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通风排烟论文-张荣帅,李思成

纵向通风排烟论文-张荣帅,李思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纵向通风排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路隧道,通风竖井,纵向通风,坡度

纵向通风排烟论文文献综述

张荣帅,李思成[1](2019)在《纵向通风与坡度对隧道竖井排烟影响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公路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开启6个竖井的双向均衡排烟模式。利用FDS对纵向通风与坡度影响下的竖井排烟效果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分析不同工况下竖井内的烟气扩散特性、温度场分布及烟气质量浓度变化,获得隧道内竖井排烟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火源位于隧道中间时,在无纵向通风和纵向风速较小时,竖井下方均会出现烟气层吸穿现象,排烟速率较低;风速增加,火源下游的竖井排烟速率较大;风速大于2.0 m/s时,火源下游的竖井出现边界层分离现象,排烟速率降低;改变隧道坡度并不影响竖井下方的自然排烟效果。(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姜童辉,丛海勇,孔祥晓,李国春,谭琼[2](2018)在《纵向通风对隧道竖井排烟影响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开展小尺寸实验以及FDS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纵向通风对不同高度竖井的排烟影响并确定最佳通风风速。通过分析纵向通风风速、竖井高度对吸穿现象、边界层分离的影响规律,讨论了吸穿现象的临界条件。小尺寸实验中纵向通风风速考虑了0.096 m/s、0.226 m/s、0.356 m/s、0.485 m/s、0.629 m/s五种工况,竖井高度考虑了0.133 m、0.2 m、0.333 m、0.533 m四种工况。实验结果表明:当纵向通风风速为0.096 m/s、0.226 m/s、0.356 m/s(对应实际风速0.37 m/s、0.87 m/s、1.38 m/s)时,可抑制吸穿现象,但烟气边界层分离现象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加剧。吸穿现象临界判据F_(critical)=1.5在本文所测试的纵向通风条件下不再适用,但Ri′_(critical)=1.5依然适用。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竖井高度为1 m、1.5 m、2 m时,排烟量随纵向通风的增加而降低,而当其为3 m、4 m、5 m时,排烟量先上升后降低,在测试风速为1.5 m/s时达到最高值。(本文来源于《火灾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周佳佳,程健[3](2017)在《纵向通风排烟模式下城市环隧的疏散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城市环隧发展状况及特点对纵向排烟通风模式疏散设计进行探讨,并结合实例,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对疏散设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车行、人行疏散方式特点进行对比,认为采用车行疏散方式相对合适。(本文来源于《居业》期刊2017年07期)

姜童辉[4](2017)在《纵向通风对隧道火灾烟气层结构及竖井排烟的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城市化进程正平稳有序地进行,为了降低区域人口增长带来的交通压力,地下空间的开发使用便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几年来,全国各城市修建大量城市公路隧道以及地铁隧道,为人们的交通出行带来极大便利。但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中各种隧道存在的火灾隐患以及已经出现的火灾事故给隧道消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在火灾事故中,因吸入烟气窒息死亡的人数比例达到85%,对于隧道火灾,烟气运动规律研究以及高效排烟模式的选择对降低火灾事故损失、救援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前人已在此方面进行研究,但隧道中纵向风作为一重要边界条件,在其影响下的烟气运动规律,竖井区域流场、温度场结构,竖井排烟效率与无通风时有很大不同。因此本文通过进行理论分析,开展小尺寸实验以及全尺寸模拟实验,研究在纵向通风影响下的隧道火灾烟气热分层以及不同边界条件对竖井排烟的作用规律,主要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1、烟气热分层及其判定方法对比。通过开展理论分析以及小尺寸实验,对隧道火灾中烟气在不同风速影响下的热分层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结构特点进行研究:对于5.73 kW火源,纵向通风风速达到0.0961m/s时烟气层稳定性开始被破坏,在风速超过0.226 m/s时完全紊乱。隧道火灾烟气层界面高度在纵向通风影响下为下降再升高,2.30 kW、5.74 kW、9.18 kW叁种火源功率,其风速拐点分别为0.485 m/s、0.629 m/s、0.629 m/s。对不同热层判定方法结论进行对比分析:对于N系数法,建议N取值为30;低风速下可考虑无量纲温度法;浮力频率法判定结果偏低。2、对纵向通风影响下的竖井排烟烟气卷吸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小尺度实验研究纵向通风对隧道竖井区域烟气流场结构以及吸穿现象的影响规律。对于低高度竖井或纵向通风较大的工况,会出现外界冷空气自竖井顶部卷吸进入竖井内部的现象,影响烟气排出。在吸穿临界条件的判定中,无量纲数Fcritical=1.5在无风条件下尚可适用,但在纵向通风条件下不再适用,而Ricritical1.4则不受通风影响。3、通过开展数值模拟,对纵向通风、竖井高度、竖井排列方式影响下的竖井排烟效率、竖井内部流场及温度场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小于3m的竖井排烟量随着纵向通风的增加而降低;当竖井高度超过3m时,竖井排烟量随着纵向通风的增加先上升后降低,排烟量在风速为1.5~2 m/s时达到最大值。在无纵向通风条件下,新布置方式对吸穿现象的抑制作用明显,但当竖井在纵向风作用下达到最大排烟量时,布置方式对竖井的排烟量的提升有限。(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5-01)

桂佳,陈荣恒[5](2017)在《纵向通风排烟模式下城市环隧的疏散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城市环隧的特点以及发展现状,提出了纵向排烟条件下城市环隧的疏散设计难点。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分析了城市环隧疏散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得出了结论和建议。通过分析城市环隧纵向排烟时烟气流动特性,对比人行疏散方式及车行疏散方式的特点,提出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车行疏散。(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7年03期)

李国辉[6](2016)在《丹麦理工大学研究车辆堵塞在隧道纵向通风排烟控制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丹麦理工大学团队利用1∶30小尺度隧道模型,采用氦-空气混合气体作为烟羽流,对车辆堵塞如何影响隧道纵向通风排烟系统开展了系统性研究。研究表明,当隧道内出现车辆堵塞时,临界风速作为阻塞比的函数会减小。车辆堵塞的相对规模和火源的相对位置会对临界风速产生逆作用。此外,烟气分层尺寸也明显地受车辆堵塞的影响。整个试验和方法证明可以很好地模拟隧道火灾中的相关现象,并为车辆堵塞对隧道火灾的(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6年12期)

陈龙飞[7](2016)在《纵向通风与顶棚集中排烟作用下隧道火灾顶棚射流行为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道路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隧道在道路交通运输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着隧道数量的增长,隧道火灾事故也逐渐增多。虽然隧道火灾发生的频率较低,但是隧道具有特殊的狭长结构,又属于相对封闭的空间,人员疏散逃生困难,一旦发生火灾,大量高温有毒有害气体及高温火焰容易导致隧道结构的坍塌破坏及大量人员伤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隧道中的通风排烟系统在控制火灾烟气传播扩散、减小烟气及火焰对隧道结构及人员的危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隧道中普遍采用的通风排烟方式有两种:纵向通风和顶棚集中排烟。本论文通过理论分析、缩尺寸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隧道火灾顶棚射流行为特征,进行了顶棚集中排烟作用下烟气蔓延距离与烟气温度纵向分布规律、纵向通风作用下火焰扩展行为规律和纵向通风作用下坡度隧道烟气温度特性的研究,具体工作包括:对顶棚集中排烟作用下烟气蔓延距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对于顶棚集中排烟作用下无纵向通风的情况,烟气呈现以火源为中心对称分布的现象,烟气蔓延距离随着顶棚集中排烟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对于顶棚集中排烟结合纵向通风的情况,火源上游和火源下游的烟气分布呈现不对称分布的现象,火源上游烟气蔓延距离减短而火源下游的烟气蔓延距离加长。通过理论分析,基于瑞典SP技术研究所的Y.Z.Li建立的纵向通风条件下的隧道火灾烟气逆流距离的预测模型,本论文建立了顶棚集中排烟作用下的隧道火灾烟气蔓延距离的预测模型。对顶棚集中排烟作用下烟气温度纵向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对于顶棚集中排烟作用下无纵向通风的情况,火源两侧的烟气温度分布情况基本一致,烟气的最高温度均出现在火源正上方附近,随着离开火源距离的增加,温度在逐渐降低,且下降的梯度在逐渐减小。在不同的顶棚集中排烟风速作用下,各个工况的烟气温度差异在近火源区域较大,而随着离开火源距离的增加,不同工况之间烟气温度的差异也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对于顶棚集中排烟结合纵向通风的情况,在火源上游,烟气温度纵向衰减速度随着纵向通风风速的增大而加快;在火源下游,烟气温度纵向衰减速度随着纵向通风风速的增大而降低。通过理论分析,基于胡隆华建立的隧道火灾烟气温度纵向衰减理论模型,本论文建立了顶棚集中排烟作用下的隧道火灾烟气温度纵向衰减的预测模型。对纵向通风作用下隧道顶棚下方火焰扩展长度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对于未受到隧道侧墙限制时的火焰扩展行为,当火源热释放速率增大时,火焰扩展长度增长,而当火源与隧道顶棚之间的距离、纵向通风风速及燃烧器的尺寸增大时,火焰扩展长度减短,同时,在纵向通风作用下,上游火焰扩展长度比下游火焰扩展长度要短;对于受到隧道侧墙限制时的火焰扩展行为,火焰扩展长度随实验参数呈现出的变化规律与未受隧道侧墙限制时的火焰扩展行为相似。基于羽流撞击顶棚时燃料未完全燃烧的理论基础,通过未燃燃料与空气卷吸两方面对火焰扩展行为进行分析,本论文建立了纵向通风条件下的隧道顶棚下方火焰扩展长度的预测模型。对纵向通风作用下坡度隧道顶棚下方烟气最高温度及烟气温度纵向衰减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Kurioka和Y.Z.Lj建立的隧道火灾顶棚下方烟气最高温度模型预测结果与隧道坡度为0条件下测得的实验结果是比较接近的,但与隧道坡度为3%和5%条件下的实验结果相差较远。随着隧道坡度的增加,顶棚下方烟气最高温度不断降低。基于Kurioka和Y.Z.Li的隧道火灾顶棚下方烟气最高温度预测模型,考虑坡度系数的影响,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本论文建立了纵向通风条件下的坡度隧道顶棚下方火灾烟气最高温度的预测模型。烟气温度的纵向衰减速度随着隧道坡度的增加而加快。基于胡隆华建立的隧道火灾烟气温度纵向衰减理论模型,考虑坡度系数的影响,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本论文建立了纵向通风条件下的坡度隧道火灾烟气温度纵向衰减的预测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05-01)

董兴国[8](2014)在《UTLT类隧道纵向通风火灾排烟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地下交通联系隧道(Urban Traffic Link Tunnel)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地下交通系统,由环形的主隧道及多条连接隧道组成,并且通常位于城市繁华地带。与常规的直线型公路隧道相比,具有交通量大、环形主隧道、隧道出入口多、埋深大、断面狭小等独特的结构特点。UTLT的火灾风险性非常高,此类建筑一旦发生火灾,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将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了解UTLT类隧道内的烟气蔓延特性,选择合适的纵向风速,确定最佳的烟控方案,使得火灾后的烟气及时有效地排出,确保消防人员的火灾扑救工作和隧道内人员的安全疏散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UTLT隧道内的烟气分布和蔓延规律进行模拟计算。首先利用小尺寸实验对FDS模型进行了模拟验证,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中的温度、速度、火源功率、烟气能见度等参数指标,确保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和真实性。根据UTLT类隧道的火灾成灾规模和结构特点,利用FDS软件,建立水力直径相同、宽高比不同的UTLT隧道模型,模拟得出各模型不同的临界风速值,揭示了Wu&Bakar公式的局限性。通过对比分析16组不同工况的模拟结果,拟合出了UTLT隧道临界风速与火源功率Q、隧道水力直径H和宽高比n的关联式,并利用8组新工况进行了模拟验证,证明了拟合关联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随后,利用之前得到的临界风速拟合关联式,计算UTLT模型隧道,不同工况下的临界风速值,进而求出各工况的最小排烟量。通过改变火灾时UTLT隧道内的纵向风速和排烟口的排烟量,确定最佳的烟气控制方案,使得烟气在隧道内蔓延长度和存留时间得到最佳控制。最后,根据北京某UTLT类隧道中排烟口的设置特点,利用FDS建立叁种不同类型的排烟口,对叁种排烟口隧道内的烟气分布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分析烟气温度、速度、能见度等参数指标,寻求隧道排烟口的最佳开启位置和尺寸,进一步控制火灾时的烟气分布,使得烟气能够及时有效地排出隧道,保证消防人员和隧道内其他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周庆,倪天晓,彭锦志[9](2011)在《公路隧道火灾时纵向通风排烟下临界风速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烟气回流(Back-Layering)是隧道火灾在纵向风作用下的一种特殊烟气蔓延现象,抑制烟气逆流的临界风速一直是隧道火灾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对纵向通风排烟下临界风速问题研究现状和规范规定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和缩尺寸模型试验对临界风速与隧道坡度的关系进行研究,对它们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公路隧道火灾时纵向通风排烟管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曹振[10](2007)在《特长公路隧道分段纵向通风火灾排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特长公路隧道分段纵向通风火灾情况下的新排烟方法。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公路隧道通风方式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国内外对于隧道火灾和排烟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次对公路隧道火灾类型进行相应分析,建立了公路隧道火灾通风物理数学模型,对隧道通风计算相关公式进行了推导分析。对公路隧道火灾时隧道内温度、压力、烟雾的扩散规律以及火灾烟流阻力进行了相应研究。最后,提出特长公路隧道分段纵向+局部排烟通道新的排烟方式。并对新的火灾排烟方式做有限元分析。计算分析认为,与传统排烟方式相比,采用新的排烟方式可使火灾点下游150米范围内温度平均降低26%,隧道断面排烟流量平均提高15%。通过研究,从经济、技术等方面分析,推荐火灾半横向排烟风口纵向间距为25米。建议今后特长隧道通风斜竖井间距离在大于3KM时,设计须考虑在隧道斜竖井间设置排烟吊顶。(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7-05-12)

纵向通风排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开展小尺寸实验以及FDS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纵向通风对不同高度竖井的排烟影响并确定最佳通风风速。通过分析纵向通风风速、竖井高度对吸穿现象、边界层分离的影响规律,讨论了吸穿现象的临界条件。小尺寸实验中纵向通风风速考虑了0.096 m/s、0.226 m/s、0.356 m/s、0.485 m/s、0.629 m/s五种工况,竖井高度考虑了0.133 m、0.2 m、0.333 m、0.533 m四种工况。实验结果表明:当纵向通风风速为0.096 m/s、0.226 m/s、0.356 m/s(对应实际风速0.37 m/s、0.87 m/s、1.38 m/s)时,可抑制吸穿现象,但烟气边界层分离现象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加剧。吸穿现象临界判据F_(critical)=1.5在本文所测试的纵向通风条件下不再适用,但Ri′_(critical)=1.5依然适用。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竖井高度为1 m、1.5 m、2 m时,排烟量随纵向通风的增加而降低,而当其为3 m、4 m、5 m时,排烟量先上升后降低,在测试风速为1.5 m/s时达到最高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纵向通风排烟论文参考文献

[1].张荣帅,李思成.纵向通风与坡度对隧道竖井排烟影响数值模拟[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9

[2].姜童辉,丛海勇,孔祥晓,李国春,谭琼.纵向通风对隧道竖井排烟影响的模拟研究[J].火灾科学.2018

[3].周佳佳,程健.纵向通风排烟模式下城市环隧的疏散设计[J].居业.2017

[4].姜童辉.纵向通风对隧道火灾烟气层结构及竖井排烟的影响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5].桂佳,陈荣恒.纵向通风排烟模式下城市环隧的疏散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7

[6].李国辉.丹麦理工大学研究车辆堵塞在隧道纵向通风排烟控制中的影响[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6

[7].陈龙飞.纵向通风与顶棚集中排烟作用下隧道火灾顶棚射流行为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8].董兴国.UTLT类隧道纵向通风火灾排烟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

[9].周庆,倪天晓,彭锦志.公路隧道火灾时纵向通风排烟下临界风速问题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10].曹振.特长公路隧道分段纵向通风火灾排烟研究[D].长安大学.2007

标签:;  ;  ;  ;  

纵向通风排烟论文-张荣帅,李思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