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婚姻择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择偶偏好,婚姻匹配,性别差异,先赋性资源
婚姻择偶论文文献综述
高玉春[1](2019)在《受高等教育青年择偶标准:社会变迁中稳定、相容、互惠的婚姻期待》一文中研究指出受高等教育青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其择偶标准映照社会经济文化变迁。本文对2008、2017年某网络征婚平台的征婚广告进行文本分析,结果表明:受高等教育青年择偶的身体特征偏好相对一致、稳定,即男性更在意对方的外貌,女性更在意对方的身高;自致性资源(如教育背景)同质匹配是普遍期望,但先赋性资源(如家庭背景)日益成为婚配的重要界限,如果未来两类资源双重加持的婚配成为主流,阶层内婚姻的巩固可能加剧社会贫富差距;尽管受高等教育青年追求的婚姻带有互惠性质,但根本上他们期望稳定和相容的感情。(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许加明[2](2019)在《同性恋“形式婚姻”的择偶标准——基于对国内某大型形式婚姻网站征婚广告的内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性恋"形式婚姻",即一个男同性恋者和一个女同性恋者通过履行法律上的结婚手续或(和)举行婚礼而缔结婚姻关系,成为一对有名无实的夫妻。对国内某大型形式婚姻网搜集到的1200份征婚广告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同性恋"形式婚姻"择偶标准主要集中在生理条件、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性特征、人品、地域等几个方面。通过将同性恋"形式婚姻"择偶标准与异性恋婚姻择偶标准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同中有异,原因在于同性恋"形式婚姻"择偶标准的形成受到了文化的型塑、父母的期待、他者的审美、现实的需求等四个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在社会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接受度比较低、同性婚姻在法律上尚未合法化的当下中国,"形式婚姻"未尝不是一条在法律、习俗与个人真实性向之间求得折中的可行路径。(本文来源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一筠[3](2019)在《婚姻是艺术品,而择偶只是选择一种原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男女两性,既有相同的智慧,又有不同的体格;既有相同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有不同的对世间万物的感悟。只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能和谐相处。一位年轻女士已有过两次失败的婚姻,她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找错了男人。她问我,究竟何种男人才能与她共度人生?这位女士对择偶的误解与婚姻失败的经历,在现代青年中颇有代表性。其实,世界上绝无十全十美的男人和女人,无论你多么认真地挑选结婚对象,都只能挑选出一种大致适合你去加工打磨的原材料,一切幸福婚姻都是双方努力创造出来的艺术品。这种创造是一个极其坚苦卓绝的人生历程,它多半需要付出毕生的心血。(本文来源于《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期刊2019年02期)
苏钰涵[4](2019)在《父母婚姻质量与大学生择偶偏好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择偶是进化心理学中着重关注的议题,个体通过择偶来选择配偶、传递基因,完成繁衍。择偶偏好,是择偶行为顺利完成的基础,每个个体都有其择偶的要求与偏好。父母婚姻质量,在家庭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父母婚姻质量高低会影响个体的成人依恋,而不同的依恋类型的个体,在择偶偏好方面具有差异;父母婚姻质量高低亦会影响童年压力的大小,进一步影响个体的生命史策略,并对个体的择偶产生影响。目前国内择偶偏好测量少有公认标准的测量工具,且国内外对择偶偏好的研究,多集中在择偶要求的具体内容、机制与理论解释、男女/代际的差异上,少有关于父母婚姻质量对择偶偏好影响的研究,更少有将父母婚姻质量与童年环境压力、成人依恋联系起来,在生命史理论的框架下进行的研究。所以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婚姻质量对择偶偏好的影响,以及童年环境压力和成人依恋在影响机制中所起作用。研究一:为了编制适合大学生的择偶偏好测量工具,本研究进行了择偶偏好问卷的编制,并形成了《择偶偏好问卷》,得到适用于个体择偶偏好测量的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研究二:探讨父母婚姻质量对择偶偏好的影响机制,采用《Olsen婚姻质量量表》、《成人依恋量表》、《童年环境压力量表》《择偶偏好问卷》对86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使用SPSS22.0、Mplu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考察了父母婚姻质量、择偶偏好、成人依恋、童年压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父母婚姻质量与择偶偏好呈显着正相关;父母婚姻质量与成人依恋存在负相关;父母婚姻质量及各维度与童年压力呈显着负相关;成人依恋及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童年压力呈显着正相关;成人依恋及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择偶偏好呈显着负相关;大学生童年压力与择偶偏好及各维度呈现出显着负相关;(2)父母婚姻质量对择偶偏好的影响机制及模型中,童年压力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3)成人依恋调节了童年环境压力与择偶偏好之间的中介路径,即在父母婚姻质量对择偶偏好的影响机制及模型中,成人依恋起到了调节作用。结论:(1)自编择偶偏好量表信效度良好,(2)各变量间相关显着,(3)童年压力在父母婚姻质量与择偶偏好之间有中介作用,成人依恋在父母婚姻质量与择偶偏好之间有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9-01-08)
闫锦,童薇,方晓义,耿晓敏[5](2018)在《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夫妻择偶标准及其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婚姻始于择偶,择偶标准及其对婚姻的意义受到普遍关注。已有研究表明择偶标准随个人生命周期发展而变化,且择偶标准中配偶满足择偶期待程度影响亲密关系满意度。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大学生、情侣或新婚夫妻,根据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婚姻可分为新婚夫妻、婴幼儿父母、学龄前儿童父母、中小学生父母、成年子女父母及老年夫妻六个阶段,我们认为择偶标准及其对亲密关系的影响会随着家庭的形成、发展到解体而变化。本研究旨在探讨随着家庭生命周期发展,夫妻择偶标准中择偶期待、期待满足(配偶满足择偶期待程度)和期待未满足(期待-期待满足)的变化及其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选取京津地区六个婚姻阶段夫妻共555对作为样本,要求独立填写自编择偶标准问卷及《婚姻质量问卷(修订版)》。结果发现:(1)择偶标准期待程度依次为人品个性、相容互补、生理条件、原生家庭、社会条件;除生理条件外,妻子择偶期待高于丈夫;丈夫各项择偶期待满足均高于妻子。(2)成年子女父母和老年夫妻相对于新婚夫妻对生理条件期待更高;老年夫妻相对于新婚夫妻、学龄前孩子父母对人品个性期待更低,相对于新婚夫妻、学龄前孩子父母和中小学生父母对相容互补期待更低;除社会条件外,老年夫妻相对于其他阶段夫妻期待满足更高;老年夫妻相对于其他阶段夫妻各项择偶标准的期待未满足更低。(3)婚姻满意度与择偶期待无关,与期待满足正相关,与期待未满足负相关;期待满足比期待未满足对于夫妻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力更强,期待未满足对于妻子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力比丈夫更强;择偶标准对于成年子女父母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力最弱,对于新婚妻子和婴幼儿父亲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力最强。总体而言,夫妻经历婚姻生活后,对配偶内在条件和双方契合度要求降低,对生理条件要求升高,且认为配偶越来越符合自己的择偶标准。配偶满足期待程度影响婚姻满意度,但是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发展,择偶标准对婚姻关系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对于成年子女父母重要性最低。(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石一晶[6](2018)在《婚姻市场理论视角下传统农业村适龄男青年择偶困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是我们党一脉相承的传统,青年婚恋问题作为青年发展中的大问题,日益得到全党和全社会的关注。就目前形势而言青年婚恋不容乐观,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内地适婚单身青年数量已经高达2亿。另外在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我国人口性别结构失衡,如1981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47,1990年达到111.3,2000、2004年更分别高达118.2,121.8。近几年的统计数据依然高于正常值上限,由此导致男性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男青年婚姻挤压现象严重,加之在进入本世纪后随着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农村固有的生产方式无法独立支撑原有社会结构,造成农村社区日益凋敝,这又给贫困地区农村男青年择偶问题带来不小的压力。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欠发达农村地区适龄男青年的择偶困境进行调查,从而切实可行的解决其择偶面临的问题。通过梳理归纳国内外男青年择偶困境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从社会学视角对临汾市、晋城市、吕梁市、晋中市传统农业村适龄男青年择偶困境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从界定“传统农业村适龄男青年择偶困境”系列概念入手,以婚姻市场理论、性策略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从上述区域选取了32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样本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以及择偶意愿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婚姻市场理论,从婚姻市场和需求偏好这两个层面探析了传统农业村适龄男青年择偶困境问题。通过以上分析,针对传统农业村适龄男青年择偶困境问题,本文从婚姻市场、需求偏好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积累交换资本,提高择偶竞争力,加强正确婚恋观引导,完善养老机制,强化家风建设,提高择偶成功率;摒弃过时婚恋观,提倡自主婚恋,扭转择偶观念,扩大择偶范围,从而解决传统农业村适龄男青年择偶困境问题。(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6)
顾小稚[7](2018)在《择偶偏好的不一致性对中小学教师婚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择偶研究始于20世纪初,早期以理论研究为主;20世纪中叶,研究转向于关注影响择偶的种种因素。近年来,随着择偶领域渐渐指向更具现实意义的研究,择偶作为影响婚姻质量和满意度的婚前因素受到普遍关注。目的:择偶偏好的不一致性指的是个体婚前和婚后择偶偏好的差异性,本研究旨在探讨这种不一致性及其与中小学教师婚姻质量的关系。方法:研究一中以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Buss择偶偏好问卷测量被试的择偶偏好;研究二中以已婚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Buss择偶偏好问卷和Locke—Wallace婚姻调适测定量表测量被试的择偶偏好和婚姻质量;研究叁中选择中小学教师为被试,家庭角色分工实验和择偶偏好问卷调查。结果:(1)女性中小学教师比男性更看重配偶的生理特质、社会经济地位以及为后代投资的性格与意愿;已婚中小学教师较之未婚更看重配偶的生理特质、社会经济地位以及为后代投资的性格与意愿;(2)已婚中小学教师婚前和婚后的择偶偏好存在显着性差异;(3)中小学教师婚前婚后择偶偏好的差异对婚姻质量有显着性影响,婚前婚后择偶偏好差异性越低,婚姻质量越高;(4)家庭角色实验操纵下,被试择偶偏好的好资源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二级承担者最看重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照料者次之,工作承担者最不看重。结论:婚姻状况不同的中小学教师择偶偏好存在显着性差异;已婚中小学教师婚前和婚后的择偶偏好存在显着性差异,婚前婚后的择偶偏好差异性越大,婚姻质量越低,差异性越小,婚姻质量越高;家庭角色操纵下的中小学教师在择偶偏好上表现出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4)
毕文芬,潘孝富[8](2017)在《男性客观择偶偏好与婚姻满意度的路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婚姻满意度作为婚姻质量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一直备受婚姻、家庭领域的专家学者所关注。为探讨男性客观择偶偏好对其婚姻满意度的影响机理,通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路径分析模型对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妻子的经济收入、学历、年轻、貌美和身材苗条对男性婚姻满意度不具有正向效应,只有妻子智力水平和妻子健康状况对男性婚姻满意度起到最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夫妻受教育程度差和妻子外貌完全通过妻子智力水平作用于男性婚姻满意度,夫妻年龄差部分通过妻子健康状况作用于男性婚姻满意度,妻子健康状况在妻子肥胖身材和男性婚姻满意度间具有微弱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张淑蓉,杨绿影[9](2017)在《从贾府择偶观透视宝玉宝钗婚姻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楼梦》中宝钗黛之间的婚姻爱情悲剧,因其与生俱来的悲剧美和现实的不可逆转性而获得了永恒。金玉良缘之所以取代了木石前盟,除了小说叙事安排上的神话预设命意外,更体现着现实世界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世家,基于宗法利益和现实功利性考虑,择媳着眼于模样、性格和治内能力。宝钗的自身素养契合了贾府的择偶观,为宝玉宝钗婚姻提供了内在的可能性和现实的必然性;这一必然性经由宝玉黛玉的成长烦恼、清客提亲不得其人、宝玉失通灵亟需金命人"冲喜"等偶然性因素的激发,最终促成了金玉良缘的缔结。(本文来源于《红楼梦学刊》期刊2017年03期)
李萧[10](2016)在《农村男性婚姻择偶拥挤现象产生的影响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不断地变化,我国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制定的人口政策,已经失去活力,并且导致了男性婚姻拥挤现象的产生,尤其是在农村,这一现象更加突出。本文主旨是探究农村男性婚姻拥挤现象产生的影响。首先通过对婚姻模式的研究分析了男性择偶拥挤对婚姻模式带来的影响,其次从经济社会以及男性个体方面分析了择偶拥挤现象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6年15期)
婚姻择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同性恋"形式婚姻",即一个男同性恋者和一个女同性恋者通过履行法律上的结婚手续或(和)举行婚礼而缔结婚姻关系,成为一对有名无实的夫妻。对国内某大型形式婚姻网搜集到的1200份征婚广告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同性恋"形式婚姻"择偶标准主要集中在生理条件、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性特征、人品、地域等几个方面。通过将同性恋"形式婚姻"择偶标准与异性恋婚姻择偶标准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同中有异,原因在于同性恋"形式婚姻"择偶标准的形成受到了文化的型塑、父母的期待、他者的审美、现实的需求等四个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在社会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接受度比较低、同性婚姻在法律上尚未合法化的当下中国,"形式婚姻"未尝不是一条在法律、习俗与个人真实性向之间求得折中的可行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婚姻择偶论文参考文献
[1].高玉春.受高等教育青年择偶标准:社会变迁中稳定、相容、互惠的婚姻期待[J].中国青年研究.2019
[2].许加明.同性恋“形式婚姻”的择偶标准——基于对国内某大型形式婚姻网站征婚广告的内容分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9
[3].陈一筠.婚姻是艺术品,而择偶只是选择一种原材料[J].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2019
[4].苏钰涵.父母婚姻质量与大学生择偶偏好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四川师范大学.2019
[5].闫锦,童薇,方晓义,耿晓敏.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夫妻择偶标准及其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6].石一晶.婚姻市场理论视角下传统农业村适龄男青年择偶困境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7].顾小稚.择偶偏好的不一致性对中小学教师婚姻质量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18
[8].毕文芬,潘孝富.男性客观择偶偏好与婚姻满意度的路径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9].张淑蓉,杨绿影.从贾府择偶观透视宝玉宝钗婚姻的必然性与偶然性[J].红楼梦学刊.2017
[10].李萧.农村男性婚姻择偶拥挤现象产生的影响探究[J].山西青年.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