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街道意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山路商业区,街道空间,意象要素,空间认知
街道意象论文文献综述
解旭东,武艺萌,王昊[1](2019)在《青岛中山路商业区街道空间意象认知调查及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空间认知角度出发,将街道空间的物质形态与人的主观认知感受相关联,探索人在客观结构空间中的认知机制并提出优化策略。首先,提取在认知层面的街道空间意象认知要素;其次,利用空间句法、大数据调研法、主观调查问卷及语义分析法等对中山路商业区街道整体空间的逻辑认知及意向认知要素特征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更符合人的行为和主观认知需求的优化策略,分别为优化路网结构布局、提高空间界面的认知性、优化街道空间尺度、改善认知节点的可识别性,以期为今后的商业区街道空间意向认知优化提供科学的指导与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国名城》期刊2019年09期)
刘康,杨柳[2](2018)在《基于城市意象的山地街道空间模式语言探究——以重庆市渝中半岛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地形的复杂,山地城市的风貌也是丰富多变。近年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山地城市独有的特色与建设矛盾日益突出。文章通过以渝中半岛为例对山地街道空间中的意象元素进行整理和总结,使之以一种理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找到城市建设发展的潜在的规律。为山地街道空间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山地街道空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8年08期)
邱路,徐颖,郭晓金[3](2018)在《城市街道的更新与意象营造——以济南大纬二路街道更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高效率时代背景下,我们居住的城市的面貌、规模也顺应时代的改变而不断更新。每个城市都有着它自身独特的文化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于城市的集体记忆,这样的记忆也统称为城市意象。城市的更新要追随着当下人们对城市功能的需求来改变城市的功能和风貌也要对之前的旧城的文化记忆进行保留,城市的更新改造中又包含了建筑的改造以及街道和景观的更新改造。文章主要写的是城市更新改造中的街道改造。城市的街道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群体记忆,所以城市中的街道更新与营造在旧城改造中也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8年03期)
韩志明[4](2018)在《街道的多元意象及其治理机制——基于街道类型的空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街道是城市的标配,城市与街道是相互匹配的。街道空间包括了道路、建筑、景观和人及其活动等基本元素,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包容性、流动性和陌生化等特点。根据其功能和定位不同,可以将城市街道分为展示性街道、交通性街道、经济性街道和生活性街道四种典型类型,不同类型的街道具有不同的要素和配置,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意象,而街道利用者的行为及其关系也是不一样的。除了整洁、安全和秩序等一般性目标,街道空间的治理目标存在着微妙的差异,街道的利用者、管理者和参与者以及物质设施等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治理机制。通过对不同街道类型、街道空间中的行为倾向及其治理机制的分析,可以为理解街道空间的运行以及治理提供更加细致而深入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新视野》期刊2018年01期)
李婧[5](2016)在《城市街道意象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了街道与道路的区别,对城市街道中能产生意象性的主要元素进行了介绍,并从街道空间、垂直界面、装饰元素、色彩美学等方面,研究了城市的街道意象美学,从而提升城市街道的可意象性,营造出具有文化内涵的街道景观。(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6年01期)
王鑫元[6](2014)在《街道、酒馆、码头——以象征主义手法浅析《都柏林人》中的城市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詹姆斯·乔伊斯在20世纪英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都柏林人》是他的第一部作品。该小说集以都柏林为背景,以爱尔兰生活为题材,在吸收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采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本文选取了街道、酒馆、码头这叁个典型的城市地标,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分析并阐释作者寄托的城市意象以及小说的主题。(本文来源于《江苏外语教学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关新,周志广[7](2014)在《基于意象分析的城市街道更新改造规划——以西宁市同仁路道路空间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西宁市同仁路道路空间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利用城市意向的认知地图对城市市民进行调查,通过整理和分析得出街区现状存在的问题,继而从城市意向五个要素出发,合理整合配置道路空间资源,带动道路沿线城市街区的全面复兴,提升城市旧街区的活力。(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4年05期)
赵渺希,钟烨,王世福,戴牧风[8](2014)在《不同利益群体街道空间意象的感知差异——以广州恩宁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广州恩宁路为例,通过定量统计比较了不同利益群体对于街道空间意象的感知差异,研究揭示了居住者、旅游者、经营者叁类利益群体对街道空间意象感知的显着差异性。基于对街道空间的使用目的的不同,各利益群体在街道评价中均对自己需求的功能表现出一定的不足;其次,在空间感知方面旅游者对于街道空间的感知均优于居住者、经营者,且更贴近于历史街区的要素特征;再次,认知地图方面,居住者、旅游者、经营者对街道功能有着明显的选择性偏好,从而导致叁类群体在街道空间认知层面的相对扭曲与变形。研究最后提出,在全球性流动空前提高的时代,基于本地居民福祉的场所是维系地方持续发展的动力,更应引起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14年01期)
史明,周洁丽[9](2013)在《城市街道空间“可意象性”认知介质单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围绕"街道中的人如何获取某一种集中与独特的意象",探讨了"可意象性"认知介质单元——"帧"的概念,结合案例着重解析了城市街道空间"可意象性"认知介质单元的选取与衔接,试图给宏观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和微观的空间具体设计以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创意与设计》期刊2013年04期)
姜涛[10](2013)在《街道意象与界面质感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质感要素,从构成上感知街道建筑界面,体现建筑的历史文脉和传统特征,形成对不同城市的认知和意象。(本文来源于《艺海》期刊2013年05期)
街道意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地形的复杂,山地城市的风貌也是丰富多变。近年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山地城市独有的特色与建设矛盾日益突出。文章通过以渝中半岛为例对山地街道空间中的意象元素进行整理和总结,使之以一种理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找到城市建设发展的潜在的规律。为山地街道空间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山地街道空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街道意象论文参考文献
[1].解旭东,武艺萌,王昊.青岛中山路商业区街道空间意象认知调查及优化研究[J].中国名城.2019
[2].刘康,杨柳.基于城市意象的山地街道空间模式语言探究——以重庆市渝中半岛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8
[3].邱路,徐颖,郭晓金.城市街道的更新与意象营造——以济南大纬二路街道更新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
[4].韩志明.街道的多元意象及其治理机制——基于街道类型的空间分析[J].新视野.2018
[5].李婧.城市街道意象美学[J].山西建筑.2016
[6].王鑫元.街道、酒馆、码头——以象征主义手法浅析《都柏林人》中的城市意象[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4
[7].关新,周志广.基于意象分析的城市街道更新改造规划——以西宁市同仁路道路空间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
[8].赵渺希,钟烨,王世福,戴牧风.不同利益群体街道空间意象的感知差异——以广州恩宁路为例[J].人文地理.2014
[9].史明,周洁丽.城市街道空间“可意象性”认知介质单元的研究[J].创意与设计.2013
[10].姜涛.街道意象与界面质感构成[J].艺海.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