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指称论文-陈盼

人称指称论文-陈盼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称指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英语学习者,人称指称,叙事语篇,语篇功能

人称指称论文文献综述

陈盼[1](2019)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人称指称表达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称的合理使用对语篇衔接至关重要。国内外已有大量学者从不同维度对英语指称习得进行研究。但相关二语习得研究大多聚焦于功能和语用层面,将其不完全习得归因于语篇内信息的可及性、话题的延续性等,较少涉及母语的概念迁移。因此,本研究将从Slobin的为言而思假说与Langacker的识解理论出发,探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口头叙事话语中英语人称指称的分布特征,以明确人称指称表达的习得现状。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人称指称习得情况如何?2)母语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人称指称习得有何影响?本实验研究了20名英语本族语者和60名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分别在引入、维持和再引入人物时所进行的指称行为。根据语言形式,人称指称分为叁类:不定短语、有定名词短语和具有指称功能的代词。通过SPSS频数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在口头叙事话语中的人称指称分布不完全一致。第一,所有的学习者都完成了英语人称指称形式与功能的对应:不定短语用于引入人物,具有指称功能的代词用于维持人物,有定名词短语用于再引入人物。第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叙事过程中,使用的人称指称总数明显低于英语本族语者。第叁,在为了完成某个语篇功能而使用的人称指称中,二者仍存在部分差异。引入人物时,学习者会避免一一列举,且倾向于使用详略度较低的上位词。维持人物时,学习者不常使用关系代词,很少用he指代小狗。再引入人物时,学习者使用之前给人物取的名字,并为其编写可能的对话,而英语母语者更多使用篇幅较长的有定名词短语或代词。2)中国英语学习者对指称这一概念的重构尚未完全完成,概念迁移现象明显,这主要体现在其与英语本族语者在识解方式、叙事习惯和语言形式叁方面的差异。在识解方式上,更高水平的学习者会采用更靠近英语本族语者的方式。具体而言,他们会更多选择主要人物作为事件中凸显度较高的射体,能更好地利用当前话语空间对人物进行维持和再引入。在叙事习惯上,初级学习者更多沿用汉语叙事习惯。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给人物取名字和编写对话。在语言形式上,不同水平的二语学习者也展现出阶段性习得特点。例如,光杆名词、人物名字和反身代词的使用频率可以表示为:英语本族语者<高级英语学习者<中级英语学习者<低级英语学习者<汉语本族语者;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则呈现相反的顺序。本研究揭示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人称指称习得的特点,并尝试从母语概念迁移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对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应该关注语言形式的教授,更应引导学生发现英汉本族语者叙事习惯和识解方式的不同,帮助其进行更为彻底的概念重构。鉴于时间资源等限制,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解释的途径相对单一,没能完整涵盖可能的每一个维度。(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丽芝[2](2018)在《阳城方言第叁人称指称形式的个别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阳城方言的"人家[??■]"主要运用于表达强烈感情的语境中,不能自称;"□[o■]/[u?■]"兼做远指代词和第叁人称代词;第叁人称指称形式之间存在两种或叁种形式的连用。(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8年22期)

高芃[3](2018)在《日语第叁人称指称形式元话语性标记功能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日语第叁人称指称形式,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其具体用法的考察及其在句法功能方面的体现上,本文试图从元话语的角度重新考察日语会话语料中第叁人称指称形式的语用功能。会话中出现的第叁人称指称形式主要用于表明说话人对指称对象的态度,引导听话人参与话题展开。同时第叁人称指称形式在形式上的转换不影响命题内容本身,因此从语用功能上来看具有元话语性标记功能。(本文来源于《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期刊2018年01期)

贾莹[4](2016)在《兰州方言第叁人称指称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兰州方言第叁人称指称形式包括"那""他"和"人家"。本文从说话者的主观态度、使用的语用条件以及标记性等方面分析叁种指称形式之间的差异,认为兰州方言第叁人称以"那"为无标记的形式,"他""人家"是有标记的两种第叁人称形式,与说话者的主观态度有关。此外,兰州方言"那"在第叁人称标记之外扩展出的其他功能,这也增加了"那"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本文来源于《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黄娅[5](2016)在《显性和隐性教学对高中生英语人称指称习得的影响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显性和隐性教学对高中生人称指称习得的影响。人称指称,作为对语篇衔接与连贯起重要作用的表达形式,无疑是外语学习者为更好学习目标语而必须掌握的基本结构。在过去五十多年,国内外学者就显性/隐性两种教学方式对各种语法结构习得的影响进行了诸多研究对比,而对人称指称的习得影响并未引起重视。本文主要基于施密特的注意假说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1)高中生英语人称指称使用情况如何?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存在哪些问题?2)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对高中生英语人称指称习得有何影响?来自某普通高中两个平行班的学生作为受试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实验,他们被随机分为显性组和隐性组。作为参照,我们选取了12篇英语本族语者的口语材料。在教学实验前,两组受试参加了英语测试,以考察两组英语人称指称的习得程度。同时,基于英语本族语者语料,分析受试习得目标语结构存在的问题。教学实验中,两组受试分别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即显性或隐性教学条件下,进行目标语法结构学习。我们收集了测试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处理。研究结论如下:1)高中生英语学习者描述故事的主要人物时,在引入、再引入和维持人物叁种状态下全名词短语使用的频率都很高,代词的使用频率低。对次要人物总体描述简略,甚至忽略对部分人物的描述。同时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在人称指称表达使用上差异明显,主要体现在使用数量和使用策略上。2)两种教学方式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显性教学效果更加显着,学习者能更恰当地使用接近目标语使用习惯的表达方式。鉴于该实验主要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缺少定性分析,且所搜集的语料主要来源于高一学生,样本量较小,本研究结论具有一定局限性。今后的研究将通过优化样本结构,同时兼顾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汶静[6](2015)在《国内外企业网站主页公司简介语类的人称指称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次研究基于语料库视角,对50篇中英文企业网站主页上的公司简介中的人称指称进行对比分析,力图描述和揭示使用人称指称的区别和共性,研究发现,中英文简介中人称指称的使用存在一定共性,但也存在差异,进而指出缩小差异的途径是改进部分人称指称的使用及加强实证研究。(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5年21期)

薛兵[7](2015)在《英汉第一人称指称的互动语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关注英汉第一人称指称的普遍性和差异性,旨在展示第一人称表达、由自我认知标记的自我指称概念和话语中第一人称指称的语用策略叁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结合后格赖斯语用语义、语用语法界面研究和互动语义学作为理论框架,进行系统的语用多维互动分析,以期明示英汉第一人称指称使用中的复杂性。本研究拟探讨:在语法语用互动层面,英汉语达成自我指称所依赖的规约、非规约语法形式;在语义语用互动层面,第一人称指称表达所呈现的话语意义;在语篇语用互动层面,除了指称功能之外,第一人称指称所体现的语篇语用策略。在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结合母语者内省和语料库提取分析语料。研究认为英汉语第一人称指称在语法、语义和语用层面展现差异性和共同性。在语法语用互动的层面,英汉语都使用规约性和非规约性方式标记自我指称,但是其形式不同。自我指称的过程可用互动语义学模式表征,该模式并合包括语用推理在内的多种信息来源。在语义语用互动的层面,英汉第一人称代词表达指示和非指示意义。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非指示意义包括转移指示中心,虚化所指等。在语篇语用互动的层面,第一人称指称同特定动词连用表现一种语用策略,从而加强或者弱化相应命题。汉语中第一人称指称的语篇功能较英语更为丰富,包括修饰限定,引出话题,强化自我,突出强调和体现隶属。本研究中尝试架设的语用多维互动视角,以及其在语言对比研究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实证检验。(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5-05-01)

于庆玲[8](2014)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存在的人称指称问题及改善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英语课堂会话的分析,发现使用频率极高的人称指称的应用存在误用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强调作为语篇谋篇机制的指称语,对口语语篇衔接的重要性和中英指称体系的差异,进而培养学生的语篇认识,改善指称错误使用的现状。(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姚子萍[9](2014)在《《阿Q正传》中人称指称语的语用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称指示语是语用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文学作品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小说《阿Q正传》中,人称指示语表达形式多样,有着不同的语用功能。通过人称指示语的使用与转变可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身份地位,也可以体现出不同人物间关系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4年15期)

郭文静[10](2014)在《汉语会话中第叁方人称指称的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称是言语交际的核心问题之一。作为指称的一个重要分支,人称指称一直是哲学、语言学以及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热点。前人已经从多种角度对指称以及人称指称进行了阐释,然而他们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英语以及书面语,很少涉及汉语自然会话。本文旨在研究汉语会话中第叁方人称指称的选择问题。在可及性理论框架下,本文试图探索以下叁个问题:(1)汉语会话中人们在指称第叁方时所选择的指称表达是什么形式?(2)汉语会话中影响第叁方人称指称选择的因素有哪些?(3)汉语会话中人们在指称第叁方所普遍遵循的原则有哪些,以及这些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本文所选语料出自一档电台电话谈心节目,时长3小时。我们对首先对节目进行了录音和转写处理,并且按照会话分析的语料处理方法对其中用于指称第叁方的人称指代语进行了标记、数量统计和分类。通过对所选语料中第叁方人称指称使用情况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在本文所选汉语会话中,人们在选择第叁方人称指语时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第一,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单独使用某一类指称表达,而组合使用往往是有标记的;第二,在局部初始指称位置,相对于专有名词,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名词短语;第叁,即使是在局部接续指称位置,人们也会大量使用局部初始指称表达。指称表达式与其先行词之间的距离,其他实体对于先行词的竞争以及所选会话的机构性特征是影响第叁方指称表达选择的叁个重要因素,并且在第叁方人称指称选择的过程中,人们普遍遵循现有的四个优选原则(Sacks&Schegloff2007;Levinson,2007;Brown&Hanks,2007;马文,2009):可识别性优选原则、最小化优选原则、关联优选原则和情境优选原则,且在所选语料中,四项优选原则之间存在一定的优先等级。本文仅是对电台电话访谈节目中第叁方人称指称使用的一项研究,希望能够对人称指称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一定启示。(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04-08)

人称指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阳城方言的"人家[??■]"主要运用于表达强烈感情的语境中,不能自称;"□[o■]/[u?■]"兼做远指代词和第叁人称代词;第叁人称指称形式之间存在两种或叁种形式的连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称指称论文参考文献

[1].陈盼.中国英语学习者人称指称表达习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张丽芝.阳城方言第叁人称指称形式的个别特点[J].汉字文化.2018

[3].高芃.日语第叁人称指称形式元话语性标记功能考察[J].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2018

[4].贾莹.兰州方言第叁人称指称形式[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5].黄娅.显性和隐性教学对高中生英语人称指称习得的影响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6].汶静.国内外企业网站主页公司简介语类的人称指称对比分析[J].海外英语.2015

[7].薛兵.英汉第一人称指称的互动语用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5

[8].于庆玲.大学英语口语课堂存在的人称指称问题及改善途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

[9].姚子萍.《阿Q正传》中人称指称语的语用浅析[J].海外英语.2014

[10].郭文静.汉语会话中第叁方人称指称的选择研究[D].山东大学.2014

标签:;  ;  ;  ;  

人称指称论文-陈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