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酸挥发性硫化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巢湖,生物毒效性,TN,TP
酸挥发性硫化物论文文献综述
夏建东,高亚萍,龙锦云,程李迅,陈书琴[1](2019)在《巢湖底泥营养盐与酸性可挥发性硫化物及同步可提取重金属的耦合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野外调查监测的基础上,阐述了各类污染物的空间分布规律,深入挖掘了营养盐与AVS和SEM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巢湖底泥中TN、TP含量空间分布规律与AVS及SEM有所不同:底泥中TN、TP含量西北湖区>东部>中部。而AVS、ΣSEM含量则东南湖区>西北和中部;(2)TN、TP可通过诱发蓝藻爆发改变湖泊环境,促使底泥中AVS与SEM减少;(3)巢湖底泥中最主要的ΣSEM贡献元素是Ni、Zn,Spearman相关性分析二者加和与ΣSEM表现出极显着相关且系数达到0.941。仅就底泥AVS及ΣSEM看来,除姥山岛附近可能存在潜在生物毒效性外,其余部分重金属暂不会对底栖生物产生急性或慢性毒性,湖中营养盐的增加会间接放大底泥中重金属对底栖生物的危害。(本文来源于《池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盖梦茹[2](2019)在《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挥发性硫化物》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带硫化学发光检测器的气相色谱法对土壤中具有挥发性的硫化物进行测定,加大对土壤中硫化物的检测度,为提升我国环境水平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9年02期)
程玉娇,李贵节,翟雨淋,王珺,高芳进[3](2019)在《食品中挥发性硫化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挥发性硫化合物对食品中的特征风味或异味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该文综述了食品中挥发性硫化物的主要结构类型、性质、生成路径、提取方法和分析检测技术及其感官特性,为食品的风味特性、异味的研究及硫化物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04期)
许少鹏,谢远辉,Michael,Fitzgerald,Zhigang,Hao[4](2018)在《挥发性硫化物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在牙膏清新口气功效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腔中产生的挥发性硫化合物(VSC)是导致口腔异味的主要原因。硫化氢是口腔挥发性硫化合物的主要成分之一,如果不经处理还可能导致其他口腔问题。本研究通过体外模拟唾液产生VSC的过程,建立气相色谱顶空方法测定VSC的含量,并研究了牙膏对减少VSC含量的功效。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牙膏相比,使用含有氧化锌与柠檬酸锌的牙膏能显着减少硫化氢含量。其可能机制是锌可将VSC前体的硫醇基团或VSC本身氧化为非挥发性物质。本研究结论:含有氧化锌与柠檬酸锌的牙膏能通过中和挥发性硫化合物,产生瞬时口腔清新的功效。(本文来源于《口腔护理用品工业》期刊2018年05期)
黄鹤勇,刘宪圣,许晓光,赵艳萍,王国祥[5](2018)在《太湖西岸沉积物中典型挥发性硫化物的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挥发性硫化物是微囊藻死亡分解产生的主要藻源性嗅味污染物,伴随微囊藻水华的暴发而大量产生,不仅严重影响了水体的水质状况,也给沿湖居民以及水生生物带来危害。本研究分析了夏季太湖西岸近岸带上覆水以及沉积物中叁种典型挥发性硫化物二甲硫醚(DMS)、二甲二硫醚(DMDS)、二甲叁硫醚(DMTS)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营养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挥发性硫化物(VSCs)在沉积物表层含量最高,其中DMDS浓度最高达262.25 ng·g~(–1),DMTS浓度最高达50.90 ng·g~(–1)。空间分布上:在近岸带,表层沉积物(0 cm—4 cm)自然芦苇带内挥发性硫化物的含量低于人工挖掘的漕沟内;近岸带嗅味物质明显高于湖区内。研究认为,藻类大量聚集死亡沉积至湖泊底部,降低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促进了致嗅物质的产生,为湖泛的暴发留下隐患。建议在近岸带蓝藻聚集区适时打捞,底泥疏浚等生态治理措施,降低湖泛风险。(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周康,陈清烁,叶德成,陈晓斌[6](2018)在《口气中挥发性硫化物检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目前检测口气中可挥发性硫化物的方法:感官分析法(鼻测法)和仪器分析法(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连用、硫化物分析仪(Halimeter)法、便携式气相色谱口臭测量仪(OralChroma)法和电子鼻法),总结其优势和劣势,以及在口气护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鼻测法最大程度的模拟了正常状态下人们察觉口臭的情形,但主观性强,重复性不好。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可同时对微量气体进行定性和定量测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但仪器昂贵,专业性强。Halimeter便于携带,但只能检测口气中总硫化物的水平。OralChroma既便于携带,也能分析出口气中各个挥发性硫化物成分的含量,但目前的软件系统容易因为峰位波动而出错,需要进一步完善。电子鼻是一种新兴应用于口气检测的人工模拟嗅觉分析系统,为口臭的诊断和检测带来新的发展,但在检测混合气体时易出现干扰。(本文来源于《口腔护理用品工业》期刊2018年04期)
朱蓉,张洪海,杨桂朋[7](2017)在《海水和大气中挥发性硫化物分析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大气和海水中挥发性硫化物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为了适应不同的基质和保存方式,大气和海水样品采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测定大气样品时,采用大气采样罐及叁级冷阱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而海水样品采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测定。本方法测定大气挥发性硫化物的线性范围较好,精密度为7.7%~15.1%,检出限为0.23~4.7 ng;海水中挥发性硫化物的精密度为3.5%~5.3%,检出限为2.5~3.5 ng。将本方法用于青岛近海海水和大气中硫化物的测定,测得海水中羰基硫、二甲基硫和二硫化碳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68±58)pmol/L、(1264±0.2)pmol/L、(19±2)pmol/L,大气中的平均浓度为543±39、39±9和56±20(×10~(-12),V/V)。本方法可准确测定海洋环境中的挥发性硫化物。(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7年10期)
孙韶玲[8](2017)在《水体黑臭演化过程及挥发性硫化物的产生机制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镇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污水的过度排放造成了河道富营养化,甚至导致水体呈现黑臭状态。水体黑臭是河道水环境污染极其严重的表现,认识水体黑臭演化过程对开展水污染防治至关重要。国内外关于水体黑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黑臭水形成机理、水体黑臭的评价方法等方面,对于黑臭水体形成条件以及水体中恶臭挥发性硫化物形成过程的研究明显不足。本研究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结合滨海河流水质特点,重点研究了总有机碳(TOC)、总氮(TN)、Fe~(2+)浓度及水体盐度等水质因子对水体黑臭演化过程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不同水质条件下甲硫醇(MT)和H_2S等挥发性硫化物的产生机制。通过采用河流原水进行接种制备人工黑臭水,设定不同的TOC,TN、Fe~(2+)浓度和水体盐度梯度进行模拟实验,分析了单一水质因素对水体黑臭形成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认识各种水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黑臭水体形成的综合影响,本文同时开展了多因素正交试验。主要有以下结论:(1)微生物作用在水体黑臭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发现河流水体黑臭状态的形成与水体中的微生物量具有显着相关性,当水体中的厌氧微生物数量增多时,水体黑臭时间变短,黑臭现象更明显,表明水体在厌氧的状态更易形成黑臭现象。(2)碳源是黑臭形成的重要条件。TOC浓度小于50 mg/L时,水体不会变黑,产生的挥发性硫化物总量较少,有臭味产生但不强烈;TOC浓度大于100mg/L时,TOC浓度越高,水体黑臭的时间越短,黑臭程度越明显,产生的MT和H_2S量越多,实验结束时,色度均大于500度,MT和H_2S总量都超过了1 g/L。(3)氮源也是黑臭形成的重要因素。TN浓度为0时,水体不变黑臭;C/N小于2:1,此时总氮浓度过高,水体致黑臭的过程较慢,C/N在3:1至4:1的范围内较容易形成黑臭现象;TN浓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大,水体发生黑臭时间变短,并且黑臭程度越来越明显。(4)Fe~(2+)浓度不仅与色度有关,也是臭味产生的重要条件。研究发现Fe~(2+)浓度大于10 mg/L的水体会出现明显的黑色浑浊现象,而Fe~(2+)浓度小于5 mg/L时水体仅会变浑浊。这表明Fe~(2+)浓度越高的水体变黑的程度越显着。此外,Fe~(2+)浓度越高的水体中MT和H_2S浓度越高,这可能是由于Fe~(2+)能促进硫酸盐还原菌的代谢过程,进而促进了恶臭硫化物的产生。因此,Fe~(2+)浓度对黑臭水体的形成有显着影响。(5)高盐度水体,抑制黑臭水形成。盐度过高,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过程,盐度达到15‰以上时,抑制作用显着。盐度在小于10‰的范围内,盐度较高时,对水体黑臭的形成有一定促进作用。盐度为10‰的水体实验结束时水体黑臭程度最显着,生成的主要挥发性硫化物MT和H_2S的总量超过850μg/L。(6)正交试验的研究结果发现,TOC对水体黑臭的影响显着,TN和Fe~(2+)浓度对水体黑臭的影响较明显,其中Fe~(2+)浓度在水体变臭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期刊2017-06-01)
叶冬青[9](2016)在《发酵条件和陈酿工艺对葡萄酒中挥发性硫化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挥发性硫化物(VSCs)具有强挥发性、高活性和低阈值的特点,是引起葡萄酒还原味缺陷的主要物质,对葡萄酒的感官质量有重要影响。葡萄酒中VSCs的形成与酿造过程中不同发酵条件和陈酿工艺的运用密切相关。本研究从酿酒辅料(二氧化硫、支链氨基酸(BCAAs)和不饱和脂肪酸(UFAs))和陈酿用橡木桶(产地、烘烤度和纹理)两个方面探究不同工艺措施对葡萄酒中VSCs形成的影响,旨在评估这些工艺设置对葡萄酒潜在还原味的影响程度,为全面评价其在酿酒工业中的运用提供理论基础。另外还对我国五个产区葡萄酒在陈酿过程中VSCs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以期获得我国不同产区葡萄酒中VSCs的轮廓,为不同橡木桶陈酿工艺与产区之间的适配性研究提供更多信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色谱条件及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的萃取纤维、平衡时间、萃取时间、温度、离子强度等参数进行优化,建立了葡萄酒中16种VSCs的GC/FPD检测方法。优化的色谱分离升温程序:初温为40°C,保持5 min,然后以8°C/min升温至150°C,再以2°C/min升温至180°C,最后以15°C/min升温至220°C,保持5 min;HS-SPME条件为:萃取纤维选择50/30μm×2 cm DVB/CAR/PDMS,温度为40°C,平衡时间为10 min,萃取时间为50 min,离子强度为1.0 M MgSO_4.7H2O。2.研究了SO_2对葡萄酒中VSCs形成的影响。在酒精发酵前向葡萄汁中添加浓度为50 mg/L或100 mg/L的SO_2均可显着降低发酵液中乙醇、p H及乳酸的含量,促使发酵过程中天冬氨酸和苏氨酸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同时也使甲硫氨酸代谢下游产物3-甲硫基丙醇(MTP)、2-甲硫基乙醇(MTE)和3-甲硫基丙酸乙酯(EMTP)的含量分别得到显着升高,但这种差异在两种SO_2添加浓度之间不显着。3.研究了BCAAs(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复合物)和UFAs(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复合物)对VSCs形成的影响。酒精发酵前添加高浓度BCAAs使得酿酒酵母更倾向于利用支链氨基酸,同时显着降低发酵结束酒中MTP、二甲基硫醚(DMS)、2-甲基四氢噻吩-3-酮(2MTHF)及3-甲硫基乙酸丙酯(PMTE)的含量,而提高3-甲硫基丙酸甲酯(MMTP)的含量;高浓度UFAs可促进酿酒酵母对天冬氨酸和丝氨酸等大多数氨基酸的吸收,显着降低MTP和2MTHF的含量,而提高DMS和苯并噻唑的含量。不同浓度的BCAAs或UFAs对硫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均体现在稳定后期,GAP1在高浓度BCAAs发酵中表达显着上调;MUP3在高浓度UFAs发酵中表达显着上调。4.研究了不同橡木桶产地(美国、匈牙利和法国)及烘烤度(轻度和中度)对葡萄酒陈酿过程中VSCs变化的影响。橡木桶产地对硫代乙酸甲酯(MTA)和2MTHF有极显着的影响,特别是在陈酿3个月后,匈牙利橡木桶陈酿的葡萄酒中MTA的含量显着低于其它两个产地的木桶,2MTHF的含量则表现为匈牙利桶<法国桶<美国桶;烘烤度仅对MTE有影响,最大的差异也出现在陈酿3个月后,中度烘烤桶中葡萄酒的MTE含量显着低于轻度烘烤。在短期(6个月之内)的陈酿中,匈牙利橡木桶陈酿的葡萄酒中VSCs的含量更低。DMS和硫代乙酸乙酯(ETA)随着陈酿的进行逐渐累积,而其它VSCs均表现为下降或非显着变化的趋势。和不锈钢罐相比,橡木桶的陈酿更有利于降低VSCs的含量。5.研究了我国五个产区的赤霞珠葡萄酒在不同类型橡木桶陈酿及瓶贮过程中VSCs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陈酿结束后各产区酒样的感官特征与VSCs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7种VSCs(DMS,MTA,MTE,2MTHF,EMTP,MTP,MMTP)在我国赤霞珠葡萄酒中最常见。不同产区葡萄酒中VSCs的轮廓各不相同,其中新疆玛纳斯和甘肃河西走廊产区酒样中VSCs的含量相对较低,特别是MTP、EMTP及2MTHF的含量。(2)产区和陈酿时间是影响葡萄酒陈酿过程中VSCs变化的最主要因素。随着陈酿的进行,除了DMS逐渐累积外,其它VSCs均表现为下降或非显着变化的趋势。(3)瓶贮18个月后的感官品评结果表明,DMS带来的典型性气味与还原味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各产区钢罐陈酿样品的还原味明显强于其相对应的橡木桶陈酿酒样,这与样品中VSCs含量的差异相一致。(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6-01)
孙池,温胜敏,沈秀娥,刘保献,朱帅[10](2016)在《预浓缩——气相色谱法同步测定五种微量挥发性硫化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在溶解氧较低的条件下,污水中的硫会被还原产生挥发性硫化物(VSCs)~([1]),并向环境空气中释放。城市污水处理厂厌氧或缺氧处理等单元是VSCs产生的主要单元。青木真一等人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9个不同位置发现硫化氢的浓度高达31.87 mg·m~(-3),甲硫醇的浓度也达到了20.0mg·m~(-3)~([2])。然而,我国在城市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排放监测和控制方面(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摘要集-S3光催化、高级氧化等方法》期刊2016-04-22)
酸挥发性硫化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带硫化学发光检测器的气相色谱法对土壤中具有挥发性的硫化物进行测定,加大对土壤中硫化物的检测度,为提升我国环境水平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酸挥发性硫化物论文参考文献
[1].夏建东,高亚萍,龙锦云,程李迅,陈书琴.巢湖底泥营养盐与酸性可挥发性硫化物及同步可提取重金属的耦合效应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9
[2].盖梦茹.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挥发性硫化物[J].化工设计通讯.2019
[3].程玉娇,李贵节,翟雨淋,王珺,高芳进.食品中挥发性硫化物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4].许少鹏,谢远辉,Michael,Fitzgerald,Zhigang,Hao.挥发性硫化物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在牙膏清新口气功效评价中的应用[J].口腔护理用品工业.2018
[5].黄鹤勇,刘宪圣,许晓光,赵艳萍,王国祥.太湖西岸沉积物中典型挥发性硫化物的分布特征研究[J].生态科学.2018
[6].周康,陈清烁,叶德成,陈晓斌.口气中挥发性硫化物检测研究进展[J].口腔护理用品工业.2018
[7].朱蓉,张洪海,杨桂朋.海水和大气中挥发性硫化物分析方法的研究[J].分析化学.2017
[8].孙韶玲.水体黑臭演化过程及挥发性硫化物的产生机制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7
[9].叶冬青.发酵条件和陈酿工艺对葡萄酒中挥发性硫化物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10].孙池,温胜敏,沈秀娥,刘保献,朱帅.预浓缩——气相色谱法同步测定五种微量挥发性硫化物~[C].第十叁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摘要集-S3光催化、高级氧化等方法.2016