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字隐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象形文字,汉语言,隐喻特质
文字隐喻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群[1](2018)在《基于象形文字的汉语言中隐喻特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对汉语的隐喻特质概念进行解读,并分析汉语言隐喻特质的象性思维阐述内容,其中包含字形、字意及汉语言认知叁个方面。基于象形文字的汉语言中隐喻特质研究,将从语言二层符号中的隐喻及语言多层符号中的隐喻两个方面展开,通过本文的研究及论述,旨在为汉语言隐喻特质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华辞赋》期刊2018年12期)
戴永[2](2017)在《多文种文字书写教学系统交互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多文种文字书写教学系统,以虚拟纸质文字书写练习本为主体的交互隐喻直接关系到此类系统的实用性.该文提出以虚拟纸质文字书写练习本为主体内容的多文种兼容的文字书写教学系统交互隐喻方法,设计交互隐喻通用描述模板结构,建立多文种通用的书写格式成型计算模型,主要功能包括多文种兼容的范字显示和被练习文字点选布局、书写范围监督、明页暗页互换、回清与作业保存和提交等.实验表明,该方法不但兼容多文种交互隐喻结构,而且在结合义务教育教材、用户生理成长、仿真纸质练习本等方面具有优势.(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李筱竹[3](2017)在《以认知隐喻学为视角分析甲骨文形意关系并由此诠释文字的内在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甲骨文是中国较为成熟的成体系文字,其构形特点可体现我国古人的语言思维与民族文化。以认知隐喻学理论分析甲骨文,可看出甲骨文的形意关系即为一个立象过程,是一种隐喻方法。"象意"即似"隐喻","象声"即似"转喻"。以甲骨文形意关系入手,可看出中国古人的隐喻性思维,由此进一步探究中国古代言意之辨与西方隐喻理论的相似之处,即二者都是在谈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本文尝试发现二者的相似性,并分析隐喻式思维对语言的作用。从认知隐喻学角度分析甲骨文形意关系并由此诠释言意之辩的内在哲学,从而反映其中所隐含的直觉性思维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蓝纯,左丹云[4](2016)在《“食品安全”新闻漫画中的图像—文字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从中国新闻漫画网收集的120幅"食品安全"漫画为语料,运用概念隐喻和多模态隐喻理论对其中出现的图像—文字隐喻进行分析。主要发现为:(1)漫画中的图像—文字隐喻表现出四种模态配置方式:跨模态映射,模态内映射,多模态映射,隐含映射。(2)这些图像—文字隐喻主要围绕五个目标域:问题食品,消费者,生产者,监管者,食品安全法规。(3)语料中可以观察到大量的场景隐喻,又可细分为多文化可识别场景隐喻和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场景隐喻。本研究从隐喻视角观照中国食品安全现状,对拓展多模态隐喻理论的应用范围和进一步完善该理论也有助益。(本文来源于《语言学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李兴忠[5](2015)在《网络文字会话的多模态隐喻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文字会话通过多模态隐喻构建类似于自然会话的语场、语式。隐喻的使用是一种会话策略,分析语料发现,常用的隐喻策略有:(1)空间隐喻,以量度词"长/短"投射情感、态度域;(2)时间隐喻,以"时间长/短"为始源域投射情感、态度域;(3)图像隐喻,以电脑多媒体技术生成人的表情、体势等图像符号模拟自然会话中人的表情、体势变化。这些隐喻策略往往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会话中,构成各种社会符号协同表义的多模态隐喻。(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朱林[6](2014)在《浅析文字隐喻的叁种分类方法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语言表达、命题逻辑、思维认知叁个层面对文字隐喻进行分类,即划分为语言表达上的隐喻、命题层面上的隐喻、认知层面上的隐喻,有助于对隐喻的识别和对隐喻进行完整全面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隐喻问题做好理论准备,也可对该隐喻涉及的语言表达进行归纳总结,揭示出具体语言表达背后的命题含义。(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4年19期)
王凤[7](2013)在《多模态隐喻:文字与非文字符号的视觉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传媒研究学者CharlesForcevile出版了论文集 《多模态隐喻——认知语言学应用》。此后,多模态隐喻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经典的认知隐喻研究一直只关注语言体现,这隐含某种偏见:意义只存在于语言符(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3-05-27)
胡义成[8](2011)在《打开《西游记》研究的一个死角——再论道教文字“秘诀隐文”的特征和关于《西游记》最终定稿人阎希言之隐喻的破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看,要破解《西游记》的最后定稿人,首先就要理解《西游记》中有关隐喻、隐语、暗示和口诀等修辞手法。在厘清有关隐喻、隐语、暗示和口诀等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前提下,从对历史上若干主要丹学家有关论述的扫描中,特别是从对"茅山宗"高道陶弘景的梳理中,说明道教特别是茅山道派文字最主要的艺术特征之一,就是在说明丹理和叙事时,喜用"秘诀隐文"修辞手法,因之,在寻找作为"华阳洞天主人"而与陶弘景存在地域道门精神关联的《西游记》最终定稿人时,首先注目其采用的"秘诀隐文"手法对其最终定稿人身份姓名的隐形显示,特别是在开头和结尾处的显示,就是符合其艺术特征的办法。"五四"以来,《西游记》最终定稿人研究搜寻之所以被导入歧路,也与包括胡适、鲁迅在内的一些研究者对道教文字"隐文秘诀"特征熟视无睹有关,其教训值得记取。(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11年04期)
白晓东,李璐[9](2008)在《语言与文字之华:“隐喻”·“比兴”》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跨学科、跨文化的方法,从语言文字角度,提纲挈领地研究了"隐喻"、"比"、"兴"的异同,得出以下结论:这叁个概念虽共有类比性、暗示性,但"比"中"源范畴"与"目标范畴"的关系较"兴"更显明且逻辑性强,与"隐喻"一致。相较于隐喻"两点一线"的逻辑认知功能,"兴"的工作机制呈现为多维的、并置呼应的直觉共鸣,反映出中国二元互动有机思维。同时,西方的"象征"因其"象"与所"征"约定俗成关系,类似中国"香草美人"手法,所以同于"比"和"隐喻"而异于"兴"。(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潘望[10](2007)在《飘浮在天空中的文字 文学与飞翔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希腊神话中有许多关于飞行的故事,众神往往从天而降;中国古老的神话《山海经》里有各种各样长着翅膀的怪物;伊斯兰经典《一千零一夜》里,飞毯是时常出现的神秘道具。时光流转得很快,如今的人们在阅读儒诺·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时,往往感到各种飞行器既古怪又奇妙。人类早已实现遨游云端的梦想,然而在一些人心目中,飞翔绝不是从A地到B地的简单转移,它仍然是一种爱和一种存在。现在我们仍旧能够读到这样的书,他们是关于飞行的明喻和暗喻,并且他们位于高远的天空之中,需要读者抬起眼睛和心灵。勃兰兑斯说得非常完美:所谓信仰即是仰望。(本文来源于《东方艺术》期刊2007年02期)
文字隐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多文种文字书写教学系统,以虚拟纸质文字书写练习本为主体的交互隐喻直接关系到此类系统的实用性.该文提出以虚拟纸质文字书写练习本为主体内容的多文种兼容的文字书写教学系统交互隐喻方法,设计交互隐喻通用描述模板结构,建立多文种通用的书写格式成型计算模型,主要功能包括多文种兼容的范字显示和被练习文字点选布局、书写范围监督、明页暗页互换、回清与作业保存和提交等.实验表明,该方法不但兼容多文种交互隐喻结构,而且在结合义务教育教材、用户生理成长、仿真纸质练习本等方面具有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字隐喻论文参考文献
[1].王立群.基于象形文字的汉语言中隐喻特质研究[J].中华辞赋.2018
[2].戴永.多文种文字书写教学系统交互隐喻[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7
[3].李筱竹.以认知隐喻学为视角分析甲骨文形意关系并由此诠释文字的内在哲学[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
[4].蓝纯,左丹云.“食品安全”新闻漫画中的图像—文字隐喻[J].语言学研究.2016
[5].李兴忠.网络文字会话的多模态隐喻策略[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5
[6].朱林.浅析文字隐喻的叁种分类方法及其意义[J].文教资料.2014
[7].王凤.多模态隐喻:文字与非文字符号的视觉重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8].胡义成.打开《西游记》研究的一个死角——再论道教文字“秘诀隐文”的特征和关于《西游记》最终定稿人阎希言之隐喻的破解[J].唐都学刊.2011
[9].白晓东,李璐.语言与文字之华:“隐喻”·“比兴”[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10].潘望.飘浮在天空中的文字文学与飞翔隐喻[J].东方艺术.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