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数量变化论文-王静怡,李晓明

耕地数量变化论文-王静怡,李晓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耕地数量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据挖掘,ARIMA模型,耕地数量,变化趋势

耕地数量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怡,李晓明[1](2019)在《近20年中国耕地数量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二调"前后近20年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为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节约利用提供决策支撑。[方法]基于1996—2016年耕地数量的原始统计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选用ARIMA模型,基于两次全国土地调查时间段耕地数量数据进行相互预测和反推,即利用1996—2008年耕地数量数据预测2009年耕地数量,利用2009—2016年数据反推2008年耕地数量,从而实现数据的校正和比值归一化的目的,进一步研究近20年内我国耕地数量的变化趋势,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遴选出其驱动因子。[结果]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内我国耕地数量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其中2004年之前递减速度较快,之后递减速度趋缓。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产值增加值占比、年末总人口数,以及城镇人口数是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0.918,-0.896。[结论]从研究结果可以推论,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布局,以及城镇化建设进程对耕地数量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9年08期)

孙江锋,侯宪东,马增辉[2](2019)在《基于遥感影像与矢量数据的两种算法在耕地数量变化监测中的应用——以石河子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数量变化监测是对同一个区域根据两个时期的遥感影像或矢量数据来计算差异变化,从而获取到该区域的耕地变化信息。本文提出了基于影像变化和矢量变化的两种耕地数量变化监测算法,以石河子镇为例,利用2014年土地变更矢量数据与2014年和2017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同时利用2017年与2018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别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面向对象分类结合人工解译方法判读影像准确率高,能满足作业要求,两种算法在实际应用中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2014~2017年,石河子镇耕地总量减少216.37 hm~2,其中耕地减少279.85 hm~2,耕地增加63.48 hm~2;2017~2018年石河子镇耕地总量减少173.05 hm~2,其中耕地减少180.63 hm~2,耕地增加7.58 hm~2。(本文来源于《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谭言飞,濮励杰,解雪峰,朱明,黄思华[3](2019)在《基于敏感度分析的江苏省粮食生产与耕地数量变化动态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耕地资源变化不仅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国家的粮食安全。以江苏省55个县域为研究单元,结合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研究2000~2015年江苏省耕地与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及粮食生产对耕地资源变化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1)江苏省耕地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耕地相对稀疏区主要分布在苏锡常地区,而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苏北;粮食生产的空间格局与耕地分布基本一致,但总量呈增加趋势,2015年江苏省粮食产量达到3561×10~4 t,为2000年的1.15倍。(2)耕地重心与粮食产量重心的移动方位大致相同,均表现为向北偏西方向移动。(3)对比2000~2009年和2009~2015年两个时期,江苏省粮食产量对耕地资源变化的敏感性逐渐减弱。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区域粮食生产对耕地面积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保护耕地与保障粮食安全亟需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敏感性地区合理布局粮食生产。(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5期)

陈迪[4](2019)在《耕地数量与质量时空变化遥感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数量及质量是决定农业生产、农业资源利用及农业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信息。高精度的耕地空间分布、多层面的耕地利用格局及变化特征、动态的耕地质量状况及变化规律对农情监测、田间管理和粮食安全都有着重大的意义。遥感技术因其大范围、高时效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耕地分布制图、耕地利用格局分析及耕地质量时空变化监测的研究中,但在耕地制图方法选取、耕地利用格局指标体系构建及耕地质量指标动态变化获取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本研究以中国及湖北省为研究区,采用多源遥感数据、气象及地形数据、耕地及土壤样本数据、农业统计数据,围绕耕地数量及质量开展大区域时空变化遥感监测方法研究。在耕地数量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进行耕地质量研究,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多源遥感数据融合耕地制图。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和优化模糊一致性打分法(MFAS),采用七套地表覆盖遥感数据集进行中国区域的耕地融合制图。从训练样本数量、输入遥感数据集质量和地形地貌叁方面设置不同情景组合,分析不同数据融合方法的优缺点和区域适宜性,提出融合算法选择策略并得到中国最优耕地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训练样本数量、输入耕地遥感数据集质量和地形地貌是决定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算法精度的叁大主要影响因素。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输入数据、景观地形和应用目的。训练样本数量大小是决定GWR融合精度是否高于MFAS融合精度的关键。MFAS方法对于输入耕地遥感数据集的质量和地形地貌变化更为敏感。从生产用于全球经济、生物物理和其他土地利用模型的全球或区域大尺度耕地分布图这一角度而言,MFAS是最优的选择。从生产高精度大尺度耕地比例图及分布图这一角度而言,GWR是最优的选择。(2)多层面耕地利用格局指标体系构建及时空变化分析。基于空间分辨率30米的GlobeLand30数据,计算耕地空间分布及变化、耕地面积及变化、耕地类型转移变化、耕地集约化程度及变化、耕地景观格局及变化等一系列指标。建立多层面高精度的中国耕地利用格局及变化指标体系,系统全面认识中国耕地及其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且伴随着破碎化加重的趋势。现有的耕地保护政策并没有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城市化为耕地流失且破碎的第一大原因,“退耕还林”为耕地流失的第二大原因。与耕地面积和破碎度上出现的消极状态相比,中国的耕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有了积极而显着的提升。(3)基于机器学习的耕地质量时空变化遥感监测方法研究。选取土壤有机质(SOM)作为耕地质量指标的代表进行方法探索。利用时序MOD09A1数据、气象及地形数据,计算MODIS地表反射率和植被指数的年平均值和最大值、坡度、坡向和地形湿度指数。利用四种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湖北省多年耕地SOM空间分布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实现耕地质量指标的动态遥感提取。并分析湖北省耕地数量及质量时空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MODIS数据的地表反射率和植被指数是SOM含量预测的关键因素。梯度提升回归树模型对于湖北省的耕地SOM含量空间分布预测效果最佳。湖北省耕地SOM含量“南高北低”,2000-2017年SOM含量总体呈现略微增长。鄂北大量SOM含量较低的土地在近18年间被开垦为耕地,而鄂东地区的优质耕地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如城市化)的影响而流失。(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牛海鹏,刘昶娆,肖东洋[5](2018)在《1996—2013年河南省耕地数量时空动态变化及其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掌握1996—2013年河南省耕地数量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5种耕地变化测度模型,揭示其内在的变化规律,为耕地利用调控机制与政策完善提供支撑。结果表明:(1)1996—2013年河南省耕地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建设占用和生态退耕;(2)河南省各地级市之间的耕地数量空间差异在逐渐扩大,对区域差异分析可知,耕地区位指数越大、聚集程度越高,耕地相对变化越小,而耕地区位指数越小、聚集程度越低,耕地相对变化则越明显,该特征反映了耕地聚集程度对区域耕地相对变化的影响;(3)1996—2013年河南省耕地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向南偏移,移动轨迹方向相反,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说明经济的发展与耕地的减少是同步的,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考虑耕地可持续发展问题;(4)应依据以上对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提出合理的耕地保护建议和措施。(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成涵悦[6](2018)在《潜江市耕地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及基于产能核算的占补平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我国耕地资源的整体国情是,耕地资源总量丰富,但是,人均耕地资源不足,耕地备资源不足。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这两者的综合作用下,大量的耕地资源被占用,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耕地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耕地的质量也在不断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提出了“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尽管实现了耕地数量上的平衡,但是针对耕地质量上的平衡并没有得到落实,补充耕地的质量并没有受到重视,从而造成了耕地的生产力严重下降。本文以潜江市为例,研究潜江市近叁年耕地的数量、质量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变化,并且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潜江市统计年鉴和潜江市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为基础,对其进行深化与运用,建立起自然质量等指数和理论单产、利用等指数与和可实现单产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核算农用地的理论产能和可实现产能,并将农用地产能引入耕地占补平衡应用之中,作为耕地占补平衡的核算标准,使补充耕地的生产力不低于占用耕地的生产力,从而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研究结果表明:近叁年潜江市的耕地的数量呈下降趋势,占用耕地的面积和补充耕地的面积都逐年增加。2014年度和2015年度潜江市没有实现耕地数量和产能上的占补平衡,而2016年度潜江市耕地实现了产能上的占补平衡。尽管潜江市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越来越重视,但是占补平衡的形势并不乐观,依然不可放松警惕。保护耕地和占补平衡的政策还要继续落实和加强。(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宋蕾,曹银贵[7](2018)在《中国耕地变化文献分析:数量特征、研究区域与文献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2002~2016年中国耕地变化研究文献的数量特征、研究区域与文献来源,明晰中国耕地变化研究在文献数量、研究区域与文献来源3个方面呈现明显特征的原因。[方法]文章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分类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结果](1)耕地变化的研究内容、领域和方法逐渐趋于多元化,对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逐渐成为研究热点。(2)耕地变化的研究热度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前后达到最高峰,研究热点区域多集中在生态脆弱区、耕地面积变化速率较快或中东部经济发达区,研究尺度多为省内行政区。(3)耕地变化文献刊载期刊种类繁多,多数与农业科技相关,以高等院校及研究院为研究主体的耕地变化相关核心研究体系已初步形成。[结论]一是耕地变化的研究领域与内容日益丰富,较完善的研究体系初步建成;二是耕地变化相关研究多以数量为主,质量考虑较少,研究尺度和研究区域具有局限性仍亟待完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8年01期)

闭曼[8](2017)在《城镇化与耕地数量变化的耦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建设不断向前,我国的城镇化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扩张导致耕地减少的现象持续存在,人们再次对粮食安全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如何协调城镇扩张对土地的需求与耕地保护这一问题,是当前管理者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学者们接下来开展研究的重点内容。城镇化与耕地数量变化的耦合协调关系如何,影响到耕地保护红线目标的实现与粮食自给能力,对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以广西百色市为例,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系统理论和外部效应理论,采用复合指标法构建评价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并通过熵值法测算各个城镇化指标的相应权重,计算出城镇化指数后在时间和空间层面上对2001-2015年百色市城镇化和耕地数量变化情况进行初步探索,接着采用STIRPAT模型计算出各个城镇化指标驱动力对耕地数量变化的弹性系数,然后借助耦合度发展模型计算出城镇化与耕地数量的D值并进行分析,最后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D值的空间集聚特征,同时对城镇化和耕地数量进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进而提出促进城镇化与耕地保护同步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论如下:⑴时间序列上,2001-2015年百色市总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耕地数量也在增加,近几年耕地数量增加的速度有所放缓;人口、经济和社会城镇化水平都得到了全面提升,但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势各异,社会城镇化水平最高,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落后于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空间序列上,2015年百色市各地区综合城镇化水平整体差异较大,右江河谷4县(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且南部县(市)的城镇化水平高于北部山区县。研究期内综合城镇化年均增长率整体差异不大,综合城镇化水平和年均增长率的分布并不相似,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城镇化速度不一定快,城镇化水平低的地区城镇化速度也不一定慢。耕地丰度呈南高北低的格局,大部分地区的耕地年均增长率都为正数。⑵基于STIRPAT模型对百色市耕地数量变化与城镇化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密度、人均GDP、二叁产业增加值比重、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和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这7个驱动因子对耕地数量变化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650、0.1596、0.1387、0.1468、0.1288、0.1665和0.1692。⑶通过借助耦合发展度模型测算2001-2015年百色市12个县(市、区)城镇化和耕地数量的耦合发展度,发现百色市各区域之间的D值差距明显,D值顺序为:右江河谷>百色市>南部县(市)>北部县,综合城镇化与耕地数量二者的耦合特征不断优化;D值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分异性,2001年和2015年右江河谷的D值始终是最高的,南北存在差异,南部县(市)高于北部县。D值增长率都为正数,说明在与自身的纵向对比中,相对于研究初期各个地区的城镇化和耕地数量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在研究末期都得到了优化。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城镇化和耕地数量耦合发展度的空间集聚特征,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得到,在0.05的显着性条件下,通过双侧显着性检验的有2006、2011、2012、2013、2014和2015年,其中,2011年D值的Global Moran’s I最高;LISA集聚图的分析结果中,2006年只存在一种空间关联形式H-L型,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2011年和2012年D值的LISA集聚图空间分布一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D值的LISA集聚图空间分布一致。在城镇化与耕地数量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中,所有年份均通过显着性检验,不同年份的空间集聚特征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期刊2017-05-01)

刘昶娆[9](2017)在《河南省耕地数量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河南省为例,以1996-2103年为研究时段,采用5种耕地变化测度模型和主成分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河南省耕地资源时空变化过程及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其内在的变化规律,为耕地利用调控机制与政策完善提供支撑。结果表明:(1)1996-2013年河南省耕地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建设占用地和生态退耕。(2)河南省各地级市之间的耕地数量空间差异在逐渐扩大,因此对区域差异分析可知,耕地区位指数越大聚集程度越高耕地相对变化越小,而耕地区位指数越小聚集程度越低耕地相对变化则越明显,该特征反映了耕地聚集程度对区域耕地相对变化的影响。(3)1996-2013年期间河南省耕地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向南偏移,移动轨迹方向相反,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说明经济的发展与耕地的减少是同步的。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考虑耕地可持续发展问题。(4)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可以得知,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政策对耕地变化都会产生影响,但经济的发展是影响河南省1996-2013年耕地数量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5)应依据以上对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提出合理的耕地保护建议和措施。(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李发杰,张全景[10](2016)在《山东省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东省耕地资源变化为研究对象,在分析1978-2012年耕地资源和粮食产量变化的基础上,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模型以及预测理论研究耕地资源变化和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预测耕地资源的变化对粮食安全产生的影响,探究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数量底线。结果表明:1978-2012年山东省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出现波动变化趋势,人口在逐年增加,有一段时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增加趋势明显,说明此段时期山东省粮食供需差距增大,粮食安全受到威胁。未来15年内人口逐年增加,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下降趋势,粮食安全不会受到威胁,主要是由于耕地生产能力的提高,耕地承载压力减小。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决山东省耕地合理利用和粮食安全之间的问题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9期)

耕地数量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耕地数量变化监测是对同一个区域根据两个时期的遥感影像或矢量数据来计算差异变化,从而获取到该区域的耕地变化信息。本文提出了基于影像变化和矢量变化的两种耕地数量变化监测算法,以石河子镇为例,利用2014年土地变更矢量数据与2014年和2017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同时利用2017年与2018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别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面向对象分类结合人工解译方法判读影像准确率高,能满足作业要求,两种算法在实际应用中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2014~2017年,石河子镇耕地总量减少216.37 hm~2,其中耕地减少279.85 hm~2,耕地增加63.48 hm~2;2017~2018年石河子镇耕地总量减少173.05 hm~2,其中耕地减少180.63 hm~2,耕地增加7.58 h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耕地数量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静怡,李晓明.近20年中国耕地数量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

[2].孙江锋,侯宪东,马增辉.基于遥感影像与矢量数据的两种算法在耕地数量变化监测中的应用——以石河子镇为例[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9

[3].谭言飞,濮励杰,解雪峰,朱明,黄思华.基于敏感度分析的江苏省粮食生产与耕地数量变化动态响应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4].陈迪.耕地数量与质量时空变化遥感监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5].牛海鹏,刘昶娆,肖东洋.1996—2013年河南省耕地数量时空动态变化及其特征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成涵悦.潜江市耕地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及基于产能核算的占补平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7].宋蕾,曹银贵.中国耕地变化文献分析:数量特征、研究区域与文献来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

[8].闭曼.城镇化与耕地数量变化的耦合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7

[9].刘昶娆.河南省耕地数量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7

[10].李发杰,张全景.山东省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6

标签:;  ;  ;  ;  

耕地数量变化论文-王静怡,李晓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