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伊犁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伊犁河流域,水文特征,水资源,开发利用
伊犁河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何流[1](2019)在《伊犁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伊利河流域的基本概况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对伊利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经分析,认为伊犁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水土流失严重、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加强流域环境保护、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技术人员水平的改善措施,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07期)
张若楠[2](2019)在《伊犁河流域多特征遥感影像水体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空航天技术和遥感传感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使遥感大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应用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遥感影像水体识别是对海量卫星影像资源的一种处理和应用,传统方法为获取较好的精度较为费时费力,人工智能领域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遥感领域多光谱影像处理的进步。将深度学习运用于卫星影像中对新疆伊犁河流域水体信息进行提取的研究,为水资源信息监测提供数据支撑,能实现及时的水体生态分析与风险预警,对伊犁河流域的环境演变和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旨在研究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技术在遥感影像水体识别方面的应用,针对遥感领域的需求,对深度学习模型和结构进行改进和优化,构建适用于遥感影像的水体识别智能模型。主要工作包括:(1)通过研究和分析,结合使用扩展的多种特征,同时增强图像来提高模型的稳定性。针对而遥感影像维度较高,而DBN模型难以对高维图像做全尺寸衡量的缺点,设计了一种特征扩充方法,相较于复杂的模型修改显得简单有效。(2)对于多阶段方法中特征构建和选取存在瓶颈的现象,提出一种基于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LSTM)与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Modified-CNN,M-CNN)的遥感影像识别的端到端(end-to-end)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改进模型缩减人工。(3)为应对海量的无标签遥感数据,运用自编码器能够无监督学习到输入数据的相关性表示的特点,构建了一种结合空洞卷积自编码器(Atrous Convolution Auto-encoder)和双向长短时记忆自编码器(BiLSTM Auto-encoder)网络,在没有任何先验知识的情况下,从遥感图像中主动获取目标资源的提取信息,提高遥感图像信息提取的效率和自动化程度。数据源主要利用Landsat卫星影像,充分利用深度学习模型的优势,通过训练挖掘深层特征,使用有监督或无监督方式,全面的学习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和多尺度空间纹理特征,实现特征的自动学习与提取,并获取客观的识别结果。实验展示,所构建的模型对影像水体识别的分类准确率达到了99.01%,聚类平均准确度高达83.25%,减少了人工干预和资源消耗,并验证了其有效性与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6-30)
唐正宇[3](2019)在《2000-2017年伊犁河流域植被NPP潜在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陆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地理学、生态学和林学等各学科学者重点关注的领域,碳循环贯穿陆地生态系统与各子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全过程,这决定了生态系统碳循环模拟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集成生物圈模型(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ed,IBIS)作为复杂程度较高的过程模型,全面考虑了陆面过程、植被物候、植被冠层生理过程、碳平衡与植被动态过程和地球生物化学循环过程,能够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模拟。本文基于IBIS模型,在植被类型、植被功能型和植被生理参数等方面进行区域化,利用改进的IBIS模型模拟伊犁河流域植被潜在NPP变化,并分析其与监测NPP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通过对IBIS模型中植被类型、植被功能型、植被生理参数的区域化,并利用融合后的GLO-PEM NPP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IBIS模拟结果能够满足区域植被潜在NPP变化分析的精度要求(R~2=0.73,P<0.01),能够反映伊犁河流域植被潜在NPP变化趋势;(2)2000-2017年伊犁河流域模拟的植被潜在NPP均值为229.63gC/(m~2·a),监测NPP均值为260.90 gC/(m~2·a),两者结果较为接近,均呈现减少的变化趋势,且总体分布上一致,但在局部区域存在差异。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伊犁河流域的盆地区域,监测NPP大于潜在NPP,人类活动产生正向影响,而在山地区域,监测NPP小于潜在NPP,人类活动产生负向影响;(3)耕地和建设用地改变了区域地表状态,植被较自然状态更好。在耕地范围内,植被改善的趋势持续增加,而在建设用地中,植被改善的趋势降低。放牧活动对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产生负向影响,随着区域载畜量的持续增加,局部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降低。保护区建设和封山育林等措施的实施,改善了区域环境,对植被产生了正向影响。(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佳霖[4](2019)在《伊犁河流域史前文化序列获有力支撑》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燃煤的?起源于中国北方的小米,是通过哪条线路传到西方的?在青铜时代,伊犁地区冶炼业发展状况如何?入选3月29日评出的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新疆吉仁台沟口遗址的发掘,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答案。作为距今3600年至30(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9-04-17)
马运彬[5](2018)在《伊犁河流域水库钢闸门防冰冻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新疆伊犁河流域内水库10多年来钢闸门冬季防冰冻所采取的措施,并对这些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优缺点,认为山口水库发热电缆加热法是最适合本地区的闸门防冰冻方法,可供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广西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05期)
杨昕馨[6](2018)在《浅析新疆伊犁河流域50余年降水时空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60—2013年伊犁河流域6个气象站点的降水数据,采用线性回归、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Mann-Kendall突变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流域50余年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来看,在0.05显着性水平上,除春季降水呈现明显减小趋势外(-6.23mm/10a),其他季节和全年降水量的变化均不明显。EOF分解结果显示:全年和四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存在总体一致型和东南——西北区域反位相型的分布类型。(本文来源于《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期刊2018年06期)
王洪亮,冯爱萍,高彦华,王雪蕾[7](2018)在《伊犁河流域最大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伊犁河是中哈两国重要的跨境河流,近年来,伊犁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引起中哈两国高度关注。文章基于MODIS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分析了2000-2014年伊犁河流域最大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以间接反映其生态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伊犁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呈现从西到东逐渐增加的趋势,该流域最大植被覆盖度年际间有波动,且波动幅度较大。(2)以最大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率作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监测的参考指标,结果显示15 a间该流域的植被覆盖经历了"先衰退后缓慢恢复"的过程,且2010年以后基本趋于稳定。(3)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该流域植被覆盖较少的区域有变好的趋势,植被覆盖较好的区域反而表现出恶化的趋势,这可能与区域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有关。此外,伊犁河流域叁角洲地区、伊犁河谷地及其中上游等地区植被覆盖出现恶化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袁新龙,胡锋[8](2018)在《伊犁河流域城镇饮用水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了解伊犁河流域城镇饮用水中重金属的健康危害风险状况,对9个县市的饮用水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采用美国国家环保局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饮用水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伊犁河流域部分县市的饮用水中有重金属(As、Pb、Zn等)被检出,但浓度均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Ⅲ类水质的限值;个人化学致癌物总年风险明显高于非致癌物总年风险;各饮用水源地的个人健康危害年总风险数量级在7.9×10~(-5)~9.0×10~(-5)a~(-1),远低于USEPA推荐的个人健康风险值1.0×10~(-4)a~(-1),所致个人健康危害风险较低。(本文来源于《干旱环境监测》期刊2018年02期)
严健霞[9](2018)在《切实抓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一文中研究指出6月1日,伊犁州直召开伊犁河流域环境风险防控及应急能力建设工作推进会,以进一步加快相关工作落实。针对2017年中央第八环境保护督察组提出涉及“伊犁河流域环境应急能力亟待提高”的意见,州环保局牵头制定了《伊犁河流域环境风险防控及应急能力建设综合方(本文来源于《伊犁日报(汉)》期刊2018-06-06)
阿力马斯·克力木,吕海英,艾克拜尔·依米提[10](2018)在《新疆伊犁河流域湿地鼓藻科植物分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新疆伊犁河流域湿地鼓藻的分布种类,于2017年7月采集水样。采用经典分类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鼓藻科新记录植物5属5种2变种,分别为新月藻属(Closterium)的滨海新月藻(Closterium littorale),宽带鼓藻属(Pleurotaenium)的大宽带鼓藻(Pleurotaenium maximum),微星鼓藻属(Micrasterias)的托马森微星鼓藻显着变种(Micrasterias thomasiana var.notata),鼓藻属(Cosmarium)的葡萄鼓藻膨大变种(Cosmarium botrytis var.tumidum)、珍珠状鼓藻(Cosmarium margaritiferum)、盾状鼓藻(Cosmarium scutellum)和多棘鼓藻属(Xanthidium)的八角多棘鼓藻(Xanthidium octocorne)。对其分类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给出生境特征。这些鼓藻类新记录植物丰富了新疆藻类植物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13期)
伊犁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航空航天技术和遥感传感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使遥感大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应用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遥感影像水体识别是对海量卫星影像资源的一种处理和应用,传统方法为获取较好的精度较为费时费力,人工智能领域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遥感领域多光谱影像处理的进步。将深度学习运用于卫星影像中对新疆伊犁河流域水体信息进行提取的研究,为水资源信息监测提供数据支撑,能实现及时的水体生态分析与风险预警,对伊犁河流域的环境演变和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旨在研究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技术在遥感影像水体识别方面的应用,针对遥感领域的需求,对深度学习模型和结构进行改进和优化,构建适用于遥感影像的水体识别智能模型。主要工作包括:(1)通过研究和分析,结合使用扩展的多种特征,同时增强图像来提高模型的稳定性。针对而遥感影像维度较高,而DBN模型难以对高维图像做全尺寸衡量的缺点,设计了一种特征扩充方法,相较于复杂的模型修改显得简单有效。(2)对于多阶段方法中特征构建和选取存在瓶颈的现象,提出一种基于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LSTM)与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Modified-CNN,M-CNN)的遥感影像识别的端到端(end-to-end)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改进模型缩减人工。(3)为应对海量的无标签遥感数据,运用自编码器能够无监督学习到输入数据的相关性表示的特点,构建了一种结合空洞卷积自编码器(Atrous Convolution Auto-encoder)和双向长短时记忆自编码器(BiLSTM Auto-encoder)网络,在没有任何先验知识的情况下,从遥感图像中主动获取目标资源的提取信息,提高遥感图像信息提取的效率和自动化程度。数据源主要利用Landsat卫星影像,充分利用深度学习模型的优势,通过训练挖掘深层特征,使用有监督或无监督方式,全面的学习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和多尺度空间纹理特征,实现特征的自动学习与提取,并获取客观的识别结果。实验展示,所构建的模型对影像水体识别的分类准确率达到了99.01%,聚类平均准确度高达83.25%,减少了人工干预和资源消耗,并验证了其有效性与适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伊犁河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何流.伊犁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J].陕西水利.2019
[2].张若楠.伊犁河流域多特征遥感影像水体识别研究[D].新疆大学.2019
[3].唐正宇.2000-2017年伊犁河流域植被NPP潜在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分析[D].兰州大学.2019
[4].李佳霖.伊犁河流域史前文化序列获有力支撑[N].中国文化报.2019
[5].马运彬.伊犁河流域水库钢闸门防冰冻方法探讨[J].广西水利水电.2018
[6].杨昕馨.浅析新疆伊犁河流域50余年降水时空分布[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8
[7].王洪亮,冯爱萍,高彦华,王雪蕾.伊犁河流域最大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动态变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8
[8].袁新龙,胡锋.伊犁河流域城镇饮用水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J].干旱环境监测.2018
[9].严健霞.切实抓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N].伊犁日报(汉).2018
[10].阿力马斯·克力木,吕海英,艾克拜尔·依米提.新疆伊犁河流域湿地鼓藻科植物分类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