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复发论文-成红学,张小喜,黄宝和

动脉瘤复发论文-成红学,张小喜,黄宝和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脉瘤复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复发,危险因素

动脉瘤复发论文文献综述

成红学,张小喜,黄宝和[1](2019)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影响因素的单中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在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75例动脉瘤患者,其中4例患者有2个动脉瘤,共计79个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随访6~12个月,根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14例)和未复发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是否行支架辅助栓塞、是否为分叉部动脉瘤、术后即可栓塞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动脉瘤是否破裂、动脉瘤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叉部动脉瘤、非支架辅助、RaymondⅡ级是动脉瘤栓塞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非支架辅助栓塞、分叉部动脉瘤、Raymond分级与栓塞后复发有关,支架辅助、致密栓塞可明显降低动脉瘤复发率。(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19期)

李跃,郭海志,李岚,吴波[2](2019)在《颅内复发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单侧多发脑微出血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病例介绍患者,男,46岁,因突发头痛、头晕1-h,于2017年12月24日入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入院前1-h患者突感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数次,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意识障碍、四肢抽搐等症状。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未正规监测及治疗。急诊头部CT(2017年12月24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图1a),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资(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郑宏江[3](2019)在《大型/巨大型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率的对比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大型/巨大型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率的对比。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梧州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53例大型/巨大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1例)与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而观察组采用支架辅助与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且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3.13%)低于对照组(2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大型/巨大型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采用支架辅助联合弹簧圈栓塞更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其疗效显着,复发率低。(本文来源于《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王建利[4](2019)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应用X线评估复发的效果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应用X线评估复发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术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常规留取0度/CRAN30度和LAO90度/O度造影像,搜集为弹簧圈X线透视线术后应用X线复查,0度/CRAN30度和LAO90度/O度X线透视像,进行术后即刻及随访的X线透视像中对应的头罩角度记录的弹簧圈形态进行对比,观察弹簧圈形态的变化并根据DSA结果进行判断动脉瘤是否复发。结果:观察弹簧圈形态变化随访术后动脉瘤患者的总的准确率为87. 50%。其中40例DSA随访判断为复发的患者中,有35例在X线透视像下弹簧圈形态对比中被发现,40例DSA随访判断为未复发的患者中,有36例在X线透视像下弹簧圈形态对比时无变化; X线透视像下弹簧圈形态对比判定动脉瘤是否复发的敏感性为89. 74%,两种方法具有一致性。结论:综上所述,X线透视观察未弹簧圈的形态可以预测动脉瘤是否复发,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随访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唐海军,刘云,肖增明,韦昌武[5](2019)在《四肢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刮除术后复发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四肢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行刮除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临床治疗和降低复发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的83例原发性ABC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至少2年的随访,采用单因素分析、Kaplan-Meier无复发生存曲线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可能的复发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检验。结果 83病例中,复发15例(18.1%),复发时间为术后2~36个月,中位术后复发时间16个月。单因素分析和Kaplan-Meier法结果显示,年龄、术中高速磨钻的应用和不同充填方式可能影响四肢原发性ABC术后复发(P<0.05);多因素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年龄、术中是否采用高速磨钻为影响原发性ABC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P<0.05),性别、病变部位及是否合并病理性骨折不影响术后复发(P>0.05)。结论对四肢原发性ABC患者行刮除术,年龄越小,复发率越高;术中采用高速磨钻辅助打磨可减低术后复发率。(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李晓波[6](2019)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的有效性及术后复发情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选择血管内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术后复发情况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6月~2018年07月收治的8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抽签法分组后明确各组手术方案;对照组(41例):应用开颅夹闭术方案展开治疗;观察组(41例):应用血管内栓塞术方案展开治疗;对比手术结果。结果:观察组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良好率(92.68%)高于对照组(73.17%)明显,手术复发率(2.44%)低于对照组(14.63%)明显(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在手术治疗期间,血管内栓塞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手术疗效提升、术后复发减少,效果显着,最终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预后改善,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家庭医药.就医选药》期刊2019年01期)

唐海军,刘云,肖增明,赖银娟,刘建宏[7](2018)在《29例复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诊治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四肢复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recurrent aneurysmal bone cyst,RABC)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分析不同术式的疗效及预后,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方法: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29例四肢RABC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4例;复发平均年龄为17.4(4~42)岁;胫骨近端12例,股骨远端11例,肱骨近端3例,股骨近端3例。复发时间为术后2~36个月,其中多数患者于术后2年内复发(22/29)。再行手术方式与例数:再次病灶刮除术24例(植骨充填18例,骨水泥6例),瘤段切除重建术5例(肿瘤假体重建4例;自体骨重建1例)。采用MTSS评分评估患肢术后功能,根据Mankin标准评定综合临床疗效。结果:随访时间24~90个月,平均时间64个月。1例再次复发,总再复发率为3.4%。术后MTSS评分再次病灶内刮除术组为26~30分(平均29.1),瘤段切除术组为21~27分(平均23.0);综合临床疗效再次刮除术组优良率为95.8%,切除术组为60%。结论:ABC术后定期随访对于早期诊断病灶复发至关重要;再次刮除术术后复发率在可接受范围内,且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是四肢复发性ABC的首选治疗;对于关节面破坏严重、反复复发的患者,可选择瘤段切除+肿瘤假体重建治疗,但存在一定的远期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期刊2018年24期)

刘蕾,牛佩,王哲,赵静,郭广春[8](2018)在《叁维CTA评价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复发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叁维CTA(3D-CTA)成像在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以及预测动脉瘤复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16年06月至2017年06月入我院经诊断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共140例,均采用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法治疗,其中60例(观察组)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3D-CTA成像,另80例(对照组)采用DSA成像;比较两组术前诊断动脉瘤位置、形态、长度、瘤颈宽度、瘤体颈比(AR)、入射夹角、高度/载瘤动脉直径(SR)、瘤体钙化及血栓,指导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瘤颈夹闭完全率、新发动脉瘤、载瘤动脉狭窄或阻塞、瘤夹滑脱移位、线束硬化伪影和血管对比度值;随访6. 0个月,比较动脉瘤复发率。结果两组术前诊断动脉瘤位置、形态、长度、瘤颈宽度、AR、入射夹角、SR、瘤体钙化及血栓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指导手术成功率比较无差异,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诊断瘤颈夹闭完全率、载瘤动脉狭窄或阻塞率比较无差异(P> 0.05),观察组诊断新发动脉瘤和瘤夹滑脱移位率高于对照组,线束硬化伪影和血管对比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诊断动脉瘤复发率无差异(P> 0. 05)。结论 3D-CTA成像在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术前、术后以及预测复发中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陈兴河,冯叁平,赵锦程,韩莹,华红果[9](2018)在《双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在巨大后交通动脉瘤复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在巨大后交通动脉瘤复发的安全性和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5例巨大复发后交通动脉瘤,应用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对动脉瘤致密栓塞程度,载瘤动脉通畅情况,对术后复发率进行评估。结果 5例动脉瘤均能达到致密栓塞,载瘤动脉通畅通畅,支架能顺利释放,1~5年随访动脉瘤无复发,mRS评分为0分。结论应用双支架辅助栓塞能够致密栓塞复发巨大后交通动脉瘤,能减少弹簧圈数目,降低治疗费用,降低复发率。(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8年09期)

李力[10](2018)在《介入治疗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和复发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介入治疗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研究目的:探索介入治疗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分析影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间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可能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232例患者中有60例(4.87%)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P=0.022)、吸烟史(P=0.043)、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病史(P=0.000)、心血管合并症(P=0.001)、动脉瘤最大径>10mm(P=0.000)、不规则形态或有子囊(P=0.010)、血流导向装置(P=0.000)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病史(P=0.000,OR=3.503)、心血管合并症(P=0.002,OR=3.290)、动脉瘤最大径>10mm(P=0.000,OR=3.571)和不规则形态或有子囊(P=0.019,OR=2.191)是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既往脑梗死病史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心血管合并症、动脉瘤直径>10mm和不规则形态或有子囊是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介入治疗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研究目的:探讨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及术中破裂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降低术中破裂的发生率提供对策。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2月间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对术中破裂可能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结果:共1232例患者中有11例(0.89%)发生术中破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史(P=0.025)、前交通动脉瘤(P=0.009)、不规则形态(P=0.001)、支架应用(P=0.016)与术中破裂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史(P=0.008,OR=6.919)、不规则形态(P<0.001,OR=9.758)、前交通动脉瘤(P=0.024,OR=4.648)是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生IPR的独立危险因素,放置支架是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生IPR的保护因素(P=0.026,OR=0.238)。研究结论:心血管疾病史、不规则形态、前交通动脉瘤时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生术中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架治疗患者术中破裂的发生率低于非支架治疗患者。第叁部分介入治疗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研究目的分析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降低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2月间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1232例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对缺血并发症可能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结果1232例患者中有34例(2.76%)发生缺血并发症,其中支架内血栓形成16例、术后症状性脑梗死1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P=0.002)、吸烟(P=0.050)、动脉瘤最大径>10 mm(P=0.005)与缺血并发症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OR=3.192,P=0.003)、吸烟(OR=2.956,P=0.022)、动脉瘤最大径>10 mm(OR=2.915,P=0.004)为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并发症的永久致残率和致死率分别为8.8%(3/34)和2.9%(1/34)。研究结论高血压病、吸烟、动脉瘤最大径>10 mm是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缺血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第四部分介入治疗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研究目的报道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及影象学随访结果,并探索影响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降低动脉瘤术后复发提供帮助。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介入治疗且有完整随访的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收集其临床和影象学特征,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可能与术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共537例连续性数据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56例(10.4%)发生术后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SAH病史(P=0.038)、动脉瘤最大径>10mm(P<0.001)、瘤颈宽度>6mm(P<0.001)、治疗策略(P=0.001)与动脉瘤术后复发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SAH病史(P=0.004,OR=4.361)、动脉瘤最大径>10mm(P=0.008,OR=3.491)是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单纯栓塞相比,支架辅助栓塞可降低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术后复发风险(P<0.001,OR=0.146)。研究结论既往SAH病史、动脉瘤最大径>10mm是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单纯栓塞相比,支架辅助栓塞可降低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术后复发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05-01)

动脉瘤复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病例介绍患者,男,46岁,因突发头痛、头晕1-h,于2017年12月24日入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入院前1-h患者突感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数次,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意识障碍、四肢抽搐等症状。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未正规监测及治疗。急诊头部CT(2017年12月24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图1a),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脉瘤复发论文参考文献

[1].成红学,张小喜,黄宝和.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影响因素的单中心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9

[2].李跃,郭海志,李岚,吴波.颅内复发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单侧多发脑微出血一例[J].华西医学.2019

[3].郑宏江.大型/巨大型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率的对比探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9

[4].王建利.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应用X线评估复发的效果探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9

[5].唐海军,刘云,肖增明,韦昌武.四肢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刮除术后复发因素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6].李晓波.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的有效性及术后复发情况研究[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9

[7].唐海军,刘云,肖增明,赖银娟,刘建宏.29例复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诊治经验[J].中国肿瘤临床.2018

[8].刘蕾,牛佩,王哲,赵静,郭广春.叁维CTA评价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复发预测[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8

[9].陈兴河,冯叁平,赵锦程,韩莹,华红果.双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在巨大后交通动脉瘤复发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8

[10].李力.介入治疗囊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和复发危险因素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

标签:;  ;  ;  ;  

动脉瘤复发论文-成红学,张小喜,黄宝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