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铯离子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放射性废水,铯,混凝,微滤
铯离子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骞[1](2015)在《吸附/混凝—分离组合工艺去除模拟放射性废水中铯离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开发出了累积二级逆流吸附-微滤工艺去除模拟废水中的铯,获得了较高的去污因数(DF)和浓缩倍数(CF)。然而,亚铁氰化铜(CuFC)吸附剂在膜分离器中累积会导致显着的浓差极化现象,膜污染较为严重,可能限制了其应用推广。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将原有的除铯小试工艺进行改进,将吸附与分离过程分别在两个单元中完成,并拟向吸附池中投加混凝剂加速CuFC的沉降。试验主要进行了叁个阶段的研究。第一阶段通过烧杯试验进行了混凝剂的优选、最佳投加量、静沉时间及吸附等温线等的研究;第二个阶段采用吸附/混凝-膜分离组合工艺去除模拟放射性污染水中的铯离子,研究了温度对工艺除铯的影响;第叁个阶段以砂滤柱代替微滤膜装置,进行了吸附/混凝-砂滤工艺除铯的小试试验,研究了砂滤滤速对工艺除铯的影响。混凝烧杯试验的结果表明:Al2(SO4)3比聚合硫酸铝更适合用于沉降CuFC悬浊液,当铝离子投量浓度为4.05 mg/L和静置沉降时间为15 min时,上清液浊度比未加Al2(SO4)3时降低了73.5%;Al2(SO4)3混凝的最佳pH区间为7~8,与天然水体的正常pH范围吻合。拟合后的吸附等温线显示:Al2(SO4)3的加入对CuFC除铯影响不显着,可用于后续小试试验。吸附/混凝-微滤组合工艺小试试验的验证结果表明:温度的升高有利于该工艺对铯离子的去除。在水温在8℃至17℃范围内变化时,小试装置除铯的去污因数基本维持在103左右;温度影响Al2(SO4)3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低温下微滤膜表面滤饼层形成较快、过膜阻力增大,膜比通量下降较快。13℃和17℃时的小试装置处理的水量为8℃的2倍。将砂滤柱代替膜分离装置后的小试试验运行结果表明:吸附/混凝-砂滤工艺具有较好的去污效果;砂滤是有效的固液分离工艺。出水浊度一直维持在0.2NTU水平以下;砂滤出水中铯离子浓度仍维持在较低水平,平均DF为868;砂滤滤速适当的增大对吸附/混凝-砂滤工艺的除铯效果影响不大且可增强装置的处理能力。砂滤工艺用于放射性铯离子的去除,优点是反洗简便,处理周期长,更加经济、实用化,因此砂滤工艺在放射性废水的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12-01)
孙斌,郝晓刚,王忠德,张忠林[2](2011)在《电控离子分离法分离铯离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沉积法在叁维多孔碳毡(PTCF)基体上制备了电活性铁氰化镍(NiHCF)修饰电极,用扫描电镜(SEM)研究了膜的表面形貌。在两电极体系下,利用离子色谱考察了膜电极对溶液中Cs~+的置入和再生性能,分别考察了吸附时间、操作电压及模拟废液原始浓度等参数对Cs~+分离性能的影响。并结合NiHCF膜电极电控离子分离性能组装了小型电化学控制Cs~+分离反应器,初步探讨了膜电极在双槽反应器中及其在连续操作情况下对铯离子的分离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核学会核化工分会放射性叁废处理、处置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1-08-15)
毛祖秋,郝晓刚,李一兵,张忠林,刘世斌[3](2010)在《流动体系石墨基体NiHCF膜电极电控铯离子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石墨基体NiHCF膜电极组装填充床电化学反应器,考察二电极流动体系下溶液中Cs离子的电化学控制分离性能。在膜电极上施加阴极电压使Cs+置入膜内,分别考察操作电压、进料浓度和流量等参数对反应器出水Cs+浓度的影响,并用Thomas模型描述该过程的穿透曲线;将置入Cs+的膜电极外加阳极电压释放Cs+使膜电极再生,并通过连续多批次运行测试膜电极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石墨基体NiHCF膜在二电极体系下具有良好的电控吸附性能和再生能力,槽电压10V、流速80BV·h-1、进料浓度7mg·L-1、穿透率为50%时可处理225BV的模拟废液,单次运行Cs离子平均去除率可达56%,电控吸附过程符合Thomas吸附动力学模型。膜电极氧化再生快捷方便,多批次运行性能稳定,水溶液中Cs+可得到有效分离。(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王兵[4](2010)在《美发明可分离铯离子的新型纳米级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海外媒体报道,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发明了一种纳米级别的"捕蝇草"材料,可用于分离核废料中的铯离子。研究人员发明的这种纳米"捕蝇草"材料上开有孔洞,其大小为0.8nm×0.3nm,刚好能让水溶液中的铯离子通过。而一旦铯(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信息》期刊2010年02期)
[5](2010)在《新型纳米级材料可分离铯离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的捕蝇草长有贝壳形状的捕虫夹,一旦有昆虫等猎物落入就会紧紧地合上。受此启发,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发明了一种纳米级别的"捕蝇草"材料,(本文来源于《光机电信息》期刊2010年04期)
徐聪,冯孝贵,景山[6](2007)在《液固半移动床分离废水中铯离子的应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A liquid solid semi-moving bed with non-mechanical particle transport system is proposed and used for fractionation of cesium ion in wastewater.The particle transport system,which consists of a suction chamber,a mixing chamber,a nozzle and a riser tube,is designed to be controlled completely by hydraulic force.Experiments show that continuous feeding and discharging of resin can be realized by the transport system.The removal of ce-sium ion from wastewater is realized.The concentration of cesium ion in effluent liquid remains below 0.1g·L-1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is 5.3g·L-1)during the 73 hours’experiment.The average exchange capacity of resin dis-charged from the bed is 0.57mmol·(g dry resin)-1,which is close to the saturated capacity of 0.65mmol·g-1.And it is also proved that the non-homogeneity of particle vertical velocity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can seriously influ-ence the ion-exchange process.(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期刊2007年05期)
铯离子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化学沉积法在叁维多孔碳毡(PTCF)基体上制备了电活性铁氰化镍(NiHCF)修饰电极,用扫描电镜(SEM)研究了膜的表面形貌。在两电极体系下,利用离子色谱考察了膜电极对溶液中Cs~+的置入和再生性能,分别考察了吸附时间、操作电压及模拟废液原始浓度等参数对Cs~+分离性能的影响。并结合NiHCF膜电极电控离子分离性能组装了小型电化学控制Cs~+分离反应器,初步探讨了膜电极在双槽反应器中及其在连续操作情况下对铯离子的分离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铯离子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王旭骞.吸附/混凝—分离组合工艺去除模拟放射性废水中铯离子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5
[2].孙斌,郝晓刚,王忠德,张忠林.电控离子分离法分离铯离子[C].中国核学会核化工分会放射性叁废处理、处置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
[3].毛祖秋,郝晓刚,李一兵,张忠林,刘世斌.流动体系石墨基体NiHCF膜电极电控铯离子分离[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0
[4].王兵.美发明可分离铯离子的新型纳米级材料[J].功能材料信息.2010
[5]..新型纳米级材料可分离铯离子[J].光机电信息.2010
[6].徐聪,冯孝贵,景山.液固半移动床分离废水中铯离子的应用(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Engineering.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