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钢束优化论文-秦发祥,邬晓光,肖凯龙,李志峰,丁杰

预应力钢束优化论文-秦发祥,邬晓光,肖凯龙,李志峰,丁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预应力钢束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路桥梁,理论伸长量,数值计算,预应力钢束

预应力钢束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秦发祥,邬晓光,肖凯龙,李志峰,丁杰[1](2019)在《后张法预应力T梁钢束理论伸长量计算方法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行规范公式在计算后张法预应力T梁钢束理论伸长量时,利用钢束直线段长度近似代替钢束的实际长度,给最终计算结果带来误差。本文根据微积分原理,利用钢束理论伸长量分段计算法,对后张法预应力T梁钢束理论伸长量进行优化计算,重点对部颁通用图中不同跨径T梁直线段钢束的常规计算方法进行优化,给出优化前后的误差大小,并发现传统计算方法对20 m和50 m跨径单片T梁钢束伸长量校核结果影响程度较大。建议采用张拉力与伸长量作为"双控指标",减小计算误差,以有效提高后张法预应力T梁钢束的张拉质量。(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9年08期)

张曙光[2](2018)在《预应力钢-混组合梁极限承载力分析及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钢-混组合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实际设计及应用过程中,对于承载力的计算偏保守,材料的性能存在较大的可利用空间。为了提高钢混结构材料的利用率,节约生产成本。本文利用粒子群算法的极值寻优能力,在规定的样本空间中搜索使目标函数达到最优的设计参数组合。并针对人工神经网络、粒子群算法在预应力钢-混组合梁优化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结合已有组合梁建模方法,建立了普通钢-混组合梁及预应力钢-混组合梁叁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已有试验结果修正得到基准有限元模型。(2)通过基准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型钢抗拉强度、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混凝土板厚、初始张拉预应力、栓钉直径等因素对预应力钢-混组合梁极限承载力的敏感度。其敏感度大小分别为:0.66、0.17、0.25、0.13、0.31。(3)建立了基于预应力组合梁极限承载力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随机抽取10组测试样本,对比了神经网络预测、设计规范、聂建国及胡少伟得出的预应力钢-混组合梁的极限承载力值与试验值比值,其均值分别为:1.002,0.783,0.819,0.83。从而验证了神经网络预测值的精度。并以绍兴市壶觞大桥为背景,验证了该方法在工程中的适用性。(4)以CO_2排放量为目标函数,利用粒子群算法,在约束空间内搜索出使组合梁CO_2排放量最低的参数组合。通过有限元分析及BP神经网络预测,优化后的实例梁极限承载力的有限元分析值降低了15.6%,BP神经网络预测值降低了9.4%,经计算依然满足原设计要求;优化后的刚度降低了3.2%;CO_2的消耗量较优化前降低了44.79%。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预应力钢混组合梁优化设计中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期刊2018-12-01)

胡宝林[3](2018)在《1×19—28.6mm大规格预应力钢绞线捻股机设计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预应力钢绞线发展状况,针对市场需求,研制出大规格预应力钢绞线捻股机,该机组由7轴弓形板式跳绳机、12轴管绞机、四驱动张力轮组、中频加热炉、冷却水槽、双收放线轮和双层绕机组成,可生产最大规格28.6mm的产品,张力达到500kN,生产线速度为145 m/min。新设计优化捻股机预变形器辊轮尺寸、中频炉冷却和吹干装置以及捻股机空心轴结构,并对整个设备进行智能化控制,加强安全防护,确保设备稳定运行。(本文来源于《金属制品》期刊2018年04期)

张敏,宁晓骏,李启蒙,姬鹏杰[4](2017)在《连续刚构桥纵向预应力钢束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超静定桥梁结构的系统下,为了使桥梁结构强度、刚度、耐久性满足相关的规范要求,传统的连续刚构桥配束方式通常需要结合初始配束方式进行反复的试算与验算,这样会使连续刚构桥的设计工作量加大,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基于这种情况,可以用算法对纵向预应力钢束的初始配束方式采用合理优化,得到目标函数最优的配束方式,使桥梁设计者减轻了很多任务量。(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7年09期)

孙晓明,吴东明,姜洪刚[5](2016)在《预应力钢绞线用SWRH82B钢冶炼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预应力钢绞线用SWRH82B钢表面质量差、碳偏析指数高,造成拉拔断裂与断面收缩率低等问题,对SWRH82B钢冶炼工艺进行优化。转炉冶炼采用高拉碳补吹法,终点w(C)为0.50%~0.75%,控制钢水中w(P)≤0.020%;LF精炼炉微正压气氛冶炼且禁止大氩气搅拌,碱度控制0.8≤R≤1.2,软吹时间不小于18 min;连铸保护浇注,拉速恒定在2 m/min,结晶器液面波动不超过±0.3 mm,结晶器、凝固末端电磁搅拌。结果表明,改进工艺后铸坯表面无明显缺陷,内部组织均匀,等轴晶率提高,钢坯碳偏析指数降低,未发现尺寸大于50μm的夹杂物,降低拉拔断裂机率,产品性能满足用户需求。(本文来源于《金属制品》期刊2016年04期)

杨大彬,周学军,周观根,胡明娜,王振[6](2016)在《基于优化的预应力钢结构施工模拟方法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预应力钢结构施工模拟问题,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生死"单元技术和优化模块,建立了预应力钢结构施工模拟的优化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优化的预应力钢结构施工模拟方法,并对该方法在索拱结构、双向张弦梁和弦支穹顶叁种典型预应力钢结构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算例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快的收敛速度达到所需精度,是预应力钢结构施工模拟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07-22)

朱良辰[7](2016)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预应力钢束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跨径连续梁一般采用叁向布束的箱形截面,预应力设计可谓是是桥梁上部结构设计的关键。合理的预应力束布置形式和预应力值不仅能改善桥梁的使用性能,减少桥梁病害,还能减少材料用量。然而,在连续梁桥的优化设计中,合理预应力的优化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完善的解决,亟需进行相关研究。本文以104国道龙溪港大桥为依托工程,针对预应力束的优化设计,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研究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纵向预应力束的合理布束形式,分析表明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箱形截面连续梁应设置腹板下弯束来抵抗剪应力及主拉应力对桥梁的损害。根据腹板束锚固位置的不同建立了四组有限元模型,通过计算比较四组模型的主梁内力、应力及挠度值的大小,来考察腹板束锚固位置的不同对桥梁结构受力状态的影响,研究表明腹板束应下弯并锚固于2H/3处较为合适。(2)提出基于二次规划和弯曲能量法的悬臂施工连续梁纵向预应力优化设计方法,基于Yalmip工具箱建立最优化模型,其主要思想是以主梁结构离散单元的弯曲应变能最小为目标函数,以施工及成桥阶段的应力为约束条件,运用数学规划法优化各张拉阶段预应力钢筋数量。通过对比分析优化前后连续梁的性能指标,发现优化后的连续梁不仅力学性能更优,而且更经济,表明该法用于优化连续梁的纵向预应力是可行的。(3)分析了影响腹板主拉应力的主要因素,计算了竖向预应力偏心对腹板应力的不利影响,并在计算腹板活载效应的基础上设置竖筋的偏心,可以抵消部分活载内力,改善腹板受力。运用正交试验法,对腹板不同厚度处的竖向预应力筋间距进行优化,可以使各截面主应力分布更加均匀。(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6-03-28)

屠科彪[8](2016)在《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纵向预应力钢束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是一种结构整体性好、跨越能力大、造型优美的常用桥型,它即包含了连续梁桥行车平顺的特点,又有T型刚构桥不设支座、施工方便的优点,同时,连续刚构桥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主梁在梁、墩连接处产生负弯矩有助于减小主梁跨中的正弯矩值。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由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纵向预应力钢束配束主要依靠人们积累起来的经验,使得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纵向预应力钢束的优化设计存在较大的复杂性,因此在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设计中,对纵向预应力钢束配束进行优化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以一个已建成的大跨连续刚构桥为工程实例,围绕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纵向预应力钢束的布置来展开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结构特点,论述了国内外预应力连续刚构桥的发展现状与本文的研究意义。2、对优化分析中经常用到的优化理论与算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比得出了不同优化理论之间的优缺点。3、阐述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中叁向预应力的设计方法以及各种预应力筋锚固体系的选择,提出了连续刚构桥中预应力效应的分析计算方法。4、提出了以钢束类型作为设计优化变量的新想法,以MATLAB为优化计算平台,对比了在不同钢束配束形式下主梁的各个部位的应力值,得出了最合理的预应力钢束配束目标函数。(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6-03-01)

黄颖异[9](2015)在《曲线桥梁的受力分析及预应力钢束的优化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加快,车辆的数量急剧增加,导致交通压力的不断增大。各大城市将建设重点聚焦在高架立交上,高架立交具有行车能力强,行驶速度快的优点,这种立交,可以使交通拥堵现象得到较大缓解,特别是在跨线互通、桥头引道和大型立交中,曲线桥梁更是具有绝对领导地位,在现代快速智能的交通体系中,作用不容忽视。本文研究了曲线桥梁的受力特性、影响受力的因素以及曲线梁桥的计算理论、计算方法。并以工程天津某立交为工程背景,利用MIDAS FEA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全桥建立有限元实体模型,计算分析了曲率半径对支座反力、主梁内外侧挠度差值以及应力差值的影响。在实体模型计算中,先用MIDAS CIVIL追踪出移动荷载位置,并通过集中力形式施加在实体模型中,分析结构的受力情况。同时对于预应力混凝土弯桥而言,对不同曲率半径下的预应力钢束的应力损失进行了理论推导,并结合模型分析预应力损失,研究其变化规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各截面的钢束用量进行优化,找出钢束的最优用量,通过这种优化方法,可以将以反复验算为主的被动设计方式转变为主动控制的设计方式,对曲线梁桥在将来的设计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5-11-01)

刘超豪,田彬[10](2015)在《六冲河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预应力后期束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斜拉桥的发展趋势是跨径超大化、结构轻型化,使其结构受力性能更为复杂,其受力性能的进一步优化显得尤为重要。以混凝土梁预应力理论为基础,选择六冲河主跨438 m大跨径双塔斜拉桥作为研究对象,对斜拉桥中最典型的大跨径双塔斜拉桥的预应力后期束配置进行优化研究,运用大型有限元计算软件Midas Civil对不同预应力度下的结构进行计算,分析其受力性能,使其在结构受力性能和经济性上更为合理,为混凝土斜拉桥预应力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技术》期刊2015年03期)

预应力钢束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钢-混组合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实际设计及应用过程中,对于承载力的计算偏保守,材料的性能存在较大的可利用空间。为了提高钢混结构材料的利用率,节约生产成本。本文利用粒子群算法的极值寻优能力,在规定的样本空间中搜索使目标函数达到最优的设计参数组合。并针对人工神经网络、粒子群算法在预应力钢-混组合梁优化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结合已有组合梁建模方法,建立了普通钢-混组合梁及预应力钢-混组合梁叁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已有试验结果修正得到基准有限元模型。(2)通过基准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型钢抗拉强度、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混凝土板厚、初始张拉预应力、栓钉直径等因素对预应力钢-混组合梁极限承载力的敏感度。其敏感度大小分别为:0.66、0.17、0.25、0.13、0.31。(3)建立了基于预应力组合梁极限承载力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随机抽取10组测试样本,对比了神经网络预测、设计规范、聂建国及胡少伟得出的预应力钢-混组合梁的极限承载力值与试验值比值,其均值分别为:1.002,0.783,0.819,0.83。从而验证了神经网络预测值的精度。并以绍兴市壶觞大桥为背景,验证了该方法在工程中的适用性。(4)以CO_2排放量为目标函数,利用粒子群算法,在约束空间内搜索出使组合梁CO_2排放量最低的参数组合。通过有限元分析及BP神经网络预测,优化后的实例梁极限承载力的有限元分析值降低了15.6%,BP神经网络预测值降低了9.4%,经计算依然满足原设计要求;优化后的刚度降低了3.2%;CO_2的消耗量较优化前降低了44.79%。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预应力钢混组合梁优化设计中的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预应力钢束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1].秦发祥,邬晓光,肖凯龙,李志峰,丁杰.后张法预应力T梁钢束理论伸长量计算方法的优化[J].铁道建筑.2019

[2].张曙光.预应力钢-混组合梁极限承载力分析及参数优化[D].绍兴文理学院.2018

[3].胡宝林.1×19—28.6mm大规格预应力钢绞线捻股机设计与优化[J].金属制品.2018

[4].张敏,宁晓骏,李启蒙,姬鹏杰.连续刚构桥纵向预应力钢束优化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7

[5].孙晓明,吴东明,姜洪刚.预应力钢绞线用SWRH82B钢冶炼工艺优化[J].金属制品.2016

[6].杨大彬,周学军,周观根,胡明娜,王振.基于优化的预应力钢结构施工模拟方法及应用[C].第十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7].朱良辰.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预应力钢束优化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6

[8].屠科彪.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纵向预应力钢束优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9].黄颖异.曲线桥梁的受力分析及预应力钢束的优化配置[D].河北工业大学.2015

[10].刘超豪,田彬.六冲河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预应力后期束优化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15

标签:;  ;  ;  ;  

预应力钢束优化论文-秦发祥,邬晓光,肖凯龙,李志峰,丁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