作用增加了孔隙空间,平均增孔率为8.6%;经过成岩作用过程,目前孔隙度平均值为8.2%。(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6年02期)

刘丽,赵应成,王友净,李佳鸿,闫林辉[7](2015)在《华庆油田B153井区长6_3重力流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X线衍射等资料,研究华庆B153井区长63重力流储层特征、发育控制因素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长63储层为典型的超低渗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残余原生粒间孔隙为主,溶蚀孔隙次之;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受沉积相、岩石矿物组成和成岩演化的综合控制,强压实作用、绿泥石胶结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及弱溶蚀作用是导致储层低孔、低渗的关键成岩作用;根据不同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的强弱程度,将超低渗储层成因机制划分为碳酸盐胶结低渗型、绿泥石胶结—溶蚀低渗型及强压实改造低渗型3种.应用孔隙度反演回剥方法,重建各成因机制低渗储层的致密化过程,为研究区有利储层预测提供地质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高旭,孙卫,曹雷,霍磊,盛军[8](2015)在《板桥长6段低渗-超低渗储层储集空间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线衍射、岩石图像粒度分析及相关物性等资料,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板桥—合水地区长6段低渗-超低渗储层储集空间进行了定量分析。长石溶孔、原生粒间孔和岩屑溶孔等为研究区长6储层主要发育的孔隙类型。运用Beard等对不分选情况下未固结砂实测的原始孔隙度计算公式,恢复得出研究区长6砂岩储层原始孔隙度平均为38.16%。在对成岩过程的研究中,发现对储层具有破坏性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受两者作用影响,未固结砂岩72.9%的原生粒间孔被压实损失,这是造成研究区长6砂岩储层致密的首要原因,19.7%的孔隙被胶结作用所破坏。研究区内晚期的溶蚀作用较为发育,形成大量的长石溶孔、岩屑溶孔以及粒间溶孔使得孔隙度提高了20.9%,有效的改善了长6储层的物性特征。孔隙度计算过程中误差率为3.4%,颗粒分选系数的确定以及多期次成岩作用迭加是造成误差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王小琼,葛洪魁,陈海潮[9](2015)在《利用周期振荡法测试超低渗储层的渗透率》一文中研究指出渗透率是储层最重要的物性参数,也是油气开发的基础。随着页岩气、致密砂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的开发,迫切需要开展超低渗透率(<0.1×10-3μm2)测试,对测试方法和仪器都提出了挑战,是非常规油气开发研究的难点。目前我国石油工业中主要采用稳态法和脉冲衰减法进行超低渗透率测试,在测试精度、稳定性和测试周期方面还存在不足,探索高精度超低渗透率的方法十分重要。分析了室内渗透率测量的稳态法、脉冲衰减法和周期振荡法3种方法原理,在叁轴应力下进行了岩石超低渗透率对比测量。结果表明,相比稳态法和脉冲衰减法,周期振荡法具有稳定性好、精度高、用时短的优点,建议引入非常规超低渗透储层渗透率测试。对周期振荡法的设备要求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采用快速富里叶变换(FFT)、互谱法等信号处理方法提高数据信噪比,提高超低渗透率的测试精度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5年S2期)

张潇文,陈世加,姚宜同,路俊刚,黄囿霖[10](2015)在《鄂尔多斯盆地上叁迭统延长组超低渗储层油气成藏启动压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10年来,非常规油气资源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低渗透—致密油已成为目前勘探的热点,在我国具有可观的前景。而对于低渗透油气成藏启动压力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难点,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完善直接关系到低渗透乃至致密油气成藏的理论研究及勘探。本文首先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岩心为基础进行覆压孔隙度、渗透率实验研究,分析储层物性随覆压的变化关系;其次,结合喉道半径与孔、渗的关系,研究喉道半径随有效应力的变化关系,并探讨不同成藏机制的致密油藏的启动压力;最后详细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上叁迭统延长组长7致密油藏的成藏启动压力及成藏下限。结果表明:超低渗储层的孔、渗与有效应力间存在较好的乘幂关系,拟合函数的系数与地表的物性值相关性较好;喉道半径与孔、渗的相关性较好,与孔隙度呈指数关系,与渗透率呈乘幂关系;对于先致密后成藏类型油气藏来说,以渗透率建立的启动压力计算方法可靠,而先成藏后致密或边成藏边致密类型油气藏,启动压力计算方法还有待深入研究。华池—合水地区延长组长7致密油藏成藏时储层渗透率为0.00473×10-3μm2~0.52832×10-3μm2,平均0.01380×10-3μm2;孔隙度为1.458%~10.851%,平均7.224%;储层的平均喉道半径为0.0033~0.3769μm。该区属先致密后成藏,成藏的实际启动压力为0.0788~13.0022 MPa,平均2.1025 MPa。长7源岩的最大埋深为3000 m,原油的充注压力为6.06 MPa,油藏条件下充注的喉道半径下限为8.576×10-3μm,渗透率下限为0.00486×10-3μm2。(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5年04期)

低超低渗储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6、长8储层特征具有共同点与差异,驱油类型受均质程度控制,长6储层样品见均匀–网状、网状、指状叁种驱替类型,长8储层未见指状驱替;润湿性影响残余油状态,有效渗透率越高、平均喉道半径越大、孔喉连通性越好,则驱油效率越高;长8储层样品溶蚀孔越发育驱油效率越高。以注水启动压力为基准提高50%注入压力,注入速度为0.05~0.08 mL/min,注入体积3 PV时,驱油效果最好。利用储层各项参数综合对比可预测驱油效率,选取适当的注水方式可明显提升驱油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超低渗储层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明,朱玉双,李文宏,袁国伟,杜朝锋.CO_2驱微观可视化技术在超低渗储层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J].现代地质.2019

[2].欧阳思琪,孟子圆.特低-超低渗储层微观水驱油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6、长8段储层为例[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9

[3].刘沐,穆函,王鸽,余浩天,付东立.吴起油田长6超低渗储层伤害机理研究[J].辽宁化工.2018

[4].杨玲智,于九政,王子建,王尔珍,胡改星.鄂尔多斯超低渗储层智能注水监控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2017

[5].潘少杰,王猛,王文举,白耀星,李浩哲.姬塬地区长8超低渗储层黏土矿物分析及敏感性研究[J].非常规油气.2016

[6].张金金.超低渗储层孔隙演化特征及孔隙度计算——以鄂尔多斯盆地吴仓堡油区长6段为例[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6

[7].刘丽,赵应成,王友净,李佳鸿,闫林辉.华庆油田B153井区长6_3重力流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5

[8].高旭,孙卫,曹雷,霍磊,盛军.板桥长6段低渗-超低渗储层储集空间定量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9].王小琼,葛洪魁,陈海潮.利用周期振荡法测试超低渗储层的渗透率[J].岩土力学.2015

[10].张潇文,陈世加,姚宜同,路俊刚,黄囿霖.鄂尔多斯盆地上叁迭统延长组超低渗储层油气成藏启动压力研究[J].地质论评.2015

标签:;  ;  ;  ;  

低超低渗储层论文-李明,朱玉双,李文宏,袁国伟,杜朝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