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巴胺聚合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多巴胺,埃洛石,表面增强拉曼,pH
多巴胺聚合膜论文文献综述
冯俊燃,李思宇,金朝霞[1](2017)在《酸性条件下HNT表面引发多巴胺聚合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多巴胺具有很多官能团,如酚、胺、亚胺。这些官能团可以作为结合位点,用于分子共价修饰和过渡金属离子的螯合,从而进一步实现复合材料的多样化。天然管状的埃洛石纳米管(HNTs)是由片层高岭土卷曲而成,为多壁的管状结构,外径大约为50-80 nm,内径约为10-15nm。埃洛石这种天然的纳米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催化,药物缓释,聚合物阻燃等领域。如果对埃洛石进行化学修饰,可以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功能,扩大其应用范围。本论文使用UV-Vis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动态观察了不同p H环境下多巴胺与埃洛石反应的过程。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面拉曼增强(SERS),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表征,ζ电位,表面润湿性和形貌来进一步表征不同p H环境下埃洛石表面的聚多巴胺的化学性质。表征结果显示,不同的pH条件下埃洛石表面聚多巴胺含有不同的官能团。我们认为是埃洛石表面和多巴胺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影响涂层PDA的表面性质。通常情况下,多巴胺只有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自聚,本论文提出了酸性条件下HNT表面引发多巴胺聚合的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二分会:功能微纳米材料》期刊2017-07-24)
康晓民[2](2017)在《多巴胺聚合机理及基于多巴胺衍生物功能化表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广泛应用到现代生产生活中。许多研究人员从经济环保的角度出发制备出多样化的功能化表面。然而,过去大多数功能化表面制备过程中所需要的条件都较为苛刻:有毒而且昂贵的催化剂、无水溶剂、惰性的气体环境等。这些条件不仅限制了功能化表面的发展,且有悖于绿色经济的理念。将可见光催化的化学反应引入功能化表面制备过程中,为功能化表面的绿色制备提供了新的方法。此外,聚多巴胺涂层作为一种功能化表面因其制备方法简单而且可以作为多种不同表面的功能化涂层,也吸引了大量研究人员的兴趣。然而由于聚多巴胺的不溶性,聚多巴胺绿色功能化表面的表面结构和聚合机理还在不断地探索中。本论文基于紫外-可见光谱、单分子力谱等方法,设计了一种绿色便捷的聚合物刷修饰功能化表面制备方法。这种通过可见光引发制备聚合物刷的方法,具有活性聚合特点。除此之外,利用一系列表面表征手段,探究多巴胺分别在酸性以及碱性条件下的表面引发聚合过程。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自由基聚合是形成聚多巴胺的一种新的可能路径。本论文第二章,以2- (4-甲氧基-3-甲苯基)乙胺(MOE)作为模型分子来研究一种绿色便捷的聚合物刷修饰功能化表面制备方法。该体系通过表面引发聚合的方法结合了几种典型的绿色化学要素:可见光照射,无毒成本低廉的催化剂伊红Y,开放的大气环境和水溶液溶剂。基于单体与伊红Y在绿色可见光(λ= 515 nm)诱导发生的光致氧化还原反应,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原子力显微镜扫图以及接触角测试,可以观察到随着光照时间增加,紫外吸收峰与接触角都会增大,表面形貌也变得更加粗糙,根据这些现象推测在氨基改性表面可能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形成聚合物结构。通过红外光谱和光电子能谱,可以观察到新生成仲胺键的红外伸缩振动峰和对应元素的光电子能谱,以及聚合物重复单元的特征峰与对应元素组成。除此之外,用单分子力谱方法对典型力-拉伸曲线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发现可以很好的重合,从而证明了线型高分子聚合物的形成。通过紫外-可见光谱与单分子力谱方法分析MOE形成聚合物刷的制备过程发现,随着单体转化率达到100%后,在未加入新的催化剂条件下,重新加入单体后,紫外吸收峰和单分子力谱统计获得的分子量对应于光照时间均呈现准线性增长,这一现象符合聚合活性聚合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种简易环保的具有活性聚合特点的聚合物刷制备方法,这种方法为功能化表面绿色制备提供了新的合成策略。本论文第叁章,将一种具有较少活性位点的多巴胺衍生物3-甲氧基色胺(MOA)作为多巴胺的简化模型来研究其在酸性条件下的表面引发聚合过程。虽然文献已报导多巴胺聚合过程存在多种形成路径,但是已提出的路径无法很好的解释酸性条件下过硫酸铵(APS)引发的多巴胺聚合沉积过程。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单分子力谱的实验数据初步证明了在短时间内MOA可以通过自由基聚合路径生成线型聚合物,然而在反应较长时间(18 h)后,MOA虽然无法形成双醌结构却仍可以形成交联结构。因此,在酸性条件下聚多巴胺可能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自由基聚合路径。本论文第四章,为了进一步验证酸性条件下多巴胺自由基聚合途径。选取只有2个活性位点的MOE作为简化模型。在MOA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原子力显微镜扫图和接触角测试,观察到聚合物的紫外特征峰,以及粗糙度和接触角随反应时间增加而增加。从红外光谱与光电子能谱的数据也发现了反应后仲胺键的形成,并出现了聚合物重复单元中其他特征基团。而单分子力谱的实验数据进一步证明了MOE可以通过自由基聚合路径生成线型高分子聚合物。而且即使反应18 h后,MOE仍不会形成交联结构。根据集合论及MOE仅有两个活性位点,多巴胺的聚合反应包括MOE的聚合反应。所以,进一步证明多巴胺在酸性条件下的聚合过程中存在自由基聚合途径。本论文第五章,同样利用MOE作为简化模型研究了碱性条件下的多巴胺自由基聚合路径。根据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光电子能谱和单分子力谱的实验结果可以证明在碱性条件下MOE在过硫酸铵作为自由基引发剂,仍然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形成线型聚合物。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单分子力谱数据,发现两种条件下的典型单链力-拉伸曲线可以很好的重合。根据这个结果,我们证明了无论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均可以获得具有相同弹性模量的线型高分子。根据集合论,无论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之前提到的多种聚多巴胺可能的形成路径中,也存在自由基聚合路径。而聚多巴胺具有多种形成路径的特点可能也是聚多巴胺结构复杂的原因。(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1-01)
康晓民,蔡皖豪,崔树勋[3](2016)在《自由基聚合:一种可能的多巴胺聚合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受海洋中的贻贝的超强粘附特性的启发,Messersmith et al.~([1])发现多巴胺(DA)可以在各类有机,无机表面上形成具有强粘附性的多功能涂层。然而,DA聚合沉积机理仍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其中,在酸性条件下利用过硫酸铵(APS)催化DA聚合~([2]),无法用传统的氧化平衡机制来解释~([3])。在本工作中,选取了DA的一种衍生物,3-甲氧基色胺(MOA)作为模型来研究DA的聚合机理。因为MOA相比于DA有相对少的活性位点,同时根据集合论,R_(MOA)R_(DA),故MOA可能发生的聚合反应同样存在于DA的聚合反应中。因此,我们首次提出了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DA利用一种自由基引发剂APS催化可以发生自由基聚合反应。利用传统表面分析手段及单分子力谱,同时结合质谱与核磁检测可以判断出MOA自由基聚合可能在表面发生(即DA的自由基聚合)。该工作不仅提供了一种DA自由基聚合的可能解释,而且对聚多巴胺膜形成与未来应用有一个新的启发。(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一分会:表面物理化学》期刊2016-07-01)
何小荣,孙先辉,周锦,马利海,吴海霞[4](2008)在《亚甲基兰中性红聚合膜电极对多巴胺的分析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性溶液中用重复电位扫描法在玻碳电极上制备了亚甲基兰混合中性红聚合膜。其聚合是在高电位引发下,氧化中性红和亚甲基兰产生自由基发生链式引发聚合。该聚合物修饰电极在pH值为8.4时对多巴胺有良好的催化氧化能力,在3×10-6~3×10-4mol/L范围与峰电流成线性关系。可用于多巴胺的测定。(本文来源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吴海霞,何小荣,冯文成,康敬万,卢小泉[5](2008)在《中性红聚合膜的电化学性质及对多巴胺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性溶液中用重复电位扫描法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中性红聚合膜。中性红的聚合是在高电位的引发下,氧化中性红产生自由基发生链式引发聚合反应。以铁氰化钾为探针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扫描显微技术表征了不同聚合圈数的电极的表面性质。随着扫描圈数的增加电极由导体向绝缘体转变。并且聚合5圈的修饰电极在pH值为8.24时对多巴胺具有良好的催化氧化能力,在3×10-6~1.5×10-4 mol/L浓度范围与峰电流呈线性关系,可用于多巴胺的测定。(本文来源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周庆美[6](2007)在《基于电沉积壳聚糖和多巴胺氧化聚合膜的安培生物传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酶电极是利用酶催化反应的高度专一性与电化学信号检测的高灵敏度的一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高效高活性的酶固定技术的研究对生物催化领域意义重大,也是提高酶电极使用寿命和重复性的基础。电化学石英晶体阻抗分析(EQCIA)是一种电极表面化学/生物修饰过程的重要表征技术。该技术通过快速测量石英晶体电声阻抗而获取较全面的晶体谐振信息,从而可同步动态研究电化学反应或过程的多种理化参数和材料学性质,如电极表面低至纳克级的质量变化、溶液粘密度和修饰膜粘弹性等。本文在本实验室前面工作的基础上,在壳聚糖的电沉积、葡萄糖氧化酶的固定及酶电极研究等方面完成了一些创新性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综述了生物传感器的概念、构成和生物分子识别物质的固定方法,以及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技术及其应用。2.提出了一种以1,4-苯醌电还原法诱导沉积厚度可控的酶-壳聚糖-多壁碳纳米管(MWCNT)复合膜用于固定葡萄糖氧化酶(GOD)的新方法。利用EQCIA技术现场监测了壳聚糖(CS)在金电极表面的沉积过程。结果表明电沉积的壳聚糖为非刚性的水凝胶膜,并籍此制作了性能良好的GOD-CS-MWCNT/Au电极用于葡萄糖的检测,同时与H_2O_2电还原法和析氢法所制备的传感器进行了比较。优化条件下,该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0.005~8 mmol L~(-1)、检测限为2μmol L~(-1)(S/N=3)、响应时间在15 s内,并且稳定性良好,米氏常数(K_m ~(app))为6.80 mmol L~(-1),表明此方法制备的纳米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3.利用EQCIA技术研究了普鲁士蓝(PB)在金电极上的电沉积过程。通过优化PB的量,制作了一种性能良好的NanoAu-Hb-Chitosan/PB/Au电极用于过氧化氢的检测,优化条件下,该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其线性范围为1μmol L~(-1)~5 mmol L~(-1)、检测限为2.7×10~(-7) mol L~(-1)(S/N=3)、响应时间在10 s以内,并且稳定性良好。4.在铂颗粒修饰的8B铅笔芯电极上电生多巴胺聚合膜固定葡萄糖氧化酶(GOD),通过优化聚合溶液中磷酸缓冲液、多巴胺(DA)和GOD叁者的浓度,研制了价廉性优的新型葡萄糖酶电极用于葡萄糖传感检测。优化条件下,该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0.05~12mmol L~(-1)、检测限为6μmol L~(-1)(S/N=3)、响应时间在15 s内,并且稳定性良好,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用于实际血样检测,结果满意。(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周庆美,孟文华,黄毅,葛斌,谢青季[7](2007)在《基于铅笔芯和多巴胺电聚合膜固定葡萄糖氧化酶的高灵敏酶电极》一文中研究指出市售8B铅笔芯经镀铂处理后,将葡萄糖氧化酶共沉积到新型多巴胺电氧化聚合膜中,最外层再修饰聚邻氨基酚薄膜,研制出新型葡萄糖氧化酶修饰电极用于葡萄糖检测.(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李明瑞[8](2006)在《多巴胺电氧化聚合膜用作酶固定基质的压电电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传感器在临床、食品、环境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发展迅速。在生物传感器的制作过程中,生物识别分子的固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目前所报道的固定方法主要包括吸附法,交联法、共价键合法、包埋法等,其中高分子聚合物包埋法是一种重要的固定方法。 电化学石英晶体阻抗分析(EQCIA)技术通过快速测量石英晶体电声阻抗而获取较全面的晶体谐振信息,从而可同步动态研究电化学反应或过程的多种理化参数和材料学性质,如电极表面低至纳克级的质量变化、溶液粘密度和修饰膜粘弹性等。本文在本实验室前面工作的基础上,将这一技术用于研究生物传感器制作过程中生物分子的固定过程。主要内容如下: 1.综述了生物传感器的概念、构成和生物分子识别物质的固定方法,以及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技术及其应用。 2.提出了一种多巴胺电氧化形成的聚合膜(PFDO)用于固定葡萄糖氧化酶(GOD)的新方法。利用EQCIA技术现场监测了中性水溶液中(PBS,pH 7.0)聚合膜的生长以及GOD的固定过程。通过优化聚合溶液中磷酸缓冲液、多巴胺和GOD叁者的浓度,制作了性能优良的PFDO-GOD/Au电极用于葡萄糖传感检测。优化条件下,该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0.05~9mM、检测限为3μM(S/N=3)、响应时间在15s内,并且稳定性良好。另外,我们利用电化学和EQCIA技术估算了固定化GOD的有效酶比活性和酶(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多巴胺聚合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广泛应用到现代生产生活中。许多研究人员从经济环保的角度出发制备出多样化的功能化表面。然而,过去大多数功能化表面制备过程中所需要的条件都较为苛刻:有毒而且昂贵的催化剂、无水溶剂、惰性的气体环境等。这些条件不仅限制了功能化表面的发展,且有悖于绿色经济的理念。将可见光催化的化学反应引入功能化表面制备过程中,为功能化表面的绿色制备提供了新的方法。此外,聚多巴胺涂层作为一种功能化表面因其制备方法简单而且可以作为多种不同表面的功能化涂层,也吸引了大量研究人员的兴趣。然而由于聚多巴胺的不溶性,聚多巴胺绿色功能化表面的表面结构和聚合机理还在不断地探索中。本论文基于紫外-可见光谱、单分子力谱等方法,设计了一种绿色便捷的聚合物刷修饰功能化表面制备方法。这种通过可见光引发制备聚合物刷的方法,具有活性聚合特点。除此之外,利用一系列表面表征手段,探究多巴胺分别在酸性以及碱性条件下的表面引发聚合过程。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自由基聚合是形成聚多巴胺的一种新的可能路径。本论文第二章,以2- (4-甲氧基-3-甲苯基)乙胺(MOE)作为模型分子来研究一种绿色便捷的聚合物刷修饰功能化表面制备方法。该体系通过表面引发聚合的方法结合了几种典型的绿色化学要素:可见光照射,无毒成本低廉的催化剂伊红Y,开放的大气环境和水溶液溶剂。基于单体与伊红Y在绿色可见光(λ= 515 nm)诱导发生的光致氧化还原反应,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原子力显微镜扫图以及接触角测试,可以观察到随着光照时间增加,紫外吸收峰与接触角都会增大,表面形貌也变得更加粗糙,根据这些现象推测在氨基改性表面可能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形成聚合物结构。通过红外光谱和光电子能谱,可以观察到新生成仲胺键的红外伸缩振动峰和对应元素的光电子能谱,以及聚合物重复单元的特征峰与对应元素组成。除此之外,用单分子力谱方法对典型力-拉伸曲线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发现可以很好的重合,从而证明了线型高分子聚合物的形成。通过紫外-可见光谱与单分子力谱方法分析MOE形成聚合物刷的制备过程发现,随着单体转化率达到100%后,在未加入新的催化剂条件下,重新加入单体后,紫外吸收峰和单分子力谱统计获得的分子量对应于光照时间均呈现准线性增长,这一现象符合聚合活性聚合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种简易环保的具有活性聚合特点的聚合物刷制备方法,这种方法为功能化表面绿色制备提供了新的合成策略。本论文第叁章,将一种具有较少活性位点的多巴胺衍生物3-甲氧基色胺(MOA)作为多巴胺的简化模型来研究其在酸性条件下的表面引发聚合过程。虽然文献已报导多巴胺聚合过程存在多种形成路径,但是已提出的路径无法很好的解释酸性条件下过硫酸铵(APS)引发的多巴胺聚合沉积过程。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单分子力谱的实验数据初步证明了在短时间内MOA可以通过自由基聚合路径生成线型聚合物,然而在反应较长时间(18 h)后,MOA虽然无法形成双醌结构却仍可以形成交联结构。因此,在酸性条件下聚多巴胺可能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自由基聚合路径。本论文第四章,为了进一步验证酸性条件下多巴胺自由基聚合途径。选取只有2个活性位点的MOE作为简化模型。在MOA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原子力显微镜扫图和接触角测试,观察到聚合物的紫外特征峰,以及粗糙度和接触角随反应时间增加而增加。从红外光谱与光电子能谱的数据也发现了反应后仲胺键的形成,并出现了聚合物重复单元中其他特征基团。而单分子力谱的实验数据进一步证明了MOE可以通过自由基聚合路径生成线型高分子聚合物。而且即使反应18 h后,MOE仍不会形成交联结构。根据集合论及MOE仅有两个活性位点,多巴胺的聚合反应包括MOE的聚合反应。所以,进一步证明多巴胺在酸性条件下的聚合过程中存在自由基聚合途径。本论文第五章,同样利用MOE作为简化模型研究了碱性条件下的多巴胺自由基聚合路径。根据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光电子能谱和单分子力谱的实验结果可以证明在碱性条件下MOE在过硫酸铵作为自由基引发剂,仍然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形成线型聚合物。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单分子力谱数据,发现两种条件下的典型单链力-拉伸曲线可以很好的重合。根据这个结果,我们证明了无论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均可以获得具有相同弹性模量的线型高分子。根据集合论,无论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之前提到的多种聚多巴胺可能的形成路径中,也存在自由基聚合路径。而聚多巴胺具有多种形成路径的特点可能也是聚多巴胺结构复杂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巴胺聚合膜论文参考文献
[1].冯俊燃,李思宇,金朝霞.酸性条件下HNT表面引发多巴胺聚合机理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二分会:功能微纳米材料.2017
[2].康晓民.多巴胺聚合机理及基于多巴胺衍生物功能化表面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3].康晓民,蔡皖豪,崔树勋.自由基聚合:一种可能的多巴胺聚合机理[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一分会:表面物理化学.2016
[4].何小荣,孙先辉,周锦,马利海,吴海霞.亚甲基兰中性红聚合膜电极对多巴胺的分析测定[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5].吴海霞,何小荣,冯文成,康敬万,卢小泉.中性红聚合膜的电化学性质及对多巴胺的测定[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
[6].周庆美.基于电沉积壳聚糖和多巴胺氧化聚合膜的安培生物传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7].周庆美,孟文华,黄毅,葛斌,谢青季.基于铅笔芯和多巴胺电聚合膜固定葡萄糖氧化酶的高灵敏酶电极[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
[8].李明瑞.多巴胺电氧化聚合膜用作酶固定基质的压电电化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