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捕集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DPF再生,润滑油,灰分,柴油机
捕集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郎建平,刘倩,张治强,段娜,任永凯[1](2019)在《灰分对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性能及再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r filter,DPF)再生的可靠性问题,分析DPF灰分的主要成分及来源,灰分在DPF中的沉积过程,灰分对DPF效率及再生过程的影响。分析表明灰分的主要来源是润滑油,为了满足柴油机润滑要求,润滑油中添加了大量的金属成分,产生大量的灰分影响DPF的再生过程。针对灰分的成分及沉积方式,提出使用低金属含量润滑油降低DPF灰分沉积、采用高压空气反吹作为DPF的主要清灰措施。(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动力装置》期刊2019年04期)
张俪安,刁永发,庄加玮,周发山,沈恒根[2](2019)在《高梯度磁场提升单纤维捕集PM_(2.5)性能的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钢铁厂和有色金属行业排放的PM2.5为研究对象,基于离散相模型DPM(DiscretePhaseModel),并加入UDF自定义编程,研究高梯度磁场下不同入口风速、颗粒粒径、外磁场强度、磁性纤维磁感应强度以及磁化率对捕集效率的影响,并结合颗粒运动轨迹和受力情况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0.5μm≤dp≤2.5μm,v=0.1m/s时,利用高梯度磁场(H=0.1T,B=0.06T)可以使单纤维捕集PM2.5的效率提高为原来的4.23倍,得出磁性纤维周围存在2个引力区和2个斥力区.同时,在高梯度磁场中磁性纤维对PM2.5的捕集效率随入口风速呈先减小后趋于平稳的规律;而捕集效率随粉尘粒径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当dp=1.0μm时的捕集效率提升最大,无论是外磁场强度还是磁性纤维磁感应强度,磁性纤维对颗粒的捕集效率与场强都呈一次函数关系,效率增长率KB>KH;随着颗粒磁化率的增加,磁性纤维对颗粒的捕集呈现两段线性增长规律,前后两段效率增长率K1>K2.当颗粒经过高梯度磁场区域时,入口风速、粉尘粒径、场强对运动轨迹影响较大,而磁化率对运动轨迹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封硕,张铁臣,刘晓日,钟祥麟,付佳乐[3](2019)在《WLTC工况下汽油机颗粒捕集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AVL BOOST软件设计缸内直喷汽油机后处理系统模型,即叁元催化转化器以及汽油机微粒捕集器(Gasoline particulate filter,GPF)的组合模型。研究了WLTC(Worldwide Light-duty Test Cycle)循环工况对该模型的HC转化效率以及汽油机微粒捕集器的捕集效率和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WLTC循环工况下叁元催化转化器HC转化效率在90%上下浮动,汽油机微粒捕集器的压降受排气流量影响较大,压降线图与排气流量线图基本一致。GPF的颗粒捕集效率可以稳定在90%。GPF压降平均值在1~2 kPa之间,最高压降为5.5 kPa,满足GPF压降要求。(本文来源于《车用发动机》期刊2019年03期)
周晓杰,颜伏伍,陈旷[4](2019)在《微粒捕集器捕集性能及再生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微粒捕集器捕集性能和再生中存在的问题,通过GT Power软件建立微粒捕集器捕集性能仿真模型和喷油提温再生仿真模型,分析通道密度和过滤壁渗透率对捕集性能的影响,并从喷油率与补气率的配比上对微粒捕集器进行提温优化。结果表明,通道密度CPSI值越大,初始捕集效率越高,压降越大;过滤壁渗透率对捕集效率的影响不大,过滤壁渗透率越大,压降越小;通过优化喷油率和补气率配比后提温时间缩短了49 s,峰值温度提高了21.81 K,更有利于微粒捕集器的再生。(本文来源于《数字制造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吴坤祥[5](2019)在《碳钢在氨基功能化离子液体捕集CO_2体系中的腐蚀行为及缓蚀剂缓蚀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GHG)大量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二氧化碳(CO_2)被认为是主要的GHG之一,其控制与减排刻不容缓。碳捕集和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是目前实现CO_2减排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以有机胺为溶剂的化学吸收法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且相对成熟的工艺,但该法仍存在一系列的操作管理问题,例如胺降解与蒸发、再生能耗高、易起泡和设备腐蚀等,从而影响该工艺长期稳定运行。其中,设备腐蚀问题已成为工业应用无法回避的难题,该方面的研究是碳捕集领域重点攻克的方向之一。氨基功能化离子液体(AFILs)由于其蒸气压低,热稳定性高和结构可设计等优点而被认为是碳捕集技术中最有应用前景的方法之一,然而其对设备腐蚀行为及机理鲜有研究,该方面的探索对AFILs吸收剂的推广与应用至关重要。因此,本文选用工业应用中常用的设备材料20#碳钢,研究其在五种不同类型的AFILs:四甲基铵甘氨酸([N_(1111)][Gly])、1-氨乙基-3-甲基咪唑甘氨酸盐([AEMIm][Gly])、1-氨乙基-3-甲基咪唑赖氨酸盐([AEMIm][Lys])、二乙烯叁胺赖氨酸盐([DETAH][Lys])和叁乙四胺赖氨酸盐([TETAH][Lys])中的腐蚀行为、机理及腐蚀防护。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法对20#碳钢在AFILs捕集CO_2前后的腐蚀行为进行研究,并考察不同因素对腐蚀行为的影响,探讨了20#碳钢在AFILs捕集CO_2过程中的腐蚀机理。基于以上实验结果,结合量子化学计算从理论上指导并筛选高效的缓蚀剂以抑制腐蚀反应,最终利用优选出的缓蚀剂实施缓蚀实验以验证理论结果,并研究其对20#碳钢的缓蚀行为和微观机制,为AFILs捕集CO_2技术提供有效的腐蚀防护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失重法和电化学测量表明,五种AFILs新鲜溶液在反应168 h后对20#碳钢的腐蚀行为可忽略;在饱和AFILs-CO_2溶液中,溶液对20#碳钢腐蚀速率随着AFILs中氨基功能化基团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其腐蚀行为受电荷转移控制,且反应过程由阴极反应控制。同时,AFILs阳离子结构对碳钢腐蚀速率的影响比阴离子结构的影响更为显着;随着CO_2负荷的增加,同一种溶液对碳钢腐蚀速率随之增加,其反应过程受阴极反应控制;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腐蚀速率随之急剧增加。(2)通过SEM/EDS、XRD、~(13)C NMR表征结果分析,表明在20#碳钢腐蚀表面上只存在Fe,并未形成菱铁矿(FeCO_3)类似的保护层,这与传统有机胺形成菱铁矿的腐蚀行为存在差异;在AFILs新鲜溶液中,无HCO_3~-、H~+的存在以促进铁的溶解,故表现极弱的腐蚀性。在饱和AFILs-CO_2溶液中,CO_2被吸收形成HCO_3~-/CO_3~(2-)和氨基甲酸酯,其是主要的腐蚀因子;AFILs中氨基功能化基团的数量越多,CO_2吸收负荷越大,产物中的HCO_3~-/CO_3~(2-)和氨基甲酸酯浓度越高,导致碳钢表面上的铁溶解越快。(3)通过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十种缓蚀剂的量子化学参数(ΔE,μ,γ,ε,ΔN)进行理论计算,优选出二巯基苯并咪唑(MBI)和钼酸钠(Na_2MoO_4)两种高效缓蚀剂,并用电化学法分别证实MBI和Na_2MoO_4的缓蚀效率。电化学实验表明:MBI为混合型缓蚀剂,在0.5 M[TETAH][Lys]溶液中加入浓度为0.15 g/L的MBI缓蚀剂时其缓蚀效率可达97.30%;Na_2MoO_4为阳极型缓蚀剂,其在浓度为0.5 g/L时其缓蚀效率可达95.46%;在0.5 M[TETAH][Lys]溶液中加入MBI和Na_2MoO_4缓蚀剂后对该溶液吸收和解吸CO_2性能几乎无影响。(4)缓蚀动力学研究发现,MBI和Na_2MoO_4缓蚀剂在浸渍溶液中碳钢表面的吸附行为遵循Langmuir吸附模型,该过程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混合吸附结果;通过对比热力学参数和表观活化能,进而对比MBI和Na_2MoO_4在体系中的缓蚀机制;通过对缓蚀剂分子层面观察前线分子轨道电子密度分布和Mulliken原子电荷的量子化学参数,其结果表明对MBI和Na_2MoO_4缓蚀剂在碳钢表面吸附贡献最大的分别是S15,Mo1。(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27)
孙超颖[6](2019)在《修饰钙基材料循环捕集CO_2后的水合/脱水储热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太阳能储热技术中,CaO/Ca(OH)2体系(CaO水合/脱水循环)以其储热密度高、损失小和安全无毒,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大规模储热体系之一。钙循环技术利用CaO的循环碳酸化/锻烧反应捕集燃煤电厂产生的CO2。本文提出钙循环捕集CO2与CaO/Ca(OH)2体系热化学储热耦合新工艺,有望同时实现钙循环捕集CO2和热化学储热,达到燃煤电站捕集CO2和降低煤耗的目的。本文研究了经历碳酸化/煅烧后石灰石的循环水合/脱水储热性能,研究了水合条件、脱水条件和粒径等因素对CaO储热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水合条件和脱水条件:CaO的水合温度是400℃,水合时间5min;CaO的脱水温度是550℃,脱水时间10min。10次水合/脱水储热循环后,CaO的水合转化率高达0.83mol/mol。随储热循环次数增加,CaO储热性能降低,由于CaO晶粒变小,不利于水蒸气的吸收和扩散,而且空气中的CO2与样品中Ca(OH)2发生反应生成CaCO3,CaCO3在脱水过程难以分解,这导致CaO储热性能衰减。在水合/脱水储热循环中,CaO在30-100nm孔径范围内的孔容减少,而这部分孔可能是CaO进行水合反应的重要区域,因此其储热性能随循环储热次数增加而下降。为了提高石灰石的循环水合/脱水储热性能,提出采用醋酸溶液修饰石灰石的方法,制备醋酸修饰石灰石。研究脱碳循环次数和煅烧条件对循环脱碳后醋酸修饰石灰石循环储热性能的影响。与石灰石相比,醋酸修饰石灰石具有更高的储热性能,10次脱碳循环再经10次储热循环后,醋酸修饰石灰石仍具有较高的水合转化率,高达0.79mol/mol,比石灰石高20%。醋酸修饰改善了CaO孔隙结构,拥有更高比表面积和比孔容,具有更多30-100nm孔隙,有利于水合反应的进行,因此循环脱碳后醋酸修饰石灰石的储热性能比石灰石更高。在储热循环中加入脱碳过程,可以提高储热循环后醋酸修饰石灰石的再储热性能。以醋酸、石灰石和硝酸亚铈为原料,制备铈修饰石灰石。研究CaO/CeO2质量比对铈修饰石灰石储热性能的影响。当CaO/CeO2的质量比是90/10时,铈修饰石灰石储热性能最高,10次脱碳循环再经10次储热循环后,铈修饰石灰石的水合转化率高达0.87mol/mol,比醋酸修饰石灰石高11%。CeO2具有较高抗烧结性能,为CaO提供了良好支撑作用,从而提高了其储热性能。经过多次脱碳循环再经储热循环后,铈修饰石灰石孔隙结构得到改善,比表面积和比孔容变大,尤其是10-100nm范围内的孔隙大幅度增加,这使循环脱碳后铈修饰石灰石的再脱碳性能得到了提高;同时脱碳过程也提高了铈修饰石灰石再储热性能。铈修饰石灰石是一种良好的脱碳和储热材料。(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9)
张腾[7](2019)在《负载铁酸钴纳米粒子磁性聚酰亚胺滤料制备及捕集细颗粒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钢铁工业颗粒物排放污染问题依然很严峻,给环境治理带来了重大挑战。而钢铁工业颗粒物排放控制的重点之一在于生产过程中微细颗粒物的控制,尤其是在原料处理过程中排放的铁磁性颗粒物,传统的滤料除尘及覆膜技术能够实现对微细颗粒物的高效捕集,但目前国内用于除尘过滤的聚苯硫醚(PPS)、聚四氟乙烯(PTFE)、芳纶等纤维滤料耐温性能差、产量有限、价格昂贵,基本依赖于国外进口,很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大规模推广。而聚酰亚胺滤料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及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在除尘过程中颗粒物在其表面具有非常好的沉积效果,在高温含尘气体净化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另一方面,聚酰亚胺滤料对于粒径非常小的铁磁性颗粒物的捕集能力有限,因此,尝试开发新型耐温耐腐蚀磁性功能滤料,对于钢铁工业的磁性颗粒物脱除具有重要意义。但高性能的磁性聚酰亚胺滤料的制备,仍处于极具挑战性的开发阶段。本文尝试以聚酰亚胺滤料负载铁酸钴纳米粒子,通过共沉淀法制备磁性聚酰亚胺滤料。为验证纳米铁酸钴在聚酰亚胺滤料表面优异的沉积负载性能,同样以共沉淀法制备了磁性PTFE滤料、磁性PPS滤料、磁性玻纤滤料、磁性芳纶滤料,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表征分析其负载的铁酸钴纳米分布、滤料表面与铁酸钴纳米的相互作用机理、铁酸钴负载均匀性,引起的滤料磁学性能的差异;通过共沉淀法与浸渍法制备的磁性聚酰亚胺滤料性能对比分析发现,浸渍法突破聚酰亚胺滤料最高承受温度260℃的限制,获得了铁酸钴结晶度更高的磁性聚酰亚胺滤料,故浸渍法在制备磁性聚酰亚胺滤料时能达到更高的矫顽力和剩余磁化强度;在浸渍法制备磁性聚酰亚胺滤料的基础上,考察磁性聚酰亚胺滤料制备过程中,不同制备条件对磁性聚酰亚胺滤料磁滞回线的影响;探讨了无磁性聚酰亚胺滤料和磁性聚酰亚胺滤料在力学性能、耐温性能、耐酸碱性能等方面的差异,测试了无磁性聚酰亚胺滤料和磁性聚酰亚胺滤料在捕集细颗粒物过滤性能方面的差异。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首先采用共沉淀法制备负载铁酸钴的磁性聚酰亚胺滤料,通过SEM、XRD、FTIR及VSM等测试手段,对比磁性PTFE滤料、磁性PPS滤料、磁性玻纤滤料、磁性芳纶滤料四种磁性滤料,考察负载的磁性铁酸钴纳米粒子在聚酰亚胺滤料上的分布特征、结晶程度、表面官能团等,探讨聚酰亚胺滤料表面与铁酸钴纳米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磁性聚酰亚胺滤料、磁性PTFE滤料、磁性PPS滤料、磁性玻纤滤料、磁性芳纶滤料的剩余磁化强度、矫顽力的差异。共沉淀法制备磁性聚酰亚胺滤料是在90°C水浴环境下,铁酸钴纳米沉淀至聚酰亚胺滤料表面形成的。已负载纳米铁酸钴的烘焙温度受到聚酰亚胺滤料可承受最高温度的限制,而获得结晶度更好的铁酸钴纳米需经过800℃以上的高温焙烧;浸渍法可单独制备铁酸钴纳米,并进行滤料负载,通过对比分析浸渍法和共沉淀法制备的磁性聚酰亚胺滤料。结果表明:聚酰亚胺滤料能提供较大附着表面积,同时由于自身C=O双键较强的极性使得负载铁酸钴纳米粒子更具优势。研究表明:浸渍法克服了聚酰亚胺滤料可承受高温的限制,获得铁酸钴纳米结晶度更高的磁性聚酰亚胺滤料。其次,在浸渍法制备磁性聚酰亚胺滤料的基础上,考察磁性聚酰亚胺滤料制备过程中的滤料预处理条件、搅拌转数、铁酸钴摩尔浓度、反应时间对铁酸钴在聚酰亚胺滤料上负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滤料用盐酸会因残留的H~+导致滤料纤维表面羰基和铁酸钴表面羟基无法形成O-C=O的p-л共轭,宜用10%盐酸浸渍达到去除滤料表面杂质的目的;搅拌转数的提高会增加流体紊流度,提高铁酸钴纳米与滤料碰撞吸附的几率,但转数超过200r/min时,负载的铁酸钴纳米会因过高转速导致其在滤料表面负载的不均匀;铁酸钴摩尔浓度从0.05mol/L增加到0.1mol/L的过程中,滤料的剩余磁化强度由3.41emu/g增加到3.73emu/g;在铁酸钴摩尔浓度超过0.1mol/L时,滤料纤维表面的铁酸钴纳米负载的极不均匀。随着搅拌时间由0.5h增加到2h,磁性滤料的剩余磁化强度由2.9emu/g提高到3.95emu/g,在搅拌时间增加至2.5h时,磁性滤料的剩余磁化强度出现小幅下降,从3.95emu/g降至3.91emu/g。最后,将磁性聚酰亚胺滤料放入超高电压、超大电容量充磁电源装置EX 4000V,通电后产生磁场,使滤料表面磁性铁酸钴磁化得到充磁聚酰亚胺滤料。通过滤料可靠性试验和捕集细颗粒物过滤性能实验分析,对比无磁性聚酰亚胺滤料与磁性聚酰亚胺滤料在强力方面的可靠性性能差异,同时对比无磁性聚酰亚胺滤料、改性聚酰亚胺滤料、磁性聚酰亚胺滤料、充磁聚酰亚胺滤料四种滤料在捕集细颗粒物过滤性能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磁性聚酰亚胺滤料相较于无磁性聚酰亚胺滤料,磁性聚酰亚胺滤料的经纬向强度、耐温平均保持率、耐酸断裂强度保持率上下变化幅度不超过5%,但是无磁性和磁性聚酰亚胺滤料均不具备良好的耐碱腐蚀性。在过滤风速为1m/min、粉尘初始浓度为70mg/m~3的条件下,进行静态除尘分级过滤效率实验测试。在气溶胶细颗粒粒径小于2μm的范围,随着气溶胶细颗粒粒径越小,充磁聚酰亚胺滤料的过滤效率相比于无磁性、磁性聚酰亚胺滤料提高了近20%。磁性聚酰亚胺滤料因负载的铁酸钴而阻力略微增大,在过滤风速为1.5m/min时,磁性聚酰亚胺滤料相比于无磁性聚酰亚胺滤料,阻力增长了3Pa。随着过滤风速由0.5m/min提高到2.5m/min,阻力增长率由100%下降到29%。(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9-05-01)
黄浩凯,赵海波[8](2019)在《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椭圆截面纤维非稳态过滤的捕集过程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格子Boltzmann气固两相流模型模拟了扩散机制下椭圆截面纤维非稳态捕集颗粒过程,包括颗粒枝簇结构的形态和生长过程,并定量分析了纤维周围流场压降和扩散捕集效率随沉积颗粒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当扩散机制主导时,初始阶段颗粒会比较均匀地沉积在椭圆截面纤维表面,后面随着沉积颗粒的枝簇结构长大,改变了流场的分布以及捕集面积,颗粒会更多地在迎风端沉积。对于系统压降的动态变化,不同条件下均满足标准化压降随颗粒沉积质量增加呈指数变化关系。对于椭圆截面纤维捕集效率的动态变化,当增长速度稳定后,不同条件下均满足标准化效率随颗粒沉积质量增加呈线性增长的规律。(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马晓彤[9](2019)在《高效钙铝碳载体循环捕集CO_2性能及其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可行方法。钙基碳载体循环煅烧/碳酸化技术(钙循环)是目前具有可行性的大规模捕集CO2技术之一,适用于燃煤发电过程和煤/生物质气化制氢过程。由于高温烧结造成的钙基碳载体捕集CO2活性衰减问题制约该技术发展的问题之一。本文以电石渣作为主要原料,铝类材料作为支撑体,合成制备了多类型高活性钙铝碳载体用于钙循环捕集CO2技术中,基于宏观实验、微观分析和密度泛函理论模拟方法,研究高活性钙铝碳载体循环捕集CO2规律,揭示反应机理,为燃煤电站/制氢站利用钙铝碳载体实现高效捕集CO2提供理论指导。以生物柴油副产物作为造孔剂,采用燃烧合成法将电石渣和高铝水泥制备成多孔钙铝载碳体。研究了制备条件、CO2捕集条件对钙铝碳载体CO2捕集特性的影响规律,探究苛刻煅烧条件下钙铝碳载体的循环捕集CO2特性,分析其煅烧/碳酸化反应动力学特性,揭示了生物柴油副产物的燃烧造孔机制。当高铝水泥添加量为5%时,钙铝碳载体的CO2捕集性能最高,在苛刻煅烧条件下,钙铝碳载体30次循环后CO2吸收量为0.27g/g,分别为电石渣和石灰石的1.7倍和2.6倍。高铝水泥和电石渣高温下通过固相反应生成的Ca12Al14O33具有良好抗烧结和支撑作用。因此在燃烧造孔和Ca12Al14O33支撑的共同作用下钙铝载碳体具有较高循环捕集CO2性能。提出以电石渣和高铝水泥为原料,利用葡萄糖水热碳化形成的微米碳球作为模板,一步合成具有尺寸和微观结构可控的中空微米球型钙铝碳载体新工艺。为了克服不可溶钙铝源造成的中空微米球型钙铝碳载体中CaO与支撑体不均匀的问题,采用可溶性钙铝源代替电石渣和高铝水泥合成了钙、铝均匀分布的中空微米球型碳载体,进一步提高了钙铝碳载体的循环捕集CO2性能。研究了制备条件以及反应条件对中空微米球型钙铝碳载体捕集CO2性能的影响,阐明了多类钙源和铝源固相反应对支撑体Ca12Al14O33生成的影响机制。Al2O3添加量为5%时中空微米球型钙铝碳载体取得最优的循环捕集CO2性能,在苛刻煅烧条件下10次循环后CO2捕集性能比电石渣高80.9%。中空微米球型钙铝碳载体的特殊结构降低了 CO2的扩散阻力,提高了 CO2捕集性能和反应速率。与电石渣相比,采用中空微米球型钙铝碳载体大幅度降低了捕集单位CO2煅烧炉所需能耗,节约了能源。为了降低人工制备模板的成本,提出纸纤维作为生物模板,以乙酸处理电石渣、硝酸铝为原料,通过浸渍把钙和铝均匀负载在模板上,合成具有中空微米管状结构的钙铝碳载体。研究了多种反应条件对中空微米管状钙铝碳载体循环捕集CO2特性的作用规律,分析了中空微米管状钙铝碳载体的结构演变特性,揭示了中空微米管状钙铝碳载体的CO2捕集机理。中空微米管状钙铝碳载体的高CO2捕集性能得益于其特殊微观结构提供了更多CO2反应位和Ca12Al14033的良好支撑作用。10次循环后,中空微米管状钙铝碳载体在扩散控制阶段的反应速率常数高于电石渣的3倍以上,为中空微米球型钙铝碳载体的2倍。Al203含量为7.5%的中空微米管状钙铝碳载体在苛刻煅烧条件下30次循环后的CO2吸收量为0.33g/g,分别比相同条件下中空微米球型钙铝碳载体和电石渣高16%和11 2%。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从微观原子层面揭示钙铝碳载体中Ca12All4033对CaO抗烧结性能的影响机理,系统分析了 CaO、Ca12Al14033的晶胞结构与表面性质、CaO与Ca12Al14033间的成键规律、吸附能及电子结构。从原子层面揭示了碳酸化气氛中水蒸气存在对钙铝碳载体吸附CO2的影响机理。模拟计算表明,Ca12Al14033减缓CaO的高温烧结的原因在于Ca12Al14033中的Al活性位与CaO之间存在较强相互作用,有效牵制了 CaO的移动、抑制了 CaO结构形变。CaO对CO2和H2O的吸附均为化学吸附,且CaO对CO2的吸附强于H2O。H2O使得CaO中临位O被活化,邻位O原子在Fermi能级附近的电子数增加,有利于CO2吸附,Ca12Al14033与H2O的共同作用促进了 CaO对CO2的吸附,有利于钙铝碳载体捕集CO2。(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3-28)
张俊,帅石金,肖建华[10](2018)在《灰分对柴油机颗粒捕集器性能影响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从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灰分的成分、来源及性质,灰分对DPF压降、过滤效率和再生过程的影响,及DPF清灰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润滑油添加剂是DPF灰分的主要来源;润滑油配方、灰分沉积形态及DPF载体结构不同时,灰分对DPF压降的影响效果会有所不同;灰分在DPF中的沉积一般会提高DPF的过滤效率,但会恶化催化型DPF(CDPF)的被动再生效果,影响DPF主动再生频率和DPF主动再生时的温度;重型柴油车DPF需要定期清灰,压缩空气反吹法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DPF清灰方法。(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捕集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钢铁厂和有色金属行业排放的PM2.5为研究对象,基于离散相模型DPM(DiscretePhaseModel),并加入UDF自定义编程,研究高梯度磁场下不同入口风速、颗粒粒径、外磁场强度、磁性纤维磁感应强度以及磁化率对捕集效率的影响,并结合颗粒运动轨迹和受力情况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0.5μm≤dp≤2.5μm,v=0.1m/s时,利用高梯度磁场(H=0.1T,B=0.06T)可以使单纤维捕集PM2.5的效率提高为原来的4.23倍,得出磁性纤维周围存在2个引力区和2个斥力区.同时,在高梯度磁场中磁性纤维对PM2.5的捕集效率随入口风速呈先减小后趋于平稳的规律;而捕集效率随粉尘粒径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当dp=1.0μm时的捕集效率提升最大,无论是外磁场强度还是磁性纤维磁感应强度,磁性纤维对颗粒的捕集效率与场强都呈一次函数关系,效率增长率KB>KH;随着颗粒磁化率的增加,磁性纤维对颗粒的捕集呈现两段线性增长规律,前后两段效率增长率K1>K2.当颗粒经过高梯度磁场区域时,入口风速、粉尘粒径、场强对运动轨迹影响较大,而磁化率对运动轨迹影响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捕集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郎建平,刘倩,张治强,段娜,任永凯.灰分对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性能及再生的影响[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19
[2].张俪安,刁永发,庄加玮,周发山,沈恒根.高梯度磁场提升单纤维捕集PM_(2.5)性能的机理[J].中国环境科学.2019
[3].封硕,张铁臣,刘晓日,钟祥麟,付佳乐.WLTC工况下汽油机颗粒捕集器性能研究[J].车用发动机.2019
[4].周晓杰,颜伏伍,陈旷.微粒捕集器捕集性能及再生技术研究[J].数字制造科学.2019
[5].吴坤祥.碳钢在氨基功能化离子液体捕集CO_2体系中的腐蚀行为及缓蚀剂缓蚀性能研究[D].华侨大学.2019
[6].孙超颖.修饰钙基材料循环捕集CO_2后的水合/脱水储热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
[7].张腾.负载铁酸钴纳米粒子磁性聚酰亚胺滤料制备及捕集细颗粒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9
[8].黄浩凯,赵海波.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椭圆截面纤维非稳态过滤的捕集过程与性能[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9].马晓彤.高效钙铝碳载体循环捕集CO_2性能及其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9
[10].张俊,帅石金,肖建华.灰分对柴油机颗粒捕集器性能影响研究综述[J].内燃机工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