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日本评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博爱,艺术,徐志摩,留别日本
日本评论论文文献综述
吴蓉斌[1](2016)在《徐志摩《留别日本》评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着名欧美留学派诗人徐志摩生前曾留下很多关于离别的诗词,不仅有以西欧为题材的诗,也有以东洋为背景的作品。本文选取了徐志摩创作的《留别日本》一诗,旨在分析徐志摩《留别日本》的创作背景、解析诗词中所包含的思想,并从中窥探这位资产阶级绅士文人的创作意图和其独特的日本观。(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17期)
李博强[2](2013)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农业恐慌及其启示——主要基于《日本评论》中国学者文献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初期,日本发生了规模空前且诱因复杂的农业恐慌。周一和、钱芝君、谭振民等中国学者相继在《日本评论》发表论作,就农业恐慌形成的原因及影响进行考察与分析。他们认为,日本农业恐慌的诱因复杂,既有农民负债过重与农产品价格下跌的经济因素,也有长期以都市为中心的行政积弊,以及资本主义压榨与剥削的制度因素。虽然日本政府在农民运动压力下制定了一些农业救济政策,但是根本不能解决现实的农业恐慌,农民运动和农民斗争频发,农民、农村在恐慌中走向破产与混乱,并逐渐走上法西斯的道路。(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王坤[3](2012)在《试论民国时期的日本研究——以《日本评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日本研究可谓历史久远,截至民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叁次研究日本的高潮,每一次研究高潮都是在中日关系紧张的历史背景之下出现的。民国时期曾出现了第叁次研究日本的高潮,此时期恰好也是中国期刊大发展的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危难之际,一批"知日派"知识分子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日本研究的工作之中,因此这个时期出版了为数不少的专事研究日本的期刊,《日本评论》即为其中优秀代表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山灵[4](2009)在《《日本评论》与抗战的舆论宣传(1932-1937)》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叁、四十年代是中国近代以来又一个研究日本的高潮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以日本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刊物,《日本评论》就是该时期日本研究杂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刊物之一。《日本评论》创刊于1930年7月,于1945年3月停刊,共出版18卷115期,不仅在当时颇具影响,也成为今天硕果仅存的叁四十年代日本研究杂志中出版历史最长、累计期数最多的一种。本文主要依托《日本评论》第一卷到第十卷,即从1932年7月到1937年6月这六年的原始史料,对其进行剖析和解读。由于这段时间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局部抗战,各个党派声音、态度不一致,中国还未形成一致对外的方针,民众的情绪也未被完全调动,在这个捉摸不定的时期,各种舆论蜂拥而至,研究这一时期的《日本评论》,无疑是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的。本文从抗战的舆论宣传角度出发,分四个部分对《日本评论》进行考察。第一部分概述,通过缘起、发展历程、宗旨、办刊思想、编印及专栏设置等外在因素的梳理,从总体上对《日本评论》做一个系统的认知,旨在说明这些因素是《日本评论》风格特色得以形成的渊源和情境;第二部分介绍《日本评论》的加工者及其传播途径,从作者群体研究、与同行的交流以及与读者的沟通几个方面展开,说明它们是《日本评论》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第叁部分将时间定位于1932-1937年,即从它正式更名为《日本评论》至全面抗战爆发前暂时停刊这个阶段,逐层分析此一时期《日本评论》对抗战的舆论宣传,揭露日军暴行、主张积极抗日、鼓舞民众士气,并坚信中国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第四部分指出《日本评论》能在同一时期的日本研究杂志中脱颖而出,占有一席之地,与他独有的特色是分不开的,进而总结出《日本评论》的意义。作为专门以日本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研究杂志,《日本评论》以抗日救亡为己任,紧扣时代脉搏,不仅取得了不凡的成绩,还被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馆学术资料处选为“少数有学术价值之中国刊物。”既有助于当时民众深入分析和了解日本必将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企图,而且对当时中国的日本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商雨虹[5](2006)在《论日本评论界对川端康成战后初期作品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的川端康成研究大都认为川端康成的创作与现实有相当的距离甚至有脱离现实的倾向。正因为如此,对川端战后初期作品的评论在这“自明”的框架下,无论是论及他的“回归传统”还是“进入魔界”,都把它仅仅归结为川端康成“艺术”上的探索,而不深入挖掘这一问题与日本的社会现实、即与日本战败的现实的关系。固然不同作家的创作在反映现实的程度上有别,但是任何一个作家都是现实当中的一员,他们的任何一个文本都处于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上,如果深入探讨川端战后初期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川端康成战后初期的创作反映了他对战争以及战败的深刻的思考以及如何在破灭中寻求自救的苦心。而对川端作品中的这种深刻的思考及自救的苦心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只是看到川端战后初期作品中川端的哀愁与寻求再生的表象,应该说这是日本战后川端评论的一个盲点。(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包德敏[6](2004)在《维新派对日本的观察与借鉴——《时务报》日本报道及日本评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机关报刊,是甲午战争后反映日本事态最早、最丰富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本文通过探讨《时务报》(1896年8月—1898年8月)日本报道的信息来源、特点、内容、价值观念以及论说文中对日本相关的评论,再现了甲午战后日本的发展近况,从中分析维新派的日本观。本文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重点阐述:一是《时务报》日本报道的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和外交等各个领域,从中可见甲午战后日本社会迅速发展的情况,与此同时,中国却成为列强摆布的棋子和日本侵略的主要目标。《时务报》通过对日本社会的大量报道引起了人们对日本发展的关注,拓展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供了变法的素材和变法的思想。二是《时务报》论说文中对日本的认识和借鉴。维新派主要从变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内容、变法的主要措施等方面畅发议论,直接展示了维新派的日本观感。上述二者是从观察到借鉴的过程。《时务报》所表现的维新派的日本观是近代中国人对日本认识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其观念先进,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产生了快速而广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期刊2004-05-01)
日本评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30年代初期,日本发生了规模空前且诱因复杂的农业恐慌。周一和、钱芝君、谭振民等中国学者相继在《日本评论》发表论作,就农业恐慌形成的原因及影响进行考察与分析。他们认为,日本农业恐慌的诱因复杂,既有农民负债过重与农产品价格下跌的经济因素,也有长期以都市为中心的行政积弊,以及资本主义压榨与剥削的制度因素。虽然日本政府在农民运动压力下制定了一些农业救济政策,但是根本不能解决现实的农业恐慌,农民运动和农民斗争频发,农民、农村在恐慌中走向破产与混乱,并逐渐走上法西斯的道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本评论论文参考文献
[1].吴蓉斌.徐志摩《留别日本》评论[J].名作欣赏.2016
[2].李博强.20世纪30年代日本农业恐慌及其启示——主要基于《日本评论》中国学者文献的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3].王坤.试论民国时期的日本研究——以《日本评论》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4].山灵.《日本评论》与抗战的舆论宣传(1932-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9
[5].商雨虹.论日本评论界对川端康成战后初期作品的评价[J].东北师大学报.2006
[6].包德敏.维新派对日本的观察与借鉴——《时务报》日本报道及日本评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